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说话的同时,想到了《百家讲坛》里《易忠天品三国》,易忠天把曹操捧高,称之为“乱世英雄”,却把说成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认为真小人比伪君子好,结果导致两人的风评瞬间反转。
又比如自媒体经常吹朱元璋的,“开局一个碗”的逆袭人生,堪称“历史逆袭天花板”。
可朱元璋当时造反起义的时候,可不是开局一个碗,所以才有种说法,叫靠郭子兴发的家。
而开国皇帝里像刘邦,的确是做过派出所所长的亭长,可后来不是逃亡到芒砀山,从亭长一下子变成被秦朝廷缉拿的要犯,还是靠吕雉来送饭苟活,最后横竖都是个死,才发狠造反当了沛公。
像这种危难时刻的并不在少数,刘秀只身前往河北的时候,开局还就一根棍呢。
但因为人民群众喜欢看历史聊历史,所以一些说法,甚至是一些暴论才会有读者市场。
“方老师说得有道理,当初二月河连载《康熙王朝》的时候,《人民文学》可是一书难求。”
朱伟拍手称快,眼见其他人也在沉思之后,连连点头,倾向于把宝押在历史文学上。
“可是历史小说非常考验作家的文笔和学识,好的作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陈晓曼轻蹙眉头,“想要物色到这样的小说可不容易。”
“我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事先准备了两样东西。”
方言笑着把手伸进公文包里,拿出两叠已经装订好的文稿。
众人眼前瞬间一亮,朱伟和陈晓曼更是眼疾手快,各自拿走其中的一份。
朱伟念出声来:“《明朝那些事》?”
“《大明王朝》!”陈晓曼不免惊呼,“明朝的历史文学?方主编,这些都是你写的?”
方言语气认真道:“新官上任,总不能空手而来,这就是我给《人民文学》带来的礼物!”
第783章 主心骨
“唰唰唰。”
编辑部里一片安静,只是时不时响起翻页声。
众人竞相传阅,两眼紧紧地盯着《明朝那些年》和《大明王朝》,目光炽热,仿佛如获至宝。
“这稿子挺长的,一时半会也看不完,你们还是呆会儿再看吧。”
方言环顾四周,询问读后感。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作品了!”
陈晓曼露出喜悦的笑容。
“是啊,方老师这部《大明王朝》的小说,保持甚至超出了《大秦之裂变》的水准。”
“我可以百分之百保证,一经发表,绝对比《李自成》、《康熙王朝》还要哄动!”
“可不是嘛,弄不好会在文学界、史学界里掀起一股‘明朝热’呢!”
“如果《人民文学》连载的都是这种质量的小说,哪里会有现在这副田地呢。”
见众人议论纷纷,朱伟幽幽地叹了口气。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无不点头附和,脸上挂着心酸、无奈或苦笑。
毕竟,他们虽然是文学界里一流的编辑,但却未必是一流的作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且优质的稿源,再顶尖的编辑也只能在屎里淘金,最后可能就是茅坑里打灯笼——找屎。
“啪啪啪。”
眼见士气低落,方言连忙拍了下手,把众人的目的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
紧接着清了清嗓子,慷慨激昂地说尽管如今文学式微,严肃文学和纯文学没落,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文学杂志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没必要心里带着包袱和压力,因为自己回来了!
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
朱伟、陈晓曼、王扶他们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宛若找到了主心骨。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以前《人民文学》不行,那完全是话事人不行。
如今《人民文学》的主编是方老师!
方老师来啦,《人民文学》就有救了!
方老师来啦,华夏文学就有希望啦!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一双双看着方言的眼睛迸射出精光。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的话,那这两篇稿子就登上我们下一期的《人民文学》,方言笑吟吟道:“而且我们编辑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就放在历史文学的挖掘上,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
摇头的人群当中,忽地冒出朱伟的声音。
“方老师,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
“你打算怎么样?”
方言看着这个曾经给自己打下手、现在已经独当一面的老搭档。
“《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都是来之不易的上乘之作,我看我们是不是不要一起发表?”
朱伟建议先发表《明朝那些事》,等这部作品完结了以后,再发表《大明王朝》。
方言道:“你这个提议是想拉长小说的连载时长,来带动《人民文学》的热度和销量是吗?”
朱伟点了下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放在同一期杂志上发表,实在是太浪费了!
“虽然你这个建议不错,但是从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的角度看,我却不能同意。”
方言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是相辅相成,没有前者科普历史,就无法让读者对明朝历史了解个大概,而若是没有后者,就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明朝封建体制运作逻辑和社会险恶。
陈晓曼总结道:“一本代表知识面广度,一本代表知识面的深度。”
朱伟思索片刻,“方老师,是我想的欠妥当了。”
“不错,当然朱伟的意见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不如两本书的连载时间错开来。”
方言说,《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的发表上间隔一期。
“这主意好!就这么办!”
众人拍手称快,就连朱伟也再无任何异议。
“不过你们也先别高兴的太早了,审核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毕竟我对明史还达不到登堂入室的地步。”方言提醒道,“所以编辑部最好找几个明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来当顾问,不求《明朝那些事》和《大明王朝》必须严格按照史料,但至少是基本符合历史逻辑,没有明显的常识性历史错误。”
“好嘞!”
一个个顿时充满干劲,一扫之前《人民文学》没落时死气沉沉、暮气森森的样子。
整个编辑部,在开年的第一天,就被新官上任的方言狠狠地灌入满满的活力!
……………………
忙活了一个上午后,作为主心骨的方言自掏腰包,请编辑部所有人去丰泽园搓了一顿。
紧接着忙里偷闲,抽空去了趟雍和宫大街,参加公司的开业典礼。
此时,铜狮首拉手朱门的一侧挂着“明天下文化娱乐传媒有限公司”的牌子。
石铁生、余桦、郑渊杰、刘振云等人呆在门口,左右张望。
“那个是方老师的车吧!”王硕一看到车头熟悉的车牌号,立马喊了一声。
众人也认出了方言的座驾,就见他走下车,腋下夹着一个公文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陈西米笑吟吟地推着石铁生往前走,王硕则让人麻溜地赶紧点“千子鞭”。
一千响的炮仗被点燃后,顿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简直是震耳欲聋。
余桦等人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冲着左右,咧嘴发笑着说“新年快乐”。
方言除了口头上说着“新年快乐”,也同样付诸行动,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红包。
“开业红包,人人有份!”
“谢谢方老师(方总)!”
一个个领到红包的人,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特别是感受到红包的厚度。
“铁生,这是你和西米的。”
方言边递上红包,边打趣道:“怎么样,新婚过得可还快乐否?”
石铁生摇头失笑:“你呀就别拿我们寻开心了!”
“怎么是寻开心呢。”方言乐道,“那必须是真开心啊!”
余桦、钟阿城、郑渊杰等人簇拥着他,大步地往接待室走去。
王硕看着方言的背影,嘿然一笑,他们京圈的主心骨这下子总算回到他忠诚的四九城了!
方言刚踏入室内,突然仿佛想起来什么,“《诗意的年代》准备什么时候开拍?”
王硕直截了当地回答:“方老师,就在下周五,北影厂已经提供好了场地。”
第784章 诗意的年代
《诗意的年代》几乎把整个文学界的中青代作家网罗了个遍。
除了蒋紫龙、王安逸、铁甯、莫伸等文学讲习所第一届创作班的同窗,除了王硕、余桦、石铁生等公司的同事,野心勃勃的刘仪伟、吕乐以导演的名义,向贾平洼、苏桐、二月河等人发出邀约。
邀请的名单里,几乎就没有方言不认识的人。
当然,也并非被邀请的人就一定会来参加,比如正在闭关写《白鹿原》的陈忠史。
也有的像陆遥一样,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无法到场,也有的是不愿意在电影上客串露面……
除此之外,一个接一个的作家陆陆续续地来到燕京,但由于人员尚未到齐,所以电影没有开拍。
方言作为燕京文学御林军的扛把子,自然要尽一尽地主之谊。
于是给许久未见的好友们摆下接风宴洗尘,酒足饭饱之后,又提议众人去登香山。
尽管二月的香山没有夏秋季节的绿树成荫和红叶似火,但雪后的香山公园依然美丽宁静,令人心旷神怡,白雪覆盖大地,春意暗藏其中,别有一番风味。
“刚才在酒桌上差点忘了说,恭喜你啊岩子,这回又进步了,成《人民文学》总编了!”
铁甯笑眼弯弯,睫毛眨眨。
跟前世的你比起来,那还差的老远呢!
方言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透着无奈:“唉,一言难尽啊,甭提了。”
蒋紫龙打趣道:“怎么了,升官了还愁眉苦脸?”
“就是。”铁甯调侃道:“岩子你以后可要多关照我们这些老同学,投你们《人民文学》的稿子,《人民文学》可得给我们登啊,千万别退稿拒稿,也让我们尝尝走后门的滋味……”
“没问题啊,我来者不拒,你们投多少,我就要多少,完全向你们敞开!”
方言勾起嘴唇。
“这可不像是你方主编原先的风格啊。”
铁甯轻咦了一声。
“是啊,岩子你不是向来都主张精品化路线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饥不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