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了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将BJ作为帝都。而此时汉王朱高煦也终于露出了爪牙,在1427年起兵造反。但是朱高煦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朱瞻基。
在他觉得朱瞻基会像建文帝那样连出昏招的时候,却没想到朱瞻基直接率朝廷大军亲征,兵临青州城下。朱高煦吓破了胆,直接开城投降。
在回师的路上,有人鼓动皇帝顺路解决掉朱棣的小儿子赵王,朱瞻基没有答应,只是置信让三叔安分守己,至此朱元璋留下的藩王权重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藩王变成了富贵闲人,后遗症也很严重,这也是朱棣祖孙三代所没想到的。在平定汉王之乱后不久,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出生了。
第163章 朱祁镇与于谦
汉王之乱后不久,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出生了。这时的朱瞻基已经年近30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再加上世宠妃孙贵妃所生,因此朱瞻基为了让儿子名正言顺地成为嫡长子。
他强令皇后胡善祥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皇后之位,转而立孙贵妃为皇后,立朱祁镇为皇太子。若是朱瞻基能知道这个儿子长大后的所作所为,只怕他会后悔自己这一时的冲动。
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疆拓土,到了仁宣时期,周边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一直叛乱不止的安南也被明朝放弃。在内政方面,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太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愈加深入,明朝的政治体制开始定型。
33岁时,朱瞻基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第7次下西洋的人数据记载多达27550人。
这是明朝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与此同时,为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朱瞻基下令停止采木,颁发宽恤之令,省灾商宽马政,免除各类徭役招抚。
农民免除赋税和摇役一年,停罢朝廷的采买,又借狱法司减少刑狱,百姓们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朱瞻基也乐得清闲,在宫里养起了蛐蛐。后世将其称为促织皇帝。
1435年正月三十,37岁的朱瞻基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朱瞻基去世后,遗诏国家政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
当时外庭传言张太后欲立襄王为新帝,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率百官入宫请见太子朱祁镇。张太后立即在乾清宫宣布太子朱祁镇为新皇帝。
教太子读书的太监王振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也为明朝日后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大名战神朱祁镇的功过是非,一口气看懂朱祁镇,朱祁钰的一生。#明朝历史#朱祁镇】
好圣孙朱瞻基为何生了一个大明战神朱祁镇在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后,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向不被重视的庶子朱祁钰重用于谦力挽投篮,然而兄弟两人的恩怨却远不止于此,手足相残,迫害贤良,这些在封建王朝的常见戏码又一次在明宫上演。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两人的恩怨一生。
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出生时,朱瞻基非常高兴,将他起名为朱祁镇,并立为皇太子。为了让朱祁镇成为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朱瞻基强令发妻胡善祥辞去皇后之位,让位给了皇太子的生母孙贵妃。
不久之后,一位吴姓宫女为朱瞻基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朱祁钰。相比朱祁镇自小就被作为继承人培养,朱祁钰的童年就显得默默无闻了。毕竟一个是注定要继承皇位的太子,一个只是普通的皇子。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兄弟俩最终都成为了皇帝,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激烈政治斗争。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说起。
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明朝匆匆忙忙地开始了国丧。年仅8岁的小太子朱祁镇登基称帝,改元正统。在朱祁镇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外,都是经过一番磨练才登上皇位的。
朱元璋草根创业,朱棣竞争上岗,朱高炽经历了靖难之役和激烈的夺位之争才当上皇帝。而朱瞻基也跟着朱棣一起出征过漠北。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祁镇既没有苦心志,也没有劳筋骨,8岁就当了皇帝,这对于明朝来说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在朱祁镇登基前期,由于年纪太小,日常政务都由内阁代为处理,而朱祁镇整日在皇宫里读书玩乐,对宦官王振非常宠幸。
这虽然引起了太皇太后的警惕,她多次提醒孙儿不要信任这个太监。然而,随着太皇太后和内阁元老们相继离世,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无论是勋贵外戚还是文武百官,都要对王振阿谀奉承才能保住仕途。长大后的朱祁镇对王振更是深信不疑。
23岁这一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下进攻明朝。在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想学习太爷爷朱棣那样武征漠北,于是下旨出兵50万,御驾亲征。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亲征将会是明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灾难。明军走至大同,王振听说前线战败便要掉头回去。
由于长途跋涉,后勤供应不足,士兵们已是疲惫不堪。若是此时有人偷袭,那么明军很可能就会崩溃。很不幸的是,瓦剌大军一直在尾随明军,而朱祁镇和王振还浑然不知。在行至宣府时,也先发动袭击,朱祁镇派成国公朱勇率军阻击,结果是全军覆没。
紧接着,明军就在土木堡被瓦剌彻底击溃,随行的文官武将都战死沙场。有一位将军在战死之前奋力杀掉了祸首王振,然而为时已晚,皇帝朱祁镇被俘虏,最精锐的三大营也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BJ,朝廷震动。在如此紧要关头,孙太后还想着保住儿子的皇位,下旨立朱祁镇3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于谦等大臣极力要求应该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以应对国难。孙太后最终同意让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皇太子仍为朱见深。
此时的瓦剌首领也先挟持朱祁镇向BJ而来,一路上企图利用朱祁镇叫开明军的城门。没想到朱祁钰早有准备,勒令各地守将不准给太上皇开门。朱祁钰任命于谦重新整编军备,加固城池,动员城中军民备战,在也先到来之前做好了充足准备。
也先原本得意洋洋地以为明军已经不堪一击,没想到他到了北京城下后,仅靠3万人根本攻不破BJ任何一座城门,不到一个月就仓皇逃走。BJ保卫战的胜利让于谦名留青史,也让朱祁钰声望达到顶点。
然而,没等到朱祁钰高兴多久,朝中就开始有人建议早日迎回太上皇。朱祁钰表面不说,可心里并不想让朱祁镇回来。
经过于谦劝说,朱祁钰才不情不愿地派使者与瓦剌谈判。公元1450年,太上皇朱祁镇从瓦剌归来。距离土木堡之变已过了一年之久,北京紫禁城已经换了主人。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南宫里面,禁止任何人前去探望。虽然史书上说朱祁钰对大哥非常不待见,处处刁难,但朱祁镇在南宫的生活却远没有史书形容的那般困窘。根据史料统计,朱祁镇在南宫的青年时期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而且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在婴儿夭折率极高的古代,这六个孩子全都长大成人。从这方面来看,朱祁钰在物质待遇上并没有苛待太上皇。然而,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这对于朱祁镇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也为日后朱祁镇对朱祁钰一家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1452年,朱祁钰不顾群臣反对,强行将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从太子废为王,改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还废了自己的原配汪皇后,改立太子生母唐贵妃为皇后。
没过多久,朱见济夭折,唐皇后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朱祁钰将他以皇后之礼安葬于天寿山。此后,朝中要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朱祁钰却充耳不闻,把希望放在自己还能再有儿子上面。
5年后,朱祁钰病重不起,石亨、徐有贞等人在得到孙太后的手诏后带人冲进南宫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20多天后,朱祁钰去世,终年29岁。朱祁镇处死了朱祁钰重用的于谦、王文,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将其以亲王之礼葬于BJ金山。同时勒令朱祁钰的妻妾全部殉葬。
被废的汪皇后因为为太子朱见深说情才逃过一劫,被赶回朱祁钰的王府居住。而早逝的唐皇后就没有那么幸运,她的陵墓被朱祁镇派人捣毁。
公元1464年,38岁的朱祁镇驾崩。英宗临终前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成为朱祁镇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善政之一。
已经改名为朱见深的明宪宗在登基后善待庶母汪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汪氏最终于正德年间去世,享年80岁,与朱祁镇合葬。
——“朱祁钰但凡有个儿子,朱祁镇根本当不了皇帝,而且朱祁镇造了反自己儿子的反。”
——“也不是没有儿子,二子肯定是被人害的,这时候孙太后实力很强大的。”
——“别的不说,杀于谦这一条罪过,就活该被后世人骂一辈子。”
——“要是诶呦朱祁钰,大明就要会在朱祁镇手里了。”
【一口气看懂大明王朝的救星——于谦#历史#明朝#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可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但却救不了自己。
他一生刚正廉洁,爱民如子,留下了“两袖清风”的典故,却遭小人记恨,含冤而死。大明王朝为何由盛转衰?旧时宰相于谦为何救不了自己?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于谦的一生。
于谦出生于今ZJ省HZ市上城区恩多祠堂巷,其祖父在明初曾任工部主事。于谦自幼就刻苦读书,而且十分崇拜文天祥。
7岁时,有个老和尚曾对他说,他日旧时宰相也在元末明初,和尚是个人才辈出的行业,且不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当过和尚,单说在于谦的时代,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这个老和尚虽然在史书上没留下名字,但是他的这句话却在幼年的于谦心中种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24岁这一年,于谦考中进士。5年后,汉王朱高煦叛乱,于谦作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出征平叛,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汉王虽有其父朱棣的野心,但是远没有朱棣的实力。皇帝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当即就吓破了胆,主动开城投降。明宣宗派于谦去数落汉王的罪行。
于谦声色俱厉,斥责汉王犯上作乱,把汉王骂得抬不起头。明宣宗十分满意,在回师后犒赏了于谦,还派他去徐州平反了几百起冤案。于谦生性正直,为官清廉,每到一地都为百姓解决困难,深受百姓爱戴。
1435年,明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登基。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无法治理朝政,所以朝廷大事都由内阁元老“三杨”处理。
所谓“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元老大臣,他们德高望重,对于谦颇为重用。然而随着三杨相继去世,宦官王振获得了朝政大权。朱祁镇对王振非常信任,无论是勋贵外戚还是文武百官都要对王振阿谀奉承,百般才能保住仕途。
生性正直的于谦不愿攀附王振,每次回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物。通辽劝他不要得罪王振,于谦却说“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听说以后心生怨恨,恰巧有个御史和于谦名字类似,得罪了王振,王振误以为是于谦就把他下狱论死,过了三个月才想起抓错人,又把于谦放了出来。经此一劫,于谦也不改其正直本性,在地方安抚流民,赈济百姓。
1448年,51岁的于谦被召回京出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下进犯,王振怂恿朱祁镇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劝阻。
可皇帝却是铁了心的要去讨伐瓦剌。无奈之下,于谦只好留守BJ主持兵部的工作。事实证明于谦的反对很有先见之明,由于王振的瞎指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5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乘胜向京师进发。
消息传回BJ,朝廷震动。天顺帝朱祁镇之弟朱祁钰连忙召开朝会,让群臣讨论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徐有贞鼓吹朝廷应该先回南京,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反驳:“言守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朱祁钰恍然大悟,当即就同意坚守BJ,并让于谦负责北京城防应对瓦剌来犯。此时北京城里人心惶惶,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居民百姓,都想起了三百年前的靖康之难。
第164章 戚继光的一生
朱祁钰当即就同意坚守BJ,并让于谦负责北京城防应对瓦剌来犯。此时北京城里人心惶惶,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居民百姓,都想起了三百年前的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俘,中原沦陷。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于谦真的能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吗?当时明朝有两大最棘手的问题。第一是皇帝还在瓦剌手中,第二就是朝廷无兵可用。
明军中最精锐的力量是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是朱元璋和朱棣留下的最重要的军事遗产,在土木堡之变中三大营全军覆没,北京城内仅剩老幼病残,而瓦剌却拿朱祁镇当人质,让他撬开沿途城关的大门。
为了应对瓦剌的入侵,于谦便从各地抽调兵马入京,并在三大营的剩余中挑出可用之兵重组为团营,并且推举朱祁镇之弟朱祁钰登基,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次月,瓦剌大军攻破紫荆关,直扑京师,于谦将城中的22万大军开出城外,关闭城门将令,众将士不得后退,如有后退者,后队斩前队。
也先本以为京北城只剩老弱残兵,轻而易举就可以攻下来,没想到等他到了京北城外时却发现22万大军严阵以待。也先只带了几万人,根本攻不破BJ任何一座城门,连续吃了5天败仗,只好带着朱祁镇灰溜溜地撤回漠BJ北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明朝的国祚,也让广大中原百姓免遭战火。后世将于谦视为可以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一个拯救了南宋,一个拯救了明朝。
重用于谦的朱祁钰也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可还没等朱祁钰高兴多久,朝中就有人建议尽快迎接太上皇回朝,朱祁钰非常不高兴,要是太上皇回来了,自己还能当皇帝吗?
经过于谦劝说,他才不情愿地派人去瓦剌和也先谈判。一年后,也先同意将朱祁镇送回明朝,但是朱祁镇刚进BJ就被朱祁钰关进南宫软禁。朱祁钰对于谦非常信任,将他封为少保,平时有事都会找他商量,对于谦的意见更是全盘接受。
然而只有一件事他不能接受,那就是立太子一事。朱祁钰登基时就答应以后要传给侄子朱见深,但是等到朱祁钰坐稳皇位以后,就迫切地想把太子换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是他不顾群臣的反对,强行将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从太子废为王,改立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朱见济很快就夭折了,而朱祁钰也没有其他儿子。
于谦劝朱祁钰重新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而朱祁钰却非常固执,把希望寄托于自己还会再生一个儿子,然而他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1457年,朱祁钰病重,于谦想说服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曹吉祥、石亨等人却抢先一步得到孙太后的手诏,闯进南宫,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史称夺门之变。石亨早就对于谦心怀怨恨,在朱祁镇复位之后就趁机把于谦抓进监狱,鼓动朱祁镇杀了于谦。
朱祁镇还有些犹豫,觉得于谦是有功之臣,但是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此举视为无名。几天后于谦被处斩,终年60岁,葬于州杭西湖三台山下。后世将他与南宋的岳飞、南明的张煌言合称为西湖三杰。于谦一生刚正廉洁,家中无余财,仅有朱祁钰当年所赐的蟒袍和宝剑。
——“大名战神杀了于谦,被整整喷了五百多年。”
——“于谦虽有魏征,荀彧之气度,英宗却无唐宗,魏王之度量啊。”
——“于谦一辈子就一句话,爷孙三代当作宝,大明战神一刀秒。”
——“这个月有幸去祭拜了一次于少保。”
【二十三年未尝败绩,一口气看懂戚继光的一生#明朝历史#戚继光】
他用3000义务兵打造出了16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荡倭寇驱除外敌,二十三年未尝败绩。他是抗倭抗蒙的常胜将军,却被帝国弃之如敝屣。
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器,使明军水陆装备领先世界,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发明鸳鸯阵,让倭寇与蒙古兵闻风丧胆,却被皇帝视为张党余孽翻在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口气看懂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生。
东山蓬莱古称登州,与州泉、扬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也是一处重要的海防军事基地。城中设有总督备倭都司,戚继光就出生在这里。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十分喜欢读书,通晓古今史籍。17岁这一年,戚继光世袭了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任职两年后,戚继光进京参加了武举考试。当时山东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倭寇的意思原指本日人的侵袭,许多倭寇是在本日国内战败的落魄武士,据山为贼,出海为寇。由于倭寇主要以劫掠为主,再加上洋流、季风等原因,所以倭寇流窜的地方主要是江浙、建福沿海一带。
后来本日群雄割据,爆发内战,每个诸侯国都需要用钱,就派军队来到明朝沿海抢钱。因为军队人数有限,他们又雇佣了许多浪人充当炮灰,于是就形成了海盗、武士和浪人组成的武装侵略集团,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倭寇。
1551年,明朝重开备倭司,但大规模的掠夺却日益严重。海商王直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虎作伥,与倭寇合伙做起了掠夺的无本生意。
两年后,26岁的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推荐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5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而王直在舟山立港的海盗巢穴被俞大猷所迫,只能窜逃日本,将大本营设立在了本日长崎。
两年后,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千户,担任参将一职,负责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中后期由于海防观念淡薄,导致战船所剩无几,卫所军队缺额半数以上,士兵老少掺杂且缺乏军事训练,还成为了各级军官压榨的对象。
这让倭寇入侵就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深入内地烧杀抢掠,数百里内人皆存亡。就在戚继光刚刚上任后,王直与党作乱于岑港,四处劫掠粮草,构筑营寨,叫嚣着要为王直报仇。
于是,戚继光抗倭生涯中的重要战役岑港之战爆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岑港易守难攻,倭寇依托险要地形与明朝军队纠缠长达数月,沿海州县也烽烟四起,戚继光等将领疲于奔命。久攻不下的他等到了来自京城的一封诏书,剥夺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职位,限期1月内荡平倭寇。
明军不得不改变打法,士兵们无论白天黑夜不间断的擂鼓佯攻,时间一长,倭寇也疲惫不堪,锐气尽失,内部也产生了猜忌。戚继光趁机强攻岑港,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仍有一部分倭寇乘船从海路溃逃,直奔建福而去。
最终以明军伤亡3000余人,敌军伤亡不到千人,有部分寇突围逃窜而落下帷幕。这也是明朝历史上代价最大的胜利之一。
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就在朝廷有人以通倭的嫌疑准备弹劾戚继光时,戚继光却因平定了王直的功劳而副官。戚继光认识到要想将倭寇彻底赶出明朝,就必须全歼或者重创他们,而想要获得真正的胜利,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又该做些什么呢?
戚继光到江浙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3000人,在戚继光的指导下训练将其练成了一支精锐的部队,号称戚家军。
戚继光在义乌募兵之后,本日便爆发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总决战,战败的武士和浪人大量涌入明朝,造成了明朝倭寇的大泛滥。
因此,在海疆危难之际,戚继光根据闽浙沿海一带山岭沼泽密布,倭寇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又擅长伏击的特点,在一场士兵私斗中突发灵感,创造出了专门用来克制倭寇的阵法,因此阵左右对称,故名鸳鸯阵。
鸳鸯阵改变了以往军镇大兵团作战的传统,设立了11人的作战小队,这也被人称为最早期的特种部队。最前方为队长,或持战旗或持长枪,他的身后有左右两队,最前方是盾牌手,盾牌也分为长牌和藤牌。
鸳鸯阵的狼筅是用竹子制成,能化解倭刀劈砍的力量,挡住视线,身强力壮者手持还可以转动枪柄,也可以直接杀敌。鸳鸯阵的成功就在于全队密切配合,可攻可守,几乎没有什么破绽。
嘉靖年间,中外火器结合发展,戚继光则认为鸟铳可排第一,于是鸳鸯阵也可以随时转化成火器队形,长枪手换成鸟铳手,以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1561年,倭寇率2万余人,50余艘战船进犯浙江,一伙3000人的倭寇沿途烧杀抢掠,直扑台州而来。戚继光率领1500戚家军一夜急行军110里,赶至台州与倭寇于花街相遇。花街之战让戚继光排练已久的鸳鸯阵大显神威,戚家军大获全胜,全歼来犯的倭寇,斩敌308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随后戚家军在上峰岭之战斩敌344人,戚家军阵亡三人,长沙之战擒获斩敌56人,戚家军无一伤亡。历史上把这几场连胜称为台州大捷。
戚继光带领着他的军队勇往直前,令肆虐浙江沿海的倭寇们闻风丧胆,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1000:1的惊人战绩,在倭寇眼中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戚继光也因此得名“戚老虎”。
一年后,倭寇进犯建福,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多地,因为寇声势浩大,当地的官军不敢进攻,于是朝廷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利用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沟进,大破倭寇,斩首2200余级。
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断了倭寇巢穴。倭寇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60余营,斩首无数。
经过几番战斗,林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本日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趁机攻陷了新化城。
1563年,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作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2000余级,之后率兵追击又斩杀3000余人。戚继光也因多次战功而代替俞大猷成为总兵。
1567年,朝廷决定任命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神机营是明成祖朱棣专门成立的配备火器的部队,这比欧洲在16世纪初西班牙创建的火枪兵还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戚继光在战斗中发现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杀伤力大,但是非常笨重,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虎蹲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