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华凌晨五点就爬起来了,到他这个年纪,早已习惯早睡早起。
闲来无事,心情正好,进厨房转悠两圈,打开冰箱瞅了瞅,不知道做点啥,姑且煮一锅稀饭吧。
啪的一声,火苗蹿出的瞬间,他不由得怀念起饭馆里的猛火灶来。
都说差生文具多,别看川味饭馆只是家苍蝇馆子,厨房里的设备却是一等一的。自打儿孙长大成材,吴振华便没了后顾之忧,这些年挣得钱基本都拿来改造厨房添置设备了。
“爸——”
吴建军打着呵欠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厨房。
他是被听见动静的陈萍一脚踹起来的,瞪着惺忪的睡眼望向锅里,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老爷子在做什么,没好气道:“熬什么粥,你的乖孙肯定给咱留了早饭的……”
“啥意思?铭娃儿还卖早饭?”
吴振华和他儿子一样会抓重点。
“那可不!你就别瞎折腾了,赶紧回床上躺着,六点半再起来。”
吴建军关了火,半强制地送老爷子回屋。
吴振华心里犯嘀咕:铭娃儿竟然还会白案工夫?我咋不知道?
好不容易捱到六点半,连声催促夫妻俩起床洗漱,七点整,出发!
一向准时的吴建军今天破天荒地提前五分钟到店,扯开嗓子喊道:
“吾儿!”
“来了!”
吴铭快步迎出,吴振华拍了拍乖孙的肩头,嘴里说着“辛苦辛苦、能干能干”,径直走向厨房。
父子俩对视一眼,紧随其后。
尚未踏入厨房,吴振华在门外面就已经看见厨房里站着个年轻漂亮的小女娃儿,和乖孙一样穿着复古的衣服,头发也盘成复古的发型,乌黑浓密,发量令人羡慕。
“哪个?”
吴振华一边问一边抬脚跨入厨房,出现在谢清欢的视线里。
谢清欢早有准备,当即搁下手中活计,行了个端端正正的万福礼:“弟子谢清欢见过太师祖!”
“???”
紧跟着陈萍也走进厨房,她立刻行礼如仪:“弟子谢清欢见过师祖母!”
“你收徒弟了?”
陈萍上下打量谢清欢两眼,扭头问儿子:“什么时候收的?”
“五月底收的……”
“咦?!”
吴振华对他心爱的厨房了若指掌,因此一眼就发现了多出来的那扇门,既惊又疑:“你在这儿安个门做啥子?”
“说来话长……咱们上外面坐着聊。”
又对小谢说:“你做你的。”
谢清欢点头称是,继续筹备今日的卤味。
吴铭把厨房的门拉拢来,吴建军将店门关上。
“做啥子?神神秘秘的……”吴振华见状气不打一处来,“我就晓得你有事情瞒到老子!”
“不是瞒,是想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你们。这事说来有点离谱,但绝对是真的,我爸可以做证……”
吴铭将五月以来发生的事简明扼要地说与老爷子和老妈知晓。
陈萍眉头紧皱:“你的意思是,你收的这个徒弟是一千年前的古人?”
“对头!那扇门连接着一千年前的北宋,我不仅在那边收了个徒弟,还招了个跑堂伙计和两个临时工。你们到不了北宋,但可以到北宋的灶房里参观参观。”
话音未落,吴振华已经刷一下站起身,眼睛里燃起熊熊的火焰!
他自问厨艺平平,在大厨如云的今天不算什么,但放在一千年前……呵,老子征服不了现代人,还征服不了你们!
“搞快把苏东坡喊过来,老子要做东坡肘子!”
咋的,东坡肘子要用苏东坡的手肘来做啊,倒也不必这么正宗……
吴铭心里吐槽,拉着老爷子坐下:“不着急,我先把规矩说清楚……”
第191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两条基本规则:千年光阴,唯店长和美食可穿越;后厨重地,仅至亲和员工可进入。
此外还有自动回收、上门做菜、时光慢递,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机制。
吴铭逐条说明,最后看向老妈,正色道:“最重要的一条:千万要保守秘密,绝对不能说漏嘴!这事一旦泄露,我这辈子就只能终老北宋,再也回不来了!”
这是为她老人家量身定制的规矩。
陈萍倒不是大嘴巴,但架不住有个爱“晒”儿子的毛病,尤其是张罗相亲对象时,恨不能把他小学得的奖状都拿出来炫耀一番。
吴铭只好以身入局,给她上点压力。
果然,陈萍瞬间变了脸色,忧心道:“我肯定不会乱说!但市监局、消协的人来例行检查怎么办?你还能拦着不让人家进厨房吗?”
“我目前也不清楚,不过那两界门特玄乎特智能,这种事它肯定有预案。”
“啥?!这种莫名其妙、来路不明的东西,你也敢信它?”
陈萍一百个不放心,这要是一个弄不好,把乖儿子弄成了自家祖宗,这可上哪儿说理去!
越想越恼,扭头剜了吴建军一眼:“你怎么当爹的!这么大的事不拦着就算了,竟还瞒着我和爸!”
吴建军恍若不闻,三两口扒拉光早饭,捧起粥碗,眉飞色舞道:“这碗可是北宋原产……”
反倒是吴振华一脸豁达地开解儿媳:“怕啥子嘛,车到山前必有路!想把握机会,是要担点风险,我当初喊你们买房的时候,哪儿想得到后来会涨那么凶……”
眼看老爷子又要追忆往昔,这些话耳朵都听起茧子了,陈萍赶紧截住话头:“我也没说不让做,我只是觉得这事不靠谱,你俩就一点儿不起疑,这么容易就接受了?”
吴建军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二苏的真迹他都见过了,何况他心知肚明,那条“终老北宋”的规矩是儿子胡编乱造的。
吴振华更是通透。
在他看来,接受或者不接受,门就在那里。
他只是觉得稀奇,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还能撞上这种千载难逢的奇遇!
这老胳膊老腿的,难不成……还能焕发出第二春?!
想到这,吴振华心头那点火花“蹭”的一下燃得更旺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霍然起身:“走撒!还等啥子喃!”
“我还没说完呢。”吴铭再度拉着他坐下,“小谢和我在北宋招的那几个伙计不知道这边的情况,咱们以后聊天注意点……”
……
谢清欢心中七上八下,以至于切菜时也神思飘忽,险些切到手。
方才初见,太师祖和师祖母的眼中分明只有惊异,全无半分欣喜……也不知究竟是福是祸。
正胡思乱想间,忽闻门外响起细碎的脚步,紧跟着“吱呀”一声轻响,众仙去而复返,她连忙行礼问安。
却见师祖母缓步走近,眉梢眼角染着一层和煦暖意,伸手扶她肘弯,柔声道:“好孩子,自家人跟前,不必拘这些俗礼。”
谢清欢悄然抬眼。
太师祖也再无适才的审视和惊疑,愈发显得慈眉善目,须发斑白,神完气足,眸光竟如少年人般炽热旺盛。到老了仍有这般精气神,得道高人果真非同一般。
二位长辈语气和善,面容可亲,并没有为难她的意思。
谢清欢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皮里。
吴振华踱步至那扇两界门前,外表看起来像是一扇木门,伸手一摸,质感倒像是电视屏幕。
这家店他开了二十多年,从未见过这扇古怪的门,铭娃儿一回来接手,它就出现了。
很显然,这是属于乖孙的机缘。
北宋……
关于北宋,吴振华所知甚少,只听说过最出名那几位人物:苏轼、包拯、欧阳修、王安石、狄青……
得益于以前看过不少烹饪相关的书籍,他对苏轼倒是十分了解。
搞餐饮的,尤其是四川人,如果连苏东坡都不识,说出去是要遭人耻笑的。
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式数量之多,古往今来独一份,光是吴振华记得的就有: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饼、东坡羹……
有菜有肉,有汤羹有点心,都够凑一桌东坡宴了!
吴振华的文化程度不高,可苏东坡的诗词他能背不少,当他握住两界门的门把手,一句苏词瞬间划过脑海,恰合他此时的心境,于是脱口便吟了出来:“老夫聊发少年狂!”
手上使劲,千年前的世界徐徐展开于眼前。
说是世界有点夸大了,就是个灶房,和吴振华小时候见过的乡村灶房大差不差。
“哦哇——”
紧随其后的陈萍忍不住发出惊叹,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踏入千年前的灶房,内心的震撼却丝毫不减。
作为古装剧的忠实爱好者,近年来出的几部宋代背景的爆款剧,她一部不落全看过。
电视剧通常只拍富人不拍穷人,再把滤镜、妆容和服化道拉满,愣是将古代市井拍出小资情调,甚至妓女都能在编剧的笔下洁身自好。
过度的美化使得陈萍对北宋的生活环境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此时扫过吴记川饭的灶房,不免大失所望:“我看《知否》里的灶房比这宽敞精致多了。”
“呃……我是开饭店的,我这灶房算宽敞精致的了,普通老百姓家的更小更破。二郎——”
吴铭唤来李二郎,为双方引见介绍不提。
吴振华绕场一周,将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什都仔仔细细看过,最后驻足于那座经两界门升级的土灶前。
弯腰朝灶膛里一瞧,果然,外面虽然裹着土灶的皮,内里却是无烟柴火灶的设计。
他顿觉技痒,许久不曾做过坝坝宴了,倒是勾起了他年轻时的回忆。
“爷爷!”
吴铭把屏风拉开摆好,招呼老爷子道:“明天我把家里那些工具都搬过来,给你在这里设个糖画专区,你就坐这儿给客人们露一手——这么多年没做,手艺没落下吧?”
第192章 食品雕花
刚才讲解规矩时,吴铭把吴记川饭的七夕活动也一并说了。
吴振华这才明白,前两天乖孙突然问自己会不会倒糖饼儿,原来是要给宋人做。
他一下就来劲了。
“手艺落下了可以再捡起来,关键是方法没忘,这会儿就捡!”
吴振华也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这就打算回家里练习手感。
但在这之前,得先去菜市场里买点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