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455节

  如果意见相左怎么办?那就先在校园文学墙去贴文章,争个高下,等到声势浩大,就可以出去搞事。

  这个习惯直到进入90年代才得以转变。

  一支烟还没抽完,便有同学陆陆续续地过来。

  陈凡没有穿那件骚包的羊绒大衣,可普通的穿着也遮不住他过人的颜值,尤其是他文武双修,今天又修了道法,还来不及收敛,整個人风华尽显,引得无数路过的学生注目。

  也就是现在还不流行女生主动要微信,否则异性好友最少能多出一百个。

  不过没有女生,主动打招呼的男生却不少。

  有人远远地问道,“同学,你哪个系的?”

  陈凡微微一笑,“我江南大学的。”

  他可没瞎扯,这边他刚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那边江大就给云湖教育处传来信息,免试录取,希望他能于4月16日准时去学校报到。

  用他导师的话来说,自己在江南作协的“地位”还没他高呢,哪敢给领导考试?!

  当然这是句玩笑话,江南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可不是一个省作协副处级主任能比的,若是他自己愿意,最少也是一个理事或副主席的位置,只不过人家不愿意罢了。

  真以为随随便便哪个人,都敢做陈凡的导师?!

  不说茅、巴这样的大佬,最起码也要是对文学有极深造诣的文学家、教育家,类似冯友兰、季羡林这种。

  这样的人收陈凡为徒,才不会被人笑话捡便宜,反而是名师得高徒、相得益彰。

  可惜到现在为止,陈凡都不知道自己的导师是谁,问教育处,左姐也不知道,问何青生吧,结果他还卖起了关子,说什么等自己去学校报到就知道。

  那我还用得着问你?!

  听到他说是江南大学的,这里的同学们竟然热情依旧。

  还有人挥着手加油鼓劲,“江大也很好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学、新闻专业和我们中文系不相上下,同学好好学习,来日一同建设祖国!”

  陈凡呵呵笑着,看来北大的傲气只针对清华啊。

  老欢喜冤家了。

  又过了一会儿,前方突然有两个女生飞奔而来。

  异动引起陈凡的注意,转头望去,脸上立刻露出笑容。

  张翠娥飞速冲到他面前,两眼放光喘着粗气,咧嘴笑着打招呼,“师父,你什么时候来的啊?”

  刘丹也紧随而至,乐得直跳脚,“陈老师你终于来了,小娥收到张连长的电报,说你要来首都看我们,我们都等好些天了。”

  陈凡打了个哈哈,“在上海有事,耽搁了几天。”

  这时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回来,注意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凡便说道,“附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我是说外面。”

  张翠娥立刻点头,指着宿舍的方向,“从男生宿舍楼旁边的小南门穿过去,路对面就有一个长征食堂。”

  (90年代的长征食堂)

  陈凡看了她一眼,“呵,来了有20天了吧,挺熟悉啊。”

  张翠娥咧嘴干笑,“呵呵,是我们宿舍本地的同学带我们逛的。”

  陈凡看了看两人,“你们在一个宿舍?”

  刘丹连连点头,“嗯嗯,我们新闻专业也是中文系的,而且前两年要和文学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

  陈凡“哦”了一声,这时又有四个女生跑过来,嘴里喊着“小娥、小丹”,眼睛却盯着陈凡看。

  不用猜,肯定是她们宿舍的舍友。

  张翠娥立刻说道,“我师父来了,待会儿就不跟你们去吃饭了。”

  一个女生好奇地问道,“师父?教什么的师父啊?”

  陈凡笑了笑,简单打了个招呼,“你们好。”

  张翠娥却满脸自豪地扬起小脸,“我师父是陈凡……”

  话还没说完,陈凡就一个脑瓜崩叮在她头上。

  随即对着几个女生说道,“几位同学,要不要一起出去吃个便饭?”

  这么明显的客套话,只要不是大傻子都能听出来。

  看着捂着脑袋哭丧着脸的张翠娥,几个同学都捂着嘴偷笑,反正待会儿可以逼问,现在就暂且放过。

  随后婉拒了陈凡的邀请,嬉笑着结伴离开。

  陈凡对张翠娥摆了一下头,“前面带路。”

  张翠娥嘟了嘟嘴,“哦。”

  随即拉着刘丹往前走去。

  陈凡在一旁问道,“杨菊和黄莺她们怎么样?”

  刘丹立刻说道,“杨菊在清华,就在我们隔壁,黄莺要远一点,大概有10公里路,她们都挺好的。”

  顿了一下,又问道,“陈老师,要不要叫她们过来?如果她们知道伱来了,一定很高兴。

  我可以给他们宿舍楼打电话,杨菊很近,她也知道长征食堂,很快就能过来,就是黄莺要远一点,要坐公交车。”

  陈凡点点头,“行。”

  这时张翠娥也小声说道,“师父,还有4个人也来了京城上大学,其他人就算了,7队的汪春玲也在北大,要不要叫上她?”

  陈凡眉头轻挑,“哦?她是什么专业?”

  除了跟着自己的几个丫头,他对其他人还真没怎么关注过,这个汪春玲他倒是知道,最早是和杨菊、张翠娥一样,明明考上了兽医班,却被队里淘汰掉,后来进了杨兴秀办的女生补习班,是一直坚持下来的7个女生之一,别的就不太清楚。

  张翠娥,“她是被调剂了,进了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前年才开始招本科生,听说是研究计算机高科技的。”

  陈凡恍然点点头,“行啊,那你去叫她。”

  随即干脆摆摆手,“你们去叫人,我先去长征食堂等着。”

  顿了一下,又说道,“让黄莺坐出租车,别坐公交,太慢。”

  两个女生连连点头,牵着手就开跑。

  陈凡随着人群往前走,等走到能看见院墙,便拦着一个同学问道,“请问一下,长征食堂怎么走?”

  那位同学倒是干脆,将手一挥,“跟我们走就行。”

  随即看了看他,问道,“同学,你不是我们学校的吧?要不然可不会不知道长征食堂。”

  陈凡笑道,“这个食堂在校园外面,应该不是北大的食堂吧,怎么,很有名吗?”

  另一人笑道,“不是有没有名儿的事,是这家食堂啊,他被称作‘北大六食堂’,你就应该明白了吧?!”

  陈凡恍然点了点头,“同学们都去吃过。”

  都被同学们称作六食堂了,那就说明常去呗。

  一位同学说道,“也不是所有同学都去吃过,毕竟那里面的菜价比校内食堂还是要贵一点,炒肝尖校内只要5毛,他们要六毛九,溜两样儿要7毛2,滑里脊甚至要8毛2,比学校里面贵不少,所以吃得起的人不多,平常也不会去吃,就是偶尔打打牙祭。”

  陈凡笑呵呵地跟着他们走,听着他们的介绍,对这里也有了几分了解。

  长征食堂是北大学生最常去的校外饭馆,专做学生生意。

  穿过长征食堂旁的小胡同,那里有一条街叫作“老虎洞胡同”,胡同里有实用的储蓄所、邮电所、文具店、服装店和日用杂货店等等。

  老虎洞西头连接着南北走向的海淀大街,有学生们钟爱的新华书店和专门卖旧书的中国书店,还有“红艺照相馆”。

  而街道尽头的综合食品商场,是放假回家前给父母买京城风味食品和礼品的地方。

  陈凡算算这片位置,不就是未来的中关村么。

  而此时只不过是一片平平无奇的小镇:海淀镇。

  嗯,即便平平无奇,却也是此时HD区的“CBD”,附近几所大学,还有这一片的老百姓,日常经济活动都集中在这里,难怪后来会孵化出中关村。

  不一会儿走到长征食堂,里面已经有不少人在,不过并没有坐满。

  那几位同学向陈凡发出邀请,“一起?”

  陈凡笑着婉拒,“不用,你们先去吃,我还要等人。”

  他们也没多说,笑着挥挥手,“那行,回见。”

  随后便去打菜。

  其实他们也都是各付各的钱,和在学校里面没什么区别,要不然这里也不会有“第六食堂”的称号。

  陈凡找了张桌子坐下,见食堂里有不少人在抽烟,便也掏出烟点上。

  来就餐的同学年龄很不统一,有些人还没成年,而有些已经三十好几,做父子都够了。

  这些年龄大的同学,自然有些中年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抽烟厉害,还喜欢端着一个大茶缸子。一手茶缸一手夹烟,聚在一起挥斥方遒。

  男同学讨论时事,女同学则对文学更感兴趣。

  这年头不拘是哪个专业,多半都有几分文学爱好。

  陈凡旁边不远处的一桌6个女生,便啃着窝头讨论。

  “这一期的《上海文艺》都看了吗?晨东的《摆渡人》写得真好,那种绝境中依然不放弃希望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摆渡人》我看了,也很喜欢,不过《江南文艺》陈凡的新作《芦苇荡》也很好,他以抗战为背景,写出了江南农村儿女不惧船坚炮利,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的故事,菊儿敢爱敢恨、老三舍身报国,我都看哭了。”

  “还有还有,咱们《京城文艺》的作者土豆写的《旧事》,讲述了横跨半个世纪的一家人的生活,土豆一定是个很有生活阅历的老作家,只是因为前几年的大风,让他不敢以真名示人,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要取一个叫‘土豆’的笔名呢?”

  “我知道,他肯定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依靠土豆度日,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啊,还是你聪明,一定是这样!”

  陈凡差点被一口烟呛住,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这一下吸引住几个女生的目光,她们竟然连土豆都不聊了,压低声音小声讨论起陈凡来。

  “这是哪个专业的同学呀?”

  “不知道,没见过,待会儿回去打听打听。”

  “要不,过去问问?”

  “小妮子发春了吧,你敢去问?”

  “我、我不敢。……但你敢呀,姐,你去吧!”

  “啐,我要是敢去,首先戳你们的眼睛,都快黏上去了。”

  陈凡嘴角微抽,又抽出一支烟点上,她们的小声在自己耳朵里跟打雷没什么区别好吧。

  正在想杨菊她们打电话,总不会跟自己打长途一样要等几个小时吧?

  这时便看见张翠娥、刘丹和汪春玲快步跑了进来。

  随后买饭菜、吃饭,同时继续等。

  半个小时不到,杨菊和黄莺便先后赶到。

  两个女生见到陈凡也很兴奋,坐在板凳上扭来扭去,就是静不下来。

  陈凡一直笑呵呵的,陪着她们聊了各人的近况,谈到某些问题的时候,也会给一些指引。

首节 上一节 45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