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265节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张锐敏笑说道,不过心中还是很开心,能够得到陈志文的夸赞,这也是很大的荣耀了,同时,哪怕只是这一次对话,传出去,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与对方有一点点关系了,哪怕关系很弱甚至以后都没有,可别人不知道,借着这个虎皮,估计以后做很多事情,也都方便多了。

  “陈先生,这外面风吹日晒的,我们还是进去吧。”张锐敏又说道,虽然现在的气温不是很高,可太阳光却很强,晒时间长了可不好。

  “好,我也想进去看看,这内地第一重视质量的公司,是什么样的。”陈志文笑着说道,这算是给海尔贴金了,不管是真是假,要是真的传出去了,也算是给海尔品牌打广告了,从长远来看,也许作用不大,但短期来说肯定还是很重要的。

  “请,各位。”张锐敏指引着方向,带着陈志文一行人进入了工厂,同时所有人也一边参观一边聊天。

  来这里的可不仅仅是陈志文,还有清岛市乃至鲁省的大领导,经过介绍之后,张锐敏也是一身汗,这里面任何一个人如果来自己公司,都得最隆重的接待,只不过陈志文在这里,这些领导反而成了配角,刚刚自己与陈志文说话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他们显然也没有在意自己似乎无视他们了,实在也是因为,本市的介绍人,没第一时间介绍。

  在全球超级富豪面前,且这位还与内地高层关系较好,在场的可没人与陈志文抢风头,也没必要。

  海尔工厂在国内一众家用电器品牌中还算不错,曾经也是清岛市不小的地方企业,在去年引入了意大利的一条70年代初的陈旧生产线,技术方面很多也是来自于国外,不过最核心的压缩机却不是。

  “这压缩机是美的的?”陈志文看到一台压缩机的标牌后问道。

  “是的,陈先生,不光是我们公司,国内基本上所有的冰箱、空调压缩机,都是从燕京或者深海的美的工厂购买的,因为不需要外汇。”张锐敏说道:“就是很多做电风扇或者洗衣机的,很多电机也是一样。”

  “嗯,我还要多谢你们对我品牌的认可了。”陈志文笑说道。

  美的在国内的终端销售,只能走高端路线,这是政府的要求,可各种零部件就没限制了。

  这个时代,国内根本造不出好的压缩机,哪怕比较简单的电机,能造出来,可是肯定也比不上美的十几年的高研发投入的,这就给了美的旗下压缩机及电机工厂很大的空间,虽然美的这些零部件的利润也不低,可无论如何,也比进口的要便宜很多。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国内本土品牌的研发,面对有规模有技术资金雄厚的美的,谁研发出来的压缩机,能比得了呢?倒是电机这个玩意,美的不太可能垄断,市场太广,没人能做的那么全,可控制一部分还是没问题的。

  对于这种间接垄断,美的内部也是特意控制的,这本身也是自己应得的,纯粹靠着技术与成本得到的市场结果,对于内地政府来说,这也能节省大量外汇,工厂又是在国内带动就业,与自己拥有,也就差了一个所有权的区别,再加上这个外资也是香港人,就更安心了。

  双赢的局面。

  海尔的简陋生产线,对于陈志文来说也看不上眼,他看重的,并非海尔的现在,而是未来,如同健力宝一样,团队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海尔内最重要的自然是张锐敏。

  车间看完之后,陈志文与张锐敏来到了工厂内部前方的一栋三层高的写字楼里,张锐敏取出一瓶冰镇的健力宝,笑说道:“陈先生,这是我们内地特有的饮料,您尝尝。”

  原本他自然想泡茶,不过被陈志文拒绝了,可能因为车间比较热,就要了冰饮料,于是就拿来了健力宝。

  “健力宝。”陈志文有些惊讶,笑说道:“我当然知道,这可以说,一半是我的公司。”

  “您的公司?”张锐敏愣了下,显然,他并不知道这件事。

  这也正常,健力宝的总部在粤东省,离清岛市这里足有数千公里,又是不相干的公司,自然不清楚对方的情况了,他也就知道,自去年开始,健力宝开始火爆内地的大江南北,他也有点喜欢喝,就在办公室里存了一些。

  “一年多以前投资的。”陈志文笑说:“张厂长,这次我来海尔,其实也是有着同样的想法,你意下如何?”(本章完)

第590章 清岛啤酒

  “陈先生是要投资海尔?”张锐敏并没有很惊讶,其实,他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不是一定,但有一定概率,如果只是因为好奇就跑过来,虽然不能说不行,就是有点过了。

  再一个,好奇或者看好,本身也是选择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陈志文都夸赞海尔看重质量,那再投资也很正常。

  “对,如同健力宝一样,我投资了他们,他们也获得了足够的外汇,购买海外的设备甚至技术专利,还有就是能够让他们的饮料,进入我旗下的销售渠道。”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销售渠道,陈先生的意思是说,健力宝走出海外了?”张锐敏连忙问道,这种事情,他自然不可能知道,想查也行,但之前又跟自己没关系,自然不会去查。

  “这倒没有,健力宝现在用的是我红牛在国内的销售渠道。”陈志文顿了顿说道:“不过那也只是在初期,实际上,现在国内健力宝比红牛旗下的饮料还要火,他们已经在自建渠道了。

  至于国外市场,饮料这个行业,已经很成熟,想走出国外很难,健力宝目前的工厂,还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也就没走出口的生意,等以后国内市场饱和了,再考虑这件事。”

  原先历史上的健力宝,并没有走出海外,主打的就是国内,不说其后期没落的事情,在没落之前的90年代初期,健力宝在国内仍然高速发展,现在自己投资持有接近一半股分,那些引发健力宝衰败的事情也未必会发生,且健力宝在国内也发展的更好,所以,考虑海外,至少需要接近21世纪了,这就等到以后再说了。

  “那您要投资海尔,不知道能不能让海尔也走出国外?”张锐敏问道。

  “你想做出口生意?我能理解,谁都想赚外汇,可是国内市场,还是很大的,没必要这么急吧。”陈志文说道。

  在他的印象中,海尔是国内第一家征服欧美市场的国内品牌,不过具体哪一年他就不知道了,可以前看过这方面的纪录片,当时欧美很看不上华国商品,那就应该是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不管怎么样,张锐敏肯定是比其他人早多了。

  “我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海尔的商品质量,不低于国外进口品牌,我也知道目前差距很大,现在出口不现实,但至少要有希望。”张锐敏说道。

  “有这么宏大的目标,自然是好事。”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其实,这个目标也不难,美的就能做到,你海尔自然也可以,你们缺的是最新技术的生产线以及能够熟练使用它们的工人。

  这一点,我们倒是不谋而合,之前我们看的生产线,造出来的冰箱,也的确能够符合国内需求,但对比国外就差远了,所以,你们接受我的投资,然后重新购买最新生产线,那至少从理论上,可以实现生产出与美的或者其他国外品牌一样质量的冰箱。”

  “这也只是理论,实际上,人才是最重要的。”张锐敏说道。

  “哈哈,对,设备再好,没人还是不行,这就要看你们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了。”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我能提供给你们外汇,甚至可以帮你介绍优质的设备供应商,有我们做中间人,他们不敢坑你们,等你们做出优质商品,也可以通过我在海外的渠道进行销售,可这中间怎么生产的过程,就得靠你们自己了。”

  美的的家电,未来潜力也不小,但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能够做到一家独大,原先历史上,最巅峰的,在全球家电市场的份额都到不了5个点,美的必然也会一样,这是市场规律,没有行政命令,就不可能改变,任何大市场都是如此,只有软件互联网这种是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陈志文肯定也是需要通过撒网式投资来补充收益的,不仅仅是市值上的目标,还有整个产业链,如果海尔还能有原先历史上的规模,其产业链哪怕一小半在自己手中,也一样有着非常高的回报,同时还能帮助自己稳固产业链的地位,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质量越好,这样也使得其他同行业公司甚至竞争对手都依赖自己。如同在电子领域的三星。

  不过海外的未来家电巨头现在都已经成型,且潜力还不如国内几家公司,因此,他自然要重点投资国内的几家。特别是这些公司还能获得自己的早期帮助,说不定未来成就会更高。

  不过,在资金、资源、渠道方面是可以帮助的,甚至还能让对方产生依赖性,不过本身的运营、研发,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这是当然。”张锐敏点点头说道。

  “这么说,我们是可以达成初步意向了?”陈志文又问道,其实,目前的国内,海尔这种小企业,能被自己看中,说句不太好听的,那是荣誉了,且基本上没的选择,就是自己想收购,估计地方政府都很乐意同意,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原先历史上,在80-90年代,很多有潜力的本土品牌公司,都被政府卖给外资了,然后又被雪藏,彻底被外资给耍了。

  而自己,也是真心想帮助对方发展的。这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大收益化的方式。

  “海尔并非我个人的企业,而是清岛市的地方国企,我虽然是厂长,可也只是一个管理者,不能替工厂决定这种事情,但我想,清岛市政府应该不会拒绝这个要求。”张锐敏说道。

  “对,他们那边我也估计没什么问题,但我还是尊重张厂长你的意见。”陈志文说道:“与其说我投资的是一个清岛市的电器工厂,不如说,我投资的是你,一个非常重视质量的张锐敏。对于我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你的话,这种工厂的股份白送给我我也不一定要。”

  “多谢陈先生的夸赞。”张锐敏有些笑说道,随后又问:“那不知道陈先生需要多少股份?”

  “我在健力宝的股份,是49%,这也是国内合资目前容许的最高股份,你觉得多少合适?”陈志文反问道。

  “陈先生,49%太多了,我个人意见的话,是30%股份,政府那边,我不能做主。”张锐敏想了想说道:“只是,海尔是国有企业,我虽然承包了,但在这种事上,我的建议恐怕没有效果。”

  承包,是政府为了拯救一些濒临倒闭还是严重地方财政负担的地方国企,而将经营权授予个人的模式,类似与租赁,双方达成一个协议,要么个人每年上交多少钱给政府,要么就是救活企业后,个人可以获得多少钱等等。

  每个地方每个人每家待承包的工厂不一样,承包模式也有千百种,但核心的所有权还是政府的。一旦涉及到股份问题,那承包者自然没权利说话。

  特别是承包的前提是企业不行了,现在外资来投资或者收购,企业也就活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承包者了,虽说有合同在先,可人家合法违约给补偿,也就无法可说了。

  “我尊重你的意见,不过并不是说我答应你了,后面具体什么情况,还是得看我们三方协商。”陈志文说道。

  投资海尔主要就是为了张锐敏,自然需要尊重他,不过自己该获取的利益还是得有的,就是找一个平衡吧,像张锐敏这样的聪明人,估计可能想过要私有化海尔,自己要的股份多了,恐怕会起投资的反效果。

  这一点,健力宝的李京纬就不如张锐敏,首先,李京纬一直没想过股权问题,原先历史上,90年代初有人建议健力宝去上市也被他拒绝,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就算不能私有化健力宝,至少他也能获得不少股份,且有了香港背景,那后面地方政府的博弈,必然会受到香港资本市场的掣肘。

  可惜,直到地方政府要让李京纬退休了,他才发觉自己掌控十几年的企业没有一点法律层面意义上的话语权,而最终双方内斗,结果两败俱伤,年销数十亿的饮料集团就此衰败。

  “多谢陈先生了。”张锐敏真心感谢说道,如果陈志文不在乎他的意见,他也不可能有任何方法,最多也就只能换地方走人了,那他经营海尔这么长时间的心血,就真的白费了。

  “不客气,我非常看好像张厂长这样看重质量的企业家,希望你们在未来也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经营理念。”陈志文笑说道。

  “这是必然的。”张锐敏自信说道。

  “那就好。”陈志文点点头。

  对于海尔公司现在的情况,陈志文没有丝毫兴趣去了解,他来这里投资,主要就是看好张锐敏这个人,以及他手下的团队,至于海尔现在是亏是赚,都不重要,顶多后续自己旗下负责内地的投资基金,在入场进行详细审查后,会根据现有状况,来评定合资公司的价值,以及与地方政府或者张锐敏团队协商入股多少等等问题。

  当然,也包括产业链合作方面的问题,这些年来,在内地,不管是电子产业、汽车产业、星河贸易带动的生活轻工业品贸易等等带来的投资,都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加入相关供应链的要求。

  不过,也不是绝对性的强制,而是协商合作,最多要求一定的比例以及优先权等等,且因为自己的供应链规模大、技术高,在性价比方面是绝对划算的,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因为采用陈志文旗下各种产业链组合而造成亏损的例子。

  虽说从长远来看,所有的一切都被外人控制住了,但短期来说,绝对是超级划算的。这也是陈志文旗下设置的阳谋,一旦加入之后,很多未来有潜力的公司,能发展的更快,不过就是对外依赖性太强了。

  至于有没有人还会想着自建?也有可能,但绝对不会很多。当别人彻底成熟的时候,其他人想在同一个直线赛道里超车,那是谈何容易啊!

  随后,当清岛市地方政府的官员知道陈志文要投资海尔之后,立刻展现出了非常惊人客气,有种感觉,似乎就是把海尔整个送给陈志文都不在乎。这自然被陈志文拒绝了。

  ……

  离开海尔公司之后,陈志文原本打算离开,不过清岛市政府极力挽留,也才多留了一天。

  第二天一早,陈志文刚刚吃完早饭,准备去海边看看,清岛市工业局的赵局长便又来了。

  “陈生,冒昧来拜访您,我们想再询问您一件事,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在我们清岛市投资一些公司,我们这还是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公司的。”赵局长笑问道。

  吸引外资,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之一,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粤东省。

  在改开之前,粤东省经济一般般,全国排名15左右,不强也不弱,还不一定比得过鲁省,可改开之后,香港资本大量投资粤东,让当地的经济飞速发展,直接冲到了全国前五的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大量港资工厂的出口,产生了数亿亿计的大量外汇,这可让其他那些一年要死要活赚不到500万美元的省份羡慕不已。

  可人家那是靠着地理位置及语言与的优势,羡慕不来的,其他省份就是绞尽脑汁也抢不过粤东省。

  唯一例外的,就是香港大资本在国内的投资,这其中最大的自然就是陈志文了,燕京、上沪的大量超级工厂外加高速或者大型写字楼酒店等等,这些一个,足以顶上数百个普通投资了。

  原本清岛市也没这个想法,毕竟自己的条件不太行,可没想到陈志文居然主动过来投资一家公司,那自然要拉好关系了。

  甚至,只要陈志文在这里投资了,拿以后也能成为自己宣传的理由了。

  “赵局长,来投资海尔,也只是我个人偶然的兴趣,并非我们集团都战略计划。”陈志文礼貌的解释道。

  “这一点,我们也知道,不过偶然的兴趣,那也是我们合作的机缘,也许,我们清岛市也还有着很多其他公司,能够给恁带来兴趣。”赵局长随后从身后之人手中取出一份文件,说道:“陈先生,这是我们连夜整理出来的名单,是所有我们清岛市有一定规模或者名气的企业,除了一些特殊行业。”

  “赵局长真是客气了。”陈志文也只能接来过来,认真的看了一眼,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

  “清岛市啤酒公司!”(本章完)

第591章 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清岛啤酒的大名,后世之人,哪怕是不怎么喝酒的,也不会不知道,是国内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

  如果真的能投资,的确会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只不过,酒类产业,并不在自己业务版图内,那最多,也就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投资。

  “那好,我会安排香港那边派人过来查看一下这些企业的情况,如果有合适的,都可以协商合作。”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如果突然指名道姓的要投资清岛啤酒,反而会有点不正常,因此,直接安排人过来查就行了,等过一段时间,自己投资哪一家都行。

  “好的,我们清岛市非常欢迎陈先生的投资。”赵局长笑说道。

  这次清岛市为了多让陈志文在这里投资,可是拿出了不少优质的公司,只要能够多几个投资,那以后清岛市就有底气去抢香港的资本了,毕竟,连陈志文都来了,肯定说明清岛的投资环境好啊!

  清岛市相关领导自然也知道,一个正常的投资不会那么快落地,甚至连意向也一般需要一点时间,陈志文能够答应派人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先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没能达成协议,那也就真的没办法了,毕竟,海尔电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复制的。

  至于与燕京、上沪、深海市抢那些大型工厂,又或者类似高速公路的大型基建项目,他们也没提,因为也知道可能性不大,不说其他,就是本地的高学历人材数量,也是远比不过大城市或者有着中央独特政策的深海的,一般的小工厂还没问题,可大型的,跟本不现实,与其折腾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大型项目,还不如借着现有的部分优势,来达成合作关系,只要关系好了,如果以后经济变好了,那至少再获得投资的概率,也能变大了。

  在清岛市待了3天之后,陈志文便再一次回到了燕京市,能够投资海尔且达成合作关系,这个意义甚至还要比沪杭甬高速还要有意义,1985年,是国内很多未来知名企业的创业元年,海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家,不过其他的,陈志文倒没有专门去拜访,第一是他的身份,总是去找这些小企业投资,有点奇怪,第二就是这种事也根本不急,等这些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投资也一样,虽然投资的数额会差距数倍乃至十倍以上,但绝对基数太低了,同样是未来100亿的收益,现在花100万或者1000万投资,其实对大资本来说区别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未来互联网公司,很多大型风投不急着投天使轮的原因。

  回到燕京之后的第二天上午,陈志文与身边助手及安保人员,来到了燕京市人流量最大的前门大街,这是燕京市比较出名的商业街,很多本土百货市场都在这里有店面,随着改开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多来自海外的各种服装、玩具等舶来品在这里出售,甚至不少有点资本或者有点关系的个体户,也纷纷来这里做生意,使得这街道的租金也开始大涨。

  不过各种海外商品又或者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对普通人或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对于陈志文来说却不是了,他来这里,是因为,内地的第一家肯德基,要开业了。

  在一个多月前,陈志文在美国的资本,正式收购了肯德基,而在这之前的接近两三个月里,其实交易也就剩下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需要讨论了,甚至在收购之前,肯德基的CEO还专门来了香港,面见未来的老板。

  也因此,在木即将成舟的情况下,陈志文也亲自下令,内地这边开始准备引进肯德基,与原先历史上,肯德基第一家只在燕京不一样,陈志文要求做的自然是全面开花,这又不是什么五星级大酒店,需要大型投资,直接安排了在十几个城市同时准备,除了外资比较自由的深海市以外,其他的城市,则是由和黄来负责寻找合适的位置以及说服当地政府同意这样的一家外资炸鸡连锁店在本地投资。

  不过,虽说是同时下的命令,但各个地方的效率自然也不一样,且和黄在各个地方的关系人脉也不一样,这最强的自然就是燕京市了,因此,这里是最先开始准备的,和黄直接出面以外汇买下了前门大街上的大面积店铺,随后安排装修工人24小时开工,最终在两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正好美国那边的收购也已经完成,于是,便直接开业了。

  陈志文来燕京,虽然不能说为了一个“小店铺”,但既然人在燕京了,自然也就来看看了,在后世,陈志文也知道肯德基在国内有多么的火,也听说过,原先历史上的1987年,燕京市肯德基开业的时候,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在海外只是普通快餐店的肯德基,在国内居然变成了奢侈品的场所,甚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肯德基里举办婚礼,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也是财力的证明。

  当陈志文一行人来到肯德基门前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此刻,真的是人山人海在店门外等着,乌压压一片,在陈志文的记忆中,也就之前香港银行发生挤兑的时候,才出现这么多人,而在香港的食品店,有这种情况就是做梦了,不可能有那么多人为了一顿吃的,肯排这么长的队伍,就是生意最好的海港城内的饭店,也比不上这里的三成。

  “陈先生,您好。”早就有着数名身穿正式白衬衫的几人,在肯德基门口等待,他们是肯德基内地分公司的高层,在早上参加完开业剪彩活动之后,便在门口外一直等着,因为他们知道老板要过来,只不过什么时候过来,就不知道了。

  “你叫王大东?是吧?”陈志文看着带头的人问道,他并没有重点关注过公司的非核心高层人员,不过在离开香港之前,他还是看了一些关于肯德基CEO肖恩准备的在亚洲肯德基的发展规划,其中也重点提到了国内,而现如今内地的负责人已经定好了,那就是王大东。

  这个名字比较土,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40年代内地人,早年在4川出生,后来去了湾湾,之后去了美国读大学,最后就留在了美国肯德基工作,因为能力出众,几年时间就成为了肯德基在旧金山的负责人,他也是肯德基内,职位最高的华人。

  在1980年,国内TJ市部分来到访美来到了旧金山,王大东也趁机推荐自己的炸鸡,深受当时来访美国的华人代表们的喜欢,于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推动肯德基入华,只不过,肯德基的高层对国内的收入不太放心,觉得太低了,第二就是受制于母公司,连在美国扩张的资金都没有,更不要说去海外投资了,第三也就是国内严格的外汇管控政策,这一点其实也是很多欧美公司对投资内地犹犹豫豫的主要原因之一,只不过国内缺外汇,哪怕明知道这种政策不太好,但也没办法。

  后面陈志文收购了肯德基,也与CEO肖恩讨论了关于重点投资国内的要求,肖恩回到美国之后,自然也就想起了王大东,于是一番沟通之后,就将他派到了内地,承担整个内地肯德基分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也需要在多个城市不断的开店任务。

  对于涉及到内地的团队,陈志文也稍微看了一下资料,加上王大东也算半个内地人,因此也就记住了。

  “是的,陈先生。”王大东说道:“我就是王大东,目前负责内地的肯德基。”

  “嗯,好,看这里的样子,生意很不错啊。”陈志文笑着点头说道,人山人海,这是什么饭店都愿意看到的。

首节 上一节 265/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