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论是爱还是恨,
终究不会轻易散去。
楚国的封君们,到现在仍旧会咬牙切齿的“怀念”吴起的恩德。
那些接受了吴起操练,一时雄起的楚军,又对这位曾经的将军,又有何看法?
还有,
那些小民,又是怎样的评价?
他们的话语,
会成为卫鞅成长的资粮,让他有力量走的更远。
……
秦国,
秦君很失望。
他对大臣们说道,“魏国受到赵韩联军进攻,竟然没有崩溃,实在是让人遗憾。”
当魏武侯去世的消息,传到秦国的时候,秦君便有些蠢蠢欲动,希望可以趁机收复河西。
结果还没等到秦军组建出发,魏国那边的消息又来了:
公子瑩坐稳了君位,并且对赵国进行了反击。
魏国的霸业虽然受损,
但还不是一下子可以被推倒的。
于是秦君只能按下自己内心的激动,再次蛰伏下去,静静等待时机到来。
他向大臣叹息着“魏国怎么还没亡”的遗憾,然后又专注起秦国的事情。
秦君说,“我之前收到消息,说当年派遣出使西方的人回来了一些。”
“我已经让他们在其他地方等待接见了。”
“十三年了……终于有了消息。”
他想起自己曾经在涑水边对鬼神的承诺,不免有些感慨。
这些年里,
他每隔一年,就要派遣一部分人,去往遥远的西方。
起初,
是觉得鬼神和墨家都对那里好奇,想来有丰饶之地,等待着秦国去汲取收获。
但后续消息寥寥无几,秦国内部的事务也繁重,秦君的心思,又挪移回国内。
只是为了继续拉拢墨家,以及实现对鬼神的承诺,才坚持到了现在。
好在,
一切都是有回报的。
“走!”
“和寡人去看看那些人!”
秦君起身走出宫殿,然后遇到了他的太子渠梁。
小太子对着父亲行礼,先说“国君”,然后才喊他“父亲”。
秦君喜欢他的端庄,于是上去拉起小太子的手,让他和自己一起前去,看一看那些从遥远西方回来的人。
“很远的西方?”
“那能有多远呢?”
小太子一边被秦君牵着走,一边仰着头,询问父亲。
秦君摇了摇头,“这个为父也不清楚。”
“为什么要派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小太子又问。
“因为承诺!”
“可是这件事情做了十多年,也没有收获啊!”小太子掐着自己的肉手算了算,觉得这承诺不守也罢。
那么多人,
那么多物资,
都可以让秦国再修一座城邑了!
他想想都觉得心疼!
他因此鼓起脸,担心父亲是被人骗了,拿着钱去打了水漂!
他的老师明明说过,
秦国已经是诸夏很西的地方了,再往西边去,什么东西都没有!
“国君不喜欢华服美人,也不修建壮丽的宫室,但每年都要派人去荒凉的西方,这可比前者还要恶劣啊!”
小太子还记得,他老师提到这件事时,流露出的批判神态。
毕竟华美的服饰和宫殿,还可以让人看到它的美丽,而出使西方,又能让秦国得到什么?
秦君被小太子的话逗笑了,他哈哈一阵,然后说道,“无妨!”
“现在我们去了,就能知道,他们给秦国带回了什么东西!”
西方的土地广袤吗?
富饶吗?
有很多蛮夷在那里生长吗?
如果秦国的军队想要过去,
又需要行走多久呢?
在离开议事的地方,前往接见那些人宫殿的路上,秦君当年的记忆浮现出来。
他忽然又涌出了对西方的憧憬。
如果大河以东的地方迟迟去不到,那先去西方探索,又有何不可呢?
即便去不了那么遥远的地方,
可以得利的话,
也是很好的!
第106章 归人
而在那等候的宫殿中,
几个面容沧桑的人,已经被提前过来的墨家弟子拉上了手。
那弟子说,“晚了,晚了五年!”
“相里巨子已经去世了,他在去世的时候,还在想你们的事情!”
相里勤终究是年老了,
哪怕他注重养生,一直期待着会有人从西方回来。
但路途实在太漫长了,
探索的人走的很累,
相里勤等待的也很累。
最终,
他停止了等待,被弟子埋葬在了当年为公子朝等人送行的地方。
他的坟茔堆的很高,在旁边栽了一棵杨树,如今已经长的很高大,很显眼了。
相里勤亲自挑选了坟茔的地址,又亲手栽下了这棵树。
在生命的终末时,他指着那块地方说,“这里的视野很好。”
“你们远行,我可以看到;你们回来,我也可以看到。”
然后,
他又指着那棵树说,“等它长大了,如果你们还要去西方,那就可以砍下它,坐成车子,这样也能把我这个老东西一起带过去。”
“这个还是不好的。”
搀扶着相里勤的弟子说,“这里有些燥热,还是要为老师留下这棵树遮阴乘凉的。”
相里勤也不纠结,只是笑道,“不砍也行。”
“如果你们回来的时候,我就可以摇动这棵树,让它沙沙的响起来,欢迎你们返回诸夏。”
于是,
相里勤就和一棵树待在了那里。
树长的很快,
但过去的人已经成为了黄土。
那几个返回的人听到这句话,也有些哀伤。
每次秦国派人往西边去,相里勤都坚持去送他们。
所以他们对那位苍老的墨家巨子,是有印象的。
遥遥远去,走入那鲜为诸夏所知的地域后,他们心中自然思念着故土家乡。
如今得知有个老者一直等待着他们,心中怎么会不感动呢?
他们对墨家弟子说道,“其实,我们只是先行回来汇报的,还有人没有折返,继续向着西方去了。”
他们沿着公子朝等人留下的痕迹,一路西行,期间自然遭到了许多磨难。
有些人死在了路上,
有些人则是不愿意再前行,停留在了某个绿洲处,娶了当地的女子生活。
等到后面,
他们这几个也有些疲惫了。
于是剩下的人商议一番,决定分做两支,一支继续前行,一支则是返回秦国,向国君禀报西方的情况。
而在返回途中,
他们还遇见了后面几批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