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成绩,标准的制定,又掌握在谁的手里,最后又是谁来考核。
好莱坞的逻辑很简单,要么你拍的片子有票房,要么你能得奖,证明了能力之后,还得落到票房上来。
国内的逻辑就复杂了。
可能你私下里,说错了一句话,传到某些人的耳朵里,接下来可能的晋升,就没戏了。
“成本……还真算过了,应该不亏,分工专业话之后,可能前期成本会高一些,但是拍戏的时候,稍微提升下效率,成本就都冲销了。”
“那你得不停的拍戏了。”
“所以我想跟您也谈谈,几乎能稳定保持每年一部作品的诀窍在哪里?”
张一谋闻言,抬头看了一眼蒋博,沉默了片刻之后才道:“你想学的恐怕不是拍片子的诀窍吧!”
“您看出来了?”
“说说吧,想多久了?”
“也没想多久,也就最近,片子和股票瞅着能赚点了,才开始天马行空,筹划了一些安排。”
“你想怎么合作?”
“没太敢想太多。”
“少来,老师说的果然没错,猴精猴精,说的就是你。”
蒋博嘿嘿一笑,从桌子上抽出个文件夹,递了过去:“那您看看这个。”
合作就跟去相亲一样,彼此得合适才行。
什么叫合适?
得把两边的优劣势,全都摆出来,相互比较一番。
比如你有钱,那她就得长得漂亮身材好。
比如你很有钱,那她就得再加上乖巧惹人爱。
比如你非常有钱,那她就得继续加上端庄大方能掌家。
什么档次,享受什么品质和服务。
去按摩,99可以洗个脚,999也可以洗个脚……
蒋博清楚,对于张一谋这种,已经成名的导演而言,几乎不缺投资商的追捧。
没办法,圈子里热钱太多了。
尤其是煤炭业大转型之后,大量的热钱,都不知道往哪里投资。
买房子,买珠宝的,都是传统型,京城的房子在那个阶段,都跟大白菜似的,十几套,几十套,甚至整栋楼,直接就买走了。
也有不少煤老板,都有个文艺理想,开起了影视投资公司,逐梦演艺圈。
大导演加上漂亮女演员,就是煤老板判断项目的公式。
在这种情况下,蒋博想要打动张一谋,就得另辟蹊径,得琢磨琢磨对方缺啥?
缺啥?
缺好本子!
蒋博给的文件夹里,就是几个本子创意,《无双》,《误杀》,《头号玩家》,还有《流浪地球》……
从剧情向,到工业向都有,主打的就是个考虑周全。
很显然,老谋子被打动了。
导演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在审美上,对片子要有个把握。
拍《流浪地球》,除了一些电影工业的装备和特效之外,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大场面的调度。
少则大几百人,多则上千人,甚至一两千人的剧组同时开工,光控制工作进度这一项,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这对于张一谋而言,恰恰正是优势所在。
当年为了奥运会的场面调度,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就现场实验了几把,效果还挺不错。
老谋子不缺这方面的经验,关键是脑子里,得有科幻的概念。
蒋博准备的故事梗概不长,但也得分谁看。
一般人,可能也就看看文字,大概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就结束了。
对于摄影师而言,第一反应,肯定是把文字,在脑子里,转换成画面,怎么拍,怎么构图,光是怎么回事,等等之类的。
导演的话,就更复杂一点,镜头以及前后衔接,内核还有反转,一整部片子,应该怎么拍,怎么剪出来等等,信息量就更大了。
见张一谋看进去了,蒋博也不打扰,默默给端了杯水放旁边,也跟着神游物外,想其他的去了。
半晌之后,张一谋回过神来:“想法你都有了,接下来,完全可以自己拍出来嘛~”
“有些事情我搞不来。”
“你不要太谦虚了,我看了你拍的片子,虽然跟你平时的作品风格不太相符,但整体看着还挺不错的,故事流畅,主线也很清晰,几次反转的时机也对。”
“过奖了……”
蒋博确实受之有愧,电影这东西看多了,是能够从作品里,看出导演风格的,尤其是那些,个人风格非常强烈的导演作品。
比如,姜闻。
他的片子,几乎不用看片名,看那台词风格,就八九不离十了。
第74章 谈梦想多俗,谈钱!
严格意义上来说,蒋博并不具备独立执导电影的能力,所依仗的,不过就是脑子里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把东西拍出来,也就是个搬运工,不改变原有的剧本,结构,甚至光影,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风格。
什么样的人,拍什么样的片子,像是张一谋这种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士,确实能感觉到其中的差异,只是没有证据罢了。
蒋博有点心虚,不过很快就掩盖住了:“师兄,我的意思是,得请你过来坐镇,自贸协定已经签了好些年了,好莱坞下一波的冲击,也很快就要到来。
但是国内的影视产业,依然抱残守缺,缓慢推进,实在是令人堪忧。
咱们不缺人才,也不缺天赋,关键是行里有限的资源,有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人身上?”
张一谋还是有点犹豫:“你说的对……但是,我需要再考虑一下。”
蒋博有点急了:“师兄,我能问问,你在犹豫什么吗?”
“一方面我要想想,可行性有多高,另一方面,新画面那边,我还有事情没处理完。”
搞清楚问题的关键,蒋博就心里有数了。
“新画面,是那部《三枪》吧?”
“没错,后面可能还有一部,也在讨论。”
应该就是《山楂树之恋》了,老谋子的习惯,拍一部至少筹备一部,衔接的还挺紧。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在八十年代末期的作品,是一部中篇悬疑小说,老谋子准备往惊悚方向改编。
摇了人,都做出一版来了,然后就看到了《活着》的清样,那时候还没出版。
老谋子看了一晚上,第二天再谈项目的时候,好几个小时,谈的都是《活着》,最后干脆一拍大腿,问:“你这个还没人要吧?”
余华摇摇头:“还没出版。”
“那咱们就拍这个吧!”
于是,电影版的《活着》就诞生了,按余华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就是靠《活着》活着。”
销量已经几千万册了……
蒋博想了想说:“新画面那边,一部片子给开多少钱?”
谈理想多没劲,直接谈钱。
“你问这个干什么?”
“华宜那边,前两年收购冯晓刚的公司,对价是以亿为单位的,而且冯还持有华宜的股份,两百多万股,认购的时候,是按五毛一股算的,上市之后,这比资产也能过亿。”
在国内娱乐圈,导演,尤其是能赚钱的导演,应该是属于食物链顶端的特权阶层。
但是在导演的圈子里,也是有鄙视链的,不但只看票房,奖项和履历,可能更重要。
比如,老谋子,柏林,戛纳,威尼斯,都拿了一圈,甚至还有个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头衔,那肯定是妥妥的第一梯队领头的了。
再加上奥运会的总导演履历,瞬间超凡脱俗,一骑绝尘,成为“国师”。
可是地位上去了,钱呢?
蒋博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
08年 09年那会,应该算是张一谋一个巅峰期,名声和心态上的巅峰期,与之相匹配的,应该就是待遇上的提升。
但是从目前传出来的风声看,张伟平并没有给到足够的尊重,两人之间渐行渐远不可避免。
钱给不够可是个大问题。
蒋博不需要在背后说什么坏话,只需要让他这位师兄,在行业内有个参考标准就行了。
剩下的,他自己会明白。
果不其然,听完冯晓刚的财务状况之后,张一谋的脸色,开始变得不太好看,不过终究没说出什么话来。
沉默了一会,跟蒋博开始谈起了可行性:“你应该知道,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是两码事,我这些年的教训,你应该也知道。”
说来说去,还是京圈的那点破事儿。
老谋子按地理意义上划分,应该是属于西北圈,但是他本人,并没有那么在意。
跟京圈之间的矛盾,怎么说呢……,就很奇葩。
京圈的人,基本上都出身京城的各个大院,打小的成长环境,跟一般人就不一样。
不提福利待遇的问题,即便是灾荒年代,不愁吃喝也只是基础,背后有人托底,那么自然就敢大胆往前冲。
出了问题,大不了重头再来。
换成一般人家的孩子,那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搞不好出点纰漏,不是说失败不失败的问题,人可能就凉了!
所以从小生长在大院里的孩子,都会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而且能够接触到,大部分普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信息。
久而久之,从心底里,对于大众的看不上,也就开始在京圈里蔓延开来。
老谋子是个有才的,面对京圈那帮人,弯腰低头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京圈那帮人,要的也不是外来的合作伙伴,说是当狗可能有点过分,但最起码得是个捧哏的。
京圈惦记影视圈的一亩三分地,老谋子这杆大旗又不听招呼,利益纷争,倾轧,对抗,肯定就接踵而来。
所以长久以来,老谋子在京城影视圈的中上层,一直没被公平的对待。
好巧不巧,蒋博最近,也算是跟京圈杠上了,果然是师出同门!
“时代不一样了。”蒋博没那么悲观:“以前他们那些人,能够占据优势,是因为信息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