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123节

  吴铭迎出门外,仆从递还冰鉴和酒壶,说道:“我家夫人欲携三位小官人来贵店用些点心。不知贵店何时清静些?”

  经过数日的勤勉苦读,欧阳辩终于在昨晚通过了娘亲的考校。

  欧阳夫人说到做到,允他今日来吴记川饭解馋。

  欧阳奕和欧阳棐闻讯,亦环膝撒娇恳求同往——自打那日尝过吴掌柜的手艺,他二人便念念不忘——好一番娇缠痴求,终讨得娘亲应允。

  吴铭明白欧阳夫人的顾虑:吴记川饭并无包房雅间,堂食宾客三教九流错杂,高门家眷来此确多不便。

  遂应道:“小店午时方开市迎客,此前最为清静。不知夫人想吃什么点心小菜?”

  “夫人的意思,但要一道松鼠鳜鱼,外加两味消暑开胃的小菜,足矣。”

  吴铭微微颔首:“吴某省得了。请夫人于巳正时分光临为宜。”

  仆从叉手唱个喏,转身离去。

  吴铭回到厨房,正打算和老爸出门买菜,店外竟又传来一声呼喊:“吴掌柜——”

  声音听着倒有几分耳熟,吴铭再次迎出来,原来是王安石府上的管事张伯。

  二人见礼罢,张伯直言来意:“韩大官人今将赴河北视事,我家老爷欲在城外置酒饯行,烦劳吴掌柜备几道下酒小菜。”

  韩大官人指的自然是韩绛。

  吴铭想起来了,这部分历史他看过。

  至和三年是个多事之秋,水灾频仍,比起东京的天灾,河北的人祸要严重得多。

  四月初一,负责开凿六塔河的官员急功近利,罔顾朝廷指令,贸然在丰水期闭塞商胡决口,引黄河水入六塔河,致使六塔河“隘不能容,是夕复决”,受灾者数以十万计。

  六月廿八日,时任知制诰的韩绛被委任为河北体量安抚使,前往河北视察灾情。

  明天,赵祯会下诏将水灾归咎于“皆朕不德”,并求言“时政阙失,毋有所讳”,有哪里做得不好,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宋代本就是士大夫极端活跃的朝代,既然官家自己求虐,一众大臣自然不会客气,纷纷上书各抒己见,由此引发了群臣对狄青的攻讦。

  张伯稍一停顿,接着说:“我家小姐十分惦念吴掌柜的手艺,不知贵店今日可备了卤味?我顺道取些回去,也好让小姐解解馋。”

  王蘅起初只道轻易便能通晓《千字文》前十六字的意涵。

  然而听罢先生讲解,什么“天玄而地黄”、什么“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太难了!

  她连死记硬背都觉得吃力,更遑论理解。

  既未完成爹爹所嘱课业,王蘅便没好意思央求父亲带她寻吴川哥哥,只得缠着张伯,托他捎些喷香的卤味回来,给她香香嘴、解解馋。

  “有的!”吴铭含笑应承,“张伯何时来取?”

  “约莫近午。”

  送走张伯,这回终于没人找了。父子俩出门买菜,顺便把刚才的对话告诉老爸。

  吴建军问:“你打算做什么菜?”

  “只有松鼠鳜鱼稍微麻烦些,再拌两个凉菜,整个卤味拼盘,足够了。”

  并非吴铭敷衍,备菜的第一原则是要满足客人的需求。

  欧阳夫人已经明说是来吃点心的,除了松鼠鳜鱼,只要两道消暑开胃的小菜,说到消暑开胃,自然非凉菜莫属。

  至于老王的饯行酒,宋人接风时通常会大摆筵席,图个喜庆,饯行时素来清简,长亭外古道边,只二三小菜,把酒对酌,大鱼大肉反倒破坏气氛。

  考虑到两家都有小孩,也要照顾小朋友的口味,有没有哪道菜既简单又消暑还老少皆宜呢?

  “哇!好多番茄啊!”

  在一众仙家食材里,谢清欢对番茄的印象尤为深刻,这种红彤彤、圆滚滚的果子煞是好看,味道也格外水润清甜,甚至不用烹制,直接食用便足够美味。

  她总觉得番茄是一种水果,可师父偏偏说它是蔬菜,委实令人费解。

  番茄往日的用量并不多,师父今日竟买回来一大包。

  “可是要做新菜?”

  谢清欢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

  “今天教你做糖渍番茄,这道菜没有任何难度,有手就行。”

  在盛夏时节,没有什么比一盘冰甜爽口的糖渍番茄更加消暑开胃。

  吴铭先做一份示范给徒弟看。将番茄洗净去皮,切成厚薄均匀的薄片,然后码盘并撒上一层白糖,放入冰箱冷藏,大功告成!

  “???”

  谢清欢目瞪口呆。

  这也算是一道菜?不就去了个皮切了个片……还说不是水果!

  “你照这个方法多做几份。”

  “好!”

  ……

  欧阳辩早上特意减少了饭量,留足了肚子,只等一会儿去吴掌柜店里大快朵颐。

  临出发时才知道,两个哥哥竟要同往!

  我可是认认真真背了《千字文》,他俩做什么了!

  见两个哥哥摩拳擦掌,分明也是奔着大快朵颐去的。

  “娘亲要了几份松鼠鳜鱼?”

  “自然是一份。才吃过早饭,一份够你们吃的了,莫要眼大肚皮小。”

  不够!

  兄弟三人面面相觑,心知待会儿又是恶战一场。

  青幄牛车稳稳停在吴记川饭门口,李二郎早得了吴掌柜的嘱咐,立刻迎贵客进店。

  三个小欧阳抬眼四下打量,欧阳辩鲜少在外用饭,更从未来过如此简陋的食肆,颇觉新奇。

  欧阳夫人同样疑惑,心想以吴掌柜的手艺,怎会沦落至此?

  李二郎招呼四人落座,道一声“客官稍待”,转身进厨房里通报,出来时双手各端一盘凉菜,呈于桌前。

  “蒜泥黄瓜和糖渍番茄,请慢用!”

  “番茄?”

  “此乃吴掌柜家乡的特产。”

  李二郎按吴铭的嘱咐作答。

  欧阳夫人轻轻点头,并未深究。

  三兄弟的目光早已齐刷刷落到盘中。

  但见一绿一红,相映成趣,红的那盘尤其诱人,竟似有丝丝寒气扑面,番茄瓣鲜亮水灵,渗出的汁水在碗底积成浅红剔透的琼浆,间或粘着几粒未化的雪白糖霜,格外清爽亮眼。

  光是看着便觉暑气消退大半!

  待娘亲一动筷,三兄弟立刻跟进,纷纷夹起鲜红水润的番茄瓣送入口中。

  好冰!

  欧阳辩一激灵,只觉一丝凉意在唇齿间绽开,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轻轻咬下,冰甜的汁水霎时涌出!

  好甜!

  甜而不齁,夹杂着微微的酸味和植物的清气,略一咀嚼,便化作冷冽的甜汁滑过喉间,传遍四肢百骸,将浑身的燥热驱散一空。

第176章 分明是我先来的

  炎炎夏日,谁人禁得住冰沁沁、甜丝丝的糖渍番茄的诱惑?

  三兄弟箸影翻飞,眨眼便将盘中的番茄瓣瓜分殆尽。

  欧阳辩眼疾手快,抢先捧起餐盘,两个哥哥这才反应过来,已然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四弟将积在盘底的红润甜汁倒入碗里,紧跟着端起碗,咕噜咕噜一饮而尽。

  “啊!”

  欧阳辩发出畅意的轻叹,两个哥哥见状,越发眼馋,忙央求娘亲再添一盘。

  欧阳夫人亦觉此菜冰凉爽口、酸甜可人,便让李二郎添了一盘。

  众人正沉浸在糖渍番茄新奇的口感和清冽的余韵中,忽听得灶房里传来一声清亮的呼喊:

  “走菜!”

  欧阳辩满脸期待地目送李二郎进了灶房,待灶间布帘再度被掀起,小脸上登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是它是它就是它!

  但见盘中鳜鱼裹着橙红浓稠的酱汁,鱼头高昂,鱼尾翘起,炸得金黄酥脆的鱼肉条根根分明,活像朵怒放的菊花,正是那日被爹爹横刀夺爱的松鼠鳜鱼!

  欧阳奕和欧阳棐皆是头一回见此奇菜,看得眼睛发直!

  欧阳夫人的眼底同样掠过一抹惊奇。辩儿日日记挂着此菜,她只道是辩儿嘴馋,万不料吴掌柜竟把菜做得这般活色生香,换谁谁不馋啊!

  莫说三个儿子,连她都忍不住直咽唾沫。

  “诸位的菜齐了,请慢用!”

  四人看着盘中鲜活如画的美食,一时之间不忍动筷。

  也就是宋代没有手机,不然高低得拍个照发朋友圈。

  开吃!

  咔嚓咔嚓的脆响此起彼伏,滚烫软嫩的鱼肉伴着酸甜鲜香在舌尖上交织,这滋味,远胜过欧阳辩梦里所尝!

  他无暇细细品味,不等嘴里的食物咽下,忙不迭夹取下一块,只恐落于两位兄长之后。

  见三子狼吞虎咽,全然不顾仪态,欧阳夫人眉头微蹙,柔声制止:“慢些,囫囵吞咽能吃出什么来?莫要辜负吴掌柜的好手艺。”

  兄弟三人这才偃旗息鼓,尽管放缓了攻势,仍相互警惕,但凡一人伸箸,必引另两人跟进,势不让对方多占半箸之先!

  争食之趣,更为盘中珍馐平添三分滋味。

  欧阳辩尤其兴奋,既沉醉于美食本身,更兼得偿所愿的满足感,唯一的遗憾是:一条鱼太少了!

  不仅兄弟三人频频动筷,欧阳夫人也没少吃,那尾栩栩如生的松鼠鳜鱼转瞬间只余一盘残骨。

  欧阳辩眼明手快,立时夹起鱼尾蘸酱。

  “辩儿!尾多刺,不宜食。”

  “那日王叔叔便是这般食用,直言其极香!”

  欧阳辩张口咬下饱蘸酱汁的鱼尾,咔嚓!哪里还吃得出半点骨刺,当真酥脆到了极点!

  欧阳奕和欧阳棐见四弟闭目啧舌,又听闻脆响声声,既馋又悔,一时不察,竟再度痛失美味!

  ……

  国子监和太学已定于本月月末迁回旧邸。

首节 上一节 123/1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