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秦局的支持,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给一小部分人来带项目管理经验的提升,那我就很满意了。”
“这样也算是没有辜负领导们的信任。”
江辉一边说,一边想着秦浩这一次找自己到底是什么事情。
如果单纯的告诉自己《项目管理》这本书已经安排出版了,那似乎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没有必要把自己叫过来吧?
当然了,他也没有打算直接问,那样子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被动之中。
反正秦浩不说,他也就不问,
最终,眼看着两个人都已经瞎扯了十几分钟了,也没有进入到正题,秦浩终于有点忍不住了。
“是这样的,《项目管理》这本书虽然写的非常好,但是各个工厂要快速的运用起来,肯定也有难度。”
“所以我就想着汽车局出面组织几批培训,让各个工厂安排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过来接受培训,然后到时候他们回去之后可以把培训经验传授给厂里面的其他人员。”
“这么一来,结合你写的这本书,各个工厂才能更加快速的提升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效率。”
秦浩这么安排,相当于又要江辉去当一回讲师,帮一机部汽车局这边搞几场培训。
并且这种培训都是没有钱的。
“没问题,我都听秦局您的吩咐。”
“能够跟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交流一下,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江辉想都没有想就同意了秦浩的安排。
给自己开宗立派,培训更多的徒子徒孙的机会,这种活他当然愿意参加了。
虽然是无偿给汽车局这边干活,但是十有八九是安排在工作时间给大家做培训,这样子就相当于放下首都汽车制造厂那边的一些活,去汽车局那边帮忙。
“让其他厂的人才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就要靠你了。”
“我等会就让魏蜀吴起草一份通知,先从首都地区的各个工厂搞起,尽快的展开《项目管理》这本书的大学习。”
“第一次的学习就安排在下周四到周六,周期三天。”
“这样子也不会太耽误你在首都汽车制造厂那边的工作。”
“以后每个星期组织一次,大概会连续举办四到五次。”
秦浩把自己的想法跟江辉大概的说了一下,一定程度上,一机部汽车局这边对江辉的《项目管理》算是特别支持了。
“没问题,我随叫随到!”
这个时候就不是讲条件的时候,无条件的服从才是最佳选择。
对于江辉的表态,秦浩自然也是很满意的。
“这段时间你帮一机部翻译了不少的外文资料,你的翻译水平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这个月开始,你的翻译稿酬江辉按照千字五元的最高标准来执行,也希望你后面继续支持一机部的外文资料翻译工作。”
“特别是德语资料,国内这方面的翻译人才非常的缺少,但是他们有不少机床等设备相关的专业资料,是我们国内很需要的。”
投桃报李,秦浩很是及时的给江辉一颗红枣。
虽然从千字四元到千字五元,好像只提高了一元钱。
但是工作量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收入能够提升25%,这种好事谁愿意拒绝?
最终,江辉心满意足的从汽车局那边带着一批最新的翻译资料,坐上了厂里面调配的BJ212,美滋滋的回到了工厂。
“师父,一机部那么快就找你过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陈晨星知道刚刚江辉刚刚上班没多久就被一个电话叫去一机部的事情。
眼下看到江辉回来,自然要赶紧去关心一下。
“能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让我做一下准备,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一机部那边会组织一些工人的项目管理人员过来培训,让我去作为培训讲师。”
“然后顺便还把我们的翻译稿酬给提了一点。”
对陈晨星,江辉自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这么说《项目管理》这本书,部里面很满意咯?”
作为编委会里头有名有姓的人物,陈晨星对于《项目管理》的出版自然是非常关心的。
到时候他还准备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几本《项目管理》的书回来,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呢。
那感觉,绝对很是不一样。
“部里面已经把这本书的稿子交给出版社了,下个月就能正式的开始印刷好,到时候我让汽车局那边送一批样书过来。”
江辉在办公室里头稍微休息了几分钟,然后带着记事本和钢笔去找陈奇汇报工作。
出发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会及时汇报情况,现在回来了自然就要快速的去落实。
“有经验,有文笔,看来小江你不多写几本书,都有点浪费才华啊。”
陈奇听了江辉的汇报,也是有点意外。
一机部汽车局居然对《项目管理》的评价那么高,要安排专门的大学习。
这个待遇,可不是一般的书籍能够享受的。
“这书能够得到汽车局的认可,主要是充分吸收了陈总工和其他厂里面的同志们的各种实际经验和教训,所以才显得更加有说服力。”
江辉一如既往的说着让陈奇很是舒服的话。
两个人相处,如果一直都能觉得很舒服的话,那么对于关系的发展绝对是非常有好处的。
陈奇很可能会是下一任首都汽车制造厂的厂长,江辉跟他打好关系,自然没有任何的坏处。
“走,我们也一起过去给郑厂汇报一下,他肯定也很高兴。”
“下周开始,你每周都有三天不在厂里面,也有必要给郑厂打一个招呼。”
虽然《项目管理》这本书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款BJ212项目小组,但是终归是结合了首都汽车制造厂以及它的配套厂的情况写出来的。
或者说江辉是把一些内容套进去的。
这种情况下,哪怕郑海明实际上跟这本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现在已经把他的名字纳入到了编委会之中,自然也是要及时的做各种报告。
第175章 一个小小的培训也能引起行业轰动
江辉跟郑海明的汇报,自然是非常顺利的。
眼看着自己升职的机会越来越大,他对江辉和陈奇的信任也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区区几天请假去协助一机部搞培训,那根本就不算是事情。
很快的,一机部下属的许多工厂都收到了培训的相关通知。
一汽自然也不例外。
正常来说,这种小事肯定是不需要给耿卫东这个厂长去报告,办公室直接处理,让相关部门安排人员去参加培训就行了。
但是由于《项目管理》的这个培训讲师是江辉,又是以他写的书籍为范本展开培训,余江自然就觉得有必要跟耿卫东说明一下情况。
“这么说来,那个江辉不仅技术水平很高,还挺懂管理的?”
耿卫东这话,给人一种酸酸的感觉。
别以为管理人才相比技术人员就很常见,其实真正的管理人才跟技术人才一样难得。
这一点,耿卫东是很清楚的。
“他确实是懂一些管理,特别是项目推进方面的事情,应该是有一些发言权。”
余江不敢夸的太猛了,要不然估计耿卫东的心情要变得更差。
“一机部那么重视这一次的《项目管理》培训,说明江辉写的这本书应该水平不低,你亲自带队,让设计处和技术处那边各自安排一个人去参加培训。”
“记得让大家做好笔记,回来之后在厂内好好的转训一下相关的内容。”
这种活动,一汽这边肯定是要安排人员参加的。
再说了,作为厂长,耿卫东也是希望下面的人的管理水平能够快速的提升,这样子对于提升一汽的效益也是有好处的。
“没问题,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我可以好好的再观察一下江辉这个人,跟他好好的交流一下。”
“据我了解,首都汽车制造厂那边暂时没有要上马新产品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江辉的设计才华在短时间内是没有了用武之处。”
“原本他对来到一汽上班是没有兴趣,现在也许会有变化也不好说。”
余江对于挖江辉来一汽这个事情,一直都是耿耿于怀。
他想要挖的人才,除了江辉之外,到现在为止还失手的。
他觉得形势变了,也许江辉的心态也变了。
“嗯,能挖他过来是最好的,实在不行就换一种合作方式,看看能不能让他帮我们做一些事情。”
耿卫东这么一说,余江心中立马就松了一口气。
自己挖人的压力大幅度下降了。
相比挖人,找江辉帮一些忙,难度肯定就要低很多了。
同样的事情,在上汽那边也在发生。
“小汪,这个培训讲师江辉就是你之前说的首都汽车制造厂的江辉,他写的《项目管理》这本书,听说一机部那边已经安排了出版社去出版,到时候会在全国大规模的销售。”
“这种事情,部里面可是很少这样子做的,这充分的说明了《项目管理》这本书很有价值,很受部里面重视。”
“你带着设计处的两名同事,去首都参加一下这个培训。”
厂长于金把设计处处长汪会亮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直接给他下达了出差参加培训的任务。
这对汪会亮来说,自然是好事情。
能够出差去参加培训,不管是在后世还是现在,都是比较难得的机会。
在许多厂里面,为了这么一个培训的名额,指不定还能搞出不少的幺蛾子出来呢。
“厂长,这个江辉精通《汽车设计》,现在又很懂《项目管理》,他到了首都汽车制造厂才一年的时间,就搞出来了不少的名堂。”
“新款BJ212的横空出世,更是给整个华夏汽车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觉得这一次的培训,是深入的了解这个竞争对手的好机会。”
“要不然到时候首都汽车制造厂快速的重新设计生产一辆轿车,必定会给我们的沪上牌轿车带来很大的冲击。”
虽然各个汽车厂的产品都是统一调拨和分配,但是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他们的销量情况肯定还是有不一样的。
哪怕就是统一调拨的,大家也想使用质量和技术更好的产品。
新款BJ212无疑就是各个单位想要的车。
它的名声,已经传到了沪上了。
一定程度上,甚至给沪上牌轿车都带来了冲击。
“是啊,所以这一次培训的时候,你们也要尽可能的学到人家的真本事,看看回来之后能不能改善一下我们厂的情况。”
于金也是有点心累。
上汽作为沪上最有名的工业企业之一,现在同样面临车型老化,产品没有吸引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