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画家 第830节

  “我相信,屈伏塔走进片场的时候,他一定在这个角色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最风光的演员,能让整个时代都烙印下自己的印记。”

  “如果好莱坞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都是属于马龙白兰度的,六十年代是属于希区柯克的。那么整个七十代后期,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是马龙白兰度与猫王的结合。人类影视史上的歌舞片皇帝。但七十年代的最后五年,却也已经是传统歌舞片最后回光反照般的五年。”

  “落日夕阳般的绚烂余晖。”

  “演员这一行,名声来的快,也去的快。他成名用了不到五年,从奥斯卡奖走到金酸梅奖也只用了五年,然后就是长达十年的沉寂。一开始报纸的津津乐道的报道屈伏塔又跑去演了什么烂片了,后来媒体都懒的报道了。因为他已经彻底是过去式了,彻底被时代所遗忘了。”

  “在绚丽的歌舞配乐中,他是无所不能的国王,但离开了歌舞,他就什么都不是,跟不上时代的人总是会被丢进垃圾桶的。就像那些在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发生巨大转变时,因为没有台词功底,而被镜头所抛弃的明星一样,这种事情永远也是不稀奇的。”

  顾为经想象着那样的一幕。

  曾经世界上最成功,最风光的好莱坞巨星,因为转型不成功,而被时代无情的丢进了垃圾桶。

  自己心中的那只在俱乐部里,永远在和别人吹嘘着自己往事的剧院猫,似乎突然动了动。

  时代的枪声响了。

  他应声而倒。

  “我相信他在《低俗小说》的剧本里,读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可是曾经的舞王啊!不是百老汇舞王,不是纽约舞王或者好莱坞舞王,也不是美国舞王。不需要加任何的前缀,你在整个世界,说出舞王这名字,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约翰·屈伏塔,舞蹈界唯一的国王。他就是迪斯科舞的代名词,从亚洲到非洲的角落,年轻人们全都模仿着他的舞姿,女孩们则看着他的海报情意绵绵。”

  “在七十年代,他是业界巨星,酷到没朋友。可如今已经快要千禧年了。邀请他去白宫的里根被枪击了,和他共舞的王妃戴安娜婚姻摇摇欲坠。当年在学校礼堂,在酒吧里跳迪斯科的潮男潮女们,已经成为了开始秃顶的大叔和有小孩的胖大婶。这一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巨星,是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和尼古拉斯·凯奇。家长和现在的孩子们说‘有个很酷的舞王’,他会以为你指的迈克尔·杰克逊。”

  “年轻人不再跳迪斯科,也不知道他是谁。”

  “连这个杀手的角色。昆汀原本希望找戴·刘易斯,不行又换成了布鲁斯·威斯利,威斯利想去演更重要的那个假拳拳手,然后又换成请前几年《再杀我一次》中饱受好评的杀手扮演者迈克尔·马德森,结果对方又拒绝了。最后才论到屈伏塔,这个过气舞王。在导演选角的名单上,他是备胎的备胎的备胎。”

  蔻蔻抱住了双臂。

  阿旺似乎也受到了姑娘身上萧瑟的低气压的影响,也不在怀里再闹腾。

  狸花猫伸出舌头来,舔了舔蔻蔻的下巴。

  “你很难再说屈伏塔这样的演员不成功,在演艺界,他的人生高峰高的像是珠穆朗玛峰那么高,一个人即一个时代,古往今来,就没有几个演员能有他的好运气。他拥有亿万家财,有漂亮女友,有比佛利山庄的大庄园,有限量款跑车。甚至曾经买下过一架战斗机当做私人飞机。”

  “这样的人再说谈什么心酸不如意,就没天理了,也太何不食肉糜。可他同样也是一个被人所遗忘的幽灵。唯一的区别在于,我妈妈的老师需要念着他的名字,做为对过去好时光的追忆,而他自己不需要念任何其他人的名字,做为怀念的符号——他自己就是那个符号本身。”

  “他曾经让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他的身上,所以,他无法忍受被人们所遗忘的寂寞。别人活在他的名字里,他活在自己的记忆里。他一部又一部的接不合时宜的烂歌舞片,再一部又一部的搞砸它们。”

  “机械的像是一只迷茫的重复着生前做过的事情的幽灵。他拼命的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个世界已经向前走了,他还留在原地跳舞,他跳的那么卖力,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线里,所以整个世界都视若无睹。”

  “直到他遇上了《低俗小说》。”

  蔻蔻咬了一下上嘴唇。

  “我一直觉得,论深度《低俗小说》其实不如《辛德勒的名单》和《阿甘正传》,但屈伏塔这个过气舞星演的却要比汤姆·汉克斯与连姆·尼森两位影帝都要好,最少更能让我感到共鸣。”

  “在《低俗小说》这个犯罪电影里的插曲歌舞片段里。”

  “在那短短的两分十一秒。”

  “当导演喊下Action的一瞬间,当Disco的音乐声响起。幽灵便活了过来,屈伏塔又变成了曾经的那个舞王,又回到了那个他扭扭头,一个眼神,就能让世界为之疯狂,为之尖叫的七十年代。幽灵般的演员,在幽灵般的角色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蔻蔻伸手摘下老槐树的一片橄榄型的枝叶,把它递给顾为经。

  “后来,他靠着《低俗小说》一夜之间翻红,转型成功,又连续的拍了《变脸》、《断剑》重新回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了好莱坞的顶级大咖。那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春,就像白兰度在70年代初靠着《教父》卷土归来一样。但这不是重点,少之又少的演员能开出自己的第二春,第三春。”

  “但无论开出了多少个春天,大多数花都终将都会有一天会枯萎,被人所遗忘。就像我刚刚和你提到他的名字时,伱其实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一样。变成幽灵是演员的宿命,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人活着就变成了幽灵,有些人,足够幸运,那么他真正死后才会变成幽灵。”

  “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万分之一里的万分之一,他们的角色永远能散发着生命力,他们便能像是有些树木一样,四季常青。”

  蔻蔻低头逗弄着猫儿。

  所有的演员都一样。

  风光如约翰·屈伏塔,是一只幽灵。

  妈妈的老师,那个曾经的百老汇女舞娘,是一只幽灵。

  她的妈妈,她虽然连那个舞娘都不如,胖阿姨还曾在花园剧院里艳光四射过,她妈妈连真正登台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可她同样也是一只幽灵。

  仅仅只当她和自己讲述那些有关舞蹈,有关跳舞的记忆时,她才会变得正常起来。

  她的一生也就活在年少时的梦里。

第616章 安娜的侦探猫养成改造计划

  顾为经望着蔻蔻。

  这是他在这个女孩身上第二次的看到“悲伤”这种情绪。

  第一次是在那家廉价的民宿客房中,她抱着自己哭的时候。

  她在为那些剧院里的舞者而悲伤?

  还是为自己妈妈而悲伤?

  顾为经不知道。

  这种悲伤和上次那种感觉不一样。

  上次在那家月色下的小店里。

  蔻蔻的哭仿佛是月光的银粉屑揉进了眼睛里,连眼泪中都是少女的温软和细腻。

  但现在的蔻蔻,她站在那里,看着头顶的枝叶。

  她的悲伤同样细腻,却更加宏大,又带着一种沧茫的萧瑟,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流,静静的看着前方的槐树。

  看到了繁盛,想到了衰败。

  看到了生,便想到了死。

  顾为经捏住了蔻蔻递过来的树叶。

  此刻。

  女孩递过来的似乎不是一片此刻鲜绿的树叶,而是一片多年后的幻影。

  时空交错。

  仿佛很多年很多年过去了。

  美艳的舞娘变成了臃肿褶皱的胖阿姨,风光无限的美男丑长满了白发,梦想着成为舞蹈家的少女走了、疯了、死了。

  你忽然之间。

  在书页捡起了一片枯萎萎缩的枝叶。

  透过发黄的脉络,恍惚间,似乎又看到了它曾经漂浮在鲜绿的海洋时的好时光。

  剧院演员离开了舞台,就像是树叶离开了枝头。

  她们的艺术生命已经结束了。

  剩下的风光,剩下的嫩绿,都是过去残留下的幻影。

  都不过只是虚幻的幽灵。

  顾为经此时想的不是画画,不是思索笔下的角色。

  甚至也不是和蔻蔻搭腔,说一些不要钱的开解人的话。

  他想到了不久前曾读过的一则故事。

  树懒先生是一个对于作品原书文字的理解要求很严格,文学素养很高的人。

  先谈理解作品,再谈创作作品。

  她在社交软件上专门给顾为经创建了一个共享书单,用做布置“课堂作业”。

  在画《小王子》插画的时候。

  这个书单上除了《小王子》本身以外。

  还多了圣艾克絮佩里的《南方邮件》、《夜航》,以及1981年文学评论界的杂志顶流《巴黎评论》与马尔克斯对谈采访时,马尔克斯提到的关于对康拉德、圣艾克絮佩里两位作家的作品的见解与对他個人写作影响的那部分。

  到了为《炽热的世界》画插画稿的时候。

  这个书单更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变成了超级长的一大串。

  上完树懒先生的恋爱小课堂之后,又增加了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艺术的慰藉》和韩炳哲的《爱欲之死》……等恋爱情感分析类的书籍。

  世界是不乏有些杰出画家。

  他们完全脱离了书本,缺乏系统的优秀教育和专业的学科背景,纯粹依靠身体本能和画笔嗅觉天马星空的作画。

  类似教皇乌尔巴诺四世的御用画家克洛德·诺兰。

  他改行画画以前,就是一个连字母都认不全的糕点厨子。

  这种感觉就像——

  上世纪南美有些球员连他们的名字都不会写,十以内的加减算不清楚,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踢野球长大。

  但人家就是有一种精灵般的直觉,拥有天马行空般的足球灵感,能把欧洲一大票从小到大到上着专业足球学校,由一大堆助教和体能师围着用速记本刷刷刷,严格计算每一次传球角度和跑动距离的精英家庭出身的体系球员按在地上打的抬不起头。

  无需讳言。

  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是必需坐在皇家美院的图书馆里,穿着体面而绅士,谈论文学和诗歌的类型。

  有些画家就是野蛮生长的天赋流的。

  但这其中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能培养出来的,后者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人无法控制自己生长出恰到好处的野蛮嗅觉,却能用坚持和努力培养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

  无论曹轩、林涛教授,还是树懒先生。

  他们在和顾为经沟通指导的时候,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这些人全部都非常的着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

  顾为经就是发现了这一点。

  才总结先进规律,每天回到家,拿着“鞭子”啪啪啪的抽着自家爷爷嗷嗷叫的在那里吭哧着写读书笔记。

  林涛教授那里,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好在。

  树懒先生对侦探猫,还是要比顾为经对顾老头要温柔许多的。

  她倒不要求顾为经每天打卡上班一样,给她写读书总结。

  大几十本书,还在以每个星期一两本的速度不断的增加中,从客观条件上也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就把它们全部都认真读一遍。

  安娜虽然热情满满的致力于侦探猫大姐姐的“学术素养改造工作”,但她明白培养一个人的艺术气质,是马拉松而非短跑。

  马拉松重要的不是爆发力。

  而是对目标坚定不疑的决心,面对困难不动摇的意志和专注,以及从行动中获得满足感的热情。

  她在培养侦探猫的阅读爱好。

  有事没事翻翻书。

首节 上一节 830/1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