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241节

  不等他说完,旁边叶树宝就说道,“台扇最便宜的要68,落地扇最少150块起步,可是队里现在别说68,就是6块8块都拿不出来。怎么搞?”

  肖烈文抿抿嘴,“咱们几个随便凑一凑,一台电风扇的钱还是能凑出来的,到时候买回来,看看哪个小队进度最快,就奖励给哪个小队用。至于另一台……”

  陈凡眼珠微转,小心翼翼地说道,“要不,给我?”

  所有人都一起转头看向他。

  陈凡立刻说道,“不白要,就先借用一下,回头再还一张票给大队。”

  杨书记好奇地看着他,“电风扇票可不好弄,你去哪里弄?”

  陈凡嘿嘿笑了笑,指着杨兴秀和安全手里的稿件说道,“所以我才要投稿给《江南文艺》嘛。投给地委日报,他们什么都不给,还要队里贴奖励。给《江南文艺》就不一样了,人家是真给票证的,上次就给了好些工业券。

  我这文章里着重描写了天气炎热对社员的影响,但凡他们杂志社的领导有点眼力见,肯定会给张电风扇票,到时候票寄过来,我再还给大队,不就行了。”

  众人顿时恍然。

  肖烈文更是连连点头,“原来你打的是这个主意。”

  安全在一旁附和,“还别说,这篇小说在纪实文学里面也算是优秀之作,被采用的可能性很大。更何况小陈之前就在《江南文艺》上发表过文章,有加分优势,说不定真能拿回来一张电风扇票。”

  杨书记点了点头,转身走到陈凡跟前,从桌子上拿起一张电风扇票递给他,“呐,这张票就给你了。”

  陈凡喜滋滋地接过票,转头看了看杨兴秀,再看看众人,咧嘴笑道,“你们放心,我把电风扇买回来,也是给我们生产队里的女同志用,我不会自己留着用。”

  杨兴秀笑着点点头,“你能写出这篇文章,我肯定相信你。”

  陈凡拿着票晃了晃,“那我就先去买电风扇了啊。”

  说着便转身走了出去。

  等他离开,张文良凑到门口去看了看,转过身捏着下巴,突然呵呵笑了两声,“如果他知道,他拿走的那张票,本来就是电机厂给他的,会怎么样?”

  安全和杨兴秀都是后来才过来,听到这话,不禁瞪大眼睛,眼里是三分惊讶、三分好奇、四分笑意。

  杨书记干咳一声,拿起剩下的电风扇票递给张觉民,“大虎,钱你先垫着,待会儿去把电风扇买回来,就留给你们5队的人用。”

  电风扇票是张家兄弟拿回来的,就算他们上交给大队,大队肯定也会优先给他们小队使用,任谁来了都说不出怪话来。

  等张觉民接过票,杨书记转过身嘿嘿笑道,“相比他是什么想法,我更想知道,他到底看上谁了?”

  安全晃了晃手里的稿纸,哼哼笑道,“双抢这么大的事,他开篇就写女生,要是心里没人才怪。”

  这回连杨兴秀也跟着点头,“妇女同志虽然很辛苦,但是比起男同志,确实少了点优势,小陈能第一篇就写妇女,虽然我也很开心,但若说他没有几分私心,我是不相信的。”

  张队长抽着烟抬头仰望,“他那里就四个人,杨菊、黄莺和刘丹。”

  随即转头看了看两边,眉头微微皱起,“总不会是那个小姜吧?”

  张文良和张觉民相视一眼,都没有吭声。

  没有根据的事情,他们不会乱说。

  肖烈文摆摆手,“我觉得应该不会,他要是相中了那个小姜,多半就应该留在地委,或者更早的时候,跟着我那个老连长走,这样才有机会帮小姜回城,人家小姜也会念着他的好。结果他都没有,那就应该不是。”

  叶树宝摸着脑袋,“那到底是哪一个呢?”

  杨书记嘿嘿笑道,“管他相中了哪一个,反正只要是卢家湾的就行。回头先摆酒,把生米煮成熟饭,等到了年纪再去领证,那就万无一失了。”

  张队长干咳一声,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要不要跟老杨打声招呼,让他多创造点条件?”

  安全立刻举手,“千万不要。”

  见所有人都看着自己,他又赶紧说道,“年轻人脸皮薄,你们没见小陈弄个电风扇都拐弯抹角的,你们给他创造条件,太明显了反倒不好,干脆就顺其自然,让他们水到渠成。”

  其他人一听,也都情不自禁地轻轻点头。

  顿了两秒,杨书记笑着说道,“小陈这人我挺喜欢,人很机灵,又踏实肯干。之前让他在卢家湾落户,还有给他批宅基地,我都投赞同票……”

  旁边三位大队部领导听到这话,不禁齐齐说道,“我也投了啊。”

  杨书记脸色微僵,干咳一声,“我就这么个意思,先落户、再建房,这家就算安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是结婚生娃。只要他在卢家湾找个老婆结婚,那这辈子都跟卢家湾绑在一起。

  咱也不是说图他什么,但是有这么个人,能为卢家湾出谋划策,带着咱们生产队往前发展,肯定比咱们之前瞎鼓捣要强。”

  张队长点点头,附和着说道,“是这个道理。这人不结婚,就没有定性,只要有了家庭,就等于有了根,才能安定下来了。”

  肖烈文看看众人,笑了笑说道,“咱们也不去给他安排什么,反正都是顺其自然,他看上谁,没看上谁,咱不干涉,哪怕以后他知道咱们的心思,也不会有意见。”

  旁边张文良在心里默默嘀咕。

  对对对,不干涉,就是把三个姑娘送到人家里去而已。你们也真是的,6队是卢家湾,难道5队就不是了?要是当初直接让他住到大队部,然后在5队给他分块地多好!

第342章 脱颖而出

  陈凡先骑着马回了知青院,取了钱和工业券之后,又急匆匆地直奔公社。

  知青田里,姜丽丽喘着粗气,一刻不停地收割稻谷,豆大的汗珠不断滴落,她却顾不得擦,尽管头上戴着草帽,一张脸也有变黑的趋势。

  在她身后,是已经倒了一地的谷穗。

  旁边不远处,黄莺终于有些熬不住,左手扶着腰,缓缓直起腰身,恰好看见陈凡骑着马飞驰而过,不禁有些好奇,“陈老师这是要去哪里?”

  听到这话,姜丽丽、杨菊、刘丹三人都直起身,往大路的方向看去。

  杨菊扭了扭腰,“不知道,也许是去大队部吧。”

  刘丹,“啊,他转弯了,可能是去公社。”

  姜丽丽呼出一口热气,抬头看了看刺眼的太阳,然后喘着气说道,“看日头快到4点了,还有那边好大一片要收割,咱们都快点。”

  黄莺三人听了也不多说,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喘了口气,弯下腰继续收割稻谷。

  ……

  陈凡骑着马跑到镇上,直接在供销社门前停下,然后跳下马大步流星走进门市部。

  门市部里,顶上的大吊扇正呼呼呼地扇个不停,供销社门市部门脸朝北,除了下午5点以后会有西晒,其他时候都很阴凉,即便是在炎热的7月,进门也能感觉到一股凉意,再加上头顶上的吊扇,对比正在农田里劳作的社员们,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感受着吊扇吹来的凉风,陈凡忽然就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农民都想进城。

  哪怕在鱼米之乡的农村不愁吃喝,可那种劳动强度……,相比之下,就算在城里做個黑户都要强百倍。

  见到陈凡进来,正在躺椅上吹风休息的汪小玲缓缓起身,扶着柜台走了过来,笑道,“陈老师来啦,今天要买什么东西啊?”

  陈凡回过神来,笑呵呵地挥手打招呼,“玲姐好。我过来看看电扇。”

  汪小玲眼睛一亮,“哟,来买电风扇啊。”

  随即又笑道,“也是,这么热的天,要是没有电风扇吹风,热得都睡不着觉。”

  随即将陈凡引到另一边的电风扇柜台,直接搬出来几台放在柜台上,“看看,这个是北方工业公司生产的桃花源电风扇,质量好着呢,除了有3档风力,还有定时和摇头功能,是高档货。”

  (77年的桃花源电风扇)

  陈凡看了看这台电风扇,随口问了一句,“这个多少钱?”

  汪小玲笑道,“这个功能多,又好看,价格可就贵了,要160块钱。”

  陈凡猛地抬头,“160?”

  他知道电风扇很贵,可是这个小台扇也太贵了吧,都赶上落地扇了。

  汪小玲呵呵笑道,“贵了是吧,还有更贵的呢,”

  说着指着柜台上没有拿下来的一台电风扇说道,“上海华生牌的,225块,和‘桃花源’的功能一样,但就是牌子硬,要贵65块钱,都能顶得上一台小电风扇了。”

  接着不等陈凡说话,她就将桃花源电风扇搬回后面的货柜上放着,“太贵的不划算,这里还有便宜的。”

  说着又搬过来一台电风扇,“这个便宜,海欧台扇,86一台。”

  (81年的台扇发票,虽然晚了几年,却一直没涨价)

  陈凡看了看那台不起眼的电风扇,心里还在算着一台华生电风扇等于几头猪的问题,等他回过神来,才指着柜台里的一台落地扇说道,“玲姐,这个多少钱?”

  汪小玲看了一眼,介绍道,“这个是咱们孤峰县自己产的落地扇,摇头、定时功能也都有,也是3档风力,只要150块,不过工业券要得多,得12张。”

  陈凡当即拍板,“就它了!”

  随即掏钱数票。

  他不在乎牌子不牌子,主要是本地产品有质保,如果是外地货,不管再大的牌子,坏了也只能自己去修理店修,有时候还会因为缺零件、或者极端情况下出现质量缺陷,修都修不好,那才叫倒霉。

  本地货却没有这个顾虑,虽然也要自己掏修理费,可调零件也就一两天的事,问题严重的还能换新,人家要是不理,你可以直接找上门去,根本不需要顾虑售后。

  汪小玲见他这么干脆,便麻利地给开票、打包装。

  等收款员开好收据,她已经将一台还没开封的电风扇搬上柜台,并绑了绳子方便提着。

  陈凡道过谢,拎着电风扇就走。

  出了门口,将电风扇绑在马鞍上,正准备翻身上马走人,便看见旁边竟然新开了一家冷饮店?

  他回头看了看跟着出来的汪小玲,问道,“玲姐,这冷饮店什么时候开的?”

  汪小玲转头看了一眼,笑道,“开了快一个月了,这里其实是公社食品公司开的,每年就开4个月,只卖冷饮,平时都关着门。可能是你没注意到,平时会有没工作的老太太过来进货,背到乡下去卖。”

  陈凡顿时来了兴趣,“那我能买吗?”

  汪小玲当即点头,“当然可以啊。”

  说着便走了出来,“走,我带你过去。”

  她招招手,拐弯就进了隔壁的冷饮店,对着里面的人喊道,“出来个人,要买冰棍啦。”

  一个女的从后面的小房间里走出来,看见是她,不禁笑道,“你今天都吃了两根,还吃啊,就不怕肚子疼?”

  汪小玲指了指陈凡,“什么我吃,是人家陈老师要买。”

  那人看见陈凡,顿时眼睛一亮,“哎哟,是陈老师啊,今天来镇上啦,要吃什么冰棍,我请!”

  说着就去揭开旁边的大木柜,里面是厚厚的一层棉被,却有一股寒气顿时往上冒。

  陈凡赶紧说道,“不用不用,我想多买点,给队里带回去,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东西方便拿的?”

  汪小玲和那人都是一愣,还要带回去啊?

  那女售货员放下盖子,看着他问道,“你想买多少?”

  陈凡咧嘴笑了笑,“您这儿还有多少?”

  呵?

  这是来大生意了?!

  女售货员拿起挂在墙上的账本,拨动算盘一阵噼里啪啦的算,随后抬起头说道,“上午他们卖冰棒的都进了很多货,这里就只剩下20根奶油冰棒、30根绿豆冰棒、还有50根雪糕。雪糕贵,买的人少,就剩的最多。”

  顿了一下,她又说道,“本来我们这里是不允许给个人卖太多的,也就是你,换个人来还真不行。但是我也只能给你按零售价算,不能按批发价,因为你没有在工商所登记,没有经营许可,就不能进货。”

  那些进货的不能说是个体户,有点类似于生产队出来搞副业自谋生路的人。

  在城市里面,也有一些生活比较困难,却又没多少技能、或者是不能正常上班的人,政府为了照顾他们,允许他们在特定范围内从事一些经营活动。

  比如在街道办登记后,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糖葫芦、卤鸡蛋之内的东西出来卖。又或者在固定的位置摆摊修鞋、缝补衣服之类的。

  那些年代电视剧里,街边卖糖葫芦、补鞋的人就是这种,他们没有单位,也没有人给他们发工资,就靠一点微薄的利润生活,有时候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背着箱子卖冰棒的人,也是其中之一。

  这箱子也有讲究,不是像80年代那种,随便弄个泡沫箱子,或者就拎两只暖水壶就可以去卖,而是由冷饮店统一提供,只收工费,卖给那些人。

  箱子由薄木板拼成,一般刷成红色,上面会有“工商”两个字,以及个人的编号,用以表明他们的身份。只要看到箱子,就知道是“正规军”,否则的话,……那就惨了!

首节 上一节 241/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