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50节

  “盯着太古,这可大地主。”陈志文笑了笑说道,在70-80年代,太古可是放出了大量优质土地,养肥了不少华资,不管自己有没有成功收购和记,肯定也会想办法拿下几块地的,而现在有了和黄这个平台,自然可以拿的更多。

  “陈生,说起太古,之前我们想购置金钟的那块地来兴建星河的总部,汇丰那边同意帮忙后,我们与太古也进入了正常谈判,就是听说置地那边也参与了进来,他们也在与太古谈判。”周家杨说道。

  “置地啊?倒是麻烦了。”陈志文皱着眉头说道,现在的置地,规模是绝对的香港第一,旗下物业总资产超过千万平方英尺,偏偏还都是以中环大厦为主,次一点的也是其他商业区的黄金位置,而现在的香港,没有一家公司的物业储备能超过置地,等到了1979年,这个记录才被长江实业所破,但彼时的长江实业,旗下的物业地皮都是一般的城镇,连一栋中环大厦都没有。

  “不过我怀疑这是太古故意放出的风声,想给我们一点压力,因为按照我收到的消息,置地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开发之前牛奶国际手中的地皮上,应该不会再对其他地皮感兴趣。”周家杨分析道。

  (本章完)

第142章 屈臣氏的未来零售帝国

  第142章 屈臣氏的未来——零售帝国

  “那就再等等,实在不行就去其他英资找找,会德丰应该也有类似的地皮。”陈志文想了想说道,和记与黄埔等公司手上地皮很多,但位于港岛核心位置的地皮反而没有,主要的原因,也是之前被祁德尊开发掉卖出去了,然后用来到处收购,也还好红磡那块土地被“工转商”给卡住了,要不然也留不到陈志文手中了。

  “会德丰?他们手中我知道有两栋位于中环的大厦,应该都租了出去,其他地皮的,我需要再去查一查。”周家杨想了想后回答道。

  “联邦与国际大厦,位置倒是不错,就是楼层太少了点,而且现在应该不会卖的。”陈志文说道。

  联邦与国际两栋大厦,是会德丰旗下比较出名的两栋物业,都不到30层,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在几年后的1978年,会德丰意图出售,李嘉成以与现在和黄同样的套路,与会德丰合资成立一家公司,然后以11亿港元买下了这两栋大厦。

  两年后,香港楼价大涨,李嘉成将两栋大厦卖了22亿,利息不算,李嘉成空手套白狼转手赚了5.5亿港元,这可以说是李嘉成的早期商业史,最漂亮的一次投资。

  “还有一件事,港府准备开发葵涌码头的第五个泊位,港府那边已经对我们发了照会,我们要不要参加?”周家杨接着问道。

  “5号泊位啊?以和黄目前的资金,是没能力开发这个港口泊位的。”陈志文皱眉说道,港口的泊位码头可以说是躺着赚钱,但现在的和黄的确没资金来开发这一个码头。

  “但外人并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在这段时间我们连续私有化和记与黄埔、屈臣氏后,外界对我们的猜测是越来越夸张,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给太古一定的压力,据我所知,太古对这个码头是势在必得的。”周家杨说道。

  “除了太古,还有哪几家也会参加这次拍卖?”陈志文问道。

  “怡和的九龙仓、会德丰还有日本欧洲的几家财团都报名了,不过海外财团一般不会成功,而怡和,听说最近他们的财务有问题,市场上也有风声,最有可能成功的,反而是太古了。”周家杨说道。

  “那试一试,先在市场上放风,就说我们的背后有美国银行,这个泊位我们一定要拿到,看看太古的反应吧。”陈志文笑着说道。反正没损失,就给一点太古压力吧。

  “好的。”周家杨笑了笑说道,答应下来。

  “这些都是小事,总部大楼其实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今天我来这里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屈臣氏。”陈志文又说道:“屈臣氏旗下有一家百佳超市,我准备再投入一定的资金,先让它成为香港最大的超市,垄断香港的日常零售市场。”

  有了和黄这个超级平台,很多事情就方便了很多,如果是以前,就算有钱,想在香港建连锁超市,没个几年时间不太可能,但有了足够的根基、人才、资源,那只需要投入资金,基本上就可以等待花开了,除非这个行业已经被其他巨头占领,需要砸钱抢市场。

  “香港最大超市?”周家杨眼神一亮,这可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行业,虽然跟地产比起来,超市算是小生意,但只要做到香港最大,那规模还是不会小的。

  “对,你之前也说过,我们有星河贸易的廉价采购资源,这对于香港的超市来说,多多少少也有点优势,我们先把规模做上来,再利用性价比来统一香港的零售市场。”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香港的超市与美国超市的区别,就好比后世内地大一点的联合利华超市对比大润发,在货物上,前者更偏向于日用品,主要就是解决附近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星河贸易的庞大采购量,可以将很多商品的成本降到极低的水平,不过也因为很多方面香港与美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所以有些区别,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在零售领域,采购成本将降低1%,都是天大的优势。

  “其他超市倒不是问题,我最担心的是惠康超市,惠康以前是牛奶国际的子公司,发展的不算好,但也不算差,后来置地收购了牛奶,在惠康上面也投资了不少钱,这几年来,惠康也是在一直扩张。”周家杨说道,在有星河贸易的背景下,他自然也想到要发展自家的优势,也造就研究过百佳主要的对手,其他都基本上不成规模,主要有潜力的就是置地旗下的惠康超市。

  “置地的确是个难对付的对手,不过就算我们与惠康一起扩张,也不会有什么竞争,至少最近几年肯定如此,现在的香港,超市也才刚刚开始而已。”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超市,虽然在3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开始在欧美流行,是在60年代,也就是沃尔顿开始创业的时期,而在香港这边,虽然很早之前也有,但也都没有规模,在60年代之前,香港还是流行百货市场、菜市场以及街边小店组成的生活方式。

  超市的普及,也是从60年代末开始规模变大,出现连锁零售超市,不少大资本开始下场,在原先的历史上,正是由怡和旗下的惠康超市及和黄旗下的百佳超市,在80年代完成了对香港零售业的垄断,但在规模上还是惠康占优,至少80年代如此。

  现如今,陈志文收购了和黄,加上星河贸易的原因,他自然要大力扶持百佳,可以的话,最好灭了惠康或者收购过来。不过怎么着也得在对九龙仓下手之后,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在83年前后。

  在后世21世纪,香港超市的零售额一年差不多也有几百亿港元,不算很大,但也不小了,而且作为香港本土财团,虽然不稀罕从超市里面赚钱,但控制在手里还是更好的。

  “那我们就先清理到那些传统的百货市场,再来与置地斗一斗。”周家杨笑着说道。

  “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百佳在招聘的时候,可以考虑那些有些轻微残疾或者家里有不方便的人的员工,再安排一点兼职,照顾一下那些不能稳定时间来上班的人。”陈志文接着说道。

  超市的特性,就是可以直接带动大量就业,而且很多都是什么人都能做很容易上手的品种,这样一来,就非常适合帮助那些以为某些能力欠缺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要控制的好,小比率的残疾人,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

  “没问题,”周家杨知道老板的目的,说道:“和黄在这方面,也可以适当招聘一些这样的人,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形象。”

  “行,你明白我的意思就好。”陈志文笑了笑,说道:“除了百佳以及之前我交给红牛的蒸馏水业务,屈臣氏剩下的,就是药房了,这个领域我不会关掉,但我也不会再投资下去。”

  “是因为不看好中药?”周家杨想了想问道。

  “这倒不是。”陈志文摇摇头说道:“市场太小了,药物不像其他产品,可以随意出口,各国对药物的控制是非常的严,不要说我们,就是欧美之间的药物,想相互出口都非常的麻烦,更不要说,我们中药的成分,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的中医,是百人百方,厉害归厉害,但不太符合现代化商业,至少以香港的情况,是没办法大规模发展中药行业的。”

  如果有着内地的市场,有着内地庞大的中医人才储备,中成药市场还是有前途的,但显然现在的香港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就跟汽车行业一样,一个小国家,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市场,都不足以发展这种行业。

  即使内地改开,中成药行业也没办法大规模发展,只有等到21世纪后,才有可能,而且规模也不会很大,最重要的是,这个领域,他的先知金手指没用,所以还不如在其他行业发展,以后有了更多资金,可以在内地扶持&投资这方面的行业。

  “其实也对,屈臣氏发展了上百年,也就开了几十个药房,再也发展不起来了。”周家杨点点头说道。

  “虽然发展的慢,但对香港民众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有些病,看病方便多了。”陈志文说道。

  中西医哪个厉害,这个话题在后世中国一直吵了几十年,但他觉得,这种事其实没必要争,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使用,挑选合适的方法,而中医中药有着很多科技也无法解释的效果,对老百姓来说很优惠,而且也很便宜。

  据说十年后,香港一位重量级人物被查出癌症,此人去了欧美各大医院及医疗中心,请了诸多专家就诊,但都被告知已经太晚了,然后他就去了内地的燕京,在那里靠着强大的中医及西医结合,硬是多活了20多年。

  就这点来看,陈志文在未来也必然要大力支持国内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说不定到了以后还是有用的,至于自己上场就没必要了,一点优势都没有,做个背后金主就行了。

  “那屈臣氏未来的核心,就是零售超市了。”周家杨点点头说道,除了这几个行业,屈臣氏真的没有其他投资了,一些小物业除外。

  “零售是是对的,但可不只超市。”陈志文接着说道:“我希望屈臣氏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化妆品零售业。”

  “化妆品零售行业?”周家杨愣了下,说道:“我们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没有没关系,学就行了,这种行业,本身就是重资本投资,一般人也进不来,未来这一块,也会有着非常庞大的市场。”陈志文说道:“与药品不一样的是,化妆品零售店在各国的手续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普通的店,这就非常适合我们在全球各地扩张,而化妆品本身,是不需要我们来操心的,我们只要为我们自己的门店吸引人流就行了。”

  无论哪个国家,药店的流程都比较麻烦,但麻烦归麻烦,也不是不能解决,关键问题在于药店太偏向于地方本土势力,因为能够治病救命的东西都是暴利,谁都会看上眼?

  强龙也不一定压得住地头蛇,就算压住了也不划算。药店这玩意,很多时候不需要广告,因此,大品牌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有多大竞争优势,顶多联合采购可能有些优惠,但一般买药的人来说,是不会太在乎药价的,本身这也是低频消费,但却是不得不花的,基本上大部分人去买药,只要看到有了,也就买了,除非太贵,要不然是不会去多家比价的。

  相对来说,化妆品则简单多了,化妆品需要流量带动,化妆品的店也需要流量带动,化妆品本身虽然也是低频消费,但需求量要大的多,净利润这一块,可丝毫不低于药品,特别是在经济好的国家,很多人10%的工资都用在化妆品上。

  在欧美,也是有化妆品零售业的巨头,但在亚洲,除了发达国家日本,其他地方,可都是潜力非常巨大的蓝海市场,后世的屈臣氏,也是靠着化妆品连锁的生意,成为了市值数千亿港元,每年营业额超过200亿美元的巨头。

  “化妆品属于奢侈品,我们如果要开店的话,就得在香港最黄金的位置,这个投入可不会小,几千万港元恐怕也打不住。”周家杨想了想说道:“以现在和黄的情况,会不会影响其他业务?”

  “几千万也不一定够,但这是以后的事情,你现在要做的是先做好市场调研,开个几家店试一试水,输了赢了都不要紧,总结经验,慢慢发展,顺利的话,几年后,我就会追加投资,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全球的顶级水平。”陈志文说道:“至于其他业务,不用太担心,我早就说过,和黄的未来,只会做几个尖端的领域,其他乱七八糟的业务,做不大就全部处理掉就行了,化妆品零售业务,是我为和黄未来规划中一个重要的业务。”

  多元化,是和黄这种传统公司必然需要走的路线,但祁德尊时代那种闭着眼睛扩张的模式,就是脑残,真正的多元化,是应该选择正确的路线,好好耕耘,然后发展壮大,甚至在正常逻辑下,这些多元化的行业,相互之间也是有关联的,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和黄的业务太多,陈志文也只是从中选择几个较好的,主要就是是后世李嘉成的路线,在这方面,这位已经走了几十年成功路线的几个行业,陈志文不可能无视,做化妆品零售,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同时,在资本这一块,至少在80年代,他的资本是远超过李嘉成的,只要发展顺利,等到80年代资金充足的时候,大力投资屈臣氏,必然可以在未来造就一个比后世还要大的屈臣氏。

  “明白了,陈生。”周家杨点头答应道,他已经知道自己老板收购和记后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地产、港口、基建,但想不到居然还有一个化妆品零售行业。

  “伱也知道我在美国有重金投资零售行业,但也只是投资,好市多未来还是以美国团队管理,亚洲这边的话,我们也需要抓住零售业,这里面的影响力及利润你也都知道,屈臣氏,有过相关方面的经验,只要我们在提供资金,找到正确的方向,以后就一定能够成为亚洲最大的零售公司之一。”陈志文笑了笑说道:“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在亚洲,不是一个小香港,以后,还得成为全球性的才行。”

  屈臣氏的化妆品零售行业,只要按照原先的历史,动用大资本在欧美不停的并购,再整合资源,想成功并不是很难,这个行业欧美政府根本就不会过问,只要收购方不搞的大量人失业就行,谁来收购他们都很欢迎,哪怕是在一定程度上敌对的国家。

  而原先历史上李嘉成的发力是在90年代,自己则会在80年代就开始,先发优势会更明显。

  而超市零售行业也是一样,亚洲很多国家可没有大型超市,只要筛选本土势力合作,外加廉价的星河贸易商品,也会有着极大的先发优势,而重点则是未来90年代放开超市管控的内地。

  只要大资本投入,在电商崛起之前,足以在国内大量城市兴建大型超市,而且都会在城市的黄金位置,只要没有租金的困扰,那么在国内开超市,商品的价格完全比电商还要便宜,也许在未来的内地,不谈到达沃尔玛的级别,但达到家乐福、欧尚的层级应该不难。

  以内地为主亚洲多国家为辅的连锁超市,以及遍布欧美日韩中的屈臣氏化妆品连锁店,是陈志文对屈臣氏的期待,一个庞大且规模不低于好市多的零售帝国。

  不过,所有的前提是,80-90年代抓住各种黄金机遇,从而获得海量的发展资金。

  ……

  PS:怎么好多人后台发言让我写电影?我之前上一本写港娱的时候,也没几个人看啊,成绩可比这本差多了!

  这本书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主体是商业,实业为主,零售为辅,金融地产是资金来源。我就是想写出一个合理性的商业发展过程,符合ZZ逻辑与商业逻辑,以几个业务为起点,逐步发展扩张。

  至少到现在,评论方面也没有出现有人评论某个商业发展不太合理的(可能起始资金有点被吐槽),这在起点来说,也算是很难得的了。

  符合现实是我的追求,虽然小说不太可能做到,但尽量吧!

  至于大家要看的娱乐明星,后面也会有的,70年代初,我真没找到哪个合适的,个人感觉,很多港姐都不咋地,大家可以去百度看看,可能我眼光有问题?(据我所知,在77年港姐加入豪门后,才吸引无数美女参加活动,这可能也引发了港姐质量的提升。)

  至于某个大家熟悉的赵姓,我作为看过无数港文的老读者来说,是坚决不想写,审美方面,可能她也不是我喜欢的,相对来说,80年代那些可能要好看很多吧?

  而且如果在初期就看本书的读者可能看过,在开书前几张,可是开了不少车的,但被封了,就只能删了。

  其实这本书的主业实体行业还没开始正式成规模呢?改开之后才会正式开始,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准备布局。

  就这样,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来起、点支持正版,也不要养书,订阅一直在涨,我才有动力更新,熬夜都行!

  谢谢。

  (本章完)

第143章 成绩惊喜的私募基金

  当天下午,完成了一些大的财务审批后,陈志文便前往了九龙,位于红磡的恒义公司总部。

  “老爹,你这总部有点太寒酸了,要不,搬到和记大厦去?我让他们腾一层楼给你!”同样是曾经的恒义总部,陈志文这次来就觉得这里太小了,可能也是习惯和黄的总部了。

  “等等吧,你们和记大厦也够挤了,我这边还有一年多租期呢,去了也得给钱,而且,我的手下的家都在附近,去和记办公太麻烦了!”陈天福吃着儿子带过来的几个泡芙,边吃边说道。

  “一年多啊!这样倒正好,星河控股的新大厦总部估计也会在那个时候竣工,伱到时候就一起搬过去,你手下员工的话,其实可以跟我学,给点福利,让他们去港岛买房子,恒义提供一点低息补助,这样以后大家都好。”陈志文说道。

  目前,整个星河、红牛、美的都在执行这个福利政策,员工想要买房,就可以获得公司的一定低息借款支持,虽然这个政策才出来不到半年,但已经有了500多名员工申请,不管是有眼光还是刚性需求,现在以几乎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入手地产,未来绝对会开心死。

  这也算陈志文为自己员工提供的低成本福利了,地产市场为他买单。

  “一般我们地产公司会将自己的一些尾盘拿出来给员工,再给个折扣,你这种方法倒是没听过。”陈天福笑道。

  “尾盘这玩意,都卖不出去,肯定位置不好,或者阳光不行,或者其他原因,你这不是给福利,这是把员工当冤大头!”陈志文笑着摇头说道,虽然现在即使是买了尾盘在未来也不会亏,但正常人可不知道未来的情况,愿意购买的其实也不多。

  “折扣够低就行了!总有人愿意的,住的差也比没得住强多了。”陈天福说道。

  “这倒也是,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陈志文也不再纠结这个话题,又从文件袋中取出一张文件,道:“老爸,今天来这里,是给你带几个礼物,我这是和记黄埔旗下一些优质的地皮,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们按照香港地产市场的规矩,我出地皮占一半,你运营占一半,利润均分,如何?”

  “我看看。”陈天福连忙将泡芙放到一边,接过文件仔细看了起来,过了一会说道:“这些位置的确不错,开发几个中型小区是没问题的,这个秦山路这边也可以建一栋写字楼,或者豪华公寓楼。”

  “这里面有8个项目,恒义有能力全部开发?”陈志文问道。

  和黄目前的地产,主要还是与李嘉成等人一起开发,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嘉成背后的加拿大帝国银行,愿意为李嘉成支付几乎100%的抵押,外加长江实业的建筑供应商,又愿意先自己垫付建筑成本,这就是最经典的地产行业空手套白狼,只要快速开发,等到可以预售,市场如果火爆的话,就可以快速将贷款以及供应商垫付的钱支付,最后自己还能赚一笔。

  这看起来简单,但得背后有银行的绝对支持外加建筑供应商的信任,这两点是很难的,一般的地产公司,根本做不到,恒义地产做不到,星河地产也做不到,那就只能采取香港地产行业的正常模式,而这种模式,是需要不少资金投入的,在能合作的项目数量上就有了限制,陈志文也是挑了一段时间,才找到几个合适的项目。

  本想着让老爸挑选,因为太多的开发资金,对恒义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压力,更不要说,在之前一年多,他可是让陈天福将恒义的大量资产全部买入了工业地皮,现在的工业地皮虽然涨价了,但还没到出售的时机,从理论来说,恒义拿不出太多的资金来开发新项目。

  “如果说两个月前,我肯定没这个能力,但现在么,就不一样了。”陈天福神神秘秘的从抽屉里取出一碟文件,递给了儿子,说道:“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合资在中环开了几家私募基金公司?”

  “对啊,募集了很多钱?”陈志文接过文件,看了一眼最后的数字,惊讶说道:“已经募集了8000万港元?”

  “对,之前其实一共也就募集了两三千万港元,但因为你收购和记,后续还有那么多动作,加上媒体不停的吹风,很多人知道了我们私募基金背后的老板是你,都可是抢着送钱啊!”陈天福笑着说道。

  “这倒不错,有了这么多资金,再动用一点杠杆的话,两三个亿就有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这么看来,我们可以通过私募,来收拢各种游资了!”

  “对,只要你真的对未来地产有信心,利息放高一点,完全可以轻松募集几亿港元,不过问题是风险也大。”陈天福说道。

  “风险不是问题,现在我们给的利息是多少?”陈志文问道。

  “现在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5.5%,我们给的利息是7%,这里是对照表格,你看看。”陈天福从旁边的文件夹中取出一张纸。

  陈志文接了过来,仔细看了看,里面是一年期到五年期的不同利息表,说道:“我们的利息,普遍比银行高1.5-2%,五年期的9.5%啊,难怪能够吸引不少人了。”

  70年代,自全球性石油危机爆发后,全球就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石油危机虽然后来结束了,但油价却不会降下去,同时,当初造成的损失也没有消失,这导致了全球各大央行拼命的提高基准利率来压制通货膨胀,香港这边也自然跑不掉,要不然,大量资金都得从香港撤离。

  “对,这么多资金,也是要支付利息的,我可就是等着你的项目了,只要将这些地皮全部开发了,如果地产市场按你说的那样会涨个30%,一年后我们就能净赚一两个亿,分一半,我恒义也能赚个大几千万了。”陈天福笑哈哈的说道。

  “其实呢,我现在在想另外一件事!”陈志文突然说道:“如果我们将五年期的利息,提高到比银行高2.5%,甚至3%,你觉得能募集多少资金?”

  “这,肯定很多,你想玩这么大?”陈天福问道。

  “对,五年后,就算利息跟本金一样多,我也不担心,因为我们只会赚的更多!”陈志文说道。

首节 上一节 50/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