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抿嘴一乐,“你怎么就那么确定是儿子?再说人家乐秀才可没当和尚。我跟你说,你可不能跟蒋春霖那个色鬼一样,出去乱搞。”
邵全忠胸脯拍得山响,“我这么正经的人,怎么可能?”
文秀幽幽看着他,“我可不放心。”
仰望着邵全忠,舔了舔红红的嘴唇,从枕头底下翻出一本发黄的线装书,“咱们看看这个。”
第118章 容慧之野望
邵全忠拿过来一看,绣像全图金瓶梅……
“好啊,你一个进士家的小姐,看这种不正经的书,看我家法伺候!”
邵全忠纯属吓唬人,怀孕的女子有特权,可是打不得的。
“哪里不正经了啊,这是书香家女子出嫁前都要准备的女德教育好吗?”
“我就不允许你看怎么着——嘶,还真不错……”
……
……
……
第二天早上,邵全忠起得很晚,酒喝得太多了对吧?都能理解。
昨天格兰特和埃默里就从乐森那里领到了五千两安家费,一大早,容慧负责翻译,乔四嫂负责沟通,格兰特马上就开始跟邵全忠的隔壁商议购买宅子的事。
茱莉亚和四个孩子基本没怎么认真学汉语,这两天跟容慧很谈得来,非常希望跟邵全忠做邻居。
隔壁人家本来住得好好的,但知州大人要你搬走,那就得立马圆润地搬走。
好在格兰特现在拥有五千两巨款,还是月薪四百两的高收入人士,按现代说法月薪十好几万呢,钱是不能差人家的。
一千两银子花出去,连家具带家里的米面油盐酱醋一起买下,格兰特一家十一口拎包入住。
格兰特这边忙着买房搬家,埃默里跑到文氏钱庄,委托他们转款他离开北美时,在渣打银行给家里设立的账户,把五千两全存了进去。
重新变成了穷光蛋的埃默里立刻开始了工作。
拉着乐森,先去文福记,委托他们去上海滩洋行,给炮兵订购大量双筒望远镜。然后去海陵军械所,让那里的高级工匠,仿造他带来的炮兵表尺,又督促军械所快点仿制热气球。
埃默里在西点学的是不久前法国人发明的最新炮兵测距技术,比丁拱辰靠象限仪粗略测距先进了一个时代,这就是为啥邵全忠一定要等一流洋教习来再训练炮兵的原因。
邵全忠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画图,让文福记按样加急制造肩章,三天后要用。
海陵这边手工加工能力极强,不需要像他前世某个没文化土鳖军阀部下,扩军太迅速,军官的肩章都是临时用锡纸糊的……
然后他发现,文氏财团的各个掌柜的,分批来自己家里汇报工作,文秀改居家办公了。
“秀儿,孩子重要,你可不能累着啊。”
“我只是听听汇报,没关系的。我已经让邵远带着你岳父带来的机器和一部分技工,去徐州主持煤铁矿了。”
“啊?他干得好晋升不是应该当药店总掌柜的?”
“我啊,现在还能听报告,这几个月让他轮流负责文氏的各项业务,等我生产的时候,就可以任命他当财团总裁,临时代替我工作了。”
容闳先向邵伊古交代新式煤铁开采和钢铁冶炼设备及专家,又去文氏兵工厂交接蒸汽动力主轴、加工机床和专家,还要去海陵军械所交接蒸汽机样品,也是脚不沾地。
容慧呢,现在怀孕四个月,其实根本不需要人特殊照顾,婆婆和娘来纯粹是关心过度。
现代人快生产了还在上班的比比皆是,老毛子女人抗造,放产假也根本不休息,不坐月子,是的,不坐。
现在容慧多溜达走动,还能让身体更好。她闲不住,跟茱莉亚一起带四个孩子,马上发现了问题。
格兰特三子一女,分别十二岁,九岁,六岁,三岁,肩挨肩。
三岁的小儿子也就罢了,老大老二来清国立马辍学,六岁的眼看也没学上。
容慧见不得小孩子失学,跟文秀去商量,马上,文氏财团资助的双语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海陵开课。
本来就是容慧靠自己的高中水平,教三个孩子各年级课程的小班而已。
谁知知州大人夫人亲任校长的学校一挂牌,海陵城立刻轰动了。
海陵城里聚集的盐商、大商人三四百,大部分来自扬州,跟上海这个国际窗口业务往来密切,可都不是土包子。
这边不但教小学中学课程,还是双语教育,家里长子尝试科举,其他孩子都派来学洋文和洋学问来了。
刚买的小院做的学校教室立马不够用了,马上扩大。
钱呢?那么多富人家孩子来上学还愁没钱?学校开课第二天,校董的名单就增加到二百多位,还在持续增加。
这哪儿是容慧一个人能教过来的?先雇夫子教国学基础,廖容和容慧分别给母校香港圣保罗书院和法国传道会女校去信,在上海向香港发电报,请求紧急战术指导。
同时,老爹容闳的下一步行动也被宝贝女儿安排好了,再次赴美,招聘中小学教师。
容闳、容慧父女有个共同的坚持,不能把海陵的中小学搞成教会学校,要搞成正经专业的中小学。
高中、大学预科、甚至海陵大学的人员筹备也开始准备了。
谁让校董们给的钱太多,增长了容慧校长的雄心了啊。
预计历史上的赴美学童是很难出现了,咱花大价钱,把美国老师和教学设备弄海陵来教。
至于工科实习场地——海陵大学建的时候,文氏财团工业部门的发展指不定到什么程度了……
容闳长期请假,他的岗位宝顺洋行已经有人顶了,不过容闳并未因此被裁员。
他现在可是淮军跟英国联系的纽带,淮军和淮军控制的地盘是块巨大的市场,他成了宝顺洋行跟淮军对接的经理级专员。
容慧紧急派到上海滩拍电报的文福记员工,还承担了邵全忠的使命,去紧急雇佣一伙洋乐队,跟身上的洋式军装、肩牌配套嘛。
采用西式军衔授衔,用传统的锣鼓什么的配乐,总觉得不大协调。
安排完毕之后,邵全忠才悠然自得地去小香崖述职。
邵全忠不着急见干爹。该说的话,军情汇报里都说完了,这次去就是打个卡而已。
谁知,父子见面,乔大人并没有问打仗的事情,反而一脸严肃,拍着邵全忠的肩膀。
“雨亭啊,你跟英国人借款的事情,现在终于搞出麻烦了。英国好几家洋行,要在江宁布政司治理的地盘设立商栈,开通商路,这大大超出了朝廷五口通商和天津条约的许诺,此事奈何?”
第119章 咸丰驾崩
邵全忠一脸的无所谓,“义父,我就不明白了。英国人在咱们国家设立商栈,咱们的生丝、茶叶、高档瓷器卖得更方便,到底有什么不好的?”
“这个——他们与国商争利。”
“真的么?咱们的货物产量这么少,卖给英国人国商就买不到了么?那加大产量,赚更多的钱啊。”
邵全忠收起了嬉皮笑脸的姿态,表情忽然变得严肃。
“开放口岸,增加两国贸易量,让咱们独有的货物加大出口,咱们只会赚更多的钱,这是共赢。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不能给他们垄断权,根本上,还是看咱们自己硬不硬。”
邵全忠连鞘摘下指挥刀,拍在桌岸上。
“如果刀把子在咱们爷们手里,他们就不敢降低收购价压榨蚕民。一旦他降价,蚕民就把生丝卖给文福记,转卖给美国人、甚至丹麦人、荷兰人那里去了,这就啥事没有。”
“如果他们进一步要求垄断权呢?”
“不给!关乎老百姓死活,寸步不让!”
“可是咱们收了他们的钱……”
“咱们收了钱,给他们特产品的贸易特许,这是买卖。他们要是索求无度,这就是欺负人,咱们大不了,找花旗银行去借款,把他们的借款堵上。”
“他们要是再派英法联军——”
“咱们淮军在宝顺洋行采购大量军火,这是咱们给他们的投名状,他们舍不得这些商业利益开战的。朝廷不懂西夷,以为他们是为了什么大义非要灭了朝廷,没有那回事!西夷眼里,一切都是生意。
咱们给他们经济利益,换取他们的投资,这叫吸引外资,门户开放,这种共赢的外资越多越好。关键就在咱们要自主,有我岳父那样真正懂洋务,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经办,坚持住咱们的底线。”
乔松年叹了口气,“你不是给英国人利益,就是给美国人利益,在洋人中间踩着鸡蛋跳舞,咱们父子,会被骂汉奸的。”
邵全忠一拍桌子,“我他娘的也不愿意啊!可咱们弱怎么办?闭关锁国,只会越来越穷,越来越弱!
现在的办法,就是韬光养晦,积攒实力,利用列强的利益分歧,守住底线,闷头发展。咱们发展得越强,列强就越不敢动手,只能满足于弄点商业利益。”
邵全忠扑通跪倒,认真地盯着乔大人,一脸诚恳。
“孩儿一时激动,在义父面前孟浪了。
如果,咱们出让商业利益,换来的银子做成银西瓜埋地里,咱们就是汉奸。如果用来买机床,造铁路,开矿山,建大学,不让洋人卡脖子,富国强兵,咱们就是民族英雄!
这里最最关键的,就是咱们说了算的,得心里有数。可以暂时给列强当小弟赚便宜,不能像杨坊那样跪着给洋人叫爹。”
邵全忠站起来,拔出指挥刀,遥指西方,一脸杀气。
“等咱们强大了,干回去!他妈了巴子的,把他们弄到咱们国家毒害老百姓的鸦片送回去,也去烧他一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一雪前耻,才是对他们火烧圆明园最好的报复!”
乔松年可是我大清真正的忠臣,又是绝对的聪明人,手捻胡须,仔细想了半天,点点头。
“吾儿虽不读书,可比大多数朝臣明白啊。此计,乃汉高祖白登之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降顺匈奴。文景之治积攒国力,至汉武灭匈奴一雪前耻之故智,非大毅力者不可为啊。”
“义父说得对,咱们可以学汉高祖认匈奴当大哥,不能学石敬瑭和赵构当儿皇帝。国家都这个奶奶样,被人欺负到京城了,朝廷再不出明白人管事,就要完蛋了啊!”
乔松年深以为然,一甩袍袖,胸脯一挺,“雨亭你有此雄心,真乃我大清栋梁,为父就舍了此身,替你担了这个骂名!”
乔松年的形象在邵全忠眼中忽然变得高大,邵全忠又是扑通跪倒。
“义父有今日之决断,孩儿必以国士报之,率淮军推义父执掌乾坤。孩儿将来愿为征西将军,替义父扫平西夷,扬我华夏国威,洗今日之耻!”
…………
乔松年、邵全忠父子小香崖论政,想法取得了一致。邵全忠的靠山稳了,继续放手大干。
邵全忠是真心想推乔松年执掌朝纲。
乔松年多大年纪了?要是背靠淮军,封侯拜相,当了军机处领班,一言九鼎,就是干到退休致仕,邵全忠也不过人到中年,父子两人权力上没有争执的。
当指挥棒到了邵全忠手里后的道路——太远邵全忠还没想,到时候再说。
至于朝廷能不能从乔松年、邵全忠父子手里夺回权力,搞什么大政奉还……
嘿嘿嘿,对付孤儿寡母,邵全忠可是很有心得的。
…………
邵全忠刚才说得英雄,一副恨不得立马要踏平英法,报仇雪恨的样子。
从小香崖出来,转眼就又去给英国鬼子交投名状,找到老丈人容闳,向宝顺洋行又定购了两千条恩菲尔德快枪。
乔松年根据太平军精锐与淮军实力的对比,相信邵全忠无为之役无奈之下决堤与粤匪同归于尽,战损六成的汇报。
后来收到邵全忠新军购消息的赫德,则根据邵全忠重新采购的步枪数量,分析认为邵全忠没损失那么多。
这是清国军阀惯用的打仗多报战损,给平时吃空饷平账的行为,多半是战损两成。
邵全忠则追到了蜇园,找到了回家度假的营务官吴慈。
“子义,我这次订购了两千条枪,每个圩子,根据大小,分配三到七杆……”
“圩子里的民兵也不会用啊。”
“咱们这次战役,牺牲和负伤的兵员,要马上从各地保险队补充,保持淮军的满编。退役的伤兵咱们不能不管,回去种地也是个浪费。给他们发饷,让他们当圩子的教官,保险队月操四次。”
“那可得多花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