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0节

  “哦,原来这就是素描啊。”

  肖烈文点点头,“对对,他们就是画素描,当时有个记者到我们连队去采风,还给我们连的几个战士画过,画得可像了,跟照相差不多。”

  陈凡眼珠转了两圈,嘿嘿笑道,“那确实挺厉害的。”

  随即不再说这个话题,继续往前走。

  肖烈文却停不下来,又说起战地记者,“当年的记者可不得了,文能提笔、武能扛枪,就说有个叫阎吾的,别人都叫他‘武记者’,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就是有一次,他跟着部队上前线,战场上的指挥员牺牲了,敌人正在向我军扑来,这时候怎么办?有个战士看他身上背着望远镜,就以为他是指挥员,向他请求作战命令。

  说来也是巧,阎吾从一开始就跟着这支部队,全程旁听了指挥员接受命令、分析敌情和下达任务的经过,他知道这次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击退敌人,打开胜利通道,就果断下令全面反击,最终赢得了胜利。

  从此以后他就被人称为‘武记者’,并创下‘参加战斗最多、采写战地新闻最多、在前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的记录。……”

  肖烈文历数着战地记者的先进事迹,陈凡很认真地听着,同时分心二用。

  既然战地记者可以画素描,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素描代替照片?

  不是没这个可能性哦。

  作为一个机电专业的学生,他也能画一手漂亮的图纸。

  虽然这个画跟那个画相差甚远,但是没关系,他可以练啊。

  恰巧图书室里面就有一本《美术常识》,里面就有素描入门的内容,回头只要将里面的内容翻一遍,刷点经验值上去,是不是能把素描技能刷出来?

  天意如此啊!

  两人慢步走到大堤上,一个说痛快了,很开心,一个想明白了,也很开心。

  站在大堤上,不远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肖烈文指着正在挖土的一个小山坡,笑着说道,“那个山坡地势起伏不定,既不能建房子,也不能种水稻、棉花,以前就是卢财主家的柴山,老百姓要上山砍柴,一担100斤的湿柴就要跟他交一角钱。”

  顿了一下,他眼里闪过一丝怅然,“其实贵到不贵,我听上海的战友说,当年他们一担60斤的湿柴就要卖4角钱。还有华北、陕北那边的有些地方草木稀少,解放前有地主的时候就不说了,就十几年前,一斤柴火还要3分钱,老百姓看见一把草都恨不得捡回去,现在不知道要多少。

  跟那些地方相比,就算我们这里草木比较多,卢财主100斤湿柴只收1角钱,也算得上厚道。”

  陈凡眨眨眼,很想说,队长伱是不是跑题了?

  肖烈文转头看了他一眼,还以为自己说的话他不敢接,便摆摆手笑道,“现在讲这些话都没事咯,这要是一年前,我也不敢说。”

  陈凡见他越扯越远,只能将话题扯回来,“所以这次挑堤,就在那里取土方?”

  肖烈文点点头,“农田是根本,能不动就不动,现在老百姓烧柴,主要靠稻草和棉梗,不够的还有河堤上、村前屋后的杂树林,怎么样也够烧火,干脆就把这座柴山挖掉,等哪天把这座山挖平,还能多出十几亩好田。”

  挖山取土,完了再改造成良田,还真是一举两得,难怪肖队长脸上颇有得色。

  陈凡想了想,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昔日贫农砍柴还要交钱的地主家的柴山,成为今日修补大堤的土方,一样的山,不一样的用处,体现了我们是一个……”

  肖烈文在一旁看着他写字,目光逐渐呆滞,忍不住暗暗感叹,这个通讯员找得好啊!

第103章 争先恐后

  陈凡在大堤上转悠了半个多小时,记录了七八段素材之后,便准备回去。

  肖烈文看到他这就要回去,不禁愣了一下,“这么快就完啦?”

  人家战地记者采风一住就是几个月,你连几个小时都不待?

  陈凡小声解释,“队长,你也是经常看新闻的,人家的新闻稿里面有多少内容?”

  肖烈文闻言,顿时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陈凡继续说道,“首先立场要站定,其次人物要清晰,最主要的,是把咱们卢家湾的名字宣扬出去,只要抓住这三点,这篇新闻稿也就差不多了。

  毕竟这是咱们自己报送的报道,跟人家报社记者写的不能比,那万一要是人家看着太长,篇幅太大,不给登了呢?

  再说了,这次就是个小工程,要不了几天,再磨蹭下去,只能在咱们自己队里播了。”

  听到最后这句话,肖烈文便不再犹豫,“行,反正也只是个小工程,差不多就行了。”

  随后摆摆手,“那你先回去,抓紧时间把稿子赶出来,完了给杨书记和张队长审稿,合适的话就往上送。”

  陈凡毫不迟疑地点头,“好嘞,您就瞧好了吧!”

  回到广播室,他便拿出昨天写的大纲开始写稿。

  广播室里装备齐全,草稿纸、铅笔、钢笔都有。

  替公家办事,陈凡肯定不会拿自己的东西补贴,便用了这里的草稿纸和笔。

  不过他也没有滥用浪费,先用铅笔写,列大纲,打草稿,两个多小时,洋洋洒洒写了3千字,将昨天从杨书记他们那里听来的东西、自己看报纸列的套路,还有今天实地考察看到的内容都写了进去。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有些不适应。

  毕竟后世基本上都是电脑打字,很少有书写的机会,这手写就不熟练。加上还要构思,写字的速度就比较慢,一个小时才写了八百字。

  那为什么后面一个小时竟然能写两千多字呢?

  因为当他写满一个小时后,又开启了“书法”技能。

  尽管只是LV2的硬笔书法,却让他立刻找回当年学生时代的感觉,码字速度大增,一分钟能写40多个,这才只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初稿。

  接下来便是改稿。

  首先不合时宜的字句不能要,其次检查关键要素是否齐全,就是昨天他列的那几个要点,最后才是有关主题的报道内容合不合适。

  又是一个小时过去,等改完稿,陈凡已经饥肠辘辘。

  9点钟播完广播,采风接近一个小时,写稿加改稿时间一共3个小时,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

  他除了早上姜丽丽给他煮了一碗水泡饭,就没吃过别的东西,不饿才怪。

  不过这时候他也没了吃饭的心思,抓紧时间换上钢笔,将修改好的稿子誊抄到几张稿纸上。

  LV2即将满级的硬笔书法算不上特别漂亮,却也工工整整,令人赏心悦目。

  整篇三千字的稿件抄完,已经到了下午2点。

  陈凡拿着稿件,脚步打飘地走到中院办公室,放在几位领导面前,“新闻稿写好了,请领导们审核。”

  杨书记惊讶地拿起稿纸,看了他一眼,“这么快?”

  陈凡点点头,“嗯,广播完了就去采风,然后就一直在广播室写稿。”

  顿了一下,又说道,“您不是说了吗,这就是个小工程,两三天就完了,过了今天就只剩两天,要是不抓紧时间,就算公社和县里肯采用,也过期了啊。”

  叶树宝一拍巴掌,“对对,我听人说过,这个新闻稿啊,就是要讲究一个时间性。”

  “呸,那叫时效性,没文化还掉书袋。”

  肖烈文在一旁嗤之以鼻,随即看着陈凡说道,“那伱没吃午饭?”

  陈凡笑了笑,“没事,再过三个小时就可以回去了,不差这一会儿。”

  “那不行。”

  张队长立刻站起身,板着脸说道,“人是铁、饭是钢,干工作也要讲究方法,李先生也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没有饿着肚子干工作的道理。”

  当即走到门口大喊,“三虎、三虎。”

  张文良嗖地一下出现,“大伯,啥事?”

  张队长,“小陈还没吃饭,去,搞一碗热饭过来,加两块腊肉腊鱼,要肥的。”

  张文良也不问为什么,“好嘞。”

  又嗖地一下消失。

  这时杨书记已经一目十行看完第一张纸,不管身边站着谁,就头也不抬地递了出去。

  张队长快走一步赶紧接到手里。

  肖烈文和叶树宝也不嫌弃,凑过来一左一右头挨着头地看。

  十几分钟后,杨书记率先呼出一口长气,将最后一张稿纸递给张队长,满脸笑意地抽出烟杆,往烟锅里面填烟丝。

  不一会儿三位队长也看完了。

  张队长将四张稿纸重新叠好,咧着嘴拍拍陈凡的肩膀,“好小子,我就说没看错你,真是个干通讯员的好材料啊!”

  叶树宝连连点头,“那话怎么说来着?就上次公社钱书记讲过的,啊,对了,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有力度,说的就是小陈这样的文章啊!”

  肖烈文与有荣焉,也抽出烟杆哈哈大笑,“采风的时候,我陪他去的,那柴山的故事也是我给他讲的。”

  杨书记抽了口烟,“还用你说,人家白纸黑字都写着呢。”

  随即笑得看不见眼睛缝,“还有我和老张,上河工那些事,都是我和老张跟他讲的。”

  张队长也笑得合不拢嘴,“这么说,要是这篇文章见报,咱们也能上报纸。”

  叶树宝满脸羡慕,却也没有沮丧的情绪。

  因为在稿件里面,陈凡将他描述为“力保物资供应”的“总后勤师”,没有他的调度,工程都没这么快启动。

  这份功劳也不小啦。

  连不在这里的张文良和民兵连也有份,先不管他们有没有巡逻,但是在文章里,就是靠民兵们的巡逻,才震慑住敌人,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展。

  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而陈凡听到张队长的话,当即干咳一声,委婉地说道,“队长,这个还是要看上级部门审核,他们通过了,才能用。”

  杨书记脸色微变,赶紧说道,“对对对,时间紧急,必须马上把稿子送上去。”

  张队长立刻说道,“那我辛苦一下,这就骑自行车跑一趟公社。”

  杨书记满脸和气地握住他的手,“不用,正好我要找钱书记商量点事,我来就行。”

  张队长转身就往外走,“你可是咱们队的定海神针,哪能每次都劳烦你,我来就行。”

  杨书记顾不得擦烟锅,快步抢着走,“没事没事,队里的事情都是你们在管,我也就只能跑跑腿了。”

  陈凡嘴唇微张,看着两位老人家拉拉扯扯、争先恐后地出了院子,最后还是张队长抢到自行车,杨书记也不甘示弱,身手敏捷跳上后座,两人一起往公社奔去。

第104章 要扬名了

  不一会儿,张文良便端着一只大海碗过来,满满当当的米饭,上面铺着十几片腊肉和一块腊鱼,还有几片白菜,看着就很诱人。

  陈凡也不客气,端着碗就开吃。

  这时候张文良才有空找两位副队长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毕竟在大队部上班可不管饭的,更别说还加肉鱼,他在大队部这么些年,这种待遇还一次都没有过。

  等他听完叶树宝和肖烈文的解释,顿时觉得自己给陈凡的肉添少了。

  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新闻稿里面说民兵连在日夜巡逻保卫河堤,然后这篇稿子还能上县广播电台,那不加半斤肉都说不过去!

  张文良看着狼吞虎咽的陈凡,心里想着要不要明天也给他供饭?

  陈凡确实是肚子饿了,没几口就吃完,满足地打了个饱嗝,舒服。

  张文良立刻问道,“我再去给你弄一碗?”

  陈凡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吃饱了。”

首节 上一节 60/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