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275节

  李彦琪抱拳道:“末将领命。”

  田晟有些不服气地坐下,周围的几个好友小声安慰了几句。

  曲端听他们说话,隐隐听到建功立业什么的,心中也有些不忿。

  在他看来,韩世忠和李孝忠在云内之战中多有失误,尤其是李孝忠,太过保守致使夏州兵没能扩大战果,让完颜宗翰稳住了战线。

  吴璘更是个大草包!要是自己去的话,蔚州早就拿下来了。

  朱大帅是他的顶头上司,在银州兵中为威望极高,曲端没怎么公开骂过。

  其他几个定难军大将,他都是毫不客气,经常在自己大帐内指点江山。

  本来被朱令灵留在朔州,他就很不满,后来终于等到灵武军出征,自己有机会东进,结果什么仗也没赶上。

  本以为在河北,能和完颜宗望交手,没想到他也跑了。

  只是稍微交手,曲端还打赢了,这让他更加自信。

  不过派兵到开封府,还是让他心中有些奇特的感觉。

  毕竟那是京畿重地,定难军说破大天也是个边军,这是要闹哪样...

  虽然说是去接受赏赐,但节帅可没提让回来的事啊。

  再加上郭浩的一千骑,如今京畿附近,就有定难军的三千铁骑了。

  三千骑,能做的事太多了...

第197章 御前杀人

  西风正紧,暮云低垂。

  在太原府城当中,浑然没有受到金宋开战以后,遍地战火的影响。

  城中百姓,仍然如常过着日子。从河北逃难而来的人等,也都投亲靠友的安置下来。

  纵然没有亲友,阳曲县也张罗了不少庵观寺院,将难民收容下来,每日计口发放柴米酱醋,还有一口每日几文的豆菜钱。

  鞑子虽然撤了,但是这些惊魂未定的难民,也没打算回去河北。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鞑子随时能南下,而河北根本没有人马把守。

  就好像大宋放弃他们了一样。

  除了大宋逃难之民以外,还有很多从云内诸州逃来,尤其是朔州,依附于银州军团而至太原府城的北地难民。

  说起来云内诸州现下也重归大宋治下,可与河北等地逃难而来的百姓还是分出了区别。

  这成千上万的难民,附廓搭起了帐幕,掏出了地窝子,在定难军兵马的监督下布列得整整齐齐,一如军中。

  难民们依附而居,每日由太原府发放粮米烧柴石炭。

  养了这么久,终于有用的着的时候,这几日发的米斗多了一些。

  有很多家都没了的,根本就不打算再回去,陈绍干脆又建立了七八个新营头,从老兵中抽调,给他们配齐了军将都头什长。

  这些能从鞑子铁蹄下,翻山越岭,逃亡河东的汉子,莫不是身强体健,能熬苦,对鞑子又有切齿之恨。

  可谓是上等好兵源。

  等于定难军又扩了三千多人马出来!只要装备完全,再借着一冬好好整练教以战阵,从定难军中抽出的得力军将来教习,在大宋境内,就算的上是相当不错的一支兵马了。

  放在以前边军武将这般擅自扩充军马,自然会为上上下下忌惮。河东路的奏章不知道要飞多少去汴梁,而朝中诸公也会如临大敌,马上料理定难军。

  可是放在现在,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把定难军逼反了,这个责任谁敢负?

  以前经常上书要求裁撤定难军的李纲,近来说话都小心了很多,尽量避免提起陈绍。

  就算有人还不肯屈伏于这武臣淫威,想朝汴梁告什么刁状,指望朝廷中枢出马收拾跋扈武臣也已经不可能了。

  大宋立国这么多年,终于还是到了山穷水尽的一天,这个由武夫一根军棍打出天下来的王朝,最后因为对武人的过度压制,对文官的过分纵容,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城外有几十骑徐徐归来,在马背上还商量着什么,时不时手指朝北点去。

  这些人正是出城沿途巡视的陈绍和太原知府李唐臣。

  定难军做事,素来雷厉风行,既然决定了要修路,前期准备已经开始。

  从太原一路北上,多有河谷,又有大唐古道,修路倒也不是很难。

  只要把路修起来,应州的重要性,又将再上一个台阶。

  田间一个中年农夫,看到陈绍等人,突然挥舞着双手叫了一声:“陈统制!”

  陈绍转头看去,并不认识他。

  农夫呲着牙,笑道:“小的从元宝寨开始,就跟随您老,如今听咱们官府的话,带着全家搬河东来啦!”

  陈绍抓住马缰绳,笑着骂道:“那你可是个顶没出息的,元宝寨的弟兄,但凡有胆子上阵的,如今最低都是都头啦。”

  “你喊住我什么事?”

  元宝寨就追随自己的,如今还跟着来了河东,这是真原始股了。

  而且还特别听话,这次动员西北人来河东,响应的人不多,因为西北的日子如今过得很舒服。

  打了几百年仗,突然一下子四面没有敌人了,唯独需要防备的,只有高原上那些饿疯了的吐蕃人。

  这农夫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陈绍很乐意伸伸手。

  “没啥,就是跟您老说一声,今年大收!您看这麦,大收,大收啊!”

  这几声带着关西腔,喊出那种兴奋劲来,很让人动容。

  “你个狗日的,喊得恁起劲,跟他娘打了胜仗一样。”

  农夫哈哈笑道:“种地的遇到丰年大收,不就是打了大胜仗嘛!”

  陈绍笑着挥了挥马鞭,和这个农夫告别之后,进入太原城中。

  他的心情一下变得更好了。

  和李唐臣分别时候,陈绍又特意嘱咐道:“来年的劝农,要好生去做,种的好的奖励农具;把田荒了的懒汉,拽出来游街!”

  李唐臣点了点头,劝农一直是地方官很重要的职责,但是近年来大宋的官府几乎荒废了这个职能。

  在这片土地上,你就算是有冲天之志,也得按这片土地的规矩来----先把地种好。

  ----

  回到府中,陈绍除去披风,看着布置的十分精致的餐桌,笑道:“我要准备的东西,可都备好了?”

  李玉梅赶紧上前,献宝似得说道:“老爷放心,一件都不少。”

  “那就好。”

  陈绍让她们准备些金珠宝贝,作为礼物,由商队捎回西平府和鄜延路刘府。

  自己的妻妾、姑母甚至连小小的女儿,也准备了玉佩还有小孩子玩意送去。

  李玉梅和刘采薇见他给家人准备礼物,非但不吃醋,还十分高兴。

  因为她们惊喜地发现,妾室也都有礼物。

  这说明自己今后,地位也不会太低,自家老爷是个心疼小妾的好老爷。

  征战在外,又恰逢佳节,陈绍想起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觉得有几年没见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若是没有李师师的倾囊相助,自己也未必会如此顺利,后来相处中更是对自己照顾的无微不至。

  以前读史书,看到周太祖郭威和圣穆皇后柴氏的故事,还有些羡慕。

  如今自己身边也有了这样的女子,叫他如何不思念。

  李玉梅笑道:“老爷还真是多情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两个天天见的,就不值钱了。”

  陈绍哈哈一笑,拍拍她的脸颊,“你们两个小蹄子,是一见不日,如隔三秋。”

  ----

  女真大军撤走之后,过了近一个月,汴梁才缓过来。

  自从太祖开国,汴梁周围就没有再起战火,人们根本不信,开封府会打仗。

  恰逢中秋,要是搁在往年,城中早就大肆庆贺起来了。

  汴梁各条街道,定然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摩肩擦踵。更别提大相国寺那些地方,更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

  不过今年,虽然也还有一些庆贺活动,却显得很是古怪。

  盛世的表象,被人一戳就破,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

  城外虽然已经没有鞑子,但是来自各地的勤王兵马,暂时还没有撤去。

  依然是一副兵荒马乱的模样。

  大多汴梁居民,只要家中有柴有米的,还是谨慎的闭门不出。

  可是那些升米把柴度日的人家,却还是要出来寻生活。

  正店闭门,一些小食肆遮遮掩掩的还是开张。

  大些的瓦舍重门深锁,半掩门子却帘掀一角。

  柴社不开张,却还有四郊乡民挑担叫卖。

  有些卖饮子的汤坊也悄悄开门,却在水牌上贴着莫谈朝事的招子。

  往年这般佳节,大宋的官僚们向来是潇洒的很,当在家中高卧,与好友相约,根本都懒得再去衙门画卯。

  午后更是要设上古董羹,暖上几角菊花酒,召来三五小娘,呼朋唤友,高会清谈。

  对大宋的官员来说,这种好日子,持续了百年,早就已经习惯。

  辛辛苦苦,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过这种日子么。

  至于那些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要为这个国家缝缝补补的明相贤臣,多少年不见了!

  不过此刻,瑟瑟秋风中,这些大宋臣僚一身官服,或带元随,或轻车简从。

  大家都很自觉,早早去了各自衙门,不管有没有事做,都待到时辰再回家。

  突然,街道上出现一群侍卫,这些亲卫人人都牵着高头大马,戴着貂帽,未曾披甲全着赤袍。

  腰间佩着长刀马剑,马鞍侧有弓袋箭袋。

  看着着实雄壮,但是百姓们躲在暗处,却忍不住唾骂几句。

  大家捐钱捐物,帮着殿帅高太尉,练出这么一支都门新军。

  在汴梁被围,京畿百姓惨遭屠戮的时候,他们却一直躲在军营里没露面。

  开封府衙的捕快,都上城楼守备了!

  这些亲卫,护送着太上皇的銮舆,直往皇宫而去。

  他自从搬出那个皇宫,极少回去,唯有祭祀、大朝会时候,偶尔会驾临皇城。

首节 上一节 275/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