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一下脸,跟人说周四还来拿棉被,豆腐师傅知道他是“陈师傅”,也就同意借他两只碗。
然后就这么捧着回家了。
第99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
回到家里,刚放下东西,陈凡便跑到大队部上班。
他刚进中院,就被张队长叫住,“等一下先播两条通知。”
“通知?”
陈凡好奇地接过来看了看,“哦,要挑堤了啊,还有水沟清淤。”
这个事前天黄老四家上梁的时候,杨队长还说过,看来今天是公社下通知了。
张队长点点头,“今年不大搞,就简单弄一下,包工到队,只要完成责任段河堤的修补,还有队内水沟的清淤就行。”
顿了一下,又说道,“要注意提醒,做好防护准备,不能赤脚下水,更不许喝生水。”
这是预防血吸虫的。
陈凡连连点头,笑道,“您这通知上都写着呢,放心,保证漏不了。”
张队长哈哈笑了笑,挥挥手,“去吧。”
陈凡快步上楼,把广播机打开,在话筒上拍了拍,外面的大喇叭立刻发出闷响的声音。
过了两秒,陈凡才对着话筒念起了通知,“全体社员同志请注意,全体社员同志请注意,现在播报一则通知,接上级公社通知,……”
将通知念了两遍,张队长在院子里听着,确认无误之后,便转身进了办公室,跟其他几位一起商量这两样工作的章程。
其实也没什么好商量的,都是轻车熟驾,当陈凡念完通知之后,整个卢家湾生产大队都动员起来。
检查箢子、扁担,修理铁锹、独轮车,……
等四点钟到了,陈凡打开收音机转播县广播台,守了两分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连书也不看了,直接溜到中院,想看看大队部是怎么搞指挥的。
结果刚到办公室门口,就看见杨书记、张队长、肖队长、叶队长四支老烟枪又在吞云吐雾,聊着星期天去赶集的事。
陈凡顿时大跌眼镜,说好的挑堤是很重要的工作呢?
正对着门口的叶队长看到他,昂起头问道,“小陈,有事?”
陈凡嘿嘿笑了笑,“没事,就是想听听领导是怎么安排挑堤工作。”
这又不是什么秘密,何况作为队里的广播员,绝对是最先知道消息的人之一,他便坦然直言。
杨书记却不禁哑然失笑,喷着烟雾说道,“又不是挑大堤,还安排什么。”
张队长招招手,“进来坐。”
陈凡也不客套,直接就进门坐下。
他现在也看出来了,只要工作做得好,你跟这几位拍桌子都没问题,可要是工作做不好,就别怪他们提扁担揍人。
爱憎分明呐!
还好,小陈同志工作态度是良好的,工作质量是优秀的,如今全公社都知道卢家湾的广播员比公社的广播员还厉害,普通话标准不说,竟然还能维修广播机,杨书记和张队长也不管人家在背后里骂他们走狗屎运,反正面子上有光就行。
如此一来,对待陈凡的态度自然不一般。
况且闲着也是闲着,跟年轻人吹吹牛也不错。
等陈凡坐下,张队长才笑着说道,“这种两三天就能干完的小工程,基本上不用怎么准备,甚至都不需要水利所的人过来划河段,就按去年的标准,把一些地方填补一下,完了算工分、给补贴就行。
真正要做大准备的,那得是大工程,而且有些大工程提前一年就发通知,整个工程周边的人都要出工出力,甚至还要根据人工情况,调动外地、包括外省人来参加,那种就不得了。”
陈凡顿时瞪大眼睛,“还要调动外省人?”
那种怕不是国家级工程?!
张队长嘿嘿笑了笑,接着说道,“那可不。就拿这个挑堤来说,挑堤是最小的工程,真正大的工程,那都不叫挑堤,叫‘上河工’,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不仅仅是加固堤坝的事,还包括开挖河渠、水道清淤拓宽、修建水库,一点也不夸张,那可真是千军万马大会战!”
趁着张队长抽烟的时候,杨书记也加入进来,神采飞扬地说道,“你知道荆江分洪区不?”
陈凡眼珠微转,轻轻摇头,“不晓得。”
这个他真没听说过。
杨书记嘴巴一撇,“这都不晓得,我告诉你,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就在湖北的公安县,比鼎鼎大名的十三陵水库、红旗渠还要早得多。
早在50年冬天的时候,李先生就亲自批准并全程过问这项水利工程,念同志负责主持,准备时间就用了一年半,52年初夏开工,1年时间完工,不仅改变了荆江地区水患频发的状况,还改善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水利和航道安全,我们这里现在水患比以前少得多,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水利工程调节水位。”
陈凡满脸惊讶,这个他还真不知道。
杨书记得意洋洋地翘起二郎腿,抽了一口烟,正准备说话。
然后就被旁边的张队长将话头抢了回去,“就是这个荆江分洪区,当年搞建设的时候,除了老肖还在北边打仗,我们几个都去上过河工,那家伙,真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陈凡眨眨眼,您老是不是串词了?
张队长见他似乎不信,当即脸色一板,“伱娃儿么要以为我在吹牛,一点也不夸张,当时参加建设的总共有30万大军,其中10万部队,20万民工,除了有几队女的当火头军烧饭,其他全都是18到45岁的壮劳力。
我们30万人,就靠肩挑、手推,只用了75天,就建成第一期主体工程。
当时30万人吃喝拉撒都在河堤上,住的是草窝棚,吃的是大锅饭,醒来就开干,天黑就睡觉。干活的时候高地上插红旗,大喇叭放广播,那白米、肥猪每天都往工地上送,可以敞开了肚皮吃。
30万人背后还有30万人,东北的钢材、上海的机器、广西的木材、宜昌的石头都往工地上送,一天都没耽误过,所有人都干劲十足,这就叫大工程。”
张队长和杨书记忆往昔峥嵘岁月,陈凡听得心驰神往。
可惜,他想象不出那种画面,只记得建两神山时,几百台重型机器同时开工,一座小山被连夜铲平,10几天内先后建起两座大型医院。
也许两者的效率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那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却能清晰地感受得到。
第100章 成了三大员
有大型工程,自然也有中型、小型工程。
中型河工一般由省级出面组织,比如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治理就是省级工程,一般是发动省内力量来修建,人力物力都是在本省解决。
这种时间不会太长,出工也不会太远。
最小的自然就是县级工程,也就是本地人常说的“挑堤”。
一般由县水利局负责主持,各个公社(乡镇)分段管理,再由下面的生产大队独立实施。
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带铺盖行李出门,早上出工晚上回家,如果赶工期、时间长,也会在大堤上搭窝棚短住。
此外也没有太多的机械和物料,主要就靠箢子、扁担、铁锹、小推车,一点点地给大堤加固、加高、拓宽。
挑堤是重体力活,基本上只会挑选18到45岁的人参加,如果家里劳动力不足,才会将年龄放宽到16到50岁,原则上不要女人。
但是如果家里实在出不了男人,也可以适当照顾女人上堤烧火煮饭。
为什么这么累的活,大家却都抢着去干呢?
当然是因为待遇高。
后世网上有人说,上河工没有工分,还要自带干粮,那其实是很大的误会。
不能说没有,但不在这个年代。
往前是解放前在蓝区“服劳役”。
往后则是生产队解散,取消了记工分,也就是产生误会的时期。
八九十年代的农民自己承包责任田,自负盈亏,但是规定的“提留”不能少,河工也必须要完成。
那个时候上河工已经没有了工分,但是可以记“工”,这些工都是有价值的,可以抵扣“提留”,也就是农业税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是时间比较长的工程,都会统一安排伙食,将粮食和肉菜按人头发到生产队,生产队自己组织火头军煮饭。
若是不安排,让农民自带干粮,这部分补贴就会折算到“工”里面,用于抵扣“提留”。
这种跟解放前的自费“服劳役”是两码事。
有些80后、90后的记忆中,自家大人自带粮食去上工,还没有工资,就以为是免费劳动,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而现在挑堤,正常情况下,一个壮劳力可以计12分的工分,最高的甚至能计到15分,哪怕是烧火的妇女也能有10分。
工分更高不说,还包两餐伙食。
吃得好不好且不提,最少必须保证能吃饱。干这种重体力活,不吃饱可不行,严重的话真的会死人的。
既有工分赚,又有免费的饭可以吃,在饿过肚子的老一辈眼里,自然是天大的美差,也就难怪人人都想去上工。
若是出远门,限名额的那种,为了争抢名额,甚至还会闹出一些小矛盾。
张队长就讲了一个趣事。
有一次出门上河工,隔壁青山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分配人手,当时确定是一家出一个人,可其中一家只有女人,男人去了边疆支边,他女人舍不得挣工分的机会,也硬要去,队长就问他,“我们都是男人,你去了睡哪里?”
那女人也不是好糊弄的,当即就喊道,“钻你被窝、给你捂脚行不行?”
当时引得哄堂大笑。
队长没办法,只得同意她跟着过去,但是没有给她安排重活,就让她当了个“火头军”,睡觉也在搭的临时厨房里。
由此可见现在的农民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这些上工的工分,也不是由生产队出,而是上级部门跟生产队结算,要么直接拨款、拨付物资,要么用于抵扣生产队的上缴任务,总之不会落到社员头上去分摊。
虽然不排除有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上下其手,克扣拦截,但总的来说,在社员们眼里,挑堤是一件既辛苦又开心的好事。
也就难怪前几天吃席的时候,还主动有人问杨队长,今年还有没有挑堤的工?
……
陈凡坐在烟雾缭绕的办公室里,晕头涨脑地听着四位领导伱一句、我一句,说着上河工的那些事,再结合小时候听外公他们聊天时说的话,心里总算对这个工作有了点大致的概念。
搞清楚状况之后,他实在受不了这里的二手烟,恰好也快到停广播的时间,当即便准备打声招呼出去。
这时杨书记不知道想了些什么,突然灵机一动,对着陈凡说道,“小陈你会不会写新闻稿?”
陈凡,(◎_◎)?“啊?”
他还没反应过来,倒是张队长一下子就明白了杨书记的意思,当即干咳一声,和颜悦色地说道,
“这个挑堤啊,虽然只是一个小工程,但是放在全局来说,也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小陈你要是有这个本事,不妨试一下,给我们队里的社员写几篇新闻稿。
要是能被公社广播站选中,也是个荣誉嘛,万一没选中,也没有关系,可以就在我们自己广播站里面播。”
旁边的叶树宝一听,立马接着他的话说道,“以前每年挑堤,县广播电台都会挑一些典型做报道,有时候还会选送到地委日报。
可惜啊,这么多年了,连那狗屁倒灶的甘家村都上过一次县广播,却一次都没选中过我们卢家湾。”
然后看着陈凡,“他们不选我们没关系,我们现在自己也有广播站,而且还来了你这个文曲星,……”
陈凡吓得赶紧摆手,“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叶树宝打了个哈哈,“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县里面能往地委选送,那我们生产队也能往公社送啊,公社是不是也可以往县里送?
只要你把新闻稿写出来,剩下的就是我们的事,为卢家湾扬名的机会就在眼前,错过就要等下一年,你可千万要顶上去啊!”
陈凡呆着脸,你们刚刚还在说,今天挑堤就是个小工程,还不值一提。现在就是错过就要等下一年,变化要不要这么快啊?
听到叶树宝的话,肖烈文也加入劝说的行列,“不管行不行,你总归先试一下,这可是关系到集体荣誉的事,试都不试,可不是干工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