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137节

  他站在桥上都能被鱼喷水,

  这合乎天地法则吗?

  要不是他最后控制了下摔倒的方向,就又要去水里扑腾成鸭子了!

  “那指不定是你说错了话呢?”

  “抱怨别人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好吧!”

  惠施因此抓着竿子盯着这个纯路人,甩开庄周的手,不去戳鱼了,晃悠悠的用竿子指着何博,“你说谁该反思?”

  “当然是我反思!”

  何博面对赤裸裸的威胁,一脸正气的说道,“我不清楚事情的经过,就来劝你宽怀大度,我必须反思!”

  惠施满意的收回了竿子,戳在地上。

  然后,三人相视而笑。

  “走,一起吃饭去?”

  惠施扔了竹竿,也不管自己还湿着的衣服,开始呼朋引伴。

  “我请客!”

  反正都要离开宋国了,

  留下宋国的钱币也没用,还不如拿去结交朋友。

  于是何博跟了上去,快乐的蹭饭。

  路上,

  惠施动了动手臂,感觉身上忽然爽利起来,忍不住说,“今天天不热,但我衣服一下子就干了,庄周,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不知道,我在想等会吃什么。”

  “吃鱼!”惠施也没有再深思,只是坚决说道,“我还要吃濮水里的!”

  何博听了,只在旁边笑而不语。

  而等到入座,

  庄周直接开吃,将游鱼的快乐和自己融为一体。

  惠施则是问何博,“君子,你从哪里来?”

  “从魏国来,想去参观齐国的稷下学宫。”

  “那我正好想去魏国,你替我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吧!”

  惠施一拍手,觉得对方来的真巧!

  何博吃了两块鱼肉,自然嘴短,便跟惠施说道,“你去魏国,是经商呢,还是求官?”

  “商贾虽然可以挣取钱财,但不能施展我胸中抱负,所以我去魏国求官!”

  “那是想进入重臣的家门,还是魏侯的庙堂呢?”

  惠施自信笑道,“既然要做官,自然要做大官!”

  “我想要辅佐魏侯!”

  于是何博说,“那等他年老之后,你可能要吃苦头喽!”

  魏侯瑩在施政上,其实不能算太差。

  起码他意识到了魏国的问题,并且试着去着手弥补,取得了一些成效。

  迁都大梁后,魏国和三晋的关系的确缓和了些许,同秦国也是一边打架,一边交流。

  这几年败仗吃得多,

  不能说是因为魏侯瑩昏庸无能,使得国力下降,而是因为魏国作为首代变法之国的红利慢慢过去,周边国家意识到变法的好处后,也疯狂卷了起来。

  且不提秦国的商鞅变法,

  就说五年前,

  韩侯支持申不害变法。

  同五年前,

  齐侯不再沉迷酒色,拜邹忌为相,进行变法。

  此消彼长之下,

  魏国对外征战,逐渐变得输多赢少起来,也是有道理的。

  其东南西北,

  也就剩北边的赵,和南边的楚,没有进行革新了。

  而随着齐秦的左右夹击,魏国也没精力向着南北进行扩张。

  正如何博之前和他的鬼吏们谈论天下时所提到的:

  “魏国要步郑国的后尘!”

  如果魏侯瑩现在死去,

  那他还可以欣赏魏国霸业的余晖,而不用看到其彻底落下。

  但是何博看过魏侯瑩的生机,到现在仍旧很浓郁,再过个几十年,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几十年后,

  认为进行了一次李悝变法就足够了的魏国,

  能够抵挡得住两次变法的秦国,以及富有强大的齐国吗?

  惠施听到何博的话,手掌摩挲着桌面,最后开口说道:

  “听起来,你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很有道理。”

  “但是几十年后的事情,现在怎么就能肯定呢?”

  “万一我可以改变魏国呢?”

  还不到三十岁的惠施,正有一腔壮志,不觉得这世上有什么难事。

  庄周吃完了鱼,一抹嘴,直接对何博说,“这人就是想当官当傻了!”

  然后,他又对惠施说,“以后被魏侯罢官遣返,可以跟我一起去种地,我可以分你一块。”

  惠施一瞪眼,“等我回来的时候,年纪都不知道多大呢!”

  “你要我一个老头子跟你去种地吗?”

  真不怕两个人一块死在地里。

  何博闻言,伸出手劝慰道,“无妨,我也会在我家为你们准备好位子!”

  “到时候一起钓鱼!”

  “我们为什么要去你家?”

  何博眨巴了下眼,笑道,“这没办法,我应该算是天底下最好客的了!”

  “起码这大河两岸的许多人,都要去我家那边的!”

  二人疑惑的看着他,想要他介绍下自己的身份。

  但何博没有说话了。

第123章 城北何公

  惠施没待多久,

  便启程前往了魏国。

  何博心想,这家伙去了三晋之地,那里是自己的基本盘,也不用担心他出什么事。

  于是没有多关注,只是停留在宋国,和庄周谈天说地起来。

  两个人都是惫懒开阔的性子,喜欢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濮水边钓钓鱼,在岸边的草地上打滚晒太阳。

  几次下来,很快就成为了好友。

  但何博还是惦记着去稷下学宫看人吵架的事,打算继续启程去齐国。

  在和庄周讲了许多诸夏以外的东西,并且把公子朝当年收集而来,因为没有定稿而遗留在赵国涅城的各地传闻送给对方当礼物后,何博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

  反正濮水以后肯定会落入他手,

  到时候想见对方了,

  随时随地就可以润来宋国这边,

  因此何博跑路去他国,一点都不带犹豫的。

  庄周也没有多余的伤心。

  人之聚散,

  就像水里的游鱼一样,

  相濡以沫固然感动,但既然可以自由自在的游荡在水里,相忘于江湖,岂不是更加符合游鱼的天性吗?

  于是双方道别。

  庄周继续垂钓于濮水,不知道自己新认识的友人,其实早就同自己有过缘分。

  而何博跑到临淄,沉迷在了这座堪称当今最繁华的城市风景之中。

  齐国从西周建立以来,

  便凭借沿海的好处,获取鱼盐之利,又通过濮水济水这些宽广而流长的河流,将货物售卖到四方,换取大量的钱财。

  春秋之时,辅佐姜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管仲,更是明确意识到商贸对国家的影响,并且亲手操作了齐纨鲁缟、对楚购鹿、阴里之谋等数次贸易战,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摸了个通透。

  在记录了其思想主张的《管子》一书中,还系统性的论述了消费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思想可谓超前。

  在此之后,齐国对经商贸易之事,更加重视。

  而如今,虽然姜齐已经变成了田齐,却也没有放弃这项事业。

  毕竟能够赚钱,

  谁会拒绝呢?

  商鞅这等重农抑商的,都认为保留西域商路对秦国有利,更不用说齐国了。

  因此,

  临淄城在这种风气的浸润下,便显得处处繁华,事事雅致。

  等到稷下学宫开设发展起来,更让这繁华之地,多出来几分文学之气。

  而且因为常年繁华,临淄城的风气,也是何博见过最开放的。

  起码在其他城邑逛街时,虽然也会有人觉得何博长的好看,心中倾慕,扔瓜果鲜花给他,但基本上没谁会直接出面拦人,要把何博抓到自己府上,同他欢乐。

首节 上一节 137/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