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573节

  李幼滋深吸一口气。

  虽然现在严绍庭想要做什么他也不知道。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在能哄着王廷跟上自己,等往后真要是出了什么事,也好有个人能一同陪着遭罪不是?

  他当即眯着双眼,冷声道:“咱们现在立马带着人赶去清江浦。但咱们人去那边,可消息却要往南京那边送!”

  王廷当即心中一动,脱口而出:“将严绍庭的这把火烧到南京去?”

  李幼滋重重点头:“对!烧到南京去!真要是出了事,他们那些个在南京的难道能躲过?这些年咱们在淮安,可没少给他们好处!”

  见李幼滋如此说,王廷连连点头。

  他脸色发狠,冷哼道:“哼!这些年可不光是好处,他们也没少让咱们做事!”

  见终于是将王廷给拉到自己的船上。

  李幼滋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如今严绍庭之想法尚不明白,你我二人还是以稳为先,不可自乱阵脚。如今先去了清江浦那边,瞧瞧他到底要作甚,再行计量!”

  王廷大喜。

  “好好好!”

  “就依你所说的做!”

  ……

  清江浦。

  因其地势,位处运河,又是朝廷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向来便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美称。

  加之漕运总督衙门的设立,淮安城外十几座大仓,清江浦坐拥运河此等交通枢纽、漕粮仓储、商贾往来地利之便。光是清江浦这边,就有常盈仓两处,囤积粮草数十万石,因此与淮安诸仓一并亦有天下粮仓之名。

  而在清江浦,除了运河上沟通南北的码头和积存粮草货物的大仓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这清江浦乃是整个运河上下规模最大的造船厂所在。

  此刻清江浦造船厂内。

  一众造船吏和工头,簇拥着打出王命旗牌的钦差严绍庭一行人。

  造船吏小心翼翼的陪着这等在他们看来就是如山高的大官。

  “清江浦造船厂,如今可造百料至千料的平底内水船。”

  “这两年朝廷拨付钱粮充盈,年初船厂就一气开建了足足十条千料船,都在船坞里,等到下半年这十条千料船就能下水。”

  “至于八百料、六百料、四百料的船更有四十多条在建。”

  说着话,造船吏小心翼翼的打量了严绍庭一眼。

  继而。

  造船吏满脸堆笑道:“大伙都说,这是因为督宪您在朝廷运筹帷幄,给朝廷弄去了好多的银子,所以朝廷这才有钱粮给到咱们清江浦造船厂。大伙如今虽然干的活多了,可工钱也多起来了,这日子便过的越好,大伙都记着督宪您的大恩大德。”

  这便是专业数据之外的奉承拍马屁的话了。

  不过造船吏如此开口,周围的小吏和工头,也是立马附和了起来。

  反正核心的论点基本是围绕着,没有严督宪就没有今日清江浦造船厂。

  严督宪就是清江浦造船厂的爹!

  对于这些小吏的奉承,严绍庭不过是一笑而过。

  他目光仔细的看向前方船坞里停靠着的那一条条正在建造的船只,心中愈发欢喜。

  “我知内水河道,需是平底船才能走动,又因运河河道之缘故,千料大抵便是上限。”

  内水河道水深较浅,造船向来都是用平底船。

  如此行船更稳,载货也能在能力范围内最大化。

  而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换算。

  千料的船,以清江浦这等官办造船厂的工艺,换算成运粮载货估摸着大约就是千石左右(史料缺失,没有明确数据,但基本是这个范围)。

  造船吏对于严绍庭张口就来的详细数目。

  虽然心中有些惊讶。

  但面上却是始终保持着那谦卑的笑容。

  “督宪英明,咱们大明这运河里头,走千料的船大抵就是到头了。”

  严绍庭点点头,却是转口问道:“可若是真要你们去做,能否做出更大的船?譬如两千料,甚至是三千料的?”

  造船吏愣了一下,不知严绍庭何故有此一问。

  但上官,尤其是严绍庭这等钦差大臣询问。

  造船吏立马开口:“造自然是能造出来的,只要朝廷和官府给足钱粮,运来造船所用的料子,清江浦这边匠人们都是传代的老手,两三千料的船也能造的出来。”

  严绍庭嗯了声。

  却没有急着继续询问,而是在这清江浦的造船厂里走动了起来。

  细看之下,严绍庭才算是对大明的造船业有了个具体的了解。

  如那些三五百料的船,基本就是用一整根龙骨铺设,外面盖以木板嵌合而成。

  但要是到了七八百料乃是于千料的船,自然不可能全都有这等粗大的木料整根铺设。于是用的工艺就成了捆合几根大木料铺设制造,虽然工艺繁琐了些,但对于拥有着数千年榫卯工艺的木匠们来说,工艺的繁琐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

  而清江浦造船厂里。

  也果然是如那管事的造船吏所言。

  工匠们对于严绍庭这位京中大官的到来,尤其是在知道了严绍庭的身份之后。

  那是从头到尾全程赞不绝口。

  对于此。

  严绍庭也只是一笑了之。

  想来也能知道,过去朝廷年年亏欠,像清江浦造船厂这边匠人们的日子大抵是过的不好的。

  即便能给外面的商贾造些民船,也不过是糊口过日罢了。

  如今朝廷有钱了,给下面拨付钱粮自然也能大方一些。

  虽然中间难免依旧会有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但总数多了,落到下面人手里的份额自然也会变多。

  走了一路。

  看了一路。

  严绍庭终于是站在了船坞和运河水道相连的位置。

  在外面。

  因为造船厂的原因,这一段河道比之其他地方要更加宽阔,甚至在造船厂旁边还有一个小一点的码头,用来停靠给造船厂运送木料、建材的船只。

  站在水边。

  严绍庭回头看向造船吏,眉目和善,神情和睦。

  “不知,你们能否造出万料的大船?”

  一直跟在严绍庭屁股后面的造船吏闻言,顿时被吓了一跳,浑身猛的一颤。

  万料!

  他这会儿不相信是严绍庭说错了话,但却坚信定然是自己听错了。

  而严绍庭也只是平静的注视着造船吏。

  好半天后。

  造船吏这才满脸尴尬的挤出一丝笑容:“督宪,清江浦有能造两三千料船只的手艺。但……但万料大船……就算是南京那边的龙江造船厂……恐怕也……也难……”

  说完后,造船吏搜肠刮肚的苦思冥想。

  又是半天的功夫。

  造船吏才低声道:“当年成祖皇帝时,龙江造船厂造的最大的也就是五千料的船,只是如今……”

  如今如何?

  随着当年那一把火。

  大明朝再也没打造那传说中五千料的福船、宝船了。

  严绍庭也是知道这件事。

  并且这两年他甚至早就让人暗中去东南那边探访了。

  但他还是有些不愿放弃。

  毕竟。

  如今开海之后,自己要让大明走上海外殖民的路,这船自然是要造的越大越好。

  大明。

  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万料大船!

  他再一次沉声重复道:“若论手艺,当真能否造出万料大船?”

  …………

  月票月票

  …………

  《明史·食货志》载:“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苏、松、宁、池、卢、安、广德民运粮二百七十四万石于徐州仓,应天、常、镇、淮、扬、凤、六、滁、和、徐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临清仓,令官军接运入京、通二仓。”

  《常盈仓周垣记》曰:该仓“俯临大淮,廒凡八十有一,联基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四十四步有奇。廒自永乐壬辰陈恭襄创建……周垣则屹如城墉,色且积铁然,盖水次诸仓所未有者。”

第421章 天杀的严绍庭

  对于万料大船的执着。

  并不是严绍庭钻牛角尖。

  而是时代的发展,火器工艺的发展,势必会催生出那种专注于火力的战船。

  这一点。

  昌平锻造厂就在做这件事情。

  去年夹山上,给予潜入京师之地的蒙古人火力压制的那一批火炮。

  其中除了是在原有火炮上改进的型号,还有就是为尝试将更多火炮装备在战船上的型号。

  铁甲舰自己这辈子大概是看不到。

  这种跨越工业水平的产物,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发展。

  但依托更大的船体,去装载更多的火炮,用于海上作战,却是一条必然要发展的路径。

  想想。

首节 上一节 573/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