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席的密云士绅,亦是缓缓开口道:“百姓无知,哪里知晓官府一片苦心。今日苦一苦,来日就能享福。府尊见谅,往后绝不会再有这等声音传到府尊耳中。”
徐璠当即看向对方,点头道:“如此便好,定要与百姓们说清楚说明白了,这都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好日子。”
众人纷纷点头应是。
徐璠这才开口道:“我观昌平那所谓治民之法也不过如此。如今昌平虽说有那座书院在,可书院之外却皆为黔首,不通文字,无有诗书耕读人家。
“密云这一次改法治民,往后还要仰仗诸位贤良人家。等拦水坝建好,各处的田地也该是重新平整划分好了,到时候还要劳烦各家领着百姓们,安心耕种务农。
朝廷那边,本官也会全力游说,到时候也办一个纺织厂,叫了咱们密云的百姓进厂纺织,为国朝大军制造棉衣、军服。”
在座密云士绅大户们,无不眼神流转,纷纷点头,口出赞扬。
等这一次密云的蓄水库建好。
密云的田地也就能顺势,全都收归他们这些在座之人的手中。
到时候那帮黔首只要专心耕种就好,诗书传家的事情自然是他们来做。
至于纺织厂。
左右不过是让县衙出一份征辟徭役的公文就是了。
到时候让那帮泥腿子自己带着口粮,进厂干活就是。
众人见徐璠已经许下承诺。
一阵眼神交换。
纷纷举杯起身。
“府尊。”
“我等再敬府尊一杯!”
徐璠亦是满色红润,怀笑起身。
“诸位!”
“共饮此杯!”
席间。
推杯换盏。
好一团和气。
屋外。
小雪又成了大雪。
大雪纷飞,灰蒙蒙的不见天日。
几只蚂蚁,从墙角下排着队游走着。
只是不多时,就被冻僵在地上。
一阵风吹过。
雪。
就将蚂蚁给掩盖住了。
…………
月票推荐票
今天写这一章的时候,很难受,写的很慢,写的很艰难。
我担心写出来,老爷们会反感然后弃书,但我又觉得必须要写出来。
百姓多哀事,而官僚视若无睹,漠视苍生。
写完这一章,不由的长叹了一声,点了一根,却没有抽几口。
宏伟的历史长河中,往往几个字,便是一群人的一生。
开书的前几章,有读者说主角理想太过伟光正,其实到今天这里我想说的是。
或许,一个个主角,就是一个个作者。至少,我希望我的主角能改变一些事情。
哪怕很小很小的一点改变。当然小说还是小说,主角装逼,让义父们爽的剧情,必须要写!咱们还是轻松阅读!
愿诸位不弃,一起去改变那狗·日的世道!
第220章 真实的对比,海瑞奏疏进京
京中。
在京营官兵和五城兵马司日夜不停的清理下。
终于是将京城内外的道路积雪给清理干净了。
京营的官兵则是在城外,分营分段的,负责官道和运河河道的积雪结冰问题。
愈发临近年关。
南边海量的货物,都在往京城里转运。
官道不能堵塞。
河道更不能堵塞。
保障京中皇室和达官贵人们,能够一如既往过一个安稳富足年的任务。
是必须要确保的。
顺带着,京中居住的几十万百姓的日子,也必须要保证稳定。
而到了年底。
朝廷里,有的衙门便愈发闲散起来。
而有的衙门,却又会更加的忙碌。
户部就算是最忙碌的地方了。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百万大军,所有的钱粮收支,都需要赶在年底前整理出来。
一年耗费了多少钱粮,又收上来多少钱粮,都需要有一个明账的。
但严绍庭这个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却和户部其他人时下状态截然不同。
当别的清吏司,还在忙碌着整理各道账目的时候。
浙江清吏司的账目,已经有高务观和徐琨两人,带着清吏司的官吏,快要整理出来了。
这两人,如今在浙江清吏司,卯着劲要争一个高下。
反倒是让严绍庭得了个空闲。
有老道长当初的口谕,他如今虽然说不用再往各部司送驾帖,但每日还是照例送去。
让人送完了驾帖。
严绍庭就躲在了家中。
“之前百姓们虽然有些不解,可是等这一场雪下来,大伙也都明白了今年为何不先发分红,反倒是纷纷赞扬起侍读未卜先知。”
“煤炭和口粮,也都分发下去了,还有纺织厂那边也在军需之外赶制了一批棉衣、棉被,按照人数分发了下去。”
“因为积雪,周监正今年要在冬季继续清理沟渠,开挖新河塘的事情,也暂时停了下来。”
“总不能让百姓们都在外面冻着。”
趁着朝廷将连通昌平的道路积雪清理干净。
但其实是为了打通连接居庸关的道路,保障物资供应到关口外。
徐渭一早便赶着马车,进了城,到了严府,将最近昌平的事情做了一个总结汇报。
严绍庭为徐渭倒了一杯热滚滚的大红袍。
里面还放了红枣。
算是为其驱寒。
而后,他才开口说道:“天寒地冻,谁都不许出门干活,再去太医院买一些上好的冻伤膏备着。百姓们不懂,现在闲下来说不定就要出门进山,抓些野味,或者旁的什么。若是冻伤了,就要立马医治。”
徐渭点点头:“都已经备好了,太医院那边没要钱,说是侍读心善,昌平百姓有福,他们也愿意出这份力。”
严绍庭有些意外。
没想到,竟然还能有这等实惠。
他开口道:“等开春后,送些菜蔬给太医院。然后若是有机会的话,和太医院商量商量,咱们昌平的百姓日后从山上采摘草药,能不能卖给他们。”
徐渭笑着点头:“这事也早就定下来了,不光是山上采下来的草药。太医院那边还说,若是侍读点头同意,他们愿意提供种子,让咱们昌平的百姓负责栽种,他们照单全收,价钱好说,但必须要保证种出来的草药,是按照他们要求种的,不能以次充好。”
严绍庭闭上了嘴。
昌平现在很显然已经不需要自己去分心专门料理了。
似乎自从那一日昌平大辩论后。
昌平就已经成了一个样板间工程。
太医院愿意将种植草药这等高价值的生意,交到昌平,便是一个明证了。
似乎现在的昌平,就连自己都有些看不懂了。
严绍庭又问道:“那红薯呢?可都收仓了?现在昌平,都还在做些什么事情?”
“收上来了。”
徐渭此刻也是满脸红光,小心的看了一眼四周,然后凑到严绍庭耳边,小声说道:“让周监正算好了日子,赶在降雪前收上来的。当时学生就将人都赶走了,自己带着府上的人称重的。算下来,一亩能有十担的产量呢!”
严绍庭面露意外。
这事,自己竟然一点风声都没有。
不过十担的亩产,也在意料之中。
他看向徐渭:“为何这件事当时没送过来?”
徐渭说道:“此等亩产的庄稼,学生和其他人都没见过。但是今年只在山上种的,学生和其他人定好了,等明年开春后,除了山上继续开垦种植。还要划一块地出来,专门追肥种一批红薯,估算着到时候产量还能再往上提一提,等有了数目,侍读再上报朝廷。”
严绍庭不由的定睛看向徐渭。
虽然有些意外。
但这事,他算是看明白了。
合着就是徐渭在昌平带着一帮人,准备给自己憋一个大功劳。
虽然他们都没有见过亩产十担的庄稼,但他们更坚信若是有好地,这亩产还能往上提高。
严绍庭当即问道:“你们就不怕消息提前传出去?”
徐渭却是回到自己位子上,一抬头,自信道:“谁说?谁往外说?”
严绍庭面露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