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791节

  一张巨大的堪舆摆在众人面前,而在殿内原本应当是放置桌案以便皇帝和臣子们议事或开经筵日讲的地方,也换成了一张巨大的沙盘。

  无论是堪舆还是沙盘,都是以河套和阴山为核心向着四周铺开。

  总督京营戎政、镇远侯顾寰手持一支长杆,在沙盘上不时的指向某些区域。

  “依照严少保所进军略,我朝如今收复河套,必当严守此地。盖因为我朝当今,虽有不少养马场,如前元设于两淮之马场,河东马场,燕山马场等,然其所产马匹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河套一地,却是水草丰盈,历来便是培育良马所在。守河套,可解我朝用马之需,追赶蒙古人所骑战马,进而可让我朝兵马有重开二祖征讨漠北之举。”

  这是在说明河套的重要性。

  在场众人无不点头,脸上却也多了几分无奈。

  若是在过去,中原掌握河套和河西以及青海,根本不用忧愁战马的来源。

  但是在今日之前,这些地方都不在朝廷掌握之中。

  如今有了河套这等最好的养马场,自然不能再丢失了。

  顾寰手中长杆轻轻向北移动,看了眼严绍庭,随后看向皇帝,面露笑容:“严少保所进欲要在阴山以北,以秦长城为基,重修我大明阴山长城,虽路途遥远,但因阴山地形所致,又有秦长城为基础,并不需要太多投入。除关隘要地,需以夯土、砖石混筑,余者皆可原地以土石重修。只是严少保所提重建北魏六镇城,因位处长城之外,却又要驻兵屯田,迁徙百姓,需有坚城,此处六镇城亦非仅六城足以,各城之间依北魏之制,亦要择地筑造卫城,尽驻兵马,防备六镇城为敌军围困,讯息难通,此处耗费,臣等已与户部、兵部、工部商议,恐需钱粮三百万,征伐徭役三十万。”

  当三百万钱粮,三十万徭役一出。

  殿内众人纷纷脸色紧绷,面露犹豫,眉心夹紧。

  而顾寰则是快速解释道:“不过,若有阴山以北长城防守,则河套无虞。且固原、延绥、山西三镇,自可再不直面蒙古来犯,此处钱粮便可减省下来,而此笔钱粮过去是要年年支用。而六镇城,则可屯驻兵马,即便朝廷不行北征,亦可东西策应宣府、大同以及宁夏、甘肃等镇。且六镇城虽处阴山以北,漠南地界,但城池周遭亦可屯田种粮,配合河套补充九边粮草供应。”

  终于是将所有的话都说完后,顾寰亦是脸色紧绷着,环顾了一圈。

  他是怕有人会在听了这些后,当众说一句耗费太甚,穷兵黩武。

  同样在场的三国公之一的成国公朱希忠,则是扭头看向户部尚书高燿:“高尚书,户部这几年进项颇多,如今能否支应起这笔花销?”

  他这话根本就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

  前半句说户部这些年有钱了,后面再问能不能支撑起阴山防线的建设,分明就是在说户部别乱找借口说没钱。

  高燿环顾左右,最后看向同样面露征询注视着自己的皇帝。

  他躬身颔首,低声道:“启禀陛下,若……若是朝廷要在今年亦或明年内依照严少保所言筑造好阴山以北长城与六镇城及卫城,户部若有钱粮,却也难以支撑起来。便是拿出了这笔钱粮,恐怕朝廷在别处的用度便要锐减。”

  听到这话,朱载坖的眉头不由一紧。

  这可不是自己想要听到的话。

  但高燿很快又开口解释道:“但!但若是将这笔开销分成五年或者三年,那户部绝对可以保证所需钱粮分文不少!”

  皇帝的脸色缓和下来,稍显轻松。

  朱希忠亦是点头道:“这笔开销我等已与工部商议过,长城要修建,六镇城和卫城也要同时开工修建,没有个五年也得要三年光景才能彻底建好,户部不必担心。”

  当众人以为这笔开支和策略就要定下来的时候。

  高拱却是轻咳一声。

  众人纷纷抬头看向引起众人注意的首辅。

  这才发现。

  首辅竟然还没有开口发言呢。

  朱载坖亦是侧目看了过来,面带笑容:“元辅是还有查缺补遗的地方?”

  高拱则是直面皇帝,双手作揖:“陛下,臣欲问陛下一事,恭请陛下能为臣解惑。”

  首辅此言一出。

  朱载坖眼神微微晃动,在场众人也是稍有疑惑。

  听着高拱这个语气,貌似不是什么好事呢。

  朱载坖迟疑片刻后,点了点头:“元辅既有疑惑,自可问来。”

  高拱嗯了声。

  而后抬头挺胸,环顾左右,扫视众人。

  他张开嘴,提高声量。

  “臣敢问陛下,如今我朝是嘉隆新政要紧……”

  “还是大举兵伐,大行穷兵黩武要紧!”

  怒了。

  高拱终于是忍不了皇帝的转变,发怒了。

  一开口,便是大举兵伐穷兵黩武之词脱口而出。

  瞬间。

  数十双眼睛,紧紧的盯着面有怒色的高拱。

  首辅之怒,无人可以漠视!

  …………

  月票月票

第571章 文华殿辩经,严氏国家论!

  即便是已经执政半年有余的皇帝朱载坖,面对高拱的突然质问,也是神色一晃,眼里露出几分意外和紧张。

  首辅者。

  执掌中枢大位,为百官表率。

  自太祖、成祖之后,内阁首辅便渐渐位高权重,可引领群臣封驳皇帝的口谕,乃至于圣旨。

  只是一瞬间。

  朱载坖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有关于先帝在位时发生的事情。

  嘉靖初年,大明朝堂之上激流涌荡,官员们正是在一位位内阁首辅的带领下,对皇帝发起一次次猛烈的进攻。

  那是一个漫长的围绕着大礼议争辩的时代。

  最终。

  皇帝得到了某种满足,而官员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地位,最终才一步步造成嘉靖朝那漫无休止的朝臣官员相互争斗。

  难道自己的隆庆朝,也要如嘉靖朝一样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当朱载坖即位之初,雄心壮志的想要一改国家面貌,而今日面对首辅的忽然发难,立即就出现了胆怯。

  而文华殿内六部九卿亦是脸色紧绷。

  高拱忽然发难,喊出穷兵黩武四个字,无疑是正面反驳皇帝。

  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

  反倒是李春芳,默默低下头,嘴角挂起一抹笑容。

  斗吧!

  都斗起来,争起来。

  如此自己才能有更多的余地去保全清流旧党。

  高拱则是上前一步,昂首挺胸,双目通明,掷地有声:“孔圣论语有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老子道德经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殿内寂静一片,只有祭出圣贤言论的高拱,余音绕梁。

  朱载坖目光一缩,他很清楚,当高拱这位当年王府潜邸的师傅开始以圣贤与自己辩论,那么对方就已经占据了高地和主动。

  见皇帝默不作声。

  高拱长叹一声:“皇上自小读圣贤,阅经典,当知先贤之言,今尔执政,执掌社稷,肩挑宗社,更当知晓兵家之害。皇上欲尽钱粮以壮新边,此心乃为安民,臣又岂可不知?然,孟子有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国之事,征讨招抚于外,非尽兵事可成,行王道仁义,则多有助也。”

  “当今天下积弊已久,虽开嘉隆新政,然新政行之未久,国力未醒,国势未强。此番太子少保功复河套,当有解甲归田,马放南山,安民治边,内修仁政之举。”

  “待国家强盛,内忧尽除,我大明自可携仁仁王道,纳四方来降,成陛下天可汗尊号之实!”

  说到最后,高拱目光深邃的注视着皇帝。

  殿内众人则是一阵窃窃私动。

  “高拱!”

  “你过分了!”

  “怎可在陛下面前如此僭越!”

  如今还在刑部尚书位子上的严世蕃当即站了出来,脸色阴沉的怒斥高拱。

  周围人虽然没有附和,但看向高拱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虽然高拱是解释了现在朝廷为何不能将钱粮投入到河套、阴山新边,但他最后的话却说的实在是过分了些。

  什么叫成天可汗尊号之实?

  这不就是在说,今天虽然有蒙古各部投降献舞的头人进天可汗尊号,但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却并不符合这一尊号的标准。

  也难怪严世蕃会用僭越二字来怒斥高拱了。

  但有严世蕃反对怒斥高拱,自然就有人支持。

  因高拱而入阁的原礼部尚书高仪,便随即走了出来。

  “皇上,首辅方才所言,绝非是僭越皇上。首辅亦有言,我朝如今当先安民治内,再行外兵事。臣等读圣贤书,翻阅历朝史书。如前汉武帝之时,便因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困苦,最终武帝晚年之时更是悔之不已,亲下《轮台诏》罪己。”

  “我皇圣明,自当效仿唐宗,内修民政,以史为鉴,不复汉武之事,国强民盛,再行域外兵事,则皇上圣明之名,自可使天下亿兆黎庶知。”

  随着高仪出言附和高拱,就连李春芳也终于是抬起头站了出来。

  在众人注视下,李春芳面带笑意,躬身作揖,劝谏道:“启禀皇上,当下嘉隆新政用急,国中诸事繁杂不已,文渊阁中夜灯长燃,六部五寺官吏奔走不息,此为何意乎?臣以为,此乃为我大明黎庶计,使民富,则国强。如今河套已复,阴山驻军,蒙古俺达部往日最盛,今亦被驱,放眼三五载之内,北地当不会再起大战。古人言,攘外必先安内,今国家内政未修,何谈用兵于外?臣以为,皇上圣文神武,天资聪睿,必当知晓此间之理。今尔,当平息战事,尽中枢官吏之力,全国库钱粮之存,广行新政于内,休养几载,安民定军,放军士回乡耕种,自壮己身,待数年之后,嘉隆新政上下通行,则我朝必当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华殿内。

  仅有六位阁臣的内阁之中,就有半数阁臣要求皇帝休养生息。

  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件事还是首辅首倡。

  朱载坖的脸上终于是露出了一丝错乱,不知当下该如何应对。

  自他登极以来,实在是太顺了,从未遇到过挫折。

  而今日,这等挫折又来的太过猛烈和突然。

  皇帝已经全然不知自己该怎么决断,是否要将自己的意志坚持到底。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附和自己的意志和所求。

  叮咚。

  终于。

  就在皇帝要低头向自己的老师,自己的首辅低头妥协的时候。

  文华殿内响起一道脚步声。

  朱载坖猛然抬起头。

  只见新晋的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另有无数荣耀官职在身的严绍庭,面带微笑的信步走出。

首节 上一节 791/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