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296节

  吏部邹云锦的奏折上,对于事情的经过并没有隐瞒。而步军统领衙门的奏折后面,则附带着申朱墨的遗书。

  在乾熙帝看来,申朱墨的遗书,字里行间满是怨愤。

  这怨气,不单单是对吏部,也有对自己在太常寺的上司和同僚,尤其是对那几个靠山硬,平日里光拿俸禄不干活的。

  乾熙帝在位多年,对于宫里那点门道儿,也是心知肚明。

  他当然知道六部之中,并不是你干得多,就能提拔得快。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他掌控的朝堂同样适用。

  他乾熙帝提拔自己的心腹亲信也从来没有手软过。

  但是,对于那些勤勤恳恳干活的人,乾熙帝虽不至于快速提拔,却也会给人家一个立足之地。

  没想到这次京察,有人吃相竟然如此难看!

  这让乾熙帝心里很是恼火!

  他的目光扫过名单上两个熟悉的名字,心里就大致有了答案。

  太子究竟有多少门人,乾熙帝虽然不能说全部掌握,却也知道了不少。

  毕竟,有的人在跟随着索额图成为太子一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遮掩。

  甚至还有人主动将这种事情宣扬出去,从而增加自己的声誉。

  这两个人,就是跟随太子的。

  莫非,太子在这件事情上打招呼了吗?

  乾熙帝的目光瞬间落在了沈叶的身上。

  沈叶正琢磨着自己是不是回避一下,毕竟这种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就在这时,乾熙帝的目光却朝着他看来,那眼神儿可足够犀利。

  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莫非,这件事情和自己有关系?

  可是,自己明明没有给谁说过情啊!

  就在沈叶疑惑的时候,乾熙帝已经沉声地问道:“太子,你认识李云深和章志明两个人吗?”

  听到这个问题,沈叶的脑子里,瞬间出现了索额图给自己的那本效忠书。

  那上面,确实有李云深和章志明的名字。

  只不过两个人的官职并不是太重要,所以沈叶并没有在意。

  这两个人有什么问题吗?

  皇帝突然问起,沈叶疑惑之下,心里顿时升起了一种不妙的感觉。

  这俩人,莫非牵涉到自己?

  一念之间,他就沉稳地回应道:“父皇,这俩人儿臣有点印象。”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儿臣和他们两个并没有什么接触。”

  不管乾熙帝为什么突然问这两个人,沈叶的原则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没必要撒谎时候,绝不撒谎。

  毕竟作为太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被记录的。

  乾熙帝听着沈叶的回答,目光微动。

  太子最近一段时间内,确实和外臣接触不多,总体来看,还是很安分守己的。这也是他最近对太子比较放心的原因。

  更何况,太子对自己,好像也非常不错。

  别的不说,不仅给他修了这小汤山,每日的请安从不间断,就连赚了钱都知道分自己这个老父亲一份……

  想到这些,乾熙帝就觉得自己的心头一软。

  虽然太子对于皇帝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但是太子能当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错了。

  能为自己分忧解难,又能为自己赚钱,还知进退的太子,并不好找!

  思索之间,乾熙帝的心里猛地冒出来一个想法:莫非,有人在故意针对太子吗?

  毕竟,一个六品郎中,就算被罢官回乡,凭着进士功名也能逍遥度日。

  犯得着为了争一口气,这般的极端暴烈吗?

  京察之中,各个大佬给自己的弟子门生打招呼,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为什么这个申朱墨死的时候,别的人不提,偏偏就单挑太子的人说事呢?

  种种疑虑在乾熙帝心头翻涌,乾熙帝的思绪快速的扩展。

  他沉吟了刹那,还是朝着沈叶问道:“太子,在这次京察之中,你可曾给吏部打过招呼?”

  “父皇要问,儿臣不敢隐瞒,儿臣在这次的京察之中,确实打过招呼。”

  沈叶在稍微沉吟了刹那之后,就老老实实地道:“儿臣一共打了两个招呼。一个是年栋梁;另外一个,就是代表理藩院和吏部尚书谈了一下理藩院的京察。”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张英垂首而立,默默地听着父子的对答,大气都不敢出。

  他在看到申朱墨的遗书特意点出太子门人时,就意识到,这件事情是冲着太子来的,分明是要把祸水东引。

  因为上面提到的两个人,确实是太子的门人。

  在京察的过程中,给自己的亲信打招呼,本身就是常态。

  如果不能庇护自己麾下的人,那么大佬还怎么能够成为大佬。

  他张英也没少做这样的事情!

  乾熙帝沉吟了刹那,未置可否,转而问道:“太子,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沈叶虽然不想掺和,但是这件事情已经把他拖下水了,他不得不发声。

  甚至可以说,此事让他成了不少人眼中,那操控着京察的幕后大佬,是迫使申朱墨自尽的幕后推手。

  沈叶稍加思索之后,正色道:“父皇,这件事情虽然发生的突然,但是儿臣觉得,我们更应该通过事情的表象看本质。”

  张英对于乾熙帝问太子怎么办能理解,除了给自己儿子一点压力之外,也是考验一下太子的治国能力。

  在他看来,面对这种棘手的事,最好的办法除了安抚死者家属之外,还应该对京察进行一次深入调查,从而转移大家的视线,没想到太子居然另辟蹊径。

  现在太子这话,跟他的感觉有点不对啊!

  “父皇,儿臣觉得,京察咱们沿袭的是前朝,虽然不能说没有丝毫改变,但是改变很小,可忽略不计。”

  沈叶郑重的道:“所以,京察之中,实际上积弊已深。这些问题,也是让群臣腹诽的。”

  “儿臣以为,应当从制度上进行革新,让普通的官吏也有发言权,增加他们的评议权,让他们对京察有一种参与感,方能避免申朱墨这样的悲剧重演。”

  乾熙帝本意是存着考验太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却没想到,太子竟然直指制度根源,给他来了一个剑走偏锋。

  不对,好像太子的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个个念头闪动之中,乾熙帝挑眉道:“对京察进行改制,你说得简单,京察沿袭了这么多年,自有其道理。”

  “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既然你说改变,那你给我说说,京察具体应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改变,又该怎么改变?”

  乾熙帝的话,张英暗暗点头,非常赞同。

  他觉得此时的太子,等于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又好像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毕竟,这京察改制,岂是儿戏?

第339章 啥京察,不就是弱化的年终考核吗

  一项制度能够延续百年,那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就算是王安石和张居正那样的能臣,推行改革前也得反复斟酌,深思多年。

  太子现在突然提出要改革京察制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在张英暗自感慨的时候,乾熙帝也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太难为人了!

  太子虽然聪慧,但这么复杂的事情要他当场作答,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就在乾熙帝打算给太子一个台阶,让他“随便说说”的时候,沈叶却开口了!

  这种事儿对于沈叶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这京察,说白了,不就是年终考核嘛,不不不,比起年终考核,还弱化了不少,更宽容一些。

  这种年终考核,沈叶年年参加,对于里面的弯弯绕,那可太清楚了。

  他沉稳地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这京察制度,其实还可以再添加一些内容。”

  “比如,可以设置一张互评表,把所有官员都列到这张表上,然后每个人按照优秀、良好、称职和不称职来评比……”

  “……这样一来,堂官可以评自己的下属,下属们同样也能给堂官的工作做一个评价……”

  “还有,儿臣觉得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个人谈话’环节,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之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而负责考核的人,必须对谈话内容予以保密。”

  “还有,在一个部门之中,也可以让各级官员对部门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这个部门的堂官工作是不是合格……”

  太子侃侃而谈,张英的脸色就是一变。

  他觉得太子所说的这些办法,虽然新奇,却并非不可行。

  只不过,这些办法执行下去,堂官的日子,可就有点不好过了。

  不论谁来当堂官,都不可能不在乎下面的意见,这样就能避免一些堂官的独断专行。

  而朝廷这边,也能通过更多的渠道,来知晓大部分朝臣的真实情况。

  这些办法确实高明。

  可是,这真的是太子刚刚想出来的吗?

  张英有点懵,他虽然不敢相信,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是乾熙帝刚刚才问的太子。

  而太子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答案。

  这答案,实在巧妙,不但增强了京察的作用,还提高了普通的朝廷命官在京察中的参与感。

  最重要的是,它还削弱了某些大佬在京察过程中操纵局势的能力。

  这是张英不愿意看到的。

  但对乾熙帝来说,却是喜闻乐见的局面。

  毕竟,对乾熙帝而言,他不喜欢任何一个部门变成铁板一块。

  单独谈话和互评表,正好多了一个让皇帝看清楚各部内情的渠道。

  乾熙帝一边听,一边默默地琢磨沈叶的意见。

  张英能够想到的,他同样能够想到。

  而且,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通过这个办法,还能减弱吏部在京察之中的权利。

  甚至通过这种办法,还可以减弱吏部的权势,让以后的官员调整,不再是吏部一家说了算。

  想到这些好处,乾熙帝的心思就从申朱墨的死,直接转移到了京察改革上。

首节 上一节 296/3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