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506节

  所以陈凡才说对手在各省分会。

  何青生点点头,随后抬手指着他,“还没想到?”

  陈凡看着他眨眼,正想问想到什么?

  这时他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略带迟疑地说道,“省刊杂志?”

  何青生一听,嘴角便往两边咧开,呵呵笑道,“对啊!”

  他说着一拍桌子,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你呀,一下子在十几家省刊投稿,而且都合作半年以上,也算是他们半个‘自己人’,谁会无缘无故去得罪你?就不怕以后少了一个高质量的供稿人?

  对,文坛里面是有不少死脑筋,有事没事都会找人骂几句,以批评家自居。

  可他们只是死脑筋,不是傻,他们也知道骂人要分人,骂一个能稳定给省刊供稿的人有什么好处?凭白得罪本省作协的领导?”

  省刊一般都隶属于省作协,有时候连领导班子都是共享,几乎不分家,得罪了省刊,就直接等于得罪了作协,谁会这么傻?

  陈凡看着满面红光的何青生,情不自禁呵呵直笑,“我就投个稿,还有这种效果?”

  他当初就是想多赚点稿费而已,没想到还有这种附加成就?

  何青生吐出一口烟雾,摆摆手说道,“不止呢,我找的几个人都在他们省分会任职,我听他们说,现在他们都盯着《云湖恋》的销量,只等最后的结果出来,就打算跟你聊单独出版的事。”

  陈凡眼珠微转,“以前刊载在他们杂志上的文章?”

  何青生点点头,笑着解释道,“一般来说,连载小说单独发行,原来刊载的出版社有优先出版权,不过也要得到作者的同意才行。

  一部《云湖恋》,能给江南文艺出版社带来十几万的收入,这可是真金白银,他们能不心动?

  到时候把你刊载的文章都拿出来单独发行,你呢,再赚一点稿费,他们也能多赚一笔收入,谁不乐意?

  这个时候,有哪个想不开的会公开批评你的文章?就不怕你掀桌子?或者连累单独发行版少卖很多?那不是断大家的财路吗?!”

  陈凡呵呵直笑,想着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

  何青生指了指他,笑道,“他们也是吃了你的鱼饵,已经上了钩,除非不想赚钱,否则没有人会针对你。”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再说了,《云湖恋》这本书的立场是没有问题的,也符合上级指导精神。之前我们所担心的,不过是你在文章里面的一部分大胆的描写。

  不过话说回来,……”

  他忽然站起身,走到门口拉开门伸头看了看,又将门关上,转回到陈凡身边,小声说道,“话说回来,这点描写放在20年前,算个什么事儿啊?!”

  说完之后,他转身走到办公桌后面坐下,手指头敲了敲桌子,继续压低声音,“跟那时候比起来,你这个只能算稚嫩。”

  陈凡眨眨眼,这才叫稚嫩?

  何青生继续说道,“还有那些手抄本,比你写得狂野多了。”

  然后又赶紧叮嘱,“不过你可千万别学那些手抄本啊,底线还是要有,不能太过分。”

  陈凡嗯嗯嗯地点头,“就算我写了,不是还有出版社审核吗,出不了问题。”

  何青生额头一抬,“最好别写。”

  陈凡,“不写不写。”

  怎么说呢,他还真看不上那些。

  众所周知,手抄本是什么东西,就不多解释。

  倒不是说手抄本里面全都是不好的书,但是好的书占比确实低到离谱。

  据不完全统计,就前面几年时间,流行过手抄本有300多本,而没能流行起来的,至少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

  即便是流行本,最后能够解禁公开出版的,也是寥寥无几。

  除了极少数的精品,绝大部分手抄本都是在打擦边球。或是里面带点兽血沸腾的描写、或是屁股坐歪、又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非常符合那些愤怒小青年的需求。

  由于手抄本流传而引发的事故,在当年确实不少见。

  所以就那种东西,陈凡是绝对看不上的。

  他可是正儿八经的“正规军”,没必要从那里面取经。

  何青生见陈凡从善如流,满意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还有啊,我这里收到消息,大部分省作协都已经准备动起来,学咱们搞文学创作函授班。”

  陈凡眉头轻挑,“这么快?”

  江南文学函授班还没正式开课呢,跟风的就已经准备开始行动?

  何青生点点头,说道,“现在国家要搞大发展,各方面都要用钱,对文艺界虽然有所照顾,可资金方面确实远远不如以前。”

  陈凡深以为然地点头,“以前你们都发甲级烟做福利品,现在都降到了乙级烟,确实困难多了。”

  何青生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你这阴阳怪气都跟谁学的?”

  陈凡干咳一声,“您继续。”

  何青生瞪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咱们是有文化厅给了一些福利,日子还算过得去,有些省的分会,日子可就没这么好过。搞一个函授培训班也不复杂,他们的资源不见得比咱们少多少,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咱们能赚这一年十几万的学费钱,他们当然也能赚,哪怕少点也行啊。”

  将烟头摁进烟灰缸,他看着陈凡笑了笑,“再算上这个原因,你说,还有哪个有份量的作家会出头批评你?”

  收了陈凡的稿件、用了陈凡的创意,两头吃着赚钱,还敢出头去批评陈凡的文章?

  脸皮再厚的人,也不敢这么干呐。

  难怪只有一些小作者敢出风头,他们是无欲无求加无知者无畏,也就敢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充个地头蛇。

  不过那些敢于批评的人,基本上也把自己在文坛上升的路给堵死了,只要陈凡还在文坛站立着,哪个省分会的领导会接纳他们成为会员?

  想都别想!

  聊了一大通,陈凡忽然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对手呢?

  没一个能打的!

  何青生又扔了一支烟给他,说道,“这事就先这样吧,等真有哪个愣头青敢出头再说,不过我是觉得应该不会有。

  完了你去多跟进一下函授中心的事,这可是第一届,咱不说办得多完美,但也争取搞好一点,为后面继续招生打下基础。”

  陈凡点点头,“我知道,现在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两万个名额也全部确定下来,办公室的人正在准备邮寄教材,毕竟人数比较多,估计差不多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至于第一次当面授课,我看就定在下个月一号吧,一期办3天、500人,每个月办两期,算上各个地区的分会,差不多能正好轮一年。”

  何青生见他有计划,便挥挥手,“好,忙你的去。”

  陈凡嘴角微抽,抓起桌上价值7毛2的大中华,起身就往外走。

  何青生满脸无语,轻轻抽了自己一巴掌,“让你不长记性。”

第560章 谁先谁后

  陈凡溜达着回到自己办公室,在正对着门的窗边,多了一张办公桌和两只文件柜。

  这里便是秘书边慧芳的办公位。

  所以刚给单位赚了20万的陈主任连自己的独立办公室都没有。

  见到陈凡进来,边慧芳立刻起立,“主任早上好。”

  陈凡挥挥手,“早。”

  走到她跟前看了看,“学员统计表做出来没有?”

  边慧芳立刻拿起桌上的一叠纸、倒转过来递给他,“刚统计好。”

  等陈凡接过去,她继续说道,“总共两万名学员,按照报名先后顺序,其中超过百分之四十五的是本省人。”

  陈凡转过脸看向她,“9000多人呐,那么多?”

  边慧芳咧嘴直笑,“全省12个地区,平均下来一个地区还不到1000人呢,不算多。”

  顿了一下,她又说道,“最多的是省城地区,学员人数超过两千。”

  她说着满脸古怪地笑了笑,“不过,大部分都是各个大学的学生。”

  学生?

  陈凡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笑道,“很合理啊,本来学生就是文学爱好者的主力军,又是在‘家门口’,花10块钱报个名,一点都不亏。”

  至于能不能学有所成,那已经不重要了。不是还有每年一次的面授课么,到时候参加面授班,说不定还能见到偶像作家、跟他们当面交流,不过10块钱而已,哪怕当做门票也值了啊。

  再一个,省城的大中专学校最多,哪怕一个学校只有一两千人,加起来也有好几万人。方便、便宜,两千名学员确实不算多。

  陈凡翻看了一下学员信息统计表,其中包括学员的常住地址、年龄、学历、工作单位、职务、工龄等信息。

  别以为这些信息没用。

  回头按照这些信息类别,就可以单独设计针对某个行业的课程,比如以钢铁工人为例,如何去写一篇文章,这样一来,这些学员就会更有代入感。

  另外也是受到读者来信的启发,陈凡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学员,比如某个重要单位、或者重点工厂的领导,就很有交流价值嘛!

  就好像表单最前面有几位来自“江南省计划委员会”,要问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

  嘿嘿,别问,问就是什么都能管,关键他还不担责,担责的都是执行单位!

  位高权重责任轻,就是这个单位!

  在这种单位工作的,不用想都知道是什么人。

  目光在信息表上一扫而过,看到最后,陈凡视线停留在最后一行,不禁有些惊讶,“竟然还有3个内蒙的同学?”

  周边几个省的也就算了,如果按照收信时间来安排,从内蒙寄信过来,少说也要10天左右,他们是怎么赶上的?

  边慧芳立刻笑道,“哦,这三位、还有另外十几个距离比较远的省份的学员,他们都是先拍电报报名,然后到邮局汇款,因为走的是电汇,我们很快就收到报名费,所以就给他们都算上了。”

  (75年的电汇单。那时候也有快速汇款,因为需要对账,多几道流程,只比电报稍晚,大概两三天就能到)

  陈凡听见边慧芳的话,再看看表格上的信息,忍不住感叹,“人才呐!”

  他都没能想到这个办法,这些人却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错不错。

  嗯,这样的人才就不给他们省新开的函授中心送过去了,自己留着培养就挺好。

  若是能培养出来,以后也是函授中心的门面不是!

  万一他们不来,转而去自己省的函授中心报名怎么办?

  那随便,反正学费是不退滴!

  在办公室里问了几个关键情况,陈凡叮嘱她继续保持项目跟踪,随后又到几个协助部门巡视了一番,拿着从何青生那里顺来的烟散了一圈,便准备走人。

  他本来没想过在省城买房子,但是现在看来,不买是不行的了。

  宿舍楼下每天都有人蹲守,只要他一过去,就免不了闹腾,再这么下去,就算他自己受得了,住一楼几个宿舍的同学也受不了啊。

  所以还是在学校附近买个房吧。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

  还好省城城市建设委员会有两位领导也是省作协会员,直接过去找他们帮忙,应该很快能搞定。

  他边想边从小红楼里走出来,正准备上车,便听见门口传达室的大爷喊他,“陈主任,有你的信。”

  陈凡立刻转身走过去,“来了。”

  照旧烟搭桥,递上一支烟,换回来一封信。

首节 上一节 50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