【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动天下大乱。#明朝#历史#姚广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大乱。他在小和尚时去拜道士为师,精通阴阳术数兵法,他造就了永乐大帝,主修了《永乐大典》,然而后世却把他视为混乱之源。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一生。
姚广孝是苏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年仅14岁的姚广孝决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时正是元朝天下大乱之际,红巾起义迅速席卷中原,江南各地也纷纷割据自立。
姚广孝的家乡苏州就是吴王张士诚的大本营。姚广孝没有安心在寺庙里,而是拜道士为师,专心研习阴阳术数之学。在游历嵩山时,有人对他的长相非常惊奇,预言他日必成大器。
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辅佐忽必烈成就大业,然而道衍也能辅佐的人在哪里?
首先,朱元璋是姚广孝的伯乐。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团队是淮西人,而姚广孝是苏州人,处于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的地盘。
在很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姚广孝很难混进明初功臣创业团队中,这也是为何他身怀大才却年近五十才遇上伯乐的原因。而这伯乐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师,但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马皇后去世后,诸王进京奔丧,朱元璋命儿子们挑选一位高僧为马皇后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荐了道衍。满腹心事的朱棣一见到道衍就被他吓了一跳。道衍说:“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面加个白就是皇字。
时年22岁的朱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这一刻起,对皇位的野心开始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十几年后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朱棣将道衍带回北平,他主持庆寿寺,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议。有时朱棣出塞打仗,还会让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数月,周王、代王相继被问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犹豫不决,建文帝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贸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却以天命在燕王为由,劝朱棣不要坐以待毙。于是朱棣开始秘密招兵买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户倪谅向朝廷秘密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前去抓捕燕王府属官。
朱棣收到消息后将张昺、谢贵两人诱骗至王府杀掉,随后召集府中兵将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陈词,向众将士宣称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起兵时,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檐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
道衍急中生智说这是飞龙在天,要给燕王府换上皇帝专用的黄瓦。准备已久的靖难之役终于开场了。此时的道衍已经65岁了,一生所图就是为了辅佐明主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然而燕王虽然在藩王中实力最强大,但相比坐拥全国的建文帝还是有些不够看。在得知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北上的消息后,朱棣就将大本营北平交给世子,自己率师去宁王那里借兵,道衍留下辅佐世子守城。
事实证明道衍不仅会搞阴谋,而且在实战上也还有一套,他指挥将士守卫北平,不仅打退了南军的进攻而且还主动出击,在半夜把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袭扰李景隆大营,把南军搅得不胜其烦。
等到燕王借兵归来后,姚广孝与朱棣里应外合,击溃了南军,燕王乘胜追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然而却始终无法破城。
正当朱棣准备用大炮强行开城门时,从北平派人送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这才放弃济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结果却在东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惨败。燕军损失惨重,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打得仅以身免。在这次惨败之后,姚广孝力劝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虽取得了一些胜利,却迟迟无法越过山东,进军江南。
所占城池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双方兵员都已枯竭,建文帝只能把京城守军也派上战场。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内官传递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贪恋沿途的城池,只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传檄而定。
这样极限一换一的战术看起来风险极大,然而并非全无声息。在灵璧之战中朱棣击溃了南军,俘获了南军诸多将领,朝廷至此再无一战之力。
1402年6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让他还俗,赐名广孝。姚广孝虽未亲自上战场,但是通过为燕王出谋划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夺取天下,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让他还俗,他不肯,赏赐的金银财宝也被姚广孝分给同乡和亲人,然而他的亲人却并不买账。在姚广孝回乡时,姐姐闭门不见,有哀叹着说:“和尚,勿以富贵归故乡。”
但这并不让姚广孝感到后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为了辅佐明主做出一番事业,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乐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棣有什么大事都会找他商量。此外,姚广孝作为僧侣却参与主修了《明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大典》,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时,由姚广孝辅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孙朱瞻基读书。
1418年,姚广孝在BJ庆寿寺病逝,享年84岁,被追赠荣国公。
第169章 海瑞和王阳明
【海瑞究竟是清廉无用,还是治世能臣?一口气看懂海瑞的一生#历史#明朝#海瑞】
他是明朝的第一清官,一生刚正廉洁,为民做主,因其清廉而被百姓们尊称为“海青天”。有人说他粗言而无用,不懂变通,但也有人觉得他是当时名臣无可替代。
那么历史上的海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起走进明朝第一清官海瑞的一生。
海瑞是海南琼山人,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靠着家中的几十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独立抚养海瑞长大。在母亲的严格教导下,海瑞自幼就刻苦读书,生活非常节俭。
36岁那年,海瑞考中举人,之后参加了两次会试都未考中进士。海瑞索性放弃了继续科举,而是以举人的身份去福建南平县当教谕,也就是现在的校长。
海瑞生性刚正不阿,从不谄媚权贵。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视察,从老师到学生都跪着迎接御史,只有海瑞站在那里做一迎接。
御史感到十分惊奇,海瑞却说按照明朝的礼法,教谕可以不向上官下跪,当地陪同的官员傻了眼。后来大家才知道,莫说是御史,就是皇帝的面子,海瑞也敢不给。
在明朝,教谕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却是个很有前途的小官。如果品行不错,可以升任知县。虽然在上司眼里海瑞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头,但是他的业绩实在是不错。于是在5年后,海瑞就升任了淳安知县。
淳安县位于ZJ省西南部的丘陵山区,在明朝中后期,这里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是土地兼并严重的地方。富豪坐拥三四百亩田产,却不用交1分税,而贫农需要平白承担高昂的税负。
海瑞到任以后重新清丈土地,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兴修水利,整顿社会治安,深受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海瑞为“海青天”。海瑞生活非常简朴,虽然到了知县,但平时依然只穿布衣,母亲过生日,海瑞也只是买了两斤肉庆祝,这在当时的浙江官场也成为笑谈。
恰逢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因为一点小事把驿站的驿吏毒打一顿,海瑞听闻此事后立即派衙役把胡公子抓了起来,把胡公子随身携带的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
胡宗宪看见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以后,气不打一处来,随后又看到海瑞写的信上面写着:“我听说胡公一向节俭,此人自称儿子却如此铺张浪费,一定是冒充的。”胡宗宪哭笑不得,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今天总算领教到了。
不久之后,都御史鄢茂金出巡浙江,一路上到处索要贿赂,在途经淳安时海瑞说本县太小无法接待,请你绕路吧。鄢茂金也听说过海瑞的名声,本着惹不起但是躲得起的原则绕道而去。
海瑞当时本应升任通判,但是因为得罪了鄢茂金,不仅失去了升迁的机会,甚至连知县都当不了。在友人的帮助下,海瑞被调任到江西兴国任知县,依然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由于海瑞品行刚正,名望很高,因而在两年之后,海瑞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前往BJ赴任。
此时明世宗朱厚熜已经有20多年没上朝了,整日在西苑炼丹修道,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一向不阿的海瑞感到非常愤慨,毅然上书进谏,这就是闻名一时的《治安疏》。
天下不知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才用也。朱厚熜读完大怒,立即下旨让锦衣卫把海瑞抓进天牢。海瑞早都知道这封奏章递上去以后会有什么后果,因而提前就买好了棺材。但他还是遭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两个儿子突然去世,妻子王氏自杀。
不久明世宗朱厚熜驾崩,海瑞痛哭不已,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哭,也是为了百姓和社稷而哭。新继位的明穆宗朱载垕将海瑞释放,官复原职。
三年后,海瑞晋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应天府就是今天的NJ市,在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就成了官员们养老享乐的地方。海瑞一到南京就开始整顿这里的奢侈风气,上至勋贵,下至小吏,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招惹这位海青天。
海瑞到任以后大力推广一条鞭法,兴修水利,疏浚吴淞江,并强令江南的权贵将兼并的土地退还给农民,就连前首辅徐阶也不得不按照海瑞的要求退还侵占的土地。
此外,海瑞还鼓励寡妇改嫁,禁止溺婴,对官员的生活也做出了诸多限制。海瑞当时虽已位居巡抚,但是生活依然非常节俭。然而当时的官员并没有海瑞这样高的道德水平,他们指责海瑞迂腐,包庇刁民,鱼肉近民,于是明神宗将他调离了应天巡抚,给了个闲职。
江南百姓一听海瑞要走,纷纷哭天抢地,把海瑞的画像放在家里供奉。不久后海瑞因被高拱排挤,辞职归乡,这一走就是10多年。期间很多人都举荐过海瑞,但是一直没有被再次启用,直到1584年,明神宗万历重新启用海瑞,任命他为南京都察院御史。
当时海瑞早已是闻名于天下,百姓敬仰他为民做主,而新生代文官敬仰他敢于直言进谏。不久后,海瑞又晋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位居正二品。
然而海瑞并不想在南京当一个吉祥物,他年事已高,只想告老还乡,但是明神宗却一直不肯同意。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享年74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海瑞去世后家无余财,百姓都来为他送葬,祭拜之人连绵百里而不绝。
——“看大明王朝1566,里边的海瑞真的是绝了”
——“里边的嘉靖也是绝了,嘉靖不长那样我都觉得是嘉靖的错。”
【五百年来第一人,龙场悟道,绝境成圣。#王阳明#明朝历史】
王阳明,整个明朝最牛的男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外星人”之一。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安邦定国,开创阳明心学,收获粉丝迷弟无数。
那么明朝圣贤王阳明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阳明心学又是怎么一回事儿?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阳明的一生。
古时候但凡有圣人出世都会伴随着一些异象,王守仁也不例外。1472年的一天,在娘胎里待了14个月的王守仁终于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书香之家出生。
他的父亲王华当时只是一个书生,考了几次举人都没有考中。虽然家境还算殷实,但也要靠外出教书补贴生计。在王守仁9岁那年,父亲王华终于考中举人,并在4年后的会试殿试中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王守仁也跟随父亲从余姚来到了京北生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来到BJ以后,王守仁并没有整日闷在家里读书,而是混迹于佛寺道观等处,还喜欢骑马、射箭、斗鸡、玩狗。
听说北直地有农民起义,他还要上书向明宪宗献策。王华见儿子整日不务正业,连忙找来老师,让他安心读书。但是王守仁读着读着就对格物之学产生了疑惑。明朝以程朱理学为显学,朱熹认为世间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理。
于是王守仁就身体力行地找了一根竹子,想探索一下天地之理。结果他在院子里看了7天竹子都没看出什么真理,反而还大病一场。少年的王守仁这才明白,只是在家空想是当不了圣贤的。
21岁那年,王守仁首次参加乡试中举,然而却在京城会试中落榜。首辅李东阳鼓励他这次考不中,下次一定能中状元,但是下一次科举他也没考中。
直到28岁那年,王守仁终于考中了进士,位列二甲第七名。在此期间,他开始研习军事兵法,寻访了会稽山的阳明洞,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号——阳明山人,王阳明之称由此而来。
此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已经仕途顺利,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太子讲课,这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但若是碰上这位太子那可就不一样了,没错,他就是明朝最爱玩的太子朱厚照,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明朝最爱玩的皇帝。
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驾崩,年仅15岁的太子朱厚照登基。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大肆插手朝政,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
六部九卿联名上书弹劾,但是朱厚照却站在了八虎这边。元老谢迁和刘健深感失望,辞官归乡。南京科道官戴铣等人愤愤不平,纷纷上书弹劾刘瑾,刘瑾要把他们抓到BJ问罪。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上书求情,讽刺刘瑾是权奸。
结果被打了四十板子,贬到贵州龙场驿,父亲王华也被赶出BJ,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在途中刘瑾派人前来暗杀王阳明,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这才躲过了追杀。
当时龙场还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荒山野岭,生活非常艰苦。王阳明到了龙场以后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反思自己这些年的遭遇,对于圣人之道有了新的感悟:圣人之道来自于本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物,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
将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客观事物中去。几经坎坷之后,王阳明又一次将心学发扬光大,后世将其合称为陆王心学。
三年后,王阳明从贵州调到江西当知县。在刘瑾倒台后,王阳明重新回到了中央。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去巡抚江西。
当时的江西中南部到处都是占山为王的盗贼,四处劫掠百姓,甚至到了聚众攻打州县的地步。王阳明一到任就开始着手剿匪,他策反了给叛军送信的奸细,得到了敌人的行动情报,联合建福和东广的军队征讨叛军,连战连捷,解决了困扰江西10年的匪患。
然而一群强盗是怎么能壮大到这种地步呢?王阳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些匪患的背后一定还有一个幕后黑手。
当时江西分封有三位亲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其中淮王和益王都是朱棣的直系后代,而宁王这一支有一些特殊了,因为他的祖先是被朱棣坑到江西的。
当初燕王朱棣造反,把弟弟宁王朱权拉过来当帮手,承诺事成以后中分天下。然而等到朱棣登基后却把宁王改封到江西南昌,心情郁闷的朱权在南昌闭门不出。
等到朱权的孙子的孙子朱宸濠继位时,他主动结交朝中权贵,还包庇当地的盗匪,暗中招兵买马。当时已经有不少官员向朝廷告发宁王有不轨之心,可是上报的奏章却被扣了下来。
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攻打安庆。王阳明收到消息后,立即集结兵马平叛,仅用了35天就俘虏了宁王一家。
然而真正麻烦的事还在后面。朱厚照一听说宁王造反,就兴致勃勃地要去平叛,走到半路,得知叛乱已平后非常失望。朱厚照身边的宠臣出了一个馊主意,让王阳明把宁王放了,再让皇帝抓一次。
王阳明哭笑不得,只好把宁王交给了太监张永,然后急流勇退,称病回家。不久之后,朱厚照因落水重病,在1522年驾崩。
新登基的明世宗朱厚熜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但是一直没有重用他。父亲王华去世后,王守仁回乡守制,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教授心学。
当时阳明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门下弟子众多,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倾听阳明先生的教诲。但是明世宗朱厚熜对心学的态度却非常冷淡。
1527年,广西叛乱,朱厚熜命王阳明前去平叛。时年57岁的王阳明患有严重的肺病,在叛乱平定之后,他多次上书请求回乡,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实在等不及的王阳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然而在途经江西青龙港时,病逝于舟中,临终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对王守仁不是很了解,但我对他弟弟王守义还是很了解的,卖调料的,生意做得很大。”
——“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两点能做到就不会再是一般人了。”
——“确实牛啊,龙场悟道”
第170章 明末群雄
【皇帝中最好的木工,木工中最会当皇帝的人。#明朝#历史#朱由校】
皇帝当做一份兼职来做是什么感受?大明木匠皇帝不爱江山爱木匠,他是皇帝里最好的木工,也是木工里最会当皇帝的人。
有人说他是文盲皇帝,也有人说他是收拾乱局的顶尖高手。那么明熹宗朱由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又为何会痴迷于做木工的?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由校的一生。
朱由校出生于1605年,他是皇太子朱常洛的长子,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长孙。朱由校有6个弟弟,但大多夭折,只有信王朱由检活了下来。
兄弟二人在太子东宫抱团取暖,虽然贵为皇长孙、未来的皇位接班人,但朱由校的童年却远称不上幸福。他的父亲朱常洛十分不招万历皇帝待见,朱由校的童年充满了争执和担惊受怕。朱常洛本人对儿子也不太关心,将朱由校和朱由检都送给李选侍抚养。
而这个李选侍也不是什么良善之人,仗着太子的宠爱,竟把朱由校的母亲虐待致死。对于朱由校兄弟两人也动辄打骂。
朱由检的运气还好点,很快就被送到了别宫抚养,而朱由校则被李选侍当成了自己日后飞黄腾达的筹码,死死抓住不放。在这种爹不疼妈不爱的情况下,年幼的朱由校从乳母客巴巴和太监李进忠那里感受到了关爱。
李进忠本性卫士,曾伺候过朱由校的生母王氏。朱由校登基后,他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魏忠贤。
明朝宫廷对于皇子皇孙的教育一直都很严格。但由于父亲的不上心,导致朱由校的童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是将技能全都点在了木工上面。
其实木工也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工种,朱由校不仅精通刀具、丹青,还会建造亭台楼阁,制作简易的机械,即使是当时的能工巧匠看见朱由校制作的器物也要自叹不如。
如果朱由校只是一个普通宗室,那么他的木工爱好也无伤大雅,但如果是皇帝,那可就是个灾难了。
1620年,在位48年的明神宗驾崩。整日担惊受怕的太子朱常洛终于当上了皇帝,然而仅过了27天,朱常洛就离奇死亡,成为了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是年只有16岁的朱由校成为了大明朝的第15位皇帝。然而正当群臣准备迎接朱由校时,却发现他被李选侍扣在了乾清宫里。
当时朱常洛的正妃早已去世,后宫无主,而李选侍却把自己当成了未来的太后,引起了东林党的强烈不满。四军仅有16岁,怎么能托付给这个女人?因此,杨涟等人一见到朱由校就把他从乾清宫拉到了慈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