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博随手从身旁的包里,拿了两个本子,分别递给李兵兵和任权,解释道:“这是我画的一部分镜头,你们可以先看看,要是有兴趣的话,咱们就聊聊这个。”
所谓分镜头,其实就是拍摄脚本。
一部电影,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原著,也有可能没有原著,但都要经过编剧的手,改编成适合导演和演员使用的剧本。
不过到了这一步,也还都是文字内容,从文本变成影像,还需要再一次的加工,那就是画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的作用很重要,是摄影师进行拍摄的依据,也是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领会导演意图,理解剧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
简单点说吧,有了完整的分镜头脚本,就等于是把一部电影制作出来的蓝图搞定了,导演、摄影、演员等剧组工作人员,按照蓝图拍就完事了。
蒋博随手拿出来的脚本,就是最近这段时间,根据脑子里的画面,复刻出来的本子。
脑子里是画面,蒋博又是个摄影师,对绘画可比对文字更熟悉,你瞧这不,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本子的内容不复杂,主要内容就是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老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没错,就是《驴得水》。
蒋博脑子里有很多部电影,之所以选这个,主要还是成本上的考虑。
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经费有限,大制作大场面是不要想了,想要突围,只能靠文本取胜,放到蒋博这里,就是场景简单。
像《风声》里面,动辄五百万的家具装修,想都不要想了。
以小博大,能选的类型,就基本限定死了,要么喜剧,要么悲剧。
鉴于国内做悲剧,几乎都已经被戏剧写绝了,那么留给蒋博的其他选项,几乎就全部被消灭了,只能选个喜剧。
做喜剧不丢人,冯晓刚当年,不就是靠着拍喜剧发的家。
一开始中影韩三坪提贺岁档概念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给冯晓刚命题作文,大过年的,拍个悲剧肯定不合适,只能上喜剧。
蒋博画出来的内容挺多,差不多都够一部电影了,但是给出来的只有一部分,所以李兵兵和任权,也就看了小半个钟头,也就看到了最后一页。
任权先放下剧本,轻轻敲着桌子说:“分镜头和剧本都不错,都是你画的?”
第22章 还得是一线大花
蒋博轻轻点了点头肯定说:“是我画的,准备了有段时间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谦虚肯定是要谦虚的,但蒋博确实也是信心十足。
《驴得水》这片子是 16年上映的,报出来的制片成本也就一千万。
16年的一千万!
30天票房,直接干到了 1.72亿,说是一本万利也不为过。
赚大发了。
要是折算到 08年的话,是八百万,还是五百万。
还是拿房价来作为计量单位。
08年京城的房价,差不多是一万出头,到 16年底的时候,都已经来到了四万出头,差不多直接就是四倍。
当然电影的制片成本,肯定不能直接按照这个来核算,但是打个折扣,那也是必然的。
李兵兵盛赞:“剧本很好,你是准备拍出来?”
说完才意识到,自己仿佛问了句废话。
分镜头脚本都已经画到了这个份上,可不就是准备拍出来,不然留着干嘛?
当漫画看?
火柴人也不咋合适呀!
还是任权反应的快。
“你是想让我投资,把电影拍出来?”
到底是投资人,看到好项目,第一反应就是要上,说什么都要上,就跟吉娃娃一样。
都已经拿出这么好的剧本了,任权想拿下投资,蒋博也不觉得意外。
拿下之后,哪怕任权自己不拍,转手拿出去参股,空手套白狼,也能赚不少钱。
场上的局势,在蒋博拿出剧本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不知不觉间,蒋博已经凭实力,掌握了主动权。
蒋博摇了摇头说:“拍电影是小事儿,算是我送给兵姐的一个小礼物,只不过咱们接下来要谈的事情,跟电影脱不开关系,所以才先把本子拿出来给你们先看看。”
说话的时候云淡风轻,仿佛压根就没把电影放在心上,一点都不像个新人。
任权都有点摸不清楚蒋博的底细了,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了,没忍住问道:“那咱们接下来要谈什么?”
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放低了姿态。
要实现这一点可不容易,李兵兵和任权都是上戏 93级的学生,到 08年的话,毕业走向社会也差不多十多年了。
上学的时候拍过广告,毕业之后剧组拍过戏,社会经验不可谓不丰富。
也就是蒋博,明面上的确是个大一新生,但实际上有了接下来十好几年的记忆碎片,才能够在气势上反压一头。
人家都主动放低姿态了,蒋博也就没端着,“还是兵姐的事儿,目前华宜的资源分配你也清楚,兵姐想要拿到公司资源的大头,已经不太现实,不如早点谋划独立出来。
但是最好还是不要彻底得罪公司,换种方式继续合作,就是最好的方案,为了增加跟公司谈判的筹码,在谈判之前,最好先增加一下咱们自己的分量。”
蒋博提纲挈领,把问题的要点,全都点了出来,以任权的投资头脑,应该很容易明白,商业上的竞争与合作,才是永恒的主题。
合作也好,竞争也罢,都得先证明下自己的实力,能够有资格,继续留在牌桌上,不然的话,就会被大家直接扫进垃圾堆里。
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蒋博的计划,也算是换一种方式,踩着华宜的肩膀上位,还得逼着华宜合作,多少也有点把握机遇的意思。
想抄近道,就得有抄近道的能力,机遇和风险并存,可不能在阴沟里翻了船。
任权一开始的时候,对于留在圈子里面接戏拍戏就没那么大的兴趣,骨子里就是认为,当个明星不靠谱,一点都不稳定,甚至都不如农民靠天吃饭稳定。
把经纪合约挂在华宜,一方面是因为李兵兵的缘故,有个老同学在,又是老搭档,一块合作拍了不少电视剧,也算是有个伙伴。
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做生意也有风险,在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商业系统之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毕竟万一面临困境的时候,多一个选择,就多了一种可以顺利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不过也就仅仅只是一种备选方案,还是那句话,对拍戏没那么大兴趣。
李兵兵有心思要独立门户的事情,任权也是第一次听说,还是从一个陌生帅哥的嘴里,说实话即便已经在心底里放下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好在都是成年人了,也不会把所有的悲欢,全都写在脸上,思索了一下说:“你的方案应该是可行的,要是兵兵确定想从公司出来的话,咱们可以好好运作一下。
不过一码归一码,电影的事情,不能混为一谈,该怎么拍,该拿多少钱,都得按照规矩来。”
说完任权就看向李兵兵,毕竟事情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最终怎么决定,还得等着事主点头不是。
李兵兵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公司能做的,其实已经不多了,与其继续受制于人,不如退一步,谋求独立自主。”
到底是娱乐圈的大花,做起决定来,还真是十分果断,一点犹豫都不带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信心十足。
同在一个公司,任权也能感受到李兵兵当前事业面临的困境。
按南都娱乐的评选结果,四旦双冰总共六个人,都站在了一线女明星的位置上,但是六个人里面,工作最努力,最辛苦的,其实就是李兵兵。
章紫怡和赵微就不用说了,都是遇上了好导演,遇上了好作品,几乎就是一步登天。
周讯也不用多说,不是科班出身,但天生身上就带着一股子灵气,属于老天爷撵着,掰开嘴喂饭的那种演员,想不吃都不行。
徐静蕾在六个人里面,颜值相对是最不能打的那个,但架不住人家自己就会拍片子,又有京圈的力捧,人送外号“徐才人”。
说到另外一冰的话,演技上,的确不出众,说一声垫底,也不是不行,但人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长相。
单纯凭借长相就能混出圈的,打进国际圈子里的,前面是范兵兵,后面跟着的,就是刘易菲,不过后者还有一定程度的双重加持效果。
骨子里肯定是中国人,但毕竟有个美籍在,属于叠加了双重 BUFF,一般人也羡慕不来。
谁让人家小的时候,就入了美籍,那时候还是人家妈妈当家做主,对于后面演员来说,成名之后再放弃国籍试试,风评什么的,肯定就不要想了。
一个连自己国籍都能放弃的人,不管怎么解释,怎么洗地,肯定都有着自己背后利益上的考量,已经涉及到了利益和家国情怀,自然就很难让大部分人释怀。
说回来,六个人里,就李兵兵天分和长相,都不是顶尖的,所能依靠者,其实就是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上跟后来的赵小刀比较像。
当然后来想努力的话,可能都没有机会了,说起来赵小刀应该算是最后一代,能够靠努力翻身的草根艺人了。
既然李兵兵也有这个意思,那么任权也就没什么好犹豫了,只是申明了一点,“公司很快就要上市了,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我们一定不能错过。”
在这一点上,蒋博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公司上市的事情,不仅不能错过,最好能再争取一部分股份过来。
听说公司目前初步定下来的发行价是16块钱一股,估计还得调,上涨的空间很大,翻个几倍应该不成问题。”
第23章 组局
再没有比认购公司股票,更能表忠心的做法了,拿钱投票,永远都是最真挚的诚意,以及最坚定的支持。
要是没记错的话,华宜上市的时间,是在 09年的 10月 30日,距离现在,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留下来的时间不多了。
按照《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创业板上市的若干规定,在华宜向证监会提起 IPO申请前 6个月内的新增股东,在股票上市交易后的 12个月内,不得转让持有的股份。
当然,这一条限制,只是常规限制,其他股东,以及公司持股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同样受到这个限制。
比较重要的是后面这条,在公司股票挂牌交易之日起的二十四个月之内,转让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 50%。
这就意味着,想要在锁定期结束之后,立刻套现离场变成了空谈。
所以蒋博才会如此着急,就是为了避开这个限制。
对于蒋博的提议,李兵兵倒是有点云里雾里,“公司的股票能那么值钱吗,之前不还听说,好多人在公司配股的时候,都选择了放弃,根本就没买公司的股票?”
华宜上市,为了维护公司的内部稳定,的确释放过一部分股票,以内部价格,拿出来让公司的高管以及一部分明星艺人还有导演认购。
比如李兵兵和任权,再比如冯晓刚,手上或多或少,都有华宜的股票。
只不过江湖地位不一样,对公司的贡献和认可程度不一样,公司予以的认购额度也不一样,作为华宜的一线明星,李兵兵的份额,是比冯晓刚少点,但差距也比较有限。
已经认购了两百六十万股,而且还是以每股两元的价格,在早期认购的。
据说冯晓刚的认购额度,是两百八十万股,每股价格也是两元。
至于任权就少了点,不过由于公司有人没认购,结果被任权捡了个漏子,也买了两百万股。
涉及到投资的事儿,都不用蒋博多费口舌了,任权就解释道:“公司的股票肯定能赚钱,就是赚多赚少的事儿,咱们买的时候,属于公司配股,价格要比现在低得多。
就拿现在的十六块钱一股来算,咱们当时买的股票,都已经翻了八倍,脱手就是钱。”
说完就转向蒋博:“听说公司已经做好上市文件了,现在再买股份的话,恐怕没那么容易了吧。”
有这样的担忧也很正常,毕竟上市工作,到了后半程的时候,搞融资搞投资,已经不是公司的主要任务,怎么搞定过审,才是最主要的。
毕竟,上市才可以圈钱嘛~
在上市准备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其实都还好,只是专业性的机构,都是付费服务,费用也比较有限。
上市成本的最大头,其实是花在券商的身上,也就是所谓的承销商和保荐人。
金融券商是一种管制行业,所谓的管制行业,就不是开饭馆,开修自行车铺,这一类的可以自由流动的行业。
所以这些机构,也不能称之为企业,只能称之为行业。
作为上市必不可少的一环,有点像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财的意思。
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要上市了,想来分杯羹的人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