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264节

  “你去把你二姐二姐夫叫来,今天小龙他们在这里吃饭,你二姐夫咋也得过来陪着,你二姐过来帮着你妈做饭。”

  “好哩。”梁文玉可高兴,家里很少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而且明显是过来撑腰的,这让他颇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虽然是借势,但刚才李安国不是说了嘛,他们感谢老爹这些年对李家的帮衬,人家是感恩哩。现在想想当初自己埋怨老爹太看重大姐那边,还真是有些目光短浅了。

  梁文玉出了院子,就看到不少人还围在大门外,还有些站在路上探头往里面看,他便不悦的喊着:

  “散了散了,就是来亲戚了,有啥好看的?”

  “嘻嘻,老三,你说你这话人信吗?来这么一大帮子人,以前咋没听说你家有这样的亲戚?”有一个混子两手笼在袖子里,吸溜了一下鼻子开着玩笑。

  “咋?谁说不能有这样的亲戚了?我大姐夫的弟弟侄子,那不就是亲戚?人专门过来看我老爹来了,晚辈过来看长辈,很正常吧?再说人就住在下面村子,以后就是想来就来了。散了散了,有这功夫回家把自己家里的雪清一下,一个个懒的……”

  梁文玉这话说的打击面挺广,但没人反驳。梁家讲究家风,有些细节的确是比别人家做的好。这下雪了,不仅自家院子里把雪清干净了,外面门口路边的雪也清了,其他人家里能把院子里雪扫干净都不错了,路上大概率是没几个人管的。

  才包产到户,现在从上到下还在摸索阶段,一些规矩还没立起来,野蛮生长的时候,也不能要求太多。

  梁文玉以前是被村里人起了外号叫梁矮子的,因为他个头的确不高,一米六五左右,这半年好像还长了一些。以前个矮,他觉得是老爹把钱和东西补贴了大姐二姐,所以对李龙还是有些意见的。

  当然,这一年过来,他的想法也变了。而村子里经上一次占地的事情后,叫他梁矮子的人少了,转而开始叫梁老三——家里排行第三嘛。以前梁月梅这个大姐,在这个村子里存在感极少,但现在看来,反倒是大姐大姐夫帮着他提高了影响力。

  还没到二姐家,村主任刘自强就拦住了他。

  “主任,你这是……”梁文玉故意问着。他自然知道主任是为的啥,不过看破不说破嘛。

  “我听说你家来客了?”刘自强在那里问着。

  “嗯,我大姐夫的弟弟、妹夫和俩个侄子过来,看看我老爹。”

  “我听说来了好几个汉子,都是你家的亲戚?”

  “是啊,老家过来的,找我大姐夫弄门路挣点钱。”梁文玉说着实话,“你也知道,老家的日子不好过,我大姐夫弄着养猪场,那边他弟弟小龙还有供销社的身份,搞点活容易。”

  “那咋跑这里来了?”刘瞎子还是有点不解。

  梁文玉听这话不乐意了:

  “那不是过来看我老爹了嘛。我大姐家那两年生活困难,是我老爹经常帮着,现在人家生活好了,人家懂感恩,就过来看我老爹了啊。这次直接拉来半扇猪……我不说了,我得去叫我二姐夫去了……”

  “别走别走!”刘瞎子急忙拦着他问道:

  “我还没问完哩。你家这些亲戚,是不是呆一呆就走啊?”

  “那肯定,住俺家也住不下啊。”梁文玉说。

  “这样啊,那我知道了。”刘瞎子点点头。

  “不过他们住俺大姐夫那边,离这也不远。刚才俺大姐夫的弟弟说了,没事他就会经常过来,这三五里路的事情,有啥事招呼他们一声就成。”

  刘瞎子的心就提了起来,这是想闹事吗?

  “俺爹说了,俺家不惹事,也不怕事。”梁文玉留下一句话,去找杜海华了。

  刘瞎子想了想,觉得还是不放心,专门跑到马家“提醒”了马家四兄弟几句。

  上一次的事情,马家铩羽而归,心里不服气是肯定的。但想要报复,也得有个理由。冬天大家都在准备过冬的物资,就没顾得上,现在闲下来了,一家人时不时的还想着商量一下,这回刘瞎子过来一说,他们也有点懵。

  “就他家人多啊?俺家也不少啊!”马家老二显然是不服气的,“真打还不定谁打谁哩?”

  “别扯那话,不要惹事。”刘瞎子在李建国面前不算啥,但在马家这几个兄弟这里说话还是有点压迫感的:

  “有本事你们明着来,能抓到人家梁家的把柄,你咋弄都行。你要是搞暗的,梁家真有啥事,人家拆到你头上,到时别怪我没提醒你们。人家上面可是有人哩。”

  刘瞎子倒也不是好心提醒马家,主要还是担心出了事,最后还得他来擦屁股。梁家有了强援,本身在武力这方面就没了短板。

  况且梁家家风也好,虽然人性自私,但在双方武力值平均的情况下,大家要么看热闹,要么肯定是支持梁家的。

  毕竟就算是坏人,也是希望和一个好人当邻居的。

  梁文玉到了杜海华家,杜海华夫妻两个正在院子里清雪,听他把事情一说,便也放下工具就去了梁家。

  好事嘛,自然是要参加的。

  梁文玉这边离开后,梁东楼把人带到屋子里,坐下后就开始问着情况。

  梁东楼也是从老家过来的,这么多年不回去,对老家还是有些想念。上一次和李青侠一起吃饭,倒是聊了一些,但那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问了李安国他们基本情况后便开始询问起老家的情况。

  李龙插不上嘴,李安国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大体上把梁东楼想要知道的事情补齐了。后面陈秀珠问的也是一样,毕竟四个人所知道的信息综合一下,至少能听个大概。

  这让梁东楼和陈秀珠很开心,但听完之后又有些伤感。

  老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就贫乏一些,那么生活自然不怎么会好。

  “收成少了,有灾了,那就下河摸东西吃。那边山里地里田里可不像这边,随便一胡拉就能弄到不少柴火,梁叔你应该清楚,那边好多山上地里都是光秃秃的,没柴火啊。想吃个啥,生的能吃的还好,那要弄熟的,可不好整治了。”

  陈兴邦是真的挨过饿的,说话很真诚:

  “你知道吗?我过来看到这边地里到处都是没人捡的柴火,我就想着,那家伙……这边人真豪!这么多东西也不往家里捡。等到了俺大哥那里我才知道,原来这边这些东西太多了……”

  “我也是啊,难怪大哥两次要来北疆。这边太好活人了。”李安国补充着,“俊山俊峰他们不清楚,我和兴邦可清楚的很。老家那些年日子可真不好过。”

  “现在也不好过啊。”李俊峰补充着,“一家就那么些地,小龙叔说这边一人五亩,俺那一家都没这么些,两家都没有啊!种出来的,要交公粮,交提留……唉。”

  梁东楼和陈秀珠两个互相看了看,也只是叹气。

  “这边真好。小龙叔带着俺几个,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挣了不少钱哩。”李俊山挺乐观,“俺寄家里一些,能改善一下生活吧。”

  “嗯,小龙不错。”梁东楼点点头,“脑子活,有想法。能带着家里人一起致富,这是好事。”

  李龙脸红,不过也挺自豪。

  杜海华他们过来,屋子里就更热闹了。梁东楼他们就基本上不再参与讨论,以听为主。梁文玉、杜海华他们就天南海北的聊着,陈秀珠则和梁星梅一起去做饭了。

  “他们拿这么些东西啊!”梁星梅看着厨房里那些东西,有些吃惊。

  “嗯,每个人都带了。小龙带来的半扇肉,呆会儿你们砍一半回去,这些点心啥的也带回去一些,给娃娃吃。”陈秀珠指了指说,“唉,今天得做顿好的,还得用他们带过来的东西……”

  “人家恭敬你们的,那就用呗。”梁星梅看得很开,“俺大姐大姐夫他们过好了,反过来孝敬你们,娘你应该开心啊。”

  “是该开心,他们可不光是过来看看……”陈秀珠点点头说。

  “我听文玉说了,他半路碰到队长了,点了队长几句——说俺家的亲戚在下面队上长住哩,有啥事半个小时就过来了。刚才我们过来的时候,看队长从马家出来,估计是给那边提醒去了。”

  “嗯,这还是好事,最好那边别惹啥事。好好过日子不行吗?”

  “唉……”

  梁家来一群壮汉亲戚的事情,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第331章 八十年代新婚礼

  从梁家回来,李龙接下来两天,就天天拉着鱼往县里大院送。那野猪一时半会儿他也不着急着宰,毕竟后面还有时间,况且在李龙看来,等到过年前去卖野猪肉可能会更好一些。毕竟到时候大家都准备过年,城里的人基本上都会想着割点肉回家包顿饺子。

  每天上午两车下午一车,拉了几天后,到周末就停了下来。

  因为这个星期天,大强就要结婚了。

  星期六的时候,李龙就去到陶家看了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陶家院子外面的雪清理的干干净净,大门和李家一样,没有大门,就是敞着的,两边的墙上贴着对联,看着龙飞凤舞的感觉,应该是顾博远给写的。

  还没到院子里就闻到了一股子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儿,李龙勉强能闻出来炸丸子、炸洋芋准备做拔丝土豆等的味道,其他的在冰冷的空气中闻不出来。

  院子里李建国正和大师傅老高和老黄两个在商量着明天的正事,看到李龙过来只是点点头,继续聊着正事。

  李建国作为村子里的元老,曾经大食堂的司务长,村民小组的组长,是老牌总管——在他离世前,但凡村里人家结婚,基本上总管都是他。

  而陶家的结婚准备在一个多星期前就定下了帮忙的人,三天前“请东”的时候李建国就在陶家把具体的事给确定下来了。

  农村结婚通常一个多星期前发请柬,当然知道办事可能一个多月前就知道了,正式发请柬通常提前一个星期。

  而在大集体的时候,结婚的人通常选在八月十五、国庆节这样的节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队里通常会杀猪、宰羊或者宰牛,这时候结婚,去和队长说一声,队里通过会给留一套牛杂碎、或者一只羊,帮着结婚这一家办事。

  当然,其他时候就没这个福利了。

  而在现在这个时候正式办事,陶家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悄悄准备物资,“请东”的时候,把李建国、老黄、老高这样的大师傅以及的帮忙的小伙子请过来,是提前先请大家吃一顿,同时也是有任务的。

  总管会问清楚要待多少客。通常全队人,除了死仇,一般都是要请的,比如队里基本上就十桌客,那么要加的就是女方过来多人。

  因为是隔壁村的,来往方便,所以过来可能至少两桌客,这就是十二桌的客。而老黄和老高两个大师傅就要按主家的想法,把菜单拟出来,在请东这一天拿出来让大家看合适不合适,合适的话,主家就得去准备这些食材了。

  准备工作当然不仅仅是食材,那些端盘子帮忙的年轻人,要去附近挨家借桌子、板凳,借回来后通常还要在板凳下面写上原主家的姓或者名,还的时候别搞混了。这些都是总管要安排的。

  总管不仅要安排这个,还要安排端盘子的年轻小伙子谁负责哪几个桌上菜,谁负责上哪几个菜等等。

  李建国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当上总管,那统筹能力自然不是一般的。他要安排好这些之外,还要负责安排人坐哪一桌,有些重要的客人位置是提前确定的。

  而本队喝喜酒的人过来,那就是临时安排座位,毕竟有些人一家老小都去,有些人则是就来一两个。这个位置就是临机决定了。

  李建国和李龙闲聊的时候说过,其实这些程序都已经是简化的了,毕竟要按老家的程序,从接亲的时候那就是一套套的说辞,对亲家,对大厨,对来宾,都是有讲究的。而北疆这边已经很简化了。

  当然,再简化也比在酒店的要繁杂一些。上一世哪怕到李龙离世前,本村至少一半办酒席,还是在村里,而隔壁村或者说整个大趋势都是去县里的酒店,那样省事。

  但少了原来的热闹了。

  陶大强早早就给李龙说,希望他能跟着自己去接亲,李龙自然是说没问题的。

  因为是冬天,院子上面临时搭了棚子,直接就是从老马号那里拖来的没合格的苇把子棚在上面,虽然光线暗了些,但如果下雪至少是不需要在雪地里吃席。两个新砌的高台灶现在里面还有火,上面有锅。大部分食材现在其实都已经弄的差不多,明天就是过一下油,热一下就能吃,算是一天的预制菜,毕竟当时临做,那是做不出来的。

  有小孩钻进钻出,从桌子上抓把瓜子吃,通常这时候瓜子里会混有花生和水果硬糖,现在当然就只剩下葵花籽了。

  李龙进了屋,看陶大强穿着中山装正在那里呆呆坐着,听着他爸说着什么。旁边还坐着陶大勇和他媳妇。他们看到李龙过来,都站了起来。

  “小龙来了啊。”陶建设没穿新衣服,脸上带着笑,“明天就麻烦你和大强一起去接亲了啊。”

  “那有啥麻烦的,”李龙笑着说,“那不是刚好热闹热闹嘛。”

  陶大强站起来对李龙说:

  “龙哥,走,去我新房看看。”说着便带着李龙到了另一边的新房。

  新房里布置了拉花,墙虽然没有重新刷过,但是认真打扫过了,床上摆着新的缎花被,枕头上也是红双喜,脸盆架、洗脸盆也都是带着喜字的。桌子上摆着一盘瓜子、一盘水果糖和一盒香烟。

  最显眼的,自然是桌子靠窗户的位置上,有一个收音机。在这个手电真能当家用电器的时代,有一个收音机,代表着这一家至少在这个时候算中产以上了。

  收音机上盖着一层薄纱巾,免得落灰,和再过几年,少部分人家里有了电视机一样,上面会搞个手工缝制的套子,或者纱布盖上。

  这时候人们不会去管电视散热好不好,只是希望不要落灰,也是显示着这玩意儿的贵重。再往后,洗衣机、冰箱都是这样,家里的老人会执着的把每个贵重的东西盖上布。

  收音机插头并没有插在插座上——这时候的插座还是那种黑色的只能插一个插头的。白的那种直接接电线的也有,但少。

  东面的墙边还放着一台缝纫机,崭新的,李龙算是看出来了,陶大强为了这个结婚,也算是把家底子都掏出来了。毕竟这一年他挣的钱,去掉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再加上这一屋子的新家具,也不剩啥了。

  “布置的不错嘛。”李龙笑着说,“紧张不紧张?”

  “有一点。”陶大强憨笑着,“其实经常见的,但想着明天去接,可能……还是有点紧张。”

  李龙笑了,他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来递给陶大强:

  “明天随礼的时候我就出五块,写多了也不好。这个就私底下给你了。咱们一块干了这差不多有一年了,你帮我帮了不少,你结婚这是大喜事,我原本是想买点啥的,想想还是直接给钱吧,你把钱拿着,结婚后看缺啥就买啥行了。”

  “龙哥,这钱……”

  “拿着。”李龙不由分说,把那一沓大团结塞到了陶大强的手里,“结婚了,那就是大人了,照顾的就不光是自己,是一家人了。用钱的地方比较多,你放心拿着。”

  陶大强能感觉出来,那是一百块钱,不少了。

  心头只有感激。

  对比太强烈了。

  为什么呢?隔壁的大哥大嫂过来,是想和他爹商量一下,明天收的礼钱能不能借给他们,他们想买个收音机。

首节 上一节 264/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