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106节

  所以接下来的一些年,大量的人口从口内过来,在这里找活干。

  李龙记得后世网络上有一个挺出名的问题,为什么XJ内蒙去内地打工的比较少——自然是因为本地工作的机会比较多。

  当然你要说上层的通道和那种工资特别高的岗位,那自然是比不上内地的,毕竟发展的就慢一些。

  站在李龙的这个层面角度,他想不到那么高,只知道一直到他脑溢血的时候,农村特别是兵团那边,还是不停的需要内地的人过来干活。

  李龙看到有卖菜籽的,便买了一些。这时候的洋柿子比后世各种所谓的水果西红柿味道要好很多,他决定以后一定要留种子下去,免得等到二十一世纪十年代的时候,种菜都得去种子公司买种子,虽然结的多长的也漂亮,但那味道始终就不如八十年代的。

  曾经李龙也以为是因为只是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毕竟那时候吃的并不丰富。

  直到有一次去山里旅游,在一个农家大院里,看到一块种的很不怎么样的西红柿地里有几个长的不怎么样的,但已经红了的西红柿,他摘了一个尝尝,然后就知道了——这特么的才是小时候的味道。

  可惜他吃过后,跟着一起过来旅游的其他人有样学样,很快就把熟的西红柿给摘了吃了,让他想要留种的打算也落了空。

  事后后悔了一年!

  当时咋就那么嘴馋呢?

  买了菜籽,又转了转,发现没啥需要的之后,李龙骑着自行车来到玛河大桥的时候停了下来。

  玛河里已经涨起了大水,洪水汹涌而过,浪拍打在桥柱子上,声音很大。

  让李龙有些意外的是,他竟然看到河道上游两边有人低头找着什么。

  找玉石吗?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搞玉石了?

  显然,这时候聪明人不止自己一个。机会多,抓住机会的人也很多。

  休息了一会儿之后,便继续往县里骑了过去。他来到大院子,把钐镰放下来收好,然后就规划着看着这院子里是不是也种一些菜。

  院子里有两块小地方,大约就是各不到一百平方的样子,李龙寻思着干脆就种西红柿和辣子吧。西红柿、辣子和茄子是北疆农村吃拉条子最常炒的菜——如果家里有肉的话,里面加点燷的肉,那味道绝了。

  院墙边上就立的有工具,李龙拿过一把耧钩,在那两块地里开出一道道沟来,然后在沟里埋下种子,再用脚把沟土填平,踩实。

  他正在种的时候,敲门声响了起来。

  “进来。”李龙喊了一声,继续种地——这时候会有谁来?收水电费的吗?

  进来的人是郭铁兵郭警官,这倒是让李龙有些意外。

  “小李同志,你这是种菜呢?”郭铁兵看李龙拿着耧钩也有些意外,“种啥菜?”

  “洋柿子和辣子。”李龙放下工具,笑着说道:

  “郭警官这是入户?”

  “入户?”郭铁兵对这个词有点陌生,他摇了摇头说,“不是,我给你通报一下上一次那个贼的处理情况。已经查清楚了,他一路从口内过来,偷了七户人家,还有在火车上也扒了一些物资,伤了三个人。我们和口里的同行联系了之后,确定他在那边还有一起伤人案,现在人已经被口内的同行押走了,保守估计应该会判十年以上。”

  “那就行。”李龙没想到自己碰到的竟然是个挺重的犯人,他还有点后怕。那天要是没拿枪,大概率会是双伤。

  “你这里不经常住啊。”郭铁兵通报完情况后,问道,“好几天没见你人。”

  “我兼职供销社的采购员,到处跑。”李龙解释了一句,“刚从石城采购一批物资,要送到山里去,然后从山里要接一批物资下来,那边还有编抬把子的任务,我也时常得盯着儿。”

  其实郭铁兵已经知道李龙被人举报投机倒把的事情,而李龙是供销社兼职采购员的事他也了解了,只是觉得这人不简单。

  郭铁兵离开后,李龙把菜种完后,浇了水,无事之下,便又在院子里转悠起来。

  这院子肯定是比冬窝子那里“豪华”一些的,但总感觉没那边亲切。

  他沿着墙转悠着,然后就发现,这青砖墙缝里面,竟然有东西!

  墙缝有点小,李龙去找了一把小刀,慢慢把墙缝里的细小东西给掏了出来。

  钱啊!

  看着上面从右往左写的“交通银行”的字样,以及“中华民国国币”的繁体字样,李龙立刻就确定了,这玩意儿是“法币”啊!

  怪不得塞墙缝里呢。

  李龙顿时来了兴趣,一个个墙缝找过去,很快手里就多了一沓法币、金圆券,让他有些意外的是,竟然还发现了一个袁大头!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第166章 洪水来了,小海子……

  李龙进行了短暂的不到一个小时的寻宝之旅后,收获是四十多张法币和金圆券——主要是后面有个略大的墙缝里塞了一沓子。

  然后还有三个袁大头和七八枚铜钱。

  这些铜钱和袁大头都锈了,李龙是不怎么会处理的,便都用纸包起来,准备带回去放到自己东屋的那个钱袋子里。

  存着呗,反正也不缺钱,现在这玩意儿也不值钱。

  打扫了院子,李龙把自行车推出去,锁门回家。

  路过中学的时候,李龙专门骑了进去。他经常来,老校工已经认识他了,笑着给他指着某间教室:

  “顾老师在里面上课呢。”

  李龙便笑着对他说:

  “老叔,你帮我转告顾老师,说鞋很合脚,我很喜欢。”

  “行哩。”老校工笑呵呵的说道。

  李龙骑着车子出了学校,心情是美美的。

  不过当他到达村外的苇湖的时候,心情就不是那么好了。

  因为苇湖里原本流水的沟现在已经快满了。

  这沟深不到一一米,平时偶尔有水,并不多。现在水泛着浑,显然是洪水到了。

  李龙立刻转道沿着苇湖往上游走,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小海子。

  他还没到小海子的时候,就听到了轰隆隆的水声,显然这里水更大。

  停好自行车,李龙立刻就跑向了干沟和干干渠的连接处——他虽然上一次给了钱让队里出工把这一段挖通,但并没有看挖的情况。

  眼前,是一片非常浑的水面,几乎将干沟漫平了,不过干渠里水还差半米到顶。

  干沟里的水汹涌而下,冲到了干渠里,然后几乎九十度的转折再向东而去。

  原本干渠里的水是挺清的,汇合后也变成了浑水。

  让李龙有些欣慰的是,队里出工的时候,不仅把干沟和干渠挖通了,也预计到了干沟里下来的洪水对干渠的冲击,所以这里用不知道从哪里拉来的半截半截的洋灰板(水泥板)挡了好几层。

  所以从干渠冲下来的洪水虽然冲击力大,但有洋灰板挡着,不会冲垮渠堤,没啥问题。

  李龙松了口气,然后就看到了,流往苇湖里的水其实是从小海子闸门口那里渗出来的,这里闸门时间太久了,水泥墙体有缝,会渗水。

  不过因为当时的工程非常的注重质量,虽然有缝,但那水感觉无论如何是冲不垮闸门的,李龙放心了。

  因为有干渠和干沟连着,小海子里的水虽然也在往上涨,但距离满水还差得远,闸门那里也在不停的放水,相对比较安全。

  李龙转回去,蹬上自行车再回到苇湖的时候,下车扛着自行车趟了过去。

  学生放学咋办?

  李龙想着回到了家。

  这时候哥嫂从地里还没回来,李强也没放学,李龙一边做饭一边寻思着学生放学的事情。

  他打算等快放学的时候,去苇湖那里等着。

  李龙还是做的拉条子,用锅焖米饭是个技术活,他不会,害怕焖成夹生饭那就不好了。

  李建国牵马车先回来,马上依然是许多猪草——其实也就是灰灰菜、扯扯秧、蒲公英和野苋菜之类的。

  他看到李龙在做饭,笑着问:

  “小龙,你这在家,我们轻省了不少啊。”

  “明天就不轻省了。”李龙一边下面一边说,“大哥,明天马车你用不用?不用的话我打算进山一趟,给他们送些东西,再拉些粪回来。咱们院子里也得种菜了,先上些粪。”

  “行啊,明天我不用。”李建国把马拴好,然后把猪草归拢在一起,扯过板子旧菜刀开始剁,现在收拾好了,呆会儿可以利用刷锅水煮猪食。

  梁月梅和李强前后脚回来,她也背着一捆猪草,放在了李建国的边上,一边解头巾一边说道:

  “这小龙在,我可享福了,都不用中午人做饭了。”

  “明天就得忙了,明天我进山。”李龙盛好面放在灶台边上说,“进山偷懒一回。”

  “那叫啥偷懒哩?你那才是正事。”梁月梅虽然知道李龙是开玩笑,但她还是纠正说,“你忙你的,我也就开个玩笑。”

  李强过来给李建国打下手,把剁好的猪草都放进猪食盆里。等这些收拾完,洗手吃饭。

  “苇湖沟里过水了,下午我去接娃娃们放学。”李龙边吃边说道,“晚上我去找找队长,看他是不是安排人下午在那里守一守。”

  “这个你不用管了。”李建国一边剥蒜一边说,“大强他爸说他牵驴车在那里接娃娃,队里都注意着这事呢。娃娃上学是大事,可不敢耽误。”

  这里是新建村,除了两三户是本地人,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外,其他的都是天南海北过来的,有支边的,也有逃荒落户的,还有投亲的。因为各地的习惯不同,反倒把一些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的坏毛病给抛掉了。

  再加上这里吃饱饭还是容易的,又有顾晓霞这样的上了学考上了老师吃公家饭的例子在先,所以村里人对教育都很重视,只要能上学,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尽量去让上。

  听到队里有安排,有人主动去接孩子,李龙就放下心来,不过到下午放学的时候,他还是到了苇沟那里,然后就看到陶建设牵着驴车已经等着了。队里还有两个人则挽着裤腿在那里喧荒谝传子,看到李龙过来,笑着说:

  “哟,小龙也过来接学生放学?”

  “嗯,你们也是?”

  “对啊。这涨水了,可不能把娃娃淹着。”

  李龙狠狠的点点头,无比的同意这句话。

  他冲陶建设笑笑,从兜里掏出烟来给几个人散了一下。虽然不抽烟,但兜里的烟还是备着的。

  一根烟就拉近了距离,那两个人问着李龙山里的情况,有说有笑。李龙能感觉出来,自从分了地之后,队里的人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娃娃们陆续过来,几个大人轮流着把孩子们或抱或背着送过渠,陶建设帮不上忙,干脆就几个娃娃一起上驴车给送回了家。

  等李娟过来已经是半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

  “小龙,你接上娟就回去吧,剩下的人我们送就行了。”村里的人对李龙说,“这里用不着那么多人,呆着也是浪费时间。”

  李龙也没矫情,提着李娟的书包,和她一起回了家。

  李建国和梁月梅已经下地干活去了,李龙给李娟把饭热好后,便去了东屋开始擦枪。

  到九十年代枪完全禁了,五六半肯定是先要被收的,小口径还能存几年,这枪是一定要保养好,这样打猎的时候才能提高命中率。

  擦好枪后,李龙开始收拾东西。冬窝子那边啥都没有,他得带一些东西放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粮食可以买一些,不过这里腊好的肉和燷的肉他打算带一些过去。这玩意儿能放,以后必然是要在冬窝子里开伙的,不是每次到了那里就能打着东西,所以带一些没错。

  除了这些东西外,其他能带的东西也不多,大部分还是需要明天到县城购买。

  第二天,李龙吃过早饭,牵着马车拉着李娟往村外赶去。

  一路上碰上同行的小学生中学生就一起拉上,很快马车就坐满了,学生们也不挑,再碰到学生就会挤一挤一起开心笑闹着,有碰到小点的孩子,大孩子们就会主动跳下来把小孩子抱上马车。

  李龙牵着马车,看着这场景也挺开心,这时候的人大都带着朴素的善良,也不会去担心会被讹或者误会。李龙觉得他们应该就是被保护得很好的那一批人,或者幸存者偏差,反正上一世一直到脑溢血的时候,都没见到过人贩子之类的,也没碰到过碰瓷的。

  到了小学,一大帮小伙子开开心心跳下马车,有一个小孩还喊了声“谢谢叔叔”,后面的学生都跟着来,而李娟又说了声“小叔再见”,其他小学生也跟着喊,一下子闹的大家哈哈大笑,一直走到中学的时候,李龙的嘴角还是往上翘的。

  过中学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学生下来,礼貌的谢过李龙后便进了校园。校门口的老校工看着李笑着说:

  “顾老师在办公室呢。”

  “我就不过去看了,先忙着了,等回来再说吧。”

首节 上一节 106/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