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四合院阎解成开始 第143节

王满银一拍桌子:“这就对了嘛。”

“对什么对,吓我一跳。”

“咱们罐子村有什么人才,搞什么嘛,没有本钱,就先带着村里赚钱嘛,你这个村支书还闲着干什么?”

“我不闲着干什么,咱们罐子村都是农民,就是能种地,哪有什么人才?”

“你怎么能说咱们罐子村,村民只会种地,没有人才了嘛,基建了这么多年,咱们村村民箍窑洞,盖屋子,石匠,瓦工,泥工,也很在行的嘛。”

“怎么满银,你们家又想要箍窑洞了?”

“我们家箍什么窑洞,现在都住不完,满仓哥,村里虽然有一些人出去做小生意去了,但是现在农闲村民大部分都在家里闲着了,你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弄一个建筑队,去城里揽活,给人箍窑洞去,不就能带着村民赚钱了嘛。”

“对啊,还是你脑子活,我现在就找人合计合计去,你拉着我干嘛?”

“卸磨杀驴可不行,我的事情,你还没给办了,我要去西安!”

“对,我着急了。赶快给你写,你赶紧走,不要耽误我的事。怎么写,去几天,干什么去。”

“时间多写几天,我也不知道去几天,事情就写我给村里买良种就行。”

这个买良种是正经的,不是孙少安的那么“不正经”,买良种回来,自己种了一个娃娃出来。

王满银对西安的农科中心闻名已久,报以很大的兴趣。

位于西安的这个农科中心,有农学院、林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几个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拥有科技人员三千多人,仅教授和副研究员以上就有二百五十人左右,真正是人才荟萃之地。

陕北这边的村民种粮食,在这个时期,就算风调雨顺也不过能保证温饱,最多就是多吃几顿白面馒头。

想要发家致富,还是种植果树更靠谱一点,王满银想发展农牧业,当然要来这个地方一趟。

“写那么多天干嘛,就给你写一个星期吧,免得老毛病又犯了,出去当逛鬼去。”

“怎么可能当逛鬼,我自己也想早去早回。满仓哥,我最后给你提个醒,城里活不一定好接,发动一个你自己和村里村民的关系,城里动工的单位不少,接一个就够村里干到秋收了。”

拿过了介绍信,王满银和王满仓就一块出了大队部。

“你去哪?”

“我回家去啊,你去哪?”

“我上志强家里一趟,先找志强商量一下。”

第一百零五章 在路上

王满银陪着王满仓走了一段,到了副支书张志强家附近才分开。

以两个支书的能力和人脉,在原西包个工程问题还是不大的。

虽然城里的居民,不需要箍窑,盖屋,房子都是工厂和单位来分配。

但也正因为这样,在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单位和工厂,因为多盖厂房和宿舍楼也多了不少工程。

王满银回到家,自然又需要对兰花,交代和安慰一番。

对于兰花来说,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夫妻和谐,孩子听话,丰衣足食不为过。

除了劳动的时候,一家子都不穿带补丁的衣服。

家里大部分时候都是吃细粮,时不时还可以吃顿肉改善一下生活。

今年村里又开始了包产到户,兰花除了力气不能和成年男性比,种田也是一把好手,有让粮食丰产的自信。

家里牲畜成群,有牛,有猪,有鸡,还有二十来只羊,家里也不缺收入。

知足常乐,懂得满足,觉得现在过的日子,已经是在孙家时候,不敢想的日子,没有更多的奢望。

很明显的不能理解,日子已经过的这么好,王满银还要出去折腾的想法。

兰花不懂,王满银明白,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贫富差距很快就会拉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没有止境,现在觉得幸福满足,也是对比着出来的,白面馒头对比窝窝头和黑面馍当然很香。

但是等别人都吃肉夹馍,自己还是馒头的时候,就很难吃出来幸福感了。

再说王满银家也就比村里普通人家好一点,比城里就差的多了,马上就要八十年代了,三转一响都没有配齐。

更不要说悄然兴起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剧新三件套了。

凭着这几年改变的信誉,王满银让兰花改为了支持自己去西安。

王满银离开家,兰花心里不踏实总是免不了的。

不过兰花也不是会拖男人后腿的女人,王满银要出去,兰花想的更多的是要照顾好家里。

带着一家子去旅游是不错,不过交通不便,孩子太小,王满银事情太多,这一次不太合适。

到省会一趟,距离不近,称得上是出一次远门,准备也不能少。

出门需要好几天,衣服要准备,农民出门干粮也必不可少,粮票和钱自然也是必备。

虽然不愿意王满银出门,但是王满银真的出去的时候,第二天兰花还是起了一个大早,给王满银摊了煎饼和不少的白面饼做干粮。

王满银起来之后,还是日常的锻炼,挑水,把家里的牲畜喂了一遍。

吃过早饭之后,拿着行李,不舍的离开罐子村。

温柔乡真是英雄冢,就算知道现在是做生意,积累第一桶金的黄金时期。

但是就算没有系统的任务,王满银也舍不得丢下兰花,一个人去到机遇更多的南方去发展去。

在村口的公路边上,告别了兰花和孩子,王满银才搭上去黄原的过路货车。

公共汽车,人多速度慢,能不坐还是不坐的,能白嫖快的当然要白嫖。

感谢这边都是革命老区,老百姓品质还是高一些的,路匪路霸的还基本见不到,就算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顺风车还是可以搭的上的。

到了黄原已经接近中午,王满银下车以后,先是排队买了火车票,夜里的火车时间很充裕。

想要做生意,当然要了解一下情况,距离上一次王满银过来,两年时间不能说太长。

不过变化还是很大了,从服装上面就有很大区别,以前是灰,蓝,黑,为主,现在是颜色鲜艳的更多。

路边也多了不少的没有挂面门的小饭店,吃饭比原来容易多了。

王满银在市里转的累了,就找了一家看着生意火爆的饭店走了进去。

私人饭店营业态度,虽然和后世不能比,总比国营食堂好了很多,粮票肉票也不需要,有钱就行,吃了一份味道普普通通的羊肉泡馍。

王满银只能感慨,改革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已经有富起来的人群,现在的饭店供不应求,生意是太好做了。

也看到了有很多农村出来的揽工汉,什么活都愿意做,竞争人数众多,工资也不高。

早期的包工头,建筑队工人还是以乡邻亲朋为主。

就算有一些城市出身的包工头,就黄原附近的郊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绰绰有余。

毫无所长的孙少平一个人出来揽工,没有被饿死,也可以说足够幸运,到处都可以遇见贵人了。

王满银在黄原,看到的情况,已经足够让人欣喜,做生意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黄原城的黑市,差不多也成了公开的市场,除了统购统销的产品,大多已经可以自由买卖,除了黄原这边的本地产品,也可以看到很多南方商品涌来了西北。

等差不多到了火车发车时间,王满银才回到火车站。

幸运的火车晚点时间不长,不过坐车的人不少。

挤火车王满银还得有经验的,现在火车没有空调,窗户可以当门使。

火车上就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了,火车挤点,人多不算什么。

最要小心的就是扒手,不是学生开学,小偷盯上的最多的就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

王满银为了方便,随身就带了兰花做的干粮,其他都存在小世界,自然不会盯上。

先是和同座的,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聊了半天。

等到了后半夜,睡了一觉就到了西安。

和聊了半天的小夫妻告别之后,王满银就又一次来到了省城。

省城虽然是十三朝古都,世界四个古都之一,但是这个时期的省城发展并不算好。

高楼大厦并不多,距离王满银上一次过来已经过来好多年,但是城市变化不大。

也就省城北大街建了一批新的居民楼,其他地方还是老建筑居多。

当然了也不只是西安,大部分城市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飞速发展,深圳现在也才是一个小渔村。

出了火车站,也不着急,走了没多远,找了一个卖大碗茶的摊位,王满银花了两分钱,买了一碗大碗茶,配着兰花烙的煎饼就算是一顿早饭。

..

第一百零六章 猴吖

不去早餐店,选择街边的大碗茶,王满银当然不是为了省钱。

茶摊,闲聊的人多,各种消息自然也多。

省城就算现在规模不大,也是相对来说。

各种情况,也不是王满银来过几次就可以摸的清楚的,更别说王满银来省城是为了发现一些商机。

茶摊人不少,有几个人也是买了大碗茶,配着自家的面饼,当做早饭。

茶摊附近还停着一辆驴车,王满银私下猜测可能是郊区进城卖菜的农民。

还有几个坐成一堆的,几个五六十岁的大爷,悠闲的喝茶聊天。

这应该是附近附近,闲着无聊出来出来遛弯的退休大爷了。

王满银也不着急,一边吃着煎饼,一边听着大爷们聊天。

各种信息还不少,不认识的东家长,西家短的王满银不关心。

但是还是有不少有用的信息。

“你小儿子工作确定没有,还是每天出去练摊去啊?”

“回城了这么多人,街道扫大街都要排队,三儿子顶了我的岗,小儿子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他又不愿意在家白吃白喝,我也拿他没有办法。”

一个身材壮硕的五十多大爷似叹息,似骄傲的语气说道。

表情也很是复杂。

通过几个人聊天,王满银了解到,这个大爷是机械厂的工人。

王满银也知道了,这几个大爷不是看着年轻,是真的年轻,基本都是家里有下乡回来的孩子。

为了孩子能有工作,都是选择了提前退休,让孩子顶岗接班。

大爷表情复杂,王满银也大概猜到了是什么心里,叹息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找份工作。

年轻人练摊,做小生意,对于农村人来说没什么不好,不会受到歧视。

不过在城里,没有正式工作,就代表没出息,工作不只是代表着一份收入。

首节 上一节 143/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