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2节

  李先生的书按照从早到晚的出版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先按作者再按时间,再往下就分类别。

  实用性的归一类,工具书归一类,文学书籍归一类,其他书归一类。

  又按照书本大小进行排列。

  十五分钟后,陈凡看着焕然一新的书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时门口传来一个声音,“你干嘛呢?”

  陈凡转过头,只见张文良站在门口,正满脸惊讶地看着他,视线还不断往书柜里瞟。

  “整理书柜呢。”

  陈凡坦然说道,“原来不知道是谁摆的,太乱了,除了李先生和其他理论书还算整齐,别的书都是乱放,美术的跟治虫害的放一起,旁边竟然还摆着几本小人书,我就给整理了一下。”

  “哦。”

  张文良张着嘴走进来,看了看他,再看看书柜,“好像也差不多嘛。”

  差不多?

  陈凡视线飘忽,小声问道,“该不会是你整理的吧?”

  张文良当即干咳一声,理直气壮地说道,“怎么会,我是管民兵的,哪会整理这东西,不是我,绝对不是我!”

  看到陈凡眼里怀疑的目光,张文良举起手里拎着的箱子,“那什么,肖队长让我把通讯班的工具箱给你送过来,伱拿着。”

  陈凡赶紧接过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还有隔板,把箱子放在地上,隔板拿出来,竟然有三层,整整齐齐摆放着许多东西。

  虎头钳、尖嘴钳、各种型号的平嘴螺丝刀、十字螺丝刀、灯泡电笔,还有几支火烙铁,就是不需要用电,在火上烤一烤就能用的那种烙铁。

  嗯,跟用刑的烙铁有点像。

  还有用于给烙铁加热的酒精灯,不过里面没有酒精。

  最贵重的就是最底下一台笨重的万用表,高有二十多厘米,宽十几厘米,外壳是黑不溜秋的塑料,这东西应该算是高科技了。

  除了这些工具,箱子里还有一些简单的电子元器件。

  只不过……

  陈凡检查了一番,抬起头看着张文良,好奇地问道,“三虎哥,这些东西好像都是新的?”

  张文良点点头,“嗯,新的,自从发下来以后,就没用过。”

  陈凡眨眨眼,“为什么不用?”

  张文良振振有词,“没人会用,就没用过。”

  陈凡竟然无言以对。

  顿了一下,他又问道,“那通讯班的设备呢?”

  张文良,“哦,就一台报话机,除了几年前县里民兵团搞全县大比武用过一回,平时都在柜子里锁着。”

  陈凡转了两下脑袋,努力搜刮脑子里的词汇量,最后蹦出来两个字,“挺好。”

  张文良蹲下来,小声说道,“不是咱们舍不得用,主要是前几年那种情况,万一不小心弄坏了,弄不好就要被扣一顶帽子,干脆就锁在柜子里,少做少错,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凡这才恍然,点点头笑道,“确实啊。”

  张文良呵呵笑了笑,再抬头看看书柜,“我看你对这些书也挺有研究,要不再兼个资料员?”

  陈凡眼睛一亮,“涨工……分不?”

  张文良拍拍他的肩膀,站起来笑道,“这是给你加担子呢,还说什么工分,好好干,我看好你啊。”

  说着就往外走,等出了门口,又突然回过身来,“啊,对了,这工具箱你可以慢慢用,不着急,还有,明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晨练,别迟到了啊。”

  随后也不管陈凡什么反应,就火烧屁股似的跑了。

  陈凡看看手里的工具箱,再看看两边的书架,忍不住呵呵笑了两声。

  等他刚把工具箱整理好,张队长又跑了上来,他先到广播室看了看,竟然没人?

  当即喊道,“小陈?小陈?”

  陈凡赶紧往外走,“在这儿呢。”

  张队长迅速转过来,差点跟他撞上。

  不过他毫不见怪,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对着陈凡说道,“你广播一下,下个星期天,腊月19,在挨着公社的甘家村生产大队5队有大集,有需要的社员可以去赶集。”

  陈凡眨眨眼,“赶集?”

  就在他脑子里想着唱戏、杂耍、小吃摊、商品摊的时候,张队长用力点点头,感慨地说道,“对,赶集,停了十年的农村大集,要恢复啦!”

第90章 信号

  本来就对赶集有些陌生的陈凡,听到这话更是两眼一抹黑。

  啥意思?

  还好,不需要他发问,张队长便碎碎念似的讲了起来。

  “在我们这里啊,赶大集是自古以来就有,一般是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个月赶两天。等到了冬月和腊月,考虑到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就变成初五、十五和二十五,一个月赶三天的场,可以多买点、多卖点东西。

  像初一、初五、二十五这些都是小集,在周围村庄轮流办,省得老百姓跑远路。十五就是大集,人更多,货也更多,地点就在公社附近,这样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可以来参加。

  哪怕后来搞了公私合营、统购统销,买东西都要票,但是对农村大集这一块,上面从来都没有堵死过,只要是农村自家产的东西,包括什么桌子椅子土布,所有东西都不要票,花钱就能买。

  就是不许工业品进大集,那是工厂里的东西,必须统购统销,不能跟农产品混为一谈。

  65年的时候,我们这里都还赶过大集。

  那时候老百姓可以把自己家富余的东西拿出来去卖,不管东西多少,哪怕只有两个鸡蛋,也能揣在兜里去赶集,换两颗糖回来哄小孩嘴。”

  说到这里,张队长哈出一口长气,看着前院的方向,呲笑了一声,“可惜啊。”

  他转头看了看满脸呆滞的陈凡,突然咧嘴笑道,“一看你这样子,就知道以前没在农村生活过,要不然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这从天南到地北,就没有哪个地方的农村不赶集,顶多就是规矩有些区别。”

  陈凡干笑两声,“忘了,没印象。”

  张队长打了个哈哈,“也对,你要不是脑子出了毛病,也不会流落到这里,指不定在哪个高干家里享福。”

  陈凡低头看了看自己,“系棉布裤腰带的高干?”

  他衣服倒是收了好几套,却没有腰带,刚开始找姜丽丽要了一截麻绳当腰带,后来姜丽丽才给他缝了一条棉布的裤腰带,得亏他脸皮厚,要不然能羞死。

  张队长一听他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随即说道,“从这里到公社也不远,甘家村5队就挨着公社,走过去也就是半个多小时的事,到时候你也去看看热闹,说不定有人卖皮带的。”

  陈凡瞪着眼睛,“皮带?”

  张队长点点头,“一般是猪皮,或者是一些野兽皮,牛皮都被上面收走,肯定不会有,有的也不敢拿出来卖。

  有了皮子,自己再去公社上找铜匠打个皮带扣,就是一条好皮带,只要不乱扯,能用几十年不坏。”

  陈凡眼睛瞪得更大,“铜匠?”

  现在还有自营的手工铺?

  张队长笑道,“公社上就有修理铺,铁匠、铜匠都有,铁匠主要是修理农具、菜刀剪刀这些,铜匠就是以前的银匠,后来不许戴金银首饰,就改行当了铜匠,打一些细致的东西。买这些东西也不用票,除了有计划供给原料,很多都是废品站收上来的废铁废铜,花点钱就能买,就是没有供销社卖的皮带扣好看。”

  陈凡这才恍然,原来是这种铜匠。

  说了一大通,他总算明白这个恢复赶集是怎么回事,随即问道,“时间是腊月19、星期天,地点是甘家村5队,还有别的章程没有?”

  张队长拍拍脑袋,“有有,我想想啊。”

  顿了两秒,他突然转身走进广播室,“刚才接到公社的电话,我都来不及记录就跑过来,正好现在写下来,伱照着念。”

  陈凡点点头,“这样更好。”

  张队长坐到办公桌前,拿出一叠纸,抽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笔,刷刷刷地写字。

  陈凡一边看着他写,一边问道,“队长,我们杨队长不是说广播的时候不能打电话吗,那公社的电话能打进来?”

  张队长头也不抬地说道,“跟广播共用的线就不能打电话,现在总机接到了大队部,大队跟派出所之间的线又不需要广播,就可以随时用。”

  陈凡“哦”了一声,不说话了。

  不一会儿张队长便写了大半页,转身递给陈凡。

  陈凡仔细看了两遍,点点头说道,“行,明白了。”

  ……

  两个小时的广播,不是只有新闻。

  除了新闻之外,还有几段戏曲、评书,放了几首歌,甚至还转播了30分钟的《小喇叭》。

  《小喇叭》是故事节目,主要就是听故事,今天播出的是《西游记》,可惜前后不搭,听得人云山雾绕。

  即便如此,大人小孩儿也都坐在大喇叭下面,听得津津有味,把这个当做难得的娱乐方式。

  到了8点半,又播起了新闻。

  陈凡正拿着张队长写的赶集注意事项,在上面写写画画,起草自己的第一篇通知稿。

  然后突然听到一则消息。

  “1月23日,被打入冷宫十年之久的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武汉重新公演,这是文化界的大喜事,……”

  陈凡顿时愣了愣,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部歌舞剧的重新公演,代表了文化破冰的正式到来,从此以后,各种被封印的歌曲、电影等作品都得以重见天日,打破了样板戏独霸的局面。

  沉吟两秒,他又摇摇头,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看看情况再说。

  自己拿不到政审证明,就不可能进入文化系统,而系统外的人想要通过文化赚钱,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写作赚稿费。

  但是很不巧,陈凡之前看过一个老作家的节目,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写作发表文章,是没有稿费的!

  对,不管写多少字,一分钱的稿费都没有。

  因为上头有人说了,你有工作有工资,就算是社员也能挣工分,要稿费干什么?

  那是资本社会才有的东西!

  所以穿越之后,陈凡就从来没有想过靠写作赚钱。

  至于什么时候恢复稿费制度,他也不清楚。

  但是今天听到《洪湖赤卫队》恢复公演的报道,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类节目都恢复了,那些下地干活的老文人们又可以洗脚上岸,重回岗位之后,他们肯定会争取失去的利益。

  如此一来,距离码字赚钱的那一天,应该不远了吧?!

  就在他思索的时候,今天上午的广播也宣告结束,大喇叭里传出刺耳的“嘀……”声。

  陈凡回过神来,迅速将收音机关掉,然后打开话筒开关,先“喂”了两声,然后说道,“各位社员同志、各位社员同志,请大家注意,现在播报一条重要通知。

  刚刚接到公社传来的消息,经过公社领导的慎重考虑,响应广大群众的热切需求,现决定举办一次大型的农村大集,……”

  卢家湾的上空回荡着陈凡的声音,全大队三千多村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喇叭,似乎能看出朵花儿来。

  一直等到两遍通知播报结束,所有人才回过神来,但有些人的脸上依然不敢置信,“刚才喇叭里说什么?恢复赶大集啦?”

  旁边早已有人乐得直拍手,“对对,你没听错,腊月19,在甘家村5队,只要过去就能参加,东西随便买,还不要票,也能自己带东西去摆摊,这可是件大事啊。”

  不管想买的还是想卖的,此时都喜气洋洋。

  除了有热闹可以看,有些想得深远的,脑子里更是蹦出来一个想法。

首节 上一节 52/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