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113节

  光惦记着怎么在其中捞一笔了。

  至于赵佶,为什么能爆发出这样大的决心,并非是他远迈父兄的豪情壮志。

  纯属是他真的很想继续挥霍,但是确也知道朝廷没钱了,不光是没钱了,还因为提前印发宝钞,将这个来钱的道也给堵死了。

  蔡京以前给自己弄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到了王黼上台,那就是杀鸡取卵,而且这王黼还把卵吃了,给自己留下了些鸡蛋壳。

  一旦没有了钱,赵佶自然就想着自己享用之事,他浑身难受。已经很长时间不治宫观了,赵佶每日里都很不安,怕妨碍自己修道长生之途。

  就很是想花一笔钱出去!

  所以,他爆发出了前面大宋君主都没有的魄力,要彻底解决禁军!

  那禁军打掉,光是每年省出来的钱钞,就够自己挥霍了。

  甚至还可以有钱去伐辽、灭夏,收回燕云十六州,让自己玩乐的同时,还能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本来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可是事到临头了,赵佶又有些担心。

  禁军号称百万,实际估算着,也有三五十万。

  这是何等庞大的兵力。

  万一闹将起来,可如何是好。

  似乎是看透了他的心思,童贯笑道:“官家,开弓没有回头箭,请官家放心,京营禁军这些年来被那些蛀虫祸害的千疮百孔,早就不复当年开国时候的勇武。”

  赵佶点了点头,说道:“朕并不担心...”

  童贯此时,在这群人里,确实是最有胆色的。

  因为他统兵十几年,是知兵的,都门禁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纯属是放屁添风。

  而且你们平日里,喝兵血、吃空饷,把士卒不当人看,怎么会有人给你们卖命。

  只要王禀顺利地把何灌拿下,然后按照自己给的名单,将将门世家的核心人物抓了,京营禁军调出汴梁,就彻底赢了。

  接下来,就由满世界最会理财的蔡京来整理国家财计,自己伐辽大计,也会变得顺利起来。

  ----

  太子东宫内书房当中,一片阴郁的景象,气氛在这个书房里面,绷得紧紧的。

  地上是碎瓷片,却是刚才太子发怒,将摆设推倒造成的。

  对于性子稳重的太子而言,这般举动,非常罕见。看来是心中郁愤难解,已经到了极点。

  这的确也不能怪这位太子,一早起来,他竟然发现自己的东宫被围了!

  历朝历代,但凡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最尴尬的。既要小心翼翼,不被自己那当皇帝的老子爹忌惮。

  更得提心吊胆,提防明里暗里的兄弟们。一旦有所不慎,错过的不只是天地间最为诱人的权势,还有自己的小命。

  他自认为已经足够小心了,可是什么错都没犯,照样被人围了起来。

  他只能提心吊胆,却根本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这位太子而言,他的心结本来就更重一些。赵桓的太子之位并不是很稳固,他有个三弟赵楷,风神气度,读书论文,父皇宠爱...哪一方面都在他之上。

  他唯一占先的,无非就是一个嫡长子身份。在这个弟弟咄咄逼人的风头面前,赵桓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稳住脚步,不敢有任何差错。

  却一直看着自家父亲不断的加恩在这个三弟身上。每一次加恩的表示,都会让他心中一紧,睡不着觉好些时日。

  一直在易储阴影当中战战兢兢活着的太子,私下里很有几天一改往日端重缄默的性子,私下设酒宴高乐了几日,很有些癫狂之态。原因无他,日子过得实在太憋屈了,不发泄一下会彻底疯掉。

  这种折磨下的隐忍,终于在今天迎来了爆发,他觉得兵围东宫,肯定是父皇要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了!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赵恒吓得一哆嗦。

  但是随着宦官通传,原来是自己的亲信来了,他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出去。

  耿南仲、宇文虚中和吴敏联袂进来,先是给赵桓施礼,马上道:“殿下听说了么?”

  “什么?”

  “禁军谋反,陛下调王禀将军进京平叛了!”

  赵桓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

  好消息是父皇不是针对自己,调兵围住东宫,是保护自己。

  坏消息是六十万禁军反了...

  真打进来怎么办?

  三人听到消息,几乎是立刻就奔往东宫,那些胜捷军的人也不拦他们。

  只要不是禁军来,他们懒得管。

  宇文虚中马上说道:“殿下,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可以召集东宫的护卫,参与平叛,这外面的胜捷军将士,也可以用金帛收买,让他们为殿下所用。”

  吴敏道:“不错!谁人不想建功立业,他们肯定听殿下的!”

  赵桓怔了一下,心中属实畏惧,不愿意去面对叛军。

  “孤...孤王又不曾领兵,如何能退敌,万一被叛军捉了,反倒成了他们威胁父皇的手段...孤还是在这里呆着吧。”

  几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正在此时,外面的宦官又进来报称:“殿下,李...”

  他话还没说完,一个高大文士迈步走了进来,“殿下!官家和蔡京,要对禁军下手了,此乃天赐良机!殿下快些拿把剑,我等护着你去捉了何灌!”

  几人纷纷侧目。

  来人是李纲李伯纪,正是他们一党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少有文名,时人许之为将来必然入政事堂秉政。

  政和二年在他二十九岁的时侯进士及第,短短三年就做到了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提拔的如此之快,即使在大宋也很罕见,时人都认为他必然前途无限。

  等到了四十岁,必然可以拜相!

  但是李纲一封议论朝政过失的奏章一上,顿时就丢官去职。

  当时赵佶即位已经十余年,位置坐稳,就开始暴露本性。

  蔡京当时在相位之上,也以丰亨豫大之名推波助澜。大治宫室,开始设立花石纲,立道官二十六阶……无数新奇古怪的花样拿出来。

  当时朝中蔡京用一块元佑党人碑,把旧党打的不敢抬头,所以旧党对此都装作没看见。

  这也是大宋党争的传统,失势时候就尽量低调,得势了就尽情猖狂。

  就只有李纲这位入官才三年的家伙直言上书,奏折中对着赵佶啪啪打脸。用词之激烈,他们一党的官员们看到都心有余悸,李纲也毫不出意料的被赶出朝堂。

  大家都是为他惋惜,尤其是旧党清流中人,都觉得他如此大好前途,说丢就丢了,是自己党内的损失。

  第一次罢官,李纲好歹没有被追夺出身,还有做官的资格。又过了三年,总算起复回朝,还给了一个太常少卿,国史编修的闲官的去做。

  既然当御史你总是直言无忌,让人生厌,那就且修国史去,看你还能折腾出什么妖蛾子出来?

  照理说第一次罢官,算是你李纲胸中还有一腔热血在,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气在。好容易起复回来了,就该踏实熬资历,将以前丢掉的时间追回来。

  等到了五十岁,也未尝不是政事堂有望。毕竟他有文名,有声名,大宋就看重这个。

  赵佶罢斥他三年还是将他召回来使用,也是盘算着这家伙性子磨好了,自己可以大用的。

  却没想到,起复回朝不满两年。宣和元年李纲再一次上书,又言及别看现在大宋一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模样。内囊里却是千疮百孔,处处都埋着莫大隐患。

  还一条条一款款的将这些内忧外患都列了出来,生怕赵佶看得不分明,每一条都是指着赵佶鼻子骂。

  他说东南应奉行事之酷烈,江南百姓之民不堪命。

  朝中财政之窘迫,处处度支为难。宣和元年黄河大水引发了汴河决堤,原因竟然是在每年修河的时侯,三司竟然拨不出钱来了!

  大宋兵事废弛,除了陕西诸路,其他地方的厢军完全没用。

  而陕西诸路西军,也渐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必须加以控制。

  李纲还敏锐的注意到了发生在北地辽国和女真之间的战事,预言女真必然为大宋将来祸患。

  必须在河北河东路诸路有所措置,为将来所备。这些地方都在在需钱,而朝中又窘迫万分。源头就在于赵佶享用无度,请求赵佶罢东南应奉,停花石纲,废艮岳,逐道官,修文治武备,以应将来之变。

  大臣骂皇帝,这是前面几代大宋君臣的故事,以前的皇帝能忍,如今赵佶君权如此重,岂能惯着他。赵佶览奏,毫无疑问的冲冲大怒。

  说起来赵佶也有些委屈,什么停花石纲废艮岳逐道官停宫室营造。都是私底下为人说烂了的。仿佛只要赵佶这般做,大宋顿时就大治,江山升平稳固,远人自然来服。这些话只要不摆明车马说出来,赵佶也向来装听不见。

  赵佶的确是极其能花钱,东南应奉和花石纲,整个搅乱了大宋的财赋重地东南诸路也是事实。而且他用人行事荒唐轻易,经常绕过一个成熟的官僚体系自行其事,破坏了大宋统治体系的正常运转,使得国家大事,哪怕重臣也无法专其责,最后只能归于他赵佶按好恶进行裁断。虽然君权之重,在大宋百年来可称空前,却动摇了大宋整个的统治基础。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单纯论起钱来,赵佶如此开销,一年皇室用度也不过就是七八百万贯。还要三年发一次內帑犒赏天下,边境但有战事,犒赏将士也多是内库出钱。三司度支但有为难处,求到赵佶头上请发内库,赵佶不论多少,能给一定给。

  他又不傻,天下都是他的,只要一直有钱进来,该花就花出去。他藏着这些钱在内库里面难道每天没事数着玩儿?

  奢靡过于前代是真的,但是你们这些士大夫,甚而都门禁军这些军将世家,谁不是豪阔万分?一个东南应奉,多少人贴在上面收好处?朱缅可不单单是应奉他天子一个,朝中人物,谁没吃朱勔的贿赂,当朕不知道呢!

  而且朝廷按照惯例,每三年一次赏赐群臣,你们这些文臣士大夫都是毫不客气地收下。

  谁也未曾体谅朝廷财政艰难,发扬风格,说是不要的!

  怎么就在这个钱上面,揪住朕这个天子不放?

  大宋的种种问题,都是百余年来制度性缺陷积累下来的。再加上中期以后越演越烈的党争,实在不是他赵佶一个人的过错。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赵佶自然不会如后世一般看得分明。

  不过他也有应对的法子,就是加倍豪奢,加倍地花钱,加倍地宣传如今是盛世。

  身披大宋版的皇帝新衣,逢人就说大宋的富贵繁华,任何人想在这上头戳破这个泡沫,他赵佶是绝不容情。

  李纲一下又撞在这个枪口上,赵佶也没对他客气,你也不用退职返乡悠游养望了。

  去南剑州沙县这荒僻之地去监税去吧!

  所谓监税,都是一些繁杂琐碎之事,而且责任还重。

  虽然李纲算是南剑州左近的本地人,但是对于大宋士大夫而言,特别是在汴梁中枢任过职的,贬到这个地方来,已经是重得不能再重的处分了!

  第二次被贬逐出了汴梁,也终于成就李纲大名。

  前几天京师大水,他叔父不幸落水死了,李纲回来奔丧,没想到正好碰上了如此大事,顿时激动万分。

  提着剑就来找太子了。

  毕竟如今太子,是他们这些旧党的唯一希望,就指着他翻身了。

第118章 出兵西夏

  李纲看着懦弱的太子赵桓,气不打一处来。

  他瞪着眼睛,就要据理力争,赵桓是知道他脾气的,见状直接捂着脑袋说道:“孤头疾犯了,疼痛难当,先去歇息一会。”

  太子一走,剩下的几个人大眼望小眼。

  李纲失望至极,把手里的剑一扔,宇文虚中上前宽慰道:“国家整顿禁军,总归是个好事。”

  李纲看了一眼周围,压低声音,说道:“官家在位,近二十年,君权之重是有宋以来的巅峰。已经练出了君王用人的一套平衡手段,当初重用蔡京,就是为了打着两任先帝一脉传下来的新党旗帜,来对抗天下人的质疑。

  以蔡京稳固住地位之后,顿时就开始限制蔡京权柄,以为制衡,从没忘记用人牵制他。原来是寄望梁师成,但是这位隐相实在有点不争气。在蔡京面前折了好大的威风,顿时宠信大减。

  现在朝中可以指望的,就是咱们这些被打压了这么些年的旧党士大夫之辈了。今日蔡京主持整饬禁军,风头无两,看似是他权势最盛的时候,却也是我等的大好机会,官家肯定要重用我等来制衡他,奈何....殿下他,唉!”

  他这话说的十分露骨,传出去已经够判刑了。

首节 上一节 113/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