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院线,到蒋博手里,可就不一样了!
“我想并购万达的院线,以后万达再建新广场,室内的电影院,还是归我们优先并购。”
蒋博惦记院线也挺久了,就是一直没机会。
在国内的习惯,院线基本上都是跟着商场走,每一个商场背后,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要是成熟品牌还好,像万达这样的,只要从上头,把事情都敲定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但要是分布在不同家的商场里,需要搞定的对象,一下子会多很多,应付那么多家商场,比应付一家可麻烦多了。
“并购...肯定是不行的,万达不缺那俩买电影院的钱,不过要是合作的话,倒是可以谈谈?”老王态度果断,没有拖泥带水,直接否了蒋博的提议,并且重新提了个新议题。
“要合作,就得允许聚变入股。”蒋博也亮出了底线,给人打工做嫁衣的事情,他是肯定不会干的。
实在不行,还可以考虑其他的院线。
手里有钱,蒋博心里就不慌张。
“可以让给你百分之二十。”老王情绪不变,仿佛早就猜透了蒋博的打算一样。
“太少了。”蒋博摇摇头:“要合作就对半开,电影院是什么情况,您比我清楚,现在要不是还有补贴的话,估计都是亏损。”
“亏损你还要那么多?”
“因为我能让它盈利!不多分点的话,没什么动力...”
电影产业一直都是被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扶持就意味着有政策。
除了融资方面的便利,还有税收上的优惠,以及购买设备,只要达到观影人数标准之后,也可以对设备进行补贴。
对于搞资产证券化的老手来说,在享受这些扶持的同时,也可以把建设的影厅,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二轮融资。
第250章 新助理
“蒋董,你今天说的,要入股万D的电影院,不是在开玩笑吧?”李雪不太相信,在车上跟蒋博确认道。
聚变传媒的资金状况,她这个 CEO再清楚不过了,别说想投资院线,再拍一部电影的钱,现在都拿不出来,只能靠资产管理公司输血。
相对应的,聚变传媒的所有有形无形的资产,也全都在资产管理公司手里抵押,过户,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要是有机会的话,倒是可以考虑,咱们做内容只是一方面,现在分成那么低,风险却那么高,很不利于长期稳定发展,院线是门好生意,还是要想办法掺上一脚,把盘子做大,也能让公司的资金充裕起来。”蒋博躺在座位里,跟李雪分析道。
做院线的优势很明显,只要选好位置,设备跟上,就不愁没有收入,提供个看电影的地方,就能拿将近一半的票房,何乐而不为。
每年还有稳定的现金流,天然就具有证券化的条件,操作得当,打包一年两年的预期收入,长了可以是三五年的预期收入,就可以进行再融资。
实在不行,院线作为固定资产,也可以通过金融手段,直接加杠杆或者变现。
蒋博一开始做资产管理公司,还有私募基金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了,不只是为从境外融资做准备,还可以把境内的资产价值,发挥到极致!
李雪很容易就抓住了蒋博话里的关键点:“你的意思是说,王董刚才都是在忽悠,万 D并没有转让院线股份的打算?”
蒋博肯定道:“老王就是在忽悠,他投了五百个亿,跟咱们合作做影视基地,肯定不是玩玩那么简单,应该是看好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刚才跟我聊,不过是习惯性的想通过我这个业内人的看法,来佐证他的决策。”
五百个亿的规模,已经可以算是万 D的战略决策了,虽然可能大头不需要他们从公司出,但是万 D作为经营主体,经营风险是存在的。
所以决策和执行,必须要有依据。
蒋博不知道老王是怎么做分析决策的,但是通过结果反推过程,不要脸是挺不要脸的,胜在有效准确。
李雪有点担心:“万 D要是也下场的话,咱们的压力可就大了,他们卖房子的资金充裕,就咱们那点家底可拼不过,而且他们手上还有院线,只需要在上映排片上,稍微动点手脚,咱们都会很被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李雪现在已经是个成熟的高层管理人员了,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有个最基本的预判。
上下游产业,都集中在一家公司手里,很容易就形成垂直垄断,好莱坞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推行《派拉蒙法案》,把电影的发行和电影院的放映业务分离。
“你放心吧,万 D真敢那么做的话,会有人收拾的!”蒋博神态笃定道。
电视都在搞制播分离,就是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让整个市场活起来,谁要是敢在电影领域那么干的话,就等于是在搞对抗,更进一步说,就是在作死!
……
青 D机场,蒋博和李雪一行人,当天就要赶回京城。
摄影棚的基建都没有做完,他们留下来没有任何意义,过来一趟,就是为了表达个态度,也是做给大家看的,宣传作用为主。
“又换秘书了?”
刚才李雪的助理,过来汇报值机的事情,蒋博发现人不认识,才这么一问。
李雪没好气道:“还不是因为你!”
“因为我...?”
蒋博有点懵逼...竟然还认真回忆了一下,有没有对李雪之前的秘书,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
是真没有...
自从张娇从他的秘书职位上离开之后,蒋博就没有秘书了,所有的事情,都是李雪在处理,然后再汇总给他,有李雪这个大秘,大部分情况下,蒋博根本用不上秘书。
“我姐准备把小朱派给你当助理,她就把我的助理给挖走了,说是你跟小朱也熟悉了,工作上应该很快能适应,她挖走我的助理,说是方便尽快熟悉公司的事务。”时间已经过去几天,李雪依然愤愤不平道。
“也挺合理的...”蒋博想了一下,觉得确实很有道理。
“行行行,你们都是老大,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李雪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缠了,没什么意义。
心里也没那么不开心,小朱是她一手带出来的,李雪还是经纪人的时候,小朱就是李兵兵的助理,地地道道的老人了,在很多方面都信得过。
有这么一个人,放在蒋博身边,等于是安插了一个内线,她们姐俩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倒不是想监视蒋博的一举一动,只是重要的事情,能够心里有个数。
上了飞机,李雪就坐在蒋博旁边。
“要是有高铁就好了...”蒋博感叹了一句。
坐飞机是真的烦,提前到机场值机,随着城市发展,靠近市区的机场许多都被关闭,新机场到市中心,动辄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烦都烦死了。
飞短距离的话,说不定飞的时间,还没有两头耽误的时间长……
“这你可决定不了...还是说点正事儿吧,电影选角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安排?”李雪得跟李兵兵一块负责《地心引力》的制片事务,角色安排只是第一步,她得搞清楚蒋博的打算。
蒋博没所谓道:“雪姐,剧本你也看了,主角就一个,其他的六个角色,都是配角,也就男一号戏份多一点,你看着安排就行了,跟客串也差不多。”
李雪开始顺着捋工作流程:“女一号已经定了易菲,男一号的黄小明,然后邓朝,剩下还有什么人选?”
“回头让师兄过来客串一下,还有徐老怪,现在还差几个角色?”蒋博没忘了,还有这两位大神在,虽然他们只说了,等开拍的时候来看看,但是蒋博有把握让他们出镜给串个角色。
做完记录,李雪数了一下:“还差两个角色。”
“没事儿,到时候再说,不行的话,到时候我从学校里,随便拉俩人来充数就行了。”蒋博很随意应对道。
李雪自然没意见:“行,那我就安排先走流程,等场地定下来之后再走合同。”
第251章 替代
“蒋导是怎么想起来,拍这么一部,以外太空为背景的灾难片的?”
“太空的事情我不太懂,但是太空给咱们的印象就是神秘和美丽,大家肯定感兴趣,但是我想,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下未来与风险,咱们去年的搭载三名航天员,而且还能出舱活动,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计划吧?”
“哈哈哈,这个我不能说。”
京城,光华路公司会议室,蒋博接待了航天系统的一位工程师姓叶,还有一位宣传人员姓徐。
要不说人家考虑的很周到,仔细了解了蒋博要拍摄的片子之后,答应下来,做事情就很认真,担心宣传口的同志,长期脱离业务一线,有些问题搞不清楚,专门请了一位一线的工程师,来帮忙对接。
蒋博刚才就是在试图多了解一些动态,无奈对方很谨慎,真正做到了不该说的不说。
蒋博只能自说自话:“叶工,你不用说我也能猜到一些,能出舱活动,指向已经很明显了,国外都已经搞过两次空间站了,咱们的应该也在路上了。”
叶工也很无奈,明明啥都没说,感觉蒋博却啥都知道了,只能苦笑,跟同行负责宣传工作同事道:“徐科,你得给我作证,我可真的什么都没说!”
太空出仓肯定更加危险,失重,低气压,气温不稳定,以及强辐射等,哪一项出问题,都能要命。
但是出舱活动又能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对卫星的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安装和连接,特殊实验测试等等。
航天确实属于高技术,高精尖工程,但是也不要太过于幻想先进程度究竟如何,说到底就是个机器,要知道,只要是机器,造出来就可能有问题,即便短时间没有,等运行时间一长,出问题还是不可避免。
跟开车差不多,能做的,就是修修补补。
不过不一样的是,在天上修飞船,修卫星,跟在地面上修车,环境不一样,操作难度自然也不一样。
熟练工干得多了,甚至可以出一本《我在太空修飞船》,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发给大家看看。
为什么说出舱的指向性很明显,说到底其实也很简单。
只有需要长期驻留太空,非常重要的设备,才需要人工出舱去修。
不然话,不划算。
培养一个航天员需要耗费多少资源,重新发射一个卫星,或者航天飞船,有需要耗费多少资源,根本没这么换算的。
人命大过天!
除非是像空间站,或者哈勃望远镜那种,非常难搞的玩意儿,才值得冒险一下。
国内没有哈勃,排除一下,就知道是为什么做准备的了……
“咱们还是谈正事吧?”叶工程师把话题拉回来:“请问蒋导需要我们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叶工也是没办法了,蒋博的话,他都没法接,承认不是,不承认也不是。
蒋博也不再扯其他的,目光转向李雪:“请李总介绍一下情况。”
作为一线人员,李雪需要业务接洽,必须亲自上手,蒋博就是在培养她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在树立她的工作威信。
好在李雪素质不错,上手很快。
李雪点点头打开屁屁踢:“二位请看,这是我们的为电影拍摄专门制作的方案,涉及到外太空和航天的部分,科幻的同时,也要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请二位来,一方面是在技术原理上帮着把把关,另一方面也请二位帮着看看片子,还是要讲讲正能量。”
说白了就两条,合理性和合规性。
镜头是没有拍出来,但是基本的背景画面已经有了,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什么样的视角,光线和画面的内容,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等等。
还有如何拍摄演员在外太空完全失重条件下,整个人被弹开之后的运动路径,以及演员自身的运动发力方式等……
而且故事的开头也得改。
航天飞机带宇航员修哈勃望远镜肯定不行了,不是太空望远镜的问题,那玩意儿,咱们也能造,就是航天飞机咱们没必要,蒋博给改成了载人飞船,在太空中也可以跟航天望远镜对接的那种,故事线就合理多了。
叶工看完介绍之后,理了理思绪说:“技术上并不复杂,我们也有一些视频资料,可以提供给你们参考看看,包括失重状态下的模拟,都可以提供,但是问题是怎么拍出来?”
蒋博就随手画了模型:“所有的拍摄都在这个光盒里进行,周围用 LED把画面需要的画面全都呈现出来,同时安装 LED灯,补充光源,然后通过机械手臂来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协同拍摄画面。”
LED屏幕肯定比绿幕要好,现场实拍出来之后,演员的表演和背后的环境就已经合而为一了,而且有屏幕模拟环境,不再需要演员凭空想象,演员可以通过画面,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时空。
表演的状态,更加有真实感。
叶工打量了一下蒋博画出来的草图,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这协同压力可不小,而且对于摄影用的机械臂,要求也很高吧?”
果然是理科生,搞清楚相对运动之后,立马想到的就是机器!
“那肯定的,最好能智能化一些,拍摄的情况很复杂,摄影机要运动,而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变焦,演员需要表演,也要运动,还有背景画面的变化需要协调,最起码是四方联动,这还没算上灯光的变化。”蒋博拿着材料跟叶工程师介绍道。
“有着落了吗?”叶工问道
“还没有。”
“我给你介绍个地方吧,奉天有家做机械臂的公司,目前主流的产品是三轴工业用机械臂,但是技术储备的话,可以做到五轴七轴,就是价钱上会略高一些。”叶工在纸上,给蒋博写了两个字,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