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15节

  香港金融市场比较自由,只要有钱做保证金就能开银行,但银行吸纳的存款是不能用来做银行董事及高层其他生意的,这是港府曾经血泪换来的教训,60年代很多银行拿着自己储户的存款去炒楼、炒股、做房地产、做贸易,结果市道下行,不少银行亏的血本无归,引发储户挤兑,要不是港府与汇丰银行联手压住恐慌,香港的经济必然会遭到重创。

  “这我知道,所以我们不开银行,可以开投资基金公司。”陈志文笑着说道:“明码标价,我们给投资者比银行要高的利息,他们把钱给我们投资,以后赚了钱,连本带利给他们,剩下的不就归我们了吗?”

  “这倒是有点像那些放贷公司了?”陈天福有些皱眉说道。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像是有点像,只不过他们是去放高利贷,我们是去正常投资,性质可不一样,可能更类似上市公司发的债券吧。”

  “这样倒也行,那我们收了钱,还继续投资工业地产?”陈天福疑问道,这段时间他已经花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工业地产,买了不少工业楼以及分层出售的工业楼盘物业,而据他所知,儿子的公司买了更多的工业地产,他们父子都是借着银行的钱在买工业地产。

  “对,全部买工业地产,不过也可以买一些乙种公函换地证,跟以前一样,看着办就行了。”陈志文回答道。

  工业地产的总市场规模远低于住宅及商业地产市场,但它的一个好处就是,工业地产不仅仅是与香港经济有关,还与国际经济发展有关。

  整个香港的地产市场,是在75年底开始慢慢复苏,整个76年也有涨幅,但波动不是很大,直到1977年才开始大步前进。但工业地产,在74年底就会复苏,因为全球经济开始走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阴影,同时,电子行业在全球范围开始大爆发,虽然香港的工业发展速度比不上隔壁的湾湾及韩国,但庞大的增量市场,让香港电子行业也吃的满嘴肥油。

  到了1977年,工业地产的价值就会比74年上涨一倍多,租金也同样涨了一倍多,历史上的鹰君集团,就是靠着在这两年囤积工业地产,到了1977年转手卖掉赚了4个亿港元,这是他能够在80年代初成为香港十大地产集团的根基。

  同样涨幅快的还有乙种公函换地证,这玩意的价格比地产涨幅还要快,因为它是地产信心的代表,代表着是未来的价值,囤地比较难,但囤换地证就简单多了,大量数额小的游资也可以进场,自然更容易推高它的价格。

  “那行,我去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专门吸纳存款,你这边是自己再成立一家,还是跟我合资。”陈天福想了想问道。

  “合资吧,投资公司需要门路,我还是算了吧。”陈志文说道,他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需要先将美的、红牛两家公司的根基打好,美国那边的Fedmart与Costco也需要尽快获得香港廉价物资,以及针对九龙仓及未来和黄的布局。

  “行,那股份就一半一半,我们要在中环租一个不错的位置,面积要大一点,装修要好一点,这样才能让人相信我们的实力。”陈天福切入重点,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该花的钱就得花,才能让人把钱存进来。

  “租不行,得买,房产证往店中心一放,更有说服力。”陈志文耸耸肩说道。

  “这倒也是。”陈天福点点头,中环中心的物业,的确很有说服力,比千言万语的忽悠强多了

  (本章完)

第46章 发展顺利的红牛

  “对了,还有一件事。”陈志文又问道:“老爸,你在香港人脉不错,认不认识一些做服装、五金的制造厂公司老板,我这边手中有一批海外的订单,要找在质量、规模、诚信都可以的人进行合作。”

  “服装、五金?”陈天福想了想说道:“五金的话我倒不认识几个,你可能不知道,香港这边,还没几家五金公司能发展到大规模的,都是一些小作坊,服装的话倒是有一些规模挺大的,我也认识几个,要说最合适合作的话,我推荐一个人,曾宪梓,不过他的公司只生产领带,叫做金利来。”

  “金利来?好像听说过。”陈志文下意识的说道,在后世这个品牌有不小的名气,在80年代,曾宪梓是香港著名的领带大王,也是香港制造业中抓住内地机会,而一直活到21世纪的制造业公司之一,其初期产品就是领带,后续开始扩张至男士成衣、鞋履、皮具、配饰等等,走的还是高端路线,这在香港是极其罕见的。

  “我找一找。”陈天福站起身,来到办公桌的后方,从抽屉里取出皮包,翻了一会后取出一张名片后递给了同样来到旁边的陈志文,说道:“这是他的名片,你先留着,等明天我先电话联系他,然后伱们再约?”

  “行。”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还有,这边还有几张,都是做服装的,你先拿着,这些你自己安排人联系吧,我也只是有这些人的名片,不是很熟。”陈天福又递过来几张名片。

  “鞋子、袜子、内衣?倒是挺全的。”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陈天福说道:“从头到脚,香港服装业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不过大部分都是给国外品牌代工,少数是自己的品牌,而这些里面也都是走的低端路线,销售终端也是被外人控制。”

  “正常,服装厂只要有订单,投资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品牌建立,是需要实打实的重资产投资的。”陈志文笑着说道。

  全球服装业品牌的发展史,没有一个不需要自己组建终端,国外的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未来国内的海澜之家、安踏、波司登等等,都需要大量开店,这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反而当有了名气,可以选择加盟时,就不需要重资产投资了,但也只是相对自己开店来说,实际上即使是采取加盟制度,也需要大量在宣传上投资,广告投入不大,也不会有人加盟。

  “你手上怎么拿到海外服装业的订单的?”陈天福随口问道。

  陈志文耸耸肩说道:“没什么,在美国收购了一家超市而已。”

  接着,陈志文将收购fedmart的大概情况讲述了一遍,不过太复杂超市经营方式的没有细说。

  “你胆子可真大,美国的零售行业你都敢投资,虽说香港这边物资相对美国来说,的确廉价,但这个风险还是太大了。”陈天福有些担忧的说道。

  “这些我都考虑了,也算是风险之一吧,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公司的财务状况,我会一个季度请三方审计一次,就算有问题,只要大方向没错,一点损失也在可接受范围内。”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不要说超市远在美国,就是在香港,内部也会有鼹鼠,只要采取高强度监督措施,把鼹鼠数量压住就行,不需要完全做到一个都没有,公司经营方向没问题就行。再说,很多有能力的人,有灰色收入是正常的,这算是行业规则,只要不过分影响公司利益,大部分老板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性使然,谁都不是圣人,不适当让点好处,谁又会好好给你打工呢?同时,这何尝不是控制人以及管控手下平衡的好方法。

  “那行,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我就不操心了。”陈天福轻笑着说道,操心也没用,儿子生意的规模已经远超过了他,经营方式以及眼光也完全不一样了,自己所谓的几十年商场经验,用处都已经不大了。

  二人又聊了一些在香港的物业收购情况,目前父子二人加起来所拥有的工业写字楼已经达到了12栋,面积有大有小,楼层也有高有低,还有着数十处以层为单位的工业写字楼物业,总面积加起来超过了200万尺,可以说,在工业写字楼的领域,陈家持有的面积足以排的上香港前三了。

  光是现在每年的租金收入,就超过了1500万港元,但对应的负债也非常的重,这点租金也只能勉强应付银行的利息,但也足够了,等到两三年之后价格翻倍,再转手出去就行了。

  第二天,陈志文来到了星河控股的总部,成立一年之后,这里也有了与其他写字楼一样的前景,各类各样的白领各自忙的不可开交,目前无论是红牛还是美的,都在主打海外市场,需要不少的人力来负责沟通,因此总部这边也招聘了不少相应人员。

  老板回来了,各个部门及分公司的老大也都赶了过来,这么长时间,也需要将公司的发展状况告知老板。

  陈志文也认真的听取每个人的汇报,离开的这半个月,其实海外市场没什么太大变化,订单都很多,香港这边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不足,特别是红牛,在美国虽然还不算火爆,但这个市场太大了,需求量远超过了香港这边的产能,把之前联合汽水的所有生产线全部改装生产红牛都来不及。

  “RB那边的生产线已经过来了两条,上周经过调试,现在正在小规模生产,没问题的话估计下个月初就可以全产能生产,后续还有十条生产线,会在未来半年内按照合同日期送往香港。”红牛公司总经理秦志豪汇报道。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美国销量很不错,接下来欧洲那边会是我们要开拓的市场,产能这一块,还得继续提升才行,除了生产线的采购,人员配备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哪怕现在闲着,我也要设备来了,就立刻能够全力生产。”

  香港的人工现在可是非常便宜,红牛目前的工业行业的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人一个月工资也才300港元,而目前一瓶红牛就能净赚1港元,就现在美国那边的需求量都是一天十万瓶,这个数字还在稳步上升。

  不过这个利润只是单独产品的毛利率,没有算进去在美国花费的广告成本,实际上,红牛很赚钱,但花钱也快,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红牛的利润至少大半甚至全部要投入广告中去,一定要在最近几年年内将品牌在全球竖立起来。

  要不然,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这两家巨头绝对有机会反超。而品牌形象一旦竖立起来,那就可以说是躺着赚钱了。毕竟,两乐旗下各类饮料业务众多,不可能为了一个能量饮料市场无限与已经占优势的红牛对耗砸资金。

  秦志豪回答道:“陈生,我已经派人去德国,询问当地一个品牌克朗斯,他们拥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自动化灌装生产线,也是可口可乐的设备供应商,一条生产线,一小时可灌装15000瓶,就是价格贵了点,要价30万美元。”

  (本章完)

第47章 电子业务的扩张

  “15000瓶一小时?这可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几条生产线产能的两倍?”陈志文有些惊讶,其他一些不知道这件事的高层也很动容,他们这些人可都是大概知道红牛的利润率的,如果产能这么快能上来,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对,好像是通过一种叫做PLC的控制手段来控制的设备,不过我只看了照片,具体是什么样,还得去一趟德国了解一下。”秦志豪说道。

  “行,那你找时间去一趟看看。”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在后世,很多饮料或者啤酒灌装机生产线动不动就是一小时两三万产能,但在这个时代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不是机械方面的限制,而是电子技术。

  70年代,以计算机为首的电子产品掀开了市值万亿的民用市场,但也是在这个时代,工业领域也迎来了全新的王者PLC控制系统。

  PLC,简单来说就是可编程控制器,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而在PLC之前,很多命令的执行都需要单独的电子零部件,如各类继电器,这些继电器不但价格贵,更重要的是占了很大的空间带来非常复杂的线路,耗能、噪音大,维护也很难,同时计算能力也限制着设备运行的上限。

  PLC诞生后,电子控制核心单元的体积大幅度缩小,运算能力成指数倍提高,各类工业设备的产能也大幅度提高,甚至民用电脑的生产线,也离不开PLC,可以说,PLC的诞生是一次小的工业革命。

  陈志文其实也知道这个重要产品,但这玩意也只有西门子、通用电气等玩家能够插手,RB也是后来进场的玩家。显然,德国的一些大公司,已经在开始使用PLC了。

  不过这种设备适不适合香港,还需要看情况,设备再好,如果坏了不会自己维修,还得从德国请工程师过来,那效率还不一定比得上用这些半自动化还需要人工操作的设备,还能带动香港的就业呢。

  “那我下午将手上的事情安排一下,晚上就做飞机去德国。”秦志豪说道。

  “那辛苦了。”陈志文笑说道。

  “为了公司,都是应该的。”秦志豪也笑着说道。

  红牛的产品比较单一,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产能问题,而美的就不一样,产品有几样,市场虽然也有,但远没有红牛这么顺利,毕竟一个是一种新产品,另外一个则是与各种老牌王者抢夺市场份额,技术还不如人家。

  雷盛利也将美的几个业务的情况重点汇报了下,发展最顺利的就是电风扇业务,从RB采购回来的电机生产线已经到位,在RB工程师的帮助下也顺利将产品做了出来,加上电风扇的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成本降到了非常低,同时因为采取低价策略,很受亚洲国家客户的欢迎,特别是现在亚洲还是夏天为主。目前,美的电风扇的产能已经高达一天3000台,好在电风扇的生产主要就是组装,现在香港市场上有的是失业的人。

  不过风扇也是季节性产品,到了9月就市场会立刻萎缩,雷盛利也不敢拼命扩张。

  另外一个重要业务收音机,随着全球积极地恢复,海外订单也逐渐恢复了正常,但上限似乎也就这样,陈志文这个老板也不愿意将资金花在这个领域,倒是跟丰田的汽车收音机业务已经开始供货,不过受限于丰田新车新生产线初期产能不足,目前出货量还是很低,而业务团队也凭借着丰田供应商的身份,开始与本田、日产接触,虽然才刚开始,但这两家汽车巨头也没有拒绝,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另一方面,陈志文在意的电视机领域,雷盛利也亲自去了一趟湾湾,与RCA的业务部门沟通后,拿到了几百台彩色显像管,目前研发部门正在根据显像管来研制属于美的的彩色电视机,估计要到明年才能完成。

  最后就是冰箱与空调业务,除了中东有一点市场,在其他地方包括香港,都没什么进展,正常价格较贵的电器,没有知名度基本上很难卖出去,陈志文的计划也就是借着中东的市场,来测试一下自己产品的质量。

  实际上,不说刚刚收购的fedmart,只要在美国多花点钱宣传及运作一下,将美的冰箱与空调送进去并不难,但如果出了质量问题,后续的费用就太高了,更重要的是,这是砸了自己的牌子。中东的环境恶劣,如果自家产品在中东出现问题后,香港这边会立刻根据原因整改,直到故障率降到非常低的时候,才会试水欧美市场。

  “你是说,中东的业务团队,走了十几个人?”虽然业务发展都在陈志文的预测范围内,但刚刚却得知中东那边人走了不少。

  “对,负责沙特的业务经理离职沈维涛,连着带走了手下十几人,他们一起去创业了。”雷盛利有些尴尬的说道。

  “创业,做什么?也是在中东做生意?”陈志文感兴趣的问道,现在的中东,就相当于后世内地贫困村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拆迁,手里的钱实在是太多了,跟欧美有钱人不一样,这些人有钱也不知道应该买什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眼光的人都可以分一杯羹。

  “是在中东,”雷盛利说道:“沈维涛在中东开了一家家庭政务公司,专门负责给有钱的中东家庭培养佣人,这些佣人其实就是菲佣。”

  “菲佣?这倒是个好生意。”陈志文点点头说道,他之前想到了中东那边肯定缺商品,但服务其实可能更缺,有钱之后也需要生活,一样有吃喝拉撒与日常起居需求。

  而现在的情况,可能是中东的这些土豪都没想到自己可以请个佣人,因为现在境内几乎所有人都有钱,但最高明的商家是告诉消费者需要什么。

  显然这个沈维涛就做到了,曾经的销冠,真的很有眼光。

  PS:简单说两句,评论区不少人说太顺风顺水了,其实这就是我初期直接写主角赚到不少钱的原因吧,初期的积累无外乎金融套路,写一遍也就是重复其他书的剧情,所以就直接开局很成功的模板,这本书后续的商业故事会与其他港文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但重复的肯定也有一些,这些重复的,我基本上会简单描写,太多笔墨写下去,大家还是在看一样的剧情!

  (本章完)

第48章 星河贸易

  “既然能自己创业,那也算是好事。”陈志文淡笑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我这次去美国,跟一家连锁超市的老板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他们会给我们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订单,我这边负责在香港或者附近的亚洲地区进行采购,寻找物美价廉的货物,所以要准备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就叫星河贸易。

  你们可能也知道,香港很多大公司旗下都挂着一家甚至几家贸易公司,但他们那些公司都是小打小闹,我这次是准备做一次大的,这家贸易公司的定位是为全球的连锁超市提供优质商品,我也会投入很大的资源进去。

  不过现在初创期间,也没什么人,从外面招聘是必然,但如果你们内部有非技术岗位的人有兴趣的话,可以申请调入,不过最好会英语,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考虑适当放人,给早入职且有点能力的人更好的机会。”

  Costco未来的规模自然不用多说,光是这一家十年后的规模,生活用品的订单恐怕都能让一家贸易公司变成香港最大的出口商,而如果再能搭上沃尔玛或者欧洲那些潜力零售巨头,那贸易量足以再上一个规模,同时,他未来在香港的布局,也应该会涉及到零售业,香港本土的零售规模就不小,同时也可以以香港为中心,零售业务可以辐射亚洲其他地区,更不用说未来北方内地更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市场。

  巨大的订单量,也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武器,轻工业订单虽然利润低,但在最近二十年,整个亚洲地区都会以轻工业为主,这种海量的订单会成为附近各国争夺的目标,毕竟,未来的香港去工业化是必然,而且香港这么小的地方,也不可能满足的了那么多零售超市的订单。

  既然全心力投入,对人才的选择自然是重中之重,香港不缺贸易方面的人才,比如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旗下贸易公司全港第一,但最近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股价更是一泻千里,不少人都认为和黄会是香港第一家倒闭的四大洋行,陈志文自然知道历史,但现在还没有动手的打算,因为它的股价还没到最低点。

  但好福利怎么着也得让一些给自己人,这一年来和黄与美的发展的很迅速,员工已经数千,管理人员也有数百,相对来说,很多机会已经没了,那么新开的贸易公司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机会,先从内部找人把框架搭起来,同时外部也招聘,毕竟内部的人,信任度总会好一点。

  众人相互看了看,也都应声答应下来。

  随后又讨论了一些经营细节,资金状况等问题,到了中午的时候,会议结束,陈志文带着一行人去附近的一家酒店吃了一顿大餐,这样的聚餐其实一般一个月就有一次,公司的其他员工,基本上一个季度也会安排一次,这也算是公司文化了,再者,对于普通的香港打工人来说,肉食也算不低的生活成本,能够放开大吃一顿还是比较难得的。

  下午,陈志文在办公室睡了一小会,之前中午也喝了一点酒,借着困意直接睡到了3点钟。

  醒来后洗了一把脸,就开始处理公司的资料,作为老板,他虽然放权,但人事与财务是不会放手的,人事自然不用说,公司中层的招聘他都需要大概了解一下,高层也都是亲自参与面试,财务方面,一定数额的花费、合同都需要他来签字,如果碰到出差又遇到很急的消费,也需要电话请示才行。

  而随着未来规模变大,数字的阈值也会提高,这样既可以给职业经理人一定的权限,也会降低他的工作量,毕竟,陈志文很喜欢做事业,但也喜欢自由自在,这两者之间也需要把控一个平衡。

  目前公司的业务,其实也就红牛在赚钱,毕竟是暴利产品,投资也不算多,即使算上当初收购联合汽水的投入,折合5年也在盈利,更不要说联合汽水最大的资产其实就是下方的地皮,这个地皮的价格过几年也能轻松翻几倍。

  其他的,基本上都在亏本,美的一直都是陈志文往里面投入,电风扇与收音机还行,没怎么亏本,但空调与冰箱这一块,中东市场的销量虽然不低,但在那么大的范围内组建业务团队,以及售后团队,加上天气恶劣,人工很贵,总的投入成本也非常高,但好处就是中东的人没见过世面,即使设备出问题了也不会闹事,大部分只会安心等待售后,这也为香港技术团队提供了很多问题,优化了质量,同时也为下一代的研发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

  最后一个行业则是地产投资,这一年以来,星河控股一直利用汇丰与其他银行的资金在收购工业地产,杠杆用到了很高,这些工业地产的租金都已经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额外贴入资金,不过好消息就是随着海外石油危机的结束,欧美给香港的订单开始逐渐回升,虽然还远比不上73年之前,但地产经济本身就是靠着信心,有了希望,工业地产的价格就开始回升,比起商业与住宅市场要强多了。

  这段时间的花费也不算很多,都是正常投入,陈志文看完也都签了字,直到一张来自希尔顿酒店的催款单。

  “酒店第二季度亏了30万港元?”陈志文自言自语的说道。

  一旁的安琪见老板语气有点不正常,只能小声的补充道:“老板,根据与希尔顿的合同,酒店亏损,我们是需要承担一部分的。”

  “嗯,我知道,就是有点不爽。”陈志文无奈的说道,希尔顿酒店物业买过来的时候,合同也是一起跟过来的,而这合同非常强势,酒店运营业主根本插不了手,酒店赚钱了就分伱一点,亏钱了你还得补。甚至连财务审计,都规定了只能三年一次,做过管理的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太多了,光是采购价格这一块,就能把酒店的利润吞光。

  (本章完)

第49章 收拾(二合一)

  “按照合同,三年一次的审计下一次是什么时候?”陈志文思考片刻后说道。。

  “要等一年之后,大概是名年7月份左右。”安琪在来之前就已经看了相关资料,老板是不需要记这些细节的,但是她需要。

  “一年的时间太久了,还不得被他们坑上百万啊。”陈志文想了想说道:“让林彦明过来一趟。”

  “好的。”安琪答应道,随后立刻走出门,不一会功夫,便将林彦明带了过来。

  自旗下几个业务发展起来后,陈志文便专门成立了法务部门,香港内部的地产投资、股市投资,出口问题,都需要法务部门来进行审核,避免会触犯法律方面的错误。

  “陈生。”林彦明进来后招呼道。

首节 上一节 15/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