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332节

  “导演,谢谢你愿意给我机会。”

  落落大方地,安森看向格斯,目光如此清澈又如此明亮。

  反而是格斯有些不好意思,这位老实人摸了摸后颈,“老实说,意识到和你见面为止,我也还是有些犹豫的。”

  居然,就直接……说出来了

  安森哑然,眼底流露出一抹笑容,“那我非常开心能够消灭导演心里的最后一丝犹豫。”

  格斯一愣,笑容就这样爬上嘴角——

  他想,他正在喜欢这位演员。

  安森继续好奇地询问道,“导演,可以和我聊聊这部电影吗?我的意思是,没有剧本,但不代表导演脑海里没有画面没有框架,对吧?”

  “等等,还是说,导演和王家卫导演是同一个风格?”

  凭借“花样年华”、“春光乍泄”等等作品,那位总是戴着墨镜的导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都有份量的名字。

  同时,一起扬名四海的还有墨镜王拍戏的拖沓、随性、毫无计划。

  当年,梁朝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春光乍泄”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扮演的是一位前往奔丧的侄子,却没有想到,墨镜导演彻底推翻了整个剧本,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一上来就让两位主角拍摄了一场激烈的船戏。

  拍摄完毕之后,梁朝伟一脸懵逼地坐在床位抽烟。

  安森信手拈来的一句调侃,格斯没有忍住放声大笑起来,连连摆手表示否认,“我绝对做不到那样。”

  “当然,我的脑海里有画面,我正在试图把画面具体化。”

  闲聊的话,格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但谈起电影,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上了。

  谁能够想到呢?

  仅仅几分钟前,格斯还是负担满满、愁绪万千的模样,担心选角、担心安森、担心镜头,什么都担心;一个转身,格斯就眉飞色舞地和安森一路闲聊,在交流和对话之中让自己脑海里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安森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小剧组——

  一台摄像机。

  对,没有看错。

  其他剧组动则就是六台七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同时运作,甚至还有其他小分队负责拍摄不同场景,轨道、吊臂、直升机、三脚架等等,仅仅是拍摄器材可能就需要三辆卡车才行。

  但格斯就只需要一台摄像机。

  一名摄影师、一台摄像机,最多加上一名音响师。

  剧组甚至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由格斯和摄影师负责调光,偶尔需要反光板的话,谁有空闲就谁上。

  整个剧组,满打满算还不到十个人。

  不要说“蜘蛛侠”那样超过四百人的庞大拍摄团队了,即使和日常拍摄的“老友记”相比也完全排不上号。

  其实,这才是好莱坞的大部分日常。

  毕竟,动则投资数千万乃至于上亿美元的项目还是少数,成本低于一千万美元的小剧组比比皆是。

  过去这几年,布拉德-兰弗洛就一直活跃在这样的剧组里,要么就是凭借一腔热血地追逐梦想、要么就是老老实实上班下班打卡的老油条。

  在安森看来,大剧组有大剧组的好处,小剧组也有小剧组的特色。

  在那些大剧组,人员众多并且分工明确,如同一台缜密的机器,每颗螺丝钉各司其职,许多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电影上映也不会碰上一面——

  纯粹工作关系。

  但小剧组不同。

  不仅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他们必须牢牢团结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小而全的团队在同甘共苦的拍摄里照顾彼此。

  这样的作品,不管电影成败,拍摄过程就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每一天每一场戏的记忆都是鲜活的。

  就好像现在。

  眼前那个留着白花花胡子的胖老人,活脱脱就是圣诞老人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扛着摄像机略显气喘,但表情非常专注,全然没有理会额头上的汗水。

  这位就是“大象”的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Savides),别看他名声不显,却是业内蓝领,“七宗罪”就是他的作品,后来他还和大卫-芬奇合作了“十二宫”。

  去年,哈里斯和格斯合作了具有实验性质的“杰瑞”,所以此次格斯召唤哈里斯再次合作,哈里斯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哈里斯左右看了看。

  “安森,啊……安森!”

  “正好,这场戏没有你,你过来帮忙一下。”

  “反光板……”

  前一秒,安森还是演员;下一秒,安森就成为摄影助理。

  此前曾经听说,纽约大学的电影系就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电影剧组的每个位置都轮换一遍投入工作。

  一来,让学生明白剧组的运作原理,同时也理解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下达指令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清晰准确。

  二来,让学生摸索自己的喜好,看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最后寻找自己的定位。

  当然,安森不是学院派出身,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没有想到,居然在拍摄“大象”的时候体验了一把。

  (本章完)

第525章 生活体验

  “哈里斯,聚焦上半身还是下半身?”

  承蒙召唤,安森二话不说就拿起反光板,站在摄像机旁边担任摄影助理的工作,并且娴熟地切入重点。

  哈里斯看了安森一眼,看来这位演员对剧组其他工作也有一些了解,但此时哈里斯也没有时间表扬安森。

  “……天花板。”

  哈里斯给出一个意外的答案。

  安森看了天花板一眼,暗暗琢磨:

  打光在天花板上,让光线自然柔和地洒落下来,脸部表情会变得更加鲜明一些,明暗转换自然也会更细腻一些。

  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猜测,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具体效果还是需要通过画面才能确认。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演员能够明白灯光、摄影机、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工作模式,如同当初进入“老友记”剧组研究穿着打扮一样,也许演员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情绪传达给镜头。

  所以,这应该算是表现派?

  也就是学院系统出身的表演方式,不同于方法派和体验派的不疯魔不成活,完完全全沉浸在角色里,由导演来捕捉表演的闪耀时刻;而是在投入表演之前,和剧组成员展开互动,构建出一个角色的轮廓和脉络?

  果然,拍戏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次次都有惊喜!

  尽管大脑正在高速运转,但注意力依旧保持专注——

  安森细细地观察演员和摄像机的互动。

  执掌摄影机的哈里斯微微一顿,他可以注意反光板的细微变化,让镜头呈现出来的整个空间感出现微妙改变,一股细腻的灵气就在画面里悄然蔓延。

  不由地,哈里斯也屏住呼吸,全部精力倾注到镜头之上。

  和想象之中……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这一幕,落在剧组其人的眼里——不止哈里斯而已,轻轻激荡出阵阵涟漪。

  阿历克斯-弗罗斯特(Alex-Frost)满眼意外地看着安森,而后转头看看身旁的埃里克-德伦(Eric-Deulen)试图唤醒一些回应。

  可惜,一无所获。

  埃里克那张清秀圆润的娃娃脸上洋溢着雀跃和激动,尽管今天已经是进入“大象”剧组的第二天了,他也还是不敢相信这一切正在发生——

  那是彼得-帕克!

  见鬼的上帝,那可是彼得-帕克!

  通过试镜、得知自己即将出演一部电影,这已经足够疯狂了;结果,一起搭档出演的还有彼得-帕克!

  仅仅只是脑补一下,埃里克狂跳不止的心脏就几乎要停止罢工,昨晚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如同烙饼一般翻来覆去,想着想着,笑容就忍不住爬上嘴角,和傻子一样。

  毕竟,埃里克就是一个生活在波特兰的普通中学生,略显腼腆内向,他的生活和电影、好莱坞、名利场没有任何关系,他也从来没有梦想过和好莱坞产生任何联系。

  而现在?

  不仅近距离亲眼看到彼得-帕克,而且还能够旁观彼得-帕克表演!

  埃里克必须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够控制住自己尖叫的冲动。

  阿历克斯看着呆若木鸡的埃里克,心急如焚地左右看了看,却找不到分享喜悦的对象,于是只能用肩膀撞撞埃里克。

  终于!

  埃里克反应过来,转头看向阿历克斯,眼神碰撞在一起——

  疯狂!疯狂!还是疯狂!

  阿历克斯:你看到了吗?你刚刚他喵地看见了吗?安森居然拿起了反光板!摄影师一句话而已,宇宙大明星就毫不犹豫地拿起了反光板肩负起摄影助理的责任,这是真的吗?而且他还如此专心地研究打光,上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埃里克:那是彼得-帕克!啊啊啊,那可是蜘蛛侠!我正在和彼得-帕克一起拍戏,你赶快掐我一下!

  尽管两个人眼神传达出来的意思根本是两回事,但这全然没有妨碍两个人一起疯狂的庆祝派对。

  准确来说,整个剧组都充斥着一种独特的氛围,不管是格斯还是安森,电影剧组进入学校的动作本身就令人亢奋。

  当剧组进驻学校的时候,亢奋不已的学生们略显失望,“就这?”

  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根本就是草台班子;如果不是格斯名声在外,再加上学校也已经确认过了,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是诈骗团伙。

  但失望只是暂时的,等待剧组开始选角并且得知安森担任主角的时候,这所普普通通的中学就再次进入疯狂,一直到现在也还是无法相信事情真的正在发生。

  总而言之,“大象”,正式开拍了——

  格斯并没有心急火燎地立刻投入选择演员的工作,而是听取安森的意见,放慢脚步,等待了三天。

  在格斯的构想里,没有剧本、没有台词,镜头试图截取这所中学的一段普通日常,学生们平时是什么样的、站在镜头前也就是什么样的,无需修饰。

  那么,安森这个外来者可能一下就被凸显出来。

  显然,这不符合初衷。

  所以安森想,他应该以体验派的方式,真正地在学校里体验几天生活,尽可能地融入这所学校的氛围,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

  格斯细细咀嚼一番,一拍即合——

  格斯也希望自己能够以观察者的身份旁观校园日常,他选择演员的标准就是真实,尽可能贴近角色。

  但这里有一个重点需要注意,伪纪录片,那就不是真正的纪录片,电影是有故事的、角色是有任务的,没有剧本不代表没有剧情,以纪录的方式呈现影像不代表导演没有艺术创作,更加不意味着格斯真的就扛着一台摄像机在校园里四处闲逛。

  自然地,格斯需要根据自己脑海里的角色形象选择演员,并且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构思电影情节。

  电影,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拍摄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百分之九十的真实,加上百分之十的艺术加工和创作,打破真实和艺术的界线,最后完成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

  于是,格斯和安森就在学校“潜伏”下来。

  格斯担心安森可能会暴露行踪,却没有想到安森真的染了一头金发,宛若阿波罗一般的绚烂金发。

首节 上一节 332/5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