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158节

  这北疆的太阳也太喜人了。毕竟老家那边已经开始有污染,太阳时不时阴沉沉的,就像蒙了一层纱,看不真切。

  这里晴天就是太阳,雨天就是大雨,完了就晴了,让人很舒服。

  所以和李龙聊天的时候,李龙说让他们在这里长住下去,杜春芳是暗自同意的。

  回家有啥好?吃吃不好,住住不好,老家的那儿女自己也过不怎么好,时不时的还有矛盾,有些时候也挺烦。

  她悄悄给李青侠说过,想在这里长住,李青侠一开始也想,后来说不行。

  老家还有地,还有祖坟。人老了要落叶归根,还是得回老家,不过可以在这里多住一些。

  杜春芳虽然有些遗憾,但能多住一段时间,也挺好。

  看着李建国三人在那么大的地块里干活,杜春芳突然觉得,其实自己大儿子大儿媳也挺厉害的。两口子就把这大地块管过来了,家里还有好几头猪,还有马,真厉害!

  李龙在把东西放屋子里,枪放好,没过多一会儿陶大强就过来了。

  李龙抽出一张五块的递给他:

  “大强,拿着。”

  “龙哥,我不要……王财迷他们上午就卖鱼回来了,他们卖了好几块钱,一个人还又买了一条网……”陶大强依然忧心冲冲的,“队里好些人听说了,不少人都想着也去买网哩。”

  “那就买呗。”李龙知道这种事情是必然的,“现在地里活不是很忙,拔草嘛,干多干少影响不大,那有挣钱的路子,队里人肯定是要跟上的。一条网几块钱,要是一天就能回本,那肯定干啊!”

  “那人多了,小海子里的鱼……”

  “那个你别担心,小海子里鱼多着哩。”李龙笑笑,把钱塞进了陶大强衣兜里,“逮不完。再说了,就他们这种逮法,逮一个月,不顶浇水放水那几天跑的鱼多。”

  “可是那鱼价……”

  “我在石城卖鱼,他们最多就在县里的早市卖,降就降呗,对咱没啥影响。”

  听着没影响,陶大强就放心了。

  太阳还挺热,陶大强问李龙啥时候去下网,李龙说等等。

  “现在太热了,等会儿再去。”李龙说道,“地里活也不好干。”

  “俺爹不让我下地,让我赶紧过来看看,问你啥时候去。他说跟着你逮鱼挣钱比在地里干活重要,那几亩地活他一个人都干完了。”

  “再过段时间队里的麦子要收了,那时候出工就比较麻烦。”李龙说。

  “那时候……”陶大强也有点为难。

  “我进山去,你呢?”李龙又问。

  “那我也进山。”陶大强倒是不怕苦,但苦着没有收获,那就让人绝望。地里干一天一个工,现在一个工已经涨到三毛钱了,但那三毛钱在其他人眼里还很,但跟着李龙算是见识了更大的世界的陶大强,觉得干一天的活,就挣一个包子,实在是划不来。

  两个人去小海子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风吹在身上已经不那么热了。陶大强扛着轮胎,李龙提着网和盆子。去石城,小沟鱼同样受欢迎,他觉得老爹还是老姜,这一招真不错。

  小海子那里,王财迷和孟志强已经在水里了。李龙路过的时候,笑着提醒了一句:

  “大路哥,你得小心,那鸭鳖子可厉害,下完赶紧出来。”

  “哎哎,我知道我知道。”王财迷一边下着网一边说道。

  李龙和陶大强走过去,王财迷才急忙伸手往大腿内侧抓了一把——他已经被鸭鳖子给咬了。现在真是又痒又疼,忍不住要挠的那种。

  王财迷下网的时候还在奇怪,为什么没在早市看到李龙卖鱼。回去打听了人他才知道,李龙去了石城。王财迷还觉得挺不错,李龙是出力不落好,跑那么远卖鱼,划得来吗?

  后来他才知道李龙去石城,完美的避开了他们这些队里人窝里斗一起降价恶意竞争的麻烦,而他们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第二天早市还是王财迷和孟志强两个人卖鱼,第三天就多了队里其他两个人。

  一开始他们都和王财迷一样,一个搪瓷盆,鱼价也不低——但后一天,有人逮鱼去晚了,看其他人都卖了一半了,他担心卖不掉,直接半价卖。他这么一降价,他的钱卖掉了,其他人的鱼就卖不动了。

  这几天队里许多人都喜气洋洋的。一天不多,挣个三四块五六块的,有那懂下网的直接能逮个七八公斤上十公斤,那挣的就更多一些。

  虽然多走一些路,但来的是现钱,而且来钱快啊。这不少人立刻就觉得钱原来挣的是这么容易!

  恶意降价的不止一个,虽然降价钱挣的少了,但至少还是有钱在手里的。

  但是玛县的人口不如石城多,吃鱼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就那么多点儿,到后来最多的时候,全队有十几个人去卖鱼,最后的结果是这十几个人,除了一开始就降价卖的两个,剩下的鱼都没卖完——别忘记了,市场里原本就是有摊位的。

  再说谁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鱼啊。

  哪怕是李龙,也是去几天会中断着去石城的。

  这鱼一卖不掉,紧接着就是更大的恶性循环,有人第二天去市场,一开始就是四毛钱一盆!

  而后面来的人就三毛一盆。买鱼的可开心了,这么便宜的鱼,和以前相比,不跟白捡的一样吗?

  但剩下的卖鱼的就尴尬了。有人为了多逮鱼多卖鱼多挣钱,借钱买了几条网,这至少得把网钱挣回来吧?

  结果没车,等去了早市,太阳出来,人已经开始慢慢要散了,而他们的鱼才开始摆摊叫卖。

  卖不掉。

  扔掉可惜,就有人专门等着看他们扔,扔了那些人再捡,但就是不买。

  为了这个,队里好几个人开始有矛盾了。

  陶大强把这事告诉李龙的时候,还有些担心:

  “有两家妇女在院门口吵起来了,骂得可难听了。一家说另一家先降的价,让大家都赚不到钱。另一家说自家卖鱼,那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别人管不着……”

  李龙就相当于一个旁观者,听完这些事情后,问道:

  “那王财迷哩?前天还看着有不少人下网,昨天就剩下一半了,也不知道今天能有多少人坚持。”

  他相信还是会有人坚持下来的,毕竟逮鱼挣钱虽然辛苦,但比地里干活拿钱方便。谁家里有个困难,想要急用钱,这鱼逮出来,拿到市场里去卖,那钱就来了。

  能坚持下来的,都成了后世不少人羡慕的“渔民”。

第217章 这致富能手是实至名归

  四月三十号,今天李龙没去卖鱼,而是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呆着。

  昨天没下网,给陶大强专门说了一下,陶大强便说趁着这个机会正好休息一天。

  前面十来天,队里这些逮鱼的一个个起来,最终又一个个散去。

  最开始的王财迷都没坚持住,他还有地里的活,加上被那些人降价气得不行,和别人吵的时候又被人骂过,这网就放下了。

  这时候他就想起来当初李龙提醒的那些话了。但知道了又有啥用,后面知道问题所在,他还明着和大家说了,价格统一不要变,这样大家才能赚到钱。

  明明大家都答应的好好的,但一到卖鱼的时候,一个降价比一个狠,最后鱼就臭掉了。

  现在还在坚持逮鱼卖鱼的,只剩下两个,一个是孟志强。他最开始跟着王财迷逮鱼,算是尝到了甜头。虽然自家不吃鱼,但不妨碍他确定逮鱼卖的确赚钱。

  降价的时候他也降了,但孟志强聪明,或者说他身后的媳妇聪明,降的时候一直跟着降,哪怕一天块八毛钱,也坚持下来,到现在只剩下的两家,价格又升了上去。

  一天六七块的固定收入,让孟志强很开心——他现在固定三条网,在小海子边上逮的鱼不多,但很知足。

  另外一个名叫陈水生,四十多岁,是前两年从口里老家过来,本身就生在鱼米之乡,会撒网会逮鱼,下粘网也是手拿把掐的,一上手就三条网,虽然到不了小海子中间,但因为踩水厉害,比孟志强他们逮鱼多,去的也早,一天能弄个十几块钱。

  能坚持下来,以后至少在这方面赚钱家用是没问题的。其他人要么是借钱买网,结果卖了两天鱼还没把网钱赚回来就放弃了,要么就嫌累,觉得每天起早贪黑跑那么远挣块八毛钱划不着,就不干了。

  李龙猜测这基本上就是固定模式了。等后面生活富裕了,肯定还会有人加入,当然也可能会有人离开,但只要小海子在,“渔民”这个行当就不会消失。

  李龙上一世离世前,那几年不能出村的时候,他没事就跑去逮个鱼,反正小海子那边也跑不了多远,看村的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他人都羡慕,但羡慕也只能眼红。都知道小海子里鱼好吃,洪水冲坝后小海子里只有鲫鱼,大的都少,但味道还是一如即往的好。

  那些人羡慕有啥用?他们还是说不会下网。

  在李龙看来下网有什么会不会的?直接把网扯开撂水里都行啊,但隔行如隔山,在他看来简单的和一加一等于二的事,在别人看来就很神秘,很难解。

  今天之所以不去下网逮鱼卖鱼,是李建国被乡里评为致富能手,要到乡里参加表彰。

  正好地里没活,李龙便提议今天干脆赶马车去乡里,等李建国开完会,一家人一起去县里,照个像,买些东西,逛逛街。

  李娟要上学,就去不了,李强的学前班倒是可以请假,不过让大家很意外的是,李强竟然不请假,他说他要好好学习,等秋天上一年级哩。

  李龙听到这话挺欣慰的,小家伙竟然能抵抗得住上街的诱惑留着上学,这不是一般的厉害啊。

  当然,上一世李强也厉害,算是全村第一个考上一本重点大学的学生,很有自己的主见。

  “那等暑假的时候,李娟和李强都放假了再去一次。”李龙说道,“中午强强就去老罗叔那里吃饭好了。”

  这事就这么定了。

  县城李青侠还逛过,杜春芳没逛过,她虽然不喜欢逛,但听了李青侠说了县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想过去看看。

  梁月梅本身也是不想去的,李龙一句“我大哥今天拿荣誉了,那你们两个不得去照个像纪念一下”,这话一说,梁月梅就心动了。

  谁能想养个猪还能养出个“致富能手”来?

  其实对于队里报李建国到乡里这个“致富能手”,也是有人有争议的。队里开会讨论的时候,作为村民委员,李建国是一点也不表态,他说听大家的,然后作为候选人就退场。

  结果就有人不愿意,说李家为啥能评致富能手?

  许从军直接就怼了回去:

  “只要你家养八头猪,就不说鹿、狍鹿子和野猪了,就八头猪,我就能给你报上去——一头猪咱就不算多,年底卖八十块钱,那八头多少?六百多,现在队里谁家能拿出来?”

  能拿出来的还是有的。有老住户还是有家底的。

  但这话能说出来吗?那也不是这一两年挣出来的啊,是以前的积存。

  李家是实实在在的就这一年挣出来的。而且大家明眼都知道这钱大多还是李龙挣出来的。

  “那是他兄弟的本事……”

  “那他分家没?”许成军问,“你就说李家小二分家出去没有?那猪是他喂的还是他哥家里喂的?”

  没人说话了。

  其实许成军也清楚,之所以有人反对,是因为评为致富能手,乡里是有奖励的。

  听说是一辆自行车。

  那谁不眼红?

  白得一辆自行车啊!一百多块钱,还不要票!

  往年一年到头能剩下多少钱?

  但眼红也没用,人家有个能干的弟弟,本人种地也没得说,况且还是队里的元老——这队里的地都是李建国他们一米一米丈量出来的。

  老一帮人没有一个人会不支持,年轻或者后加入的虽然有意见,那也没用。

  实力和名气在那里放着,别人不行。

  李建国被推选到乡里后,乡里一评估,还真就成了。毕竟养猪就算了,全乡养猪的专业户就有六七个,大队就有两个。

  但还养狍鹿子、养小鹿、养野猪,那就稀罕了!

  管种养殖的副乡长还说有空过来看看,估计是五一之后了。

  如果只是猪的话,这致富能手评起来还真有点玄乎,但加上狍鹿子、小鹿后,就不一样了。

  那家伙可比家猪贵多了!

  李建国穿着短袖衬衣——这是梁月梅给做的,用李龙上次带回来的布,蓝布裤子,脚上是一双皮鞋,这是李龙买的,原本李建国不要,李龙的道理很简单:

  “你都是致富能手了,穿个皮鞋咋了?不然咋给别人作表率?”

  他这么一说,李建国也就穿上了。

  一家人去了乡里,李建国参会,李龙牵着马车带着家人慢慢往县里去。到时李建国自己领了自行车,可以骑着去县里和他们会合——乡里致富能手发辆自行车,这已经是宣传出来的事情了。

首节 上一节 158/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