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237节

  卢家湾的姑娘们再好看,那也是村姑,能跟人家城里的文化人比?到时候两口子都拿工资,双干部家庭,不比在卢家湾强?!

  所以他们是坚定支持陈凡的想法,不管是哪个单位来邀请,都嘻嘻哈哈地打太极。

  赞美、礼物来者不拒,要人一概不给!

  推来推去,那些单位最后只能同意让张文良和张觉民出马。

  反正他们也都出现在书本上,还是真人演示,有他们在,说服力丝毫不弱于陈凡。

  而且地委卫生处对此次事件的奖励也下来了,各级相关人员都有奖赏,张觉民的得到的好处就是被南湖卫生院特别提拔,成为一名光荣的正式工。

  算上之前做了十年赤脚医生的工龄,给他定了4级56块钱的工资。

  在整个卫生院里,都算是中上等水平。

  因为卫生院里就没有几个干部,基本上都是工人,能熬成四级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68年以前,中专、大学毕业生主要是按需分配,哪里需要就分到哪里。

  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和重点大型项目的单位自然更占优势,而各大单位为了抢人,也都纷纷给出最优越的条件,区区一个干部编制又算得了什么?!

  这也是大学生“出门”就当干部的由来,后来更是成了惯例。

  却并不是说有规定,必须给中专、大学毕业生定干部。

  恢复高考以后,这些毕业生的分配也是如此,于是才有了中专生的“黄金十年”。

  想想看,都是初中毕业,一个是只需要再读三四年就可以进单位当干部,另一个是还要再读六到八年才能进单位当干部,而且那时候大家的工资标准还都差不多,你会怎么选?

  只不过呢,上级在68年发了个通知,其中有两条很关键。

  第一个,毕业生分配工作,必须彻底打破大专院校毕业生一出门只能分配当干部,不能当工人、农民的旧制度。

  啥意思?

  这段时间的毕业生,不是出来就是干部了,必须先从农民、工人做起!

  第二个,毕业生的分配,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也就是说,以前的大城市单位和大项目单位将不再具有优先选择的优势。

  具体怎么分,这就要看毕业生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是大城市里的人,还可以留下来,如果是小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最好最好的去向,也是当地的县城!

  可是谁又乐意去公社、下生产队呢?

  哪怕留在了县城,也要经常下乡去巡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也都想要留在县城里啊。

  所以说,下面的公社卫生院的人才是真的少,人才少、高工资的人自然也少,张觉民能占个中上游,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让张觉民和张文良一起出门,卫生院也乐意。

  张觉民已经是卫生院的人,这也是给公社卫生院扬名嘛。

  张文良和张觉民辛辛苦苦地在南湖公社各个单位里打转,转完了再去外地转,痛并快乐着,为光耀卢家湾而努力。

  这便成了卢家湾的第一件喜事,第二件喜事,就是耽搁了一个月的砖窑终于开工了。

  等砖窑建好,就可以烧出建小水塔的砖头来,到时候就可以顺利开建小水塔,即将用上自来水,岂不是大喜事?!

  陈凡优哉游哉地端着茶壶,坐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指挥兴建砖窑。

  “烧砖是个技术活儿,可是呢,技术含量也就这样,不复杂,只要看一遍就会。”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放下茶壶、站起来往外走,旁边黄莺立刻递来一顶草帽。

  他顺手接过来放在头顶上,两手叉腰,大声喊道,“再过几天就是双抢,咱们要在双抢之前,先把砖头给抢着烧出来。大队部说不用我教技术,不用个屁,这玩意儿只要是个正常人,教一遍就会。”

  旁边立刻有人大喊,“陈老师,这么说你是要教我们烧砖头?”

  陈凡转头望去,哈哈笑道,“彭师傅你也来啦?”

  原来是9队的退休猎手老彭。

  老彭立刻喊道,“我们也想早点看见小水塔啊。”

  早在梅雨季还没完的时候,各个小队就组织人手到这里取土打砖坯,打出了的砖坯,整个大队哪里有空就放在哪里放着,等到梅雨季结束,砖坯早已打制完成,数量只多不少。

  之后又趁着大太阳,拖到场坪上晾晒,等到前两天干透,才拉到这处准备烧制。

  先阴干再晾晒,这样才不容易出现裂口。

  本来大家都是冲着自来水来的,这时候听到陈凡说可以教大家烧砖,顿时乐开了花。

  如果能学会烧砖,哪怕不能烧砖去卖,自己烧了用也是好的啊。

  有条件的话,谁不想住砖瓦房?

  可是砖瓦房最大的开支就是砖头,一块红砖3分钱,建个6、70平米的房子,最少也要10000块砖头,那就是300多,要是再建大一点的,那就更贵了。

  自己烧砖建房,这笔钱不就省下来了么?!

  而陈凡愿意教他们,也是因为这个技术难度确实很低,他自己也不指望靠这个挣钱,还不如大方一点,直接教给他们,一方面等以后烧砖的时候不需要他亲自出马,省事,二来也卖点人情,等于赚两次。

  陈凡看了看周围的人群,笑着喊道,“这个东西确实不难,待会儿我教你们建两个砖窑,你们就知道怎么做了。”

  然后指着不远处码放整齐的砖坯墙,“小孩子不要在里面玩,有劲没处使的都给我搬砖去。”

  那边立刻传来大人的呼喊声、小孩子的嘻嘻哈哈声,然后是凄厉的哭喊声。

  陈凡不为所动,迈开脚步走到坡底下。

  这里分别有几组人正在卖力的铲地。

  陈凡检查了一下,“把地面铲平就行,不用挖太深,太深了容易有水气,差不多就好。”

  然后拍拍手,“搬砖坯来,先垒砖窑。”

  旁边有人问道,“用砖坯建砖窑吗?”

  陈凡,“我倒是想要砖头建,可是也没有啊,先弄个简单的再说。”

  顿了一下,他又大声说道,“你们要是以后想自己烧砖,这种就是最简单的办法,比我烧陶还简单。现在听我指挥,都看仔细了啊,过了今天,以后就要你们自己烧。”

  周围顿时一声轰然大喊,“好。”

  然后迅速围过来一群人。

  大家都很自觉,每个小队出几个代表,迅速在他周围出现三四十人。

  陈凡这时候也严肃起来,拿起一块砖坯,一边指挥一边示范,“先用土砖围一个圆圈,把这块地都围起来,别围太高,要往里面铺砖的。

  然后一层一层加煤饼、一层一层加砖,煤饼和柴火不能加多,必须要不多不少。多了火力太大,砖头容易烧成又重又硬的‘铁砖’,关键是变形不能用,少了火力小,砖头不能顺利成结,一捏就碎。

  下面多留几个空口,一来方便人搬运,二来方便热气流通,这个是后面烧制的时候要用的,……”

  这个砖窑跟之前陈凡用自己的小土窑烧砖可不一样,面积、体积都大了许多倍,如果让他带着姜丽丽她们来干,10天都不一定能完工。

  但是生产队的优势就是人多力量大,只要一声令下,自然有的是人出动。

  于是在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半天不到,一座直径约10米,高约5、6米,像半个圆球的砖窑就建成了。

  (农村自建砖窑)

  一座砖窑肯定不够,大家立刻开始建第二座。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所有人都驾轻就熟,速度又快了许多。

  比刚才用了更短的时间,便建起第二座砖窑。

  随后陈凡又开始指挥,“每个预留的洞口都要填充柴火,我数三下,大家一起点火。”

  陈凡高高地举起右手,颇有种发射火箭的架势,“3、2、1,点火!”

第338章 双抢开始

  等到砖窑里燃起滚滚浓烟,陈凡便将草帽摘掉,拿在手里当扇子扇风,顺着社员群众自发分开的通道,往大路走去。

  看到陈凡离开,大家都忍不住鼓掌欢呼。

  嗯,有点夹道欢送的样子。

  为什么会感觉有点像万人嫌?

  这时杨书记、张队长他们几个人迎面走了过来。

  杨书记看见陈凡,再看了一眼冒着浓烟的两座砖窑,大声说道,“怎么样?”

  陈凡咧着嘴笑道,“反正准备工作是做到位了,这回还用上了煤饼,比我之前自己用炭烧砖来得强。”

  煤饼是从煤厂拉来的残渣,加点土搅拌一下,就是比木炭还好用的煤饼,烧出来的温度更适合烧砖。

  杨书记一听,嘴角顿时往两边咧开,“这么说,成啦?”

  陈凡却摇摇头,“开窑之前,谁都说不好。”

  他走到杨书记身边,接过安全递来的烟,掏出打火机点燃,转身看着砖窑说道,“火一点,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运气好的话,能够出9成好砖就不错了,运气差一点,能留一半就是好的。”

  肖烈文满脸无语地看着他,“你就不能说点长志气的话。”

  陈凡呵呵笑道,“这个再长志气都没用,您想想,就算是公社上的砖瓦厂,有时候良品率也只有8成左右,咱们这个土砖窑,您还指望着能出多高比例的好砖?!”

  叶树宝摆摆手,“没事,反正都是些荒地的土,不值钱,废了也就废了。大不了把废掉的砖头拉出去修路,这大路坑坑洼洼的,还怕没地方填!”

  杨书记和张队长轻轻点头,“是这个道理。”

  反正不要钱的东西,大不了多烧几窑呗。

  杨书记打了個手势,“走,咱们回去说。”

  说着转身就往田间的小路走去。

  陈凡本来还打算回家的,这时候也只能跟着他们往大队部走。

  他先挥挥手,让姜丽丽她们都回去,随后赶紧跟在安全后面。

  烧窑的地方位于卢家湾村口,从这里到5队倒也方便,尤其是走田间的小路,也就是步行十分钟的路程。

  看了看田间已经泛黄的稻穗,微风吹过,稻穗此起彼伏,泛起层层稻浪。

  陈凡将烟头丢到地上踩灭,问道,“你们怎么凑到一块儿了?”

  刚才建砖窑的时候没看见他们,等点火了才出现,还是一起来的,难道是有什么事?

  安全点点头,指了指旁边的稻田,说道,“刚才我们都去公社开会了。马上就要双抢,公社把几个生产队的大队领导都召集起来,开了个双抢会议,要求务必要做好双抢工作,绝对不能出岔子。”

  叶树宝接着他的话头说道,“都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用他们开会,咱们谁敢在这个时候马虎?也别说什么官帽子、钱袋子的话,最起码要把碗里的粮食当回事,否则到时候饿肚子,苦的是自己、是咱们自己大队的老百姓。”

  这时杨书记哈哈笑道,“不过这一趟也没白去,公社会支援一批农械和化肥,能管不少用处。”

  陈凡注意到,杨书记说的是农械而不是农机,也就是诸如镰刀、打谷机、风车之类的东西,跟机械不沾边,却对双抢很有用。

  双抢说起来简单,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但里面的各种功夫可不小。

  或者说双抢只是一个大项,里面还包含了许多个小项:抢收、抢耕、抢种、抢谷、抢草、抢水、抢脱粒、抢太阳、抢晒场、抢农时……

  这么多的农活,要在短短20天内完成。(各地双抢有所区别,多的可能要40天,少的半个月左右,要看种的是什么作物,还有“先进”农机有多少)

  就这么一段时间,却是一年中最最最苦的时候,足以让全村男女老少脱层皮。

  但凡公社能给一点支援,对生产队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首节 上一节 23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