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队长、肖烈文、叶树宝也跟着一声长叹,起身往外走。
张文良和杨兴秀也满脸愁容地跟在后面,虽然这事儿不归他们管,但是生产队的收入是高是低,却跟他们息息相关,眼看两成的水田要打水漂,能不发愁么。
唯有陈凡在屋子里满脸呆滞。
我的天呐,这可是杂交水稻,你们都嫌弃成这个样子???
听听杨书记说的什么?
端着碗去讨米?
两成的收成你们就要去讨米了吗,是不是都舍不得动用存款啊?
啊呸,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等几个月后稻谷丰收,看看你们喊不喊“真香”!
心里憋着笑,陈凡将稻谷丢回袋子里,颠颠地跟在后面跑了出去。
大院前面,各个小队长将大队部的领导围成一团,七嘴八舌地说着话,整个场面乱糟糟的。
陈凡两手插兜,乐呵呵地在一旁看热闹。
这里的人不清楚,他知道啊。
1974年,袁老在海南带领团队培育出了177公斤不育系种子,75年的时候,先把177公斤不育系种子在广东的湛江扩大繁殖,收获到9500公斤不育系种子。
然后再将9500公斤不育系种子一分为二,一半运到南宁继续扩大繁殖,另一半于冬季转战海南继续繁殖,前前后后共获得31万公斤的杂交水稻稻种,为向全国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而做完这一切,已经是75年的十二月份。
为了能够赶上76年的春耕,上级牵头联合农业、科研、财政、金融、粮食、供销、交通运输等十几个部门,发动上不封顶、下到生产队的各级机构,拿出了150万元专项款。
其中120万是对湖南调出种子的补偿,剩下的30万元,给广东买了15辆解放牌汽车,装备了一支独立车队,专门负责运输“南繁”种子。
随后南方13个省的相关负责人数百人齐聚广州,商量杂交水稻的种植事宜。
就在刚刚过去的76年,所有种植了杂交水稻的稻田,普遍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相比试验田的数据相差不小,但那是因为很多地方不敢拿好田去种,用的是中田甚至下田,再加上种植技术有所不足,否则的话,这个数据应该能再翻一倍,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
即便如此,杂交水稻的产量,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于是才有了今年的持续推广。
陈凡靠在院墙上,看着吵吵闹闹的小队长和大队领导们,笑得很是隐蔽。
这种时候不隐蔽不行,但凡他笑得明显一点,弄不好能被这些“老队长”们喷死。
哪怕不是骂,单纯的上思想教育课也受不了啊。
他受不了,杨书记也受不了。
实在忍不了他们的吵吵,便板着脸一声大吼,“都给老子闭嘴。这事是公社下达的任务,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见12个小队长个个垂头丧气,他又弱弱地加了一句,“大不了就种一季,要是效果不好,下半年钱书记肯定不会再下这样的任务。”
第215章 靠山吃山
通报完情况,便开始领稻种。
卢家湾全村总面积共有5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差不多有4000亩,每亩地需要5斤稻种,也就是合计约20000斤稻种。
考虑到可能会有霉烂种或其他损耗,公社给大队拉来了21000多斤,多给了百分之五。
看上去很多,但一只麻袋就能装180多斤谷子,其实也就是120袋而已,嗯,公社还稍微多送了一点杂交水稻种子,希望他们能好好播种。
分到每个小队头上,也就是10袋,两辆板车就能轻轻松松拉回去。
而其中的两袋,正是传说中的杂交水稻。
陈凡站在场坪角落里,左手抱着自己做的画板,右手拿着铅笔,笔尖一点点勾勒出发放种子的场景。
张翠娥罕见地没有去学习,和5队参加文化班的两个女生一起,凑在陈凡旁边看他画画,气都不敢大出一口。
陈凡却不以为意,转头看了她们几眼,笑道,“喜欢画画?”
张翠娥红着脸轻轻摇头,“就是喜欢看。”
两个女生跟着摇头。
顿了一下,她又说道,“陈老师你好厉害,什么都会。”
两个女生跟着点头。
陈凡笑道,“多看多学,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困难,就比如说这画画,里面就包含了很多数学的概念,像黄金分割、黄金螺旋法则、斐波纳契数列,以及对数曲线、算术曲线和指数曲线,这些数学技巧,都可以运用在画画里面。
而画画呢,又会对以后学习机械设计或电子类的专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专业都是要会画图的。
所以你看,有时候学习就是一个整体,他们会互相影响,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也会带动物理化学的成绩提高,伱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也能增加你对文科类专业的理解能力。”
然后他转过头,就看见三张茫然的脸。
陈凡呵呵干笑两声,用一句话做总结,“总之,就算你们因为要挣工分,不能到文化班学习了,也不要放弃自己自学。
再忙也有休息的时候,早上早起半个小时,晚上晚睡半个小时,就能节省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你们也要学会提高效率,尽量利用劳动时间来学习。”
张翠娥好奇地看着他,“劳动时间怎么学习呢?”
陈凡笑了笑,用笔指了指画板,“你们看,我现在就是在劳动,为写春耕报道积累素材,但是这并不耽误我跟你们聊天。所以呢,你们也可以这样,打猪草、煮猪食、煮饭、洗衣服、放牛、挑水,等等等等,这些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口袋里最好带两张纸,可以在上面抄录课本上的内容,方便随时记忆,也可以记录临时想到的问题。”
张翠娥顿时恍然大悟,旁边两个女生也连连点头。
顿了两秒,张翠娥好奇地问道,“陈老师,你就是这么节省时间学习的吗?”
陈凡耸耸肩,“当然。”
心里却轻叹一口气,如果不是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游戏机、小说、KTV、……,他又怎么会选择学这么多东西呢。
除了练武打枪是真的喜欢,写毛笔字也是有点兴趣,其他东西要么是他用来打发时间的,比如学兽医、中医这些,要么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比如烧窑、瓦工、木工、厨艺等等。
真的是为了消磨时间啊!
包括教那些学生也是如此,既是希望他们以后能对自己有所帮助,也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
要不然每天就开关两次广播机,真的很无聊。
领种子很快就完成,刚才还堆成小山的粮种,迅速被各个小队拉走。
陈凡也完成了“领种”的素描轮廓。
看着有些生硬的线条,陈凡轻叹了一口气,嘟囔着说道,“这画板还是不行啊。”
张文良正好走过来,听到他的话,便问道,“画板怎么不行?”
陈凡捏住夹子,将纸取下来,晃了晃手里的画板,“这个是一块木板改的,第一板子太硬,第二表面有些粗糙。可惜公社供销社里也没有刨子买,要不然买一套木工工具,我自己做的也比这个好。”
张文良微微一愣,“哟,你还会做木工?”
陈凡咧着嘴呵呵笑了两声,“这东西又不复杂,上次我们队里的黄四叔建房子,我在那里待了两天,跟着木匠师傅学了不少。”
张翠娥在另一边问道,“陈老师,这个是不是就是你说的,可以跟数学联系起来?”
陈凡转过身点了点头,笑道,“不仅是数学,还有物理,尤其是有些结构型的木器,比如衣柜,还有房屋的框架,都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的知识。”
张文良在另一边微微咋舌,“做个木工而已,怎么还牵扯到数学物理了呢?”
陈凡,“何止,就比如兽医,还牵扯到化学呢,要不然我怎么让他们一定要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这些基础文化知识,就算把兽医教材倒背如流,也比不上周站长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有你会的习武和练枪,也能跟物理……”
张文良听到这里,只觉得头大,赶紧举手投降,转移话题,“你要不要木工工具?”
陈凡闻言顿时一喜,“你能搞到?”
张文良笑了笑,指着他说道,“你啊,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凡眉头轻扬,“哟,你还会念诗。”
张文良嘿嘿笑道,“这有什么,当年我在扫盲班,也考过全班第一!”
陈凡笑着点头,“不错不错,可惜啊,好像没用对地方。”
张文良愣了愣,“没用对吗?”
陈凡笑道,“你的意思是,木工工具就在我身边,但是我没看见,对不对?”
张文良点头,“对。”
然后虚心请教,“这个叫什么?”
陈凡,“灯下黑。”
张文良撇撇嘴,“一点文化水平都没有。”
随即摆摆手,“不跟你扯了,你要木工工具,明天我就给你带过来。”
陈凡有些好奇,“你去哪里弄?”
张文良笑道,“建筑队啊,建筑1队的人全是我们卢家湾的,找他们搞一套木工工具,连钱都不用,他们直接从单位上拿一套,然后再走报废流程就行。”
陈凡恍然点了点头,“靠山吃山是吧。”
第216章 调整计划
全大队的人都在为春耕忙碌,陈凡却清闲下来。
由于农忙,兽医站的周站长提前给他们举行毕业考试,颁发了“乡村兽医证书”,陈凡、杨志军和李正群三人都正式成为大队部的兽医统筹工。
其中陈凡拿广播员和兽医员两份工分,美滋滋。
杨志军和李正群两人分工合作,一个驻场、一个外出,共同管理大队部的兽医棚。各个小队上也有自己的合格兽医,只是没有证而已,他们只需要找大队部要一点常用医药和器材,就可以处理一般的伤病牲口,都不用往大队部送。
所以兽医方面根本就不需要陈凡费心,白拿一份兽医工分,也不枉费他培养出这么多人。
当然大队部也不亏,多了这么多兽医,回头就可以跟其他大队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怎么交换利益。还有兽医站,公社里多了三名合格兽医,不仅以后工作更清闲,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乎方方面面都得了好处,这一份工分,陈凡自然拿得心安理得,也没有人会眼红。
学习班暂时解散,连张翠娥也没时间来找他。
只有晚上回知青点,稍微指点一下姜丽丽的学习就好,至于黄莺她们三个,还在跟着姜丽丽学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等她们开始学高中课程,姜丽丽也应该学有所成,正好无缝衔接。
不过陈凡重点教的是理科,她们也就只能跟着学理科,没有选择文科的余地。
如此一来,陈凡就空出来很多时间,于是他准备写点文章练练手。
在写作这方面,最开始的时候,他还想着模仿“伤痕文学”的套路,写点矫情的东西,那玩意儿正好对知青的胃口,应该可以大卖。
可是左思右想,甚至过年的时候试着写了一段,然后果断将稿纸丢进炭炉,放弃了这个想法。
没办法,性格是天生的,让他写这种东西,确实写不来。
如果为了赚钱,他还不如去写武侠呢,武侠小说也能爆火啊,而且套路还简单。
基本上都是“开局遭遇灭门独剩一人,恰逢高人搭救(一般是天下第一、二、三高手),苦修十年,出江湖复仇。复仇的过程自然并不顺利,但是没关系,有奇遇在前面等着,不是掉到悬崖底下得到武功秘籍,就是遇到濒死的高人临终传功,又或者江湖美女连人带宝藏一起送。等将所有的好处都拿到手,最后终于报得大仇,携N美加无数金银财宝退隐江湖。”
就照着这个套路写,绝对比伤痕文学卖得还火。
而且伤痕文学也只火了那几年,几年之后,就算真受过伤的也看腻了,纷纷转而投向《知音》的怀抱,何况没受过伤的。
论生命力,比武侠小说差远了。
所以计划调整,陈凡当即抛弃了伤痕文学。但是写武侠的最佳时机又还没到,他便决定先写点“乡土文学”,看看能不能养个笔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