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这些船,都完美地继承了中原的一大特点----大。
有时候,宏大、华丽,也算是一种战斗力。
尤其是它们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那些比较落后野蛮地区的时候,很容易让当地土著联想到他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中的事物和人物。
其实不光是那些未开化的土地,即使是和中原交往密切的高丽,第一次见到大宋楼船的时候,都称之为‘神舟’,高丽史册记载:“国人见船之大,莫不骇愕”,称其“若浮于海,非人力可制”;
高丽国王亲率群臣至港口迎接,“神舟”停泊期间,他们派出大量画师绘制图纸,试图仿造,但因木材、工艺限制未成功。
如今的陈绍,往密州造船场输送物资的力度,几乎就要和赵佶盖艮岳时候,搜集花石纲一样大。
只是如今不怎么扰民,也没有官员趁机以此为名义敛财而已。
赵佶要是把建造园子的钱,花在这上面,大宋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创造另一种盛世。
因为在女真、蒙元入侵,暴力摧毁中原北方文明中心之前,技术一度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大宋的船只,据史册记载,已经是:船体修长,首尾高翘,5桅并立,甲板设多层舱房,船尾挂“指南鱼”。
有风帆,有导航,船体够大够坚固,已经具备了远航能力。
陈绍也是咬着牙坚持,好在商队已经见利,并且数目正在倍增。
萧氏来信里一直在保证,年底时候就能收支平衡,让陈绍继续砸钱。
这俩人一个敢要一个敢给,彼此都有些意外。
陈绍没想到萧氏一个土著,这么有远见;萧氏也没想到陈绍一个西北出身的军汉,能有这个魄力如此支持她。
要不是互相知根知底,陈绍都怀疑萧婷也是穿越而来的了;萧婷也差点就以为陈绍是把她宠爱到天上,予取予求了。
就在陈绍咬着牙,继续往山东运送巨木和钱财的时候,王寅走了进来。
他走到书案前,抱拳道:“大王,李纲到河东来了。”
“谁?”
“李纲,前几日辞官的使相。”
陈绍点了点头,说道:“带了多少兵马?”
“大王真会耍笑,他已经辞官,哪来的兵马。”
“那就不用管他。”陈绍如今,是有些烦这些顽固死硬派的。
主要原因就是最近他压力太大,所以心烦气躁,碰到不顺心的事,就趁机发发火解气。
陈绍也有点能够理解曲大了,不内耗的人,过得确实是比较爽,遇见不顺眼的就喷。
走出王府节堂,王寅稍作思索,还是对手下交待起来。
虽然陈绍如此说了,但李纲毕竟有着海内威望,尽管没有一兵一卒,也不能等闲视之。
他让手下盯着一点,记录李纲来到河东的一举一动,若是有勾连本地士绅的行为,即刻上报。
等王寅走后,陈绍放下手里的奏文,心中突然想起刚才的对话来。
李纲,竟然没有回乡,而是来到了河东。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纲抗金不利之后,遭耿南仲串联官员排挤,贬黜出京,出任河东北宣抚使;
内斗小能人耿南仲趁势追杀,又弹劾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南迁。
却也正因如此,使得李纲躲开了靖康之难,赵构即位后,率先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首相。
他实打实地帮赵构,建立起了临时的朝廷机制,算是稳住了局面。
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好说的,确实是能力出众。
然后他上当务之急十事,反对与金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之士;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举荐张所、傅亮、宗泽等主战大臣。
同时订立军律,改定兵制,募兵买马,积极准备收复失地。
这些行为,无不引起赵构的忌惮,黄潜善、汪伯彦看出赵构的心思,趁机弹劾,使李纲拜相仅七十五天便被免为观文殿大学士。
此后李纲在官场数度起落,仍不断上疏陈述抗金大计,抗金之志至死不渝。
但终究没有再拜相,也没有再获得权力,更无法实现他抗金恢复中原的壮志。
如今李纲来到了河东,多半是不服气吧?
他要是想要串联,钻到定难军大本营,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陈绍笑着摇了摇头。
他早就对这些名臣、名士祛魅了。
反倒是名将,无一不是有真本事的,因为史书可以粉饰一个文臣,但武将的战绩骗不了人。
很多时候,治国的能力,和你的品德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想到此处,陈绍站起身来,走出节堂。
王寅果然还在外面,不知道跟手下嘀咕什么,见陈绍招手赶紧上前。
“李纲是从哪里来的?”
“回大王,他先是去了洛阳,和洛阳当地豪族吕、刘、张、程来往密切。而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彼此不欢而散。离开洛阳之后,他取到怀州,从太行山进入河东,如今正赶往汾州,不日即将抵达。”
陈绍点了点头,自己的特务机构水平不低,而且做事很认真。
身处如今的位置,王寅这个手下很重要,自己身边必须得有这么一个人。
“做的不错,继续派人盯着点。”
王寅抱拳称是,并没有说出自己已经安排人手去做了。
他知道,自己这个职务特殊,根本无须在代王面前显露能力和功劳。
只要代王用着顺手,自己就稳如泰山。
王寅自己也很清楚,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江南搞传教时候,练就的本事。
学的都是暗地里串联、侦查、搜集情报,江湖上的路数,不管是去军营战场,还是庙堂官场,自己都不是那块料,没有用武之地。
不如安心做好代王的耳目。
第287章 等你来抢
秋收时节,如约而至。
从整个中原来看,今年收成很不好,南方寒潮使传统的粮产区江南受损严重。
双季稻无法种植,单季稻产量下降,史载“苏湖熟,天下足”的产量基础动摇。
而北方则是因为旱涝交替,导致农田要么被淹,要么枯旱。
惟独河东,因为陈绍大力兴修水利,保障了基本的收成。
但是比起去年,还是有所减产。
这几年冬季寒冷多灾,四时不正,已经有人在传,是因为上皇在位时候,倒行逆施,奢靡无度,遭到了上天厌倦。
最开始传出这种消息的,大多数是支持陈绍的势力和个人,曾经的耿南仲就是一个幕后大推手。
但是信了这种说法的,就大有人在,包括一些忠心大宋的人,也隐隐有些相信。
毕竟这东西很有市场。
唯独陈绍清楚,这是全球性小冰期的前兆,太阳活动减弱与火山喷发共同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于是出现了如此多的灾祸和怪异天气。
解决之道,就是兴修水利,涝时蓄水泄洪,旱时取水灌溉。
代王府的衙署内,陈绍倚在靠背上,“中原尚且如此,对吐蕃就是没顶之灾!我看他们今年,多半是人畜并困,定会大举前来寇边。”
陈绍对这些蛮夷的寇边行为,以前在历史书上看到,只觉得是自然行为,是客观规律。
如今却是真心实意地痛恨。
因为现在的他,真的有地盘、子民。
他们抢的,以前是书本上的数字,现在都是我的钱粮啊。
和这样的蛮夷为邻,真是倒了血霉。
此时河东系官员,没有几个出声的,因为那是西北尤其是河西的事,他们很难感同身受。
如今河东有了云中为屏藩,已经不再和蛮夷接壤,整个河东唯有府谷折家,还和鞑靼人有些接壤。
折家武德充沛,鞑靼人要是敢去,估计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虽然折家派出了半数子弟和兵马,在云内前线与女真鞑子厮杀。
但是剩下的一半,收拾鞑靼人,压力不大。
因为他们以前,是三面接敌,和契丹、鞑靼西夏接壤,尚且能左右周旋。
如今两个强敌,西贼北虏都已经灭亡,仅剩的鞑靼可谓是癣疥之疾。
光是完颜拔离速,就杀的他们哭爹喊娘了。
所以真正要解决的,还是青藏高原的吐蕃诸部,这些松散的部落,早就失去了他们统一的王。
其战斗力甚至还不如河湟吐蕃。
但是他们是真穷,也是真不要命,而且人数实在是不少。
陈绍翻了翻奏报,找到许进的那篇,交给身边幕僚说道:“这是许进的奏文,大家传阅一番。”
许进希望接下来,能够经略吐蕃,最好是收伏吐蕃诸部,使之为自己所用。
他的依据是吐蕃人人信佛,而佛经的释经权,如今掌握在翟家手里。
凉州有佛堂院,里面的和尚惯会蛊惑人心,根据定难军的需要,来解释佛经。
许进希望先把这些人派到高原上去,与当地佛门联络,许之以利益,换取吐蕃高原诸部的归顺。
李唐臣等人看的频频点头。
不少人纷纷表示此计可行。
但是陈绍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如此简单,西夏早就把吐蕃纳入麾下了。”
“这些蕃人,尤其是那些佛主、首领,个个凶残狡诈。”
“若是此时收伏这些人,恐怕只能是给东西的时候,他们表面称臣,不给的时候,依旧来抢,除了有个空名,毫无用处。”
刘继祖问道:“大王的意思是?”
“我有意让吴阶率兵,先把他们打疼,然后拉拢一批肯归顺的,将其部落首领列入“羁縻州官”序列,赐予汉式官名,其他的则顺势灭掉!”
陈绍如今提出个意见来,有的人不等思考,就开始叫好。
叫的最欢的几个,陈绍已经暗暗记住,准备将他们踢出幕僚。
果然他话音刚落,就有人抚掌称善。
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吐蕃如今是一个个分散的部落,若是贸然进攻,逼得急了,将他们打的抱团那就不妙了。
毕竟吐蕃的体量在那摆着,祖上又是阔过的,不像鞑靼人那般空有蛮力没有技术。
陈绍考虑问题,比他们需要顾虑平衡的事更多,留在老家的定难军,苦于没有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