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有这玩意儿在,来十个八个,我也不怕!”
“那行。”李青侠点点头算是放心了,不过还是叮嘱了一句:“就算你有身份,但那东西还是别轻易拿出来。”
“那我知道哩。”李龙让老爹放心。
带着李娟骑着自行车出了村子,他看到王财迷和孟志强也背着口袋匆匆走了出来。
“有辆自行车就是好啊!”孟志强看着李龙的背影很是羡慕。
这到县城十公里的路,李龙骑着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就到,他们得走一个多小时。
“看李龙那袋子里那么多鱼,咱咋就这么一点哩?”孟志强见王财迷不说话,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下到海子中间去了,那里鱼自然多,咱下到边上,鱼少是应该的。”
王财迷虽然是这样的解释,也很合理,但他自己心里也不服。
两条网,逮的鱼加起来不到五公斤,最大的一条是不到一公斤的鲤鱼。虽然在小海子那里说着一条又一条,但其实就逮着了那么几条鱼。
王财迷很是不甘心啊。
怎么李家小龙逮的鱼就那么多哩?
是不是等回来问问,又或者问问队里懂打鱼的老人?
一边想一边往前走。两个人各背着一个尿素袋子,手里还拿着一个搪瓷盆,这是“称”鱼用的。他们两家都没有秤,用这个也是听别人说的。
尿素袋子里的鱼打了水,水滴顺着袋角流下来,很快就湿了他们的后背,粘呼呼的,很不舒服。
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趁闲着能挣到钱才是正事。其实从买网开始,队里有就有人背地里笑话他们,觉得他们不自量力,还想跟着李龙学。
但这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买网的钱也花了,鱼也逮上了,要不去卖,那脸就不知道往哪里搁了。
两个人来到县城市场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好一会儿了。这时候有些人已经撤摊,他们赶快各自找了一块地方,放下鱼口袋,解开取出鱼来,放在盆里。
盆小鱼也不算大,一个盆里放着一条鱼,就这还是挑着活的放。
孟志强不好意思吆喝,王财迷倒不怕,但没喝过,有点怯场。
这时候有人过来问价,他立刻说道:
“鱼……一盆一块。”
“论盆?”一听论盆卖,那人觉得新鲜,笑着问道:“大小鱼、鱼种也不论?”
这时候王财迷知道自己莽撞了,但哪种鱼卖多少钱,他心里没实在数了,就按着自己的解理:
“鲤鱼一盆一块,大板鲫八毛,鲢子七毛……”
“行行行,给我两盆大板鲫——”那个人开心了。
一来就开张了,王财迷笑了起来。
孟志强那边也有人开口,他定的价更低,七毛钱一盆——还是小声说的,他怕王财迷知道骂他。
但现在哪管那么多?能把鱼卖掉才是正事。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两个人的鱼卖光了。
“你卖了多少钱?”收拾好袋子,王财迷跑去问孟志强。
“三块三,你哩?”孟志强还有些兴奋。
“四块二……你咋卖那么便宜?”
“那不是有几条死的鱼嘛……”孟志强有点心虚,“那不得便宜点,不然别人不要啊。”
“也行了。”王财迷这么一算,四块钱——也不错了。一天四块,一个月就能有一百二……这不顶俩工人了?
“那明天还来?”原本在路上想着卖不掉,以后就不逮了,现在那心思完全没有了,他兴奋的对孟志强说,“你想想啊,一天三四块,一个月那就……”
“一百哩!”孟志强也回过味来,“这不就是说,咱一个月顶俩工人的工资!怪不得李龙天天逮鱼卖……”
一提起李龙,王财迷又有点泄气:“人家可比咱赚的多哩!”
“也是,那三口袋咋看也得有四五十公斤……那不就……”
两个人一对视,那眼神就不一样了。
“我去再买条网!”王财迷也不兴奋了,“这条路子是对的,也没人查,这钱,好挣!”
孟志强原本想着今天挣到钱就把王财迷的账还了,但他一看王财迷要去买网,咬咬牙也说道:
“我也去买条网去!”
两个人兴冲冲的去了供销社买了网,然后回家。
他们没舍得去大肉食堂吃顿饭,这钱还是攒着,后面有大用的!
王财迷这时候已经把目标定在了自行车上。争取一个月里,把钱挣够,买辆自行车!
接下来的几天,队里人都知道王财迷他们逮鱼挣钱了,而且还没被抓,县里那边还鼓励摆摊做小买卖。
那些想挣点闲钱的人心思立刻就活泛起来。
这鱼别人能抓,咱也能抓啊!
于是,队里逮鱼卖鱼的人多了起来。
而市场上,鱼的价格,被压到了五毛一盆(公斤)。
李龙听到这消息后,觉得至少这件事情,差不多也就要到此为止了。会乱,但乱后,就差不多恢复秩序了。
大浪淘沙嘛。
第216章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这一行——我行,你就不行!
李龙在石城老街卖完鱼后,拐到了百货大楼那里,打算看看里面有啥好东西。
转了一圈,李龙在衣帽区停了下来。
这里进了一批新的太阳帽,看着挺漂亮的,李龙给顾晓霞挑了一个,又给李娟和李强各挑了一个。
至于其他人,包括自己,李龙直接买了五顶草帽,进入夏天了,快要割麦割胡麻了,这玩意儿性价比比较高。
他又去食品区买了六包松软的鸡蛋糕,打包提出来,系在自行车的前把上。
石城百货大楼有自行车棚,有人专门看自行车。李龙的枪背在背上,等出来后绑在了自行车的大梁上。
今天卖鱼并没有碰到不长眼的,还让他有点失望。有看着流里流气的人,但因为联防员在,这些人只是在老街里转悠着,倒也没发现有什么过分的行为。
上一世轰轰烈烈的严打,其实在北疆这边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最主要的一个,李龙上一世和别人一起分析过,因为这里大都是新兴城市,什么二代之类的阶层没有形成。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目前的人大都是从全国各地过来的,大家身份都差不多,而目前刚好又是改开时期,大家都忙着解决温饱和发家致富的大事,游手好闲的毕竟是少数。
买了东西,李龙骑自行车沿着百货大楼往东走,这条路也能走出石城。
路上能看到有人闲逛,但并不算多,更多的还是匆匆来去的忙碌人们。
回到县城大院,李龙放下秤和盆子,简单冲洗了一下,休息了一会儿,便去大肉食堂吃饭。
去石城卖鱼,鱼卖的挺快,但来回多两个小时的时间,等搞完到县城,也快到吃饭时间了。
回家吃来不及,所以李龙索性就在食堂吃了,这样也省事。
大肉食堂的钟经理看到李龙,还是在问他鱼的事情,李龙其实每次过来的时候都会想起来,但在家里分鱼的时候就忘记了。
嘴里说着下次,钟经理倒也不是特别急,和李龙聊了几句便去忙了。
明天一定要给这边送几条大鲤鱼过来。
吃完饭,李龙又去了市场看看,发现有卖鱼的,但并没有王财迷和孟志强,他们两个应该是已经卖完了。
市场里卖古董的不在,其他摊子再没啥古董,李龙看了看,感觉没啥要买的,便骑着车子去了大院子,休息了一会儿,回家。
到了乡中学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快上课了,李龙去了顾晓霞的宿舍,门锁着,他便打开门,把太阳帽和两包鸡蛋糕放了进去。
宿舍里面东西比原来多了一些,但收拾的很整齐。李龙看了看,笑了笑,便转身出来。
出来刚准备锁门的时候,顾晓霞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
“我看你不在,就把东西放下了。”李龙解释了一句,“你这是准备上课了?”
“下午第二节有我的课,刚才在办公室里准备资料呢。”顾晓霞捋了捋耳边的头发,说道:“你今天卖鱼去了?”
“嗯。”李龙扶了扶头顶的草帽说,“去石城那边卖鱼。看百货大楼里有卖帽子的,就买了一些,有你一顶,放在宿舍了。”
“那你……现在……”顾晓霞犹豫着问道。
“先回了。”李龙说道,“你还要备课,现在学生这么多……等下次过来我再坐会儿。”
“行,”顾晓霞也知道这时候其实都不方便,便爽快的说道,“等你下次过来,我给你做饭。”
“好哩。”李龙笑了,明天他怎么也得赶到中午饭的时候过来。
李龙骑车离开,顾晓霞往教室走了两步,又转回来,拿钥匙打开了门。
原本她是想着李龙给自己买的是和他戴的一样的草帽,其实这草帽也没啥。前两年顾晓霞在地里干活,还没这帽子呢,只能戴个头巾。
只是没想到是那种时兴的硬塑料帽檐,花布料子的太阳帽,这种太阳帽她也只是在画报上见过。
真漂亮!
还有两包鸡蛋糕放在桌边上,顾晓霞没管,把帽子戴在头上试了试,又照了照镜子,感觉很满意。
她笑了。
李龙路过小学的时候看小学还没放学,便直接骑回了家。
家里没人,李龙猜测李建国和梁月梅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李青侠和杜春芳应该是跟着一起去看地了。
在老家一个人几分地,但人多。在这里人少地多,就这地边上还有许多地荒着,这对于李青侠来说,也是莫大的诱惑。
毕竟他自己明白,像他这样的老农民想进城吃商品粮几乎不可能。但要是自己有几百亩地,那日子能过得比过去的地主舒坦多了。
不对,在李青侠和杜春芳感觉里,现在他们就比过去的地主过的舒坦。
过去他们那个年代的地主,哪能天天吃肉?那上个城赶个集还步行,最多坐个马车。
现在他都能坐自行车了。
李青侠甚至还有个想法,他得在离开北疆之前,把自行车学会。
以后骑着自行车带着老伴赶大集,那多美!
初夏的北疆还不是那么热,旷野有风,地里的李建国对杜春芳说:
“老娘,你去那地头的杨树底下坐着。那里凉快。”
“那能有多凉快……”杜春芳是不太习惯这种大田地里的活,拔草太细致,很快就落在了后面,手还被芦苇给割了个口子,所以李建国就让她去地头树下坐会儿。
杜春芳有点羞愧,活没干多少还得让别人叮嘱着照顾自己。
她也有点委屈,这地里的苇子咋那么厉害呢?只是扯了一下,就把自己的手利了一道口子,还不小哩。
李建国直接从马车座垫里抠出一团老棉花来,用火柴点着,把那灰摁在了杜春芳的伤口上,算是止了血。
杜春芳原本热的冒汗,结果到了树荫下,一下子就凉快起来。
“这还真怪凉快哩。”杜春芳感觉有些惊奇。在院子里的时候没那么大的感觉,毕竟院子里就算热,还有个草棚子,上面用芦苇架着,杜春芳反倒是喜欢晒太阳的人,因此经常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