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四合院阎解成开始 第144节

工厂代表着一份“铁饭碗”,有了一份工作,可以说生老病死都不用再操心。

最实际的,没有工作,就没有单位分配住房,住的地方都没有。

有了正式工作,虽然也不会立即分房,但是等一等,排一排,总会分配到自己的房子。

这些回乡知青,年纪都不会太小,明显的到了说亲的年龄。

没有工作,不分男女,说亲都是在婚恋市场上的最底层。

大爷也有理由骄傲,练摊虽然不好听,孩子总算是自力更生。

更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是在家里啃老,上街当街溜子,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比起这些练摊当然优秀很多。

等大爷到了日常吹捧孩子的环节,王满银就拿着烟坐到了几个大爷的附近。

“大爷,我刚过来省城,几位大爷帮忙介绍一下省城哪里热闹行不行?”

上了年纪的,大部分都是老烟枪,王满银大前门递过去,就和几位大爷搭上了话。

“后生,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黄原原西人。”

王满银又占了家乡的便宜,虽然不管什么时期,都多少有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的现象。

但是对革命老区的尊敬一直存在,尤其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感触更深。

对王满银热情了不少,王满银不急,几个大爷也没事,王满银和几个大爷聊起来就聊了半天。

王满银了解了不少省城的情况,从吃喝玩,都给了王满银不少的指点。

王满银也搞清楚了,省城哪里有批发市场,哪里可以摆摊,哪里外地人多。

给大爷们又一人添了一碗茶之后,王满银就出发去了人民大厦附近。

之后就发现了,就算是省城,汽车也不多。

离火车站不远,公交电车还多一些,离开之后,省城还是自行车最多,牛车,驴车的也不少。

不过自行车比起来石圪节和原西就多了太多。

自行车在农村算是奢侈品,在城里可以说是必备品。

第一天王满银就在西安,繁华的商业街上转了转。

流行趋势很明显就是,南方潮流席卷到北方,从省城发展到黄原,黄原到原西,最后才到石圪节。

“三转一响”在省城已经不算稀奇,这些产品只能算平常。

电视剧,录音机,磁带,这些才是抢手货。

服装风格,也没有王满银想象的那么快,还是花衬衫,蛤蟆镜,喇叭裤,女装还是以素色的确良连衣裙和健美裤为主。

化工原料的衣服,颜色鲜亮的不少,不过穿颜色鲜艳,大红之类衣服的人还是不多。

敢穿这些,就算是在省城,也是走在潮流前线的人,这类衣服明显在原西还不适合。

第二天,王满银就转的更多的是街边小巷,省城已经初步的形成了美食一条街,各种的小吃种类真的是不少。

王满银吃了不少,能储存的也买了不少。

也看到了不少做生意练摊的人,产品也是五花八门,不过明显生意更好的是南方商品。

省城的大学也不少,学生也是紧跟流行趋势的一批人,为了了解,王满银也去了学校附近。

学生之中最流行的就是磁带了,王满银看到了不止一个小商贩,在学校附近卖磁带。M..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很像十几年之后见人就问“要蝶吗”的那批人。

磁带简直就是供不应求,价格吓了王满银一跳,比王满银印象里面的暴利还要再贵一半。

王满银还真是认识几个大学生,王满银的书没有白白借出,罐子村附近又多了一个考上大学的本地学生,和两个下乡知青。

不过王满银和三个人,也就借书的交情,关系并不深,不至于特意来学校找人叙旧。

交情到了王满银,值得特意来找的只有田润叶。

不过王满银帮着润叶上大学,就为了润叶离开原西,换个环境,忘了少安,忘了原西的不愉快,可以开始新生活。

自不会上门,打扰润叶的学校生活,所以王满银也就在几所大学外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校门都没有进去。

第三天,王满银就开始为了生意真的忙碌了起来。

准备先进一批货,回原西试试情况,所以王满银找的都是来省城做生意的南方人。

“雷猴吗?”

“猴吖猴吖。”

王满银的塑料粤语算是派上了用场。

第一百零七章 同行

不怪广东人能发财,改革开放才半年,做生意的广东人就已经开始遍布大江南北。

广东人讲塑料普通话,王满银讲塑料粤语,谁也别嫌弃谁,能流畅沟通就不错了。

有过来真心做生意的,自然也有过来坑蒙拐骗的。

南方产品,运来了北方价格翻倍的都可以算是良心,新兴产品价格没谱的往上涨。

“靓仔,这个价格我真是要亏本的了。”

“阿坤,坤哥,广东我也去过的了,这个价格你已经赚不少了,薄利才能多销,细水才能长流。”

就算是塑料粤语,能讲的人也不多,代表着王满银对南方起码有一定了解,沟通起来还算比较顺利,起码想坑王满银的人不多。

电子产品肯定最吃香,可以说有多少就可以卖出去多少。

这些南方老板过来,最先卖出去的就是电子产品,第一次合作的王满银当然是买不到。

有心买点,在农村销路最好的,化肥,农药,也没有找到货源。

王满银还是做熟不做生,手里的几千块钱,就换成了衣服,帽子,袜子。

这么点本钱,交通不够方便,距离也太远,真不至于王满银去广州一趟的,进货量不大,去了南方价格也降不了太多。

忙完了生意,王满银来省城就剩下了最后一件事情。

为下一步的发展果树种植,联系果苗做准备,现在也只有国家有育苗基地。

王满银拿着购买良种的介绍信,跑了科研机构,农业部门,育苗基地。

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之后,最后决定以种植苹果,犁,红枣,核桃为主。

苹果,由于黄土高原属于高原地带,海拔高,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有利于苹果的生植生长,所以结出来的苹果有酸甜适口,色泽艳丽,糖度高,耐储藏的优点。

犁,陕北生产出来的梨皮薄汁多,果型端正,无病虫害。

红枣,陕北红枣,抗干旱,个头大、核小肉多,营养丰富。

核桃,黄土高原由于土层深厚也适合栽种核桃,这里生产出来的核桃个头大、皮薄。

当然了现在也就算是一个前期的调查,起码有了资金积累,才可以承包荒山搞果树种植。

在省城已经差不多一个星期,王满银还是发现了不少的商机,不管是悄然兴起的古董交易,还是倒腾陕北缺少的木材,门槛不高,发家致富都没有问题。

处处是机会,遍地是商机,只要胆子够大,能联系到货源,低买高卖赚钱都不是问题。

不过这些暂时的看得见,抓不着,王满银思乡心切,这些都以后再说。

出来做生意进货,回去的时候自然不好身无一物,王满银表面也是带了一大包衣服回去。

回黄原的火车上面王满银也遇到了几个“同行”,大包小包的带了不少东西,一看就知道是去省城进货去的。

身价性命都带在身边,自然没有人敢踏实睡觉,闲着的几个人自然就聊了起来。

聊过之后发现,虽然倒腾的商品不同,几个人确实都是陕北地区的生意人。

能遇上是挺巧,不过想想也不奇怪,生意都在起步阶段,每次进货都不多,去省城肯定要频繁一些。

再一个,不是大学开学,放假的时候,坐火车也就剩下为单位出差的工人,和做生意的小商贩。

虽然王满银觉得认识的这几个人挺有用,方便自己以后做批发。

不过也就萍水相逢,相互之间也就留了一个名字和来自哪里,算是一个脸熟。

想要合作还是要看后续的缘分。

到了黄原,王满银也没有多留,虽然这些衣服,帽子,袜子,在黄原城市场更好卖。

但是回到原西,也不愁卖,价格还可以更高。

“满银,好久没见,这是去哪了?”

“满银,这是又出去了啊。”

“满银,有时间了来家里吃饭。”

……

一个多星期没回,遇到了村民见到了都要寒暄几句。

这已经是承包责任制之后,村子的闲人还是明显减少,壮劳力基本看不到,能看到闲着聚在一起聊天的也就老人,妇女和孩子,要不然王满银可没有这么快回到家里。

回到家里,兰花还没回来,看到羊圈没羊,王满银自然能猜到兰花去做什么了。

已经下午四五点钟,王满银把在省城购买的食品,礼物,和这段时间签到积攒的物品都取了出来。

然后开始烧火做饭,粉蒸肉,红烧鱼,孜然羊肉,炖牛肉。

牛还是主要生产工具,耕牛都不够,哪来的肉牛,牛肉可算的上稀罕食品。

这都好几年了,王满银家里也没有吃上过几次,买是基本买不到的,也就签到了可以尝尝鲜。

饭还没有做好,兰花已经带着孩子们回来。

“爸,你回来了!”

要不说闺女才是爸妈的小棉袄,猫蛋叫了一声就扑了过来,哪像狗蛋叫了一声,心就在王满银放在炕上的礼物上面了。

抱过了闺女以后,王满银接过了兰花背着的老三,帮着兰花把羊群赶回圈。

“我这几天都没在,辛苦你了。”

“不辛苦,就家里的这点活,辛苦什么。你在外面这几天怎么样?”

抱着孩子真是碍事,不要更多的孩子真是正确的选择,本来应该抱抱兰花的,只能拉拉手了。

“饭快做好了,洗洗先吃饭吧,咱们边吃边说。”

炒个青菜,拍个黄瓜,素菜做起来很快。

“省城人多,车多,在咱们罐子村见不到几辆的自行车,在省城上下班的时间,能把路都给堵了。”

孩子吃,王满银讲,兰花听。

“省城比原西的人还多吗?”

兰花现实见到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原西,当然会和原西对比。

首节 上一节 144/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