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86节

  【“事成,则殿下可以代政中兴,事败,大丈夫也不过头颅点地,我愿追随明公,生死已然度之身外,殿下又何惜此身。”】

  【“若是殿下不愿相信我,可迎娶家妹,事成事败,荣辱与共。”】

  【看着桓盛如炬双目,楚世昭长吸一口气道:“善。”】

  【永晋二十九年十月,永晋帝久年服用方士丹药的身躯终发恶疾,在宫里咳血不止,居住在东宫的楚世煦进献了一枚红丸,他告诉永晋帝,这是日夜苦求得道方士,这才拿到的神丸,服用此物,不仅可以延寿,还能医治病体。】

  【永晋帝有些犹豫,但是对于生的渴望,他难免生出了服用这枚红丸试试的想法。】

  【楚世昭听说了之后,立刻从武德殿里赶来,他看着这枚红丸道:“父皇,这枚丹药,用材珍贵,或许是有皇兄所说的神效,可常言道——‘虚不受补’,以如今您的身体,贸然服用如此药物,实在是过于勉强啊。”】

  【永晋帝听了你的话,在犹豫之中,还是放下了丹药,没有服用。】

  【你用自己所学的医术,开始为永晋帝把脉,却发现永晋帝一方面是服用了过多的丹药,有了中毒的表现,另一方面就是人老力衰,身体虚弱。】

  【以你现在的医术,只能延长永晋帝一段时间的性命,就算是拼尽浑身解数,永晋帝至多也只能有三四年的活头。】

  【你的皇兄楚世煦见状,反而鼓动朝臣攻讦你不愿意用神丹医治永晋帝,想要谋害父皇,这是不孝之举。】

  【你对此,自然反驳了回去,“若是父皇不服用兄长的丹药,就是四弟我的不孝,可父皇服用了你的神药,因此而崩殂,那么到底是谁的过失呢?”】

  【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下,永晋帝在宫里方士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服下了这枚神丹。】

  【永晋帝初用时,身体虚弱的症状有所缓解,体内隐隐作热,感觉畅快至极,就连批阅奏折都有了劲头,一改先前的虚弱。】

  【因此,永晋帝又让楚世煦再进献几枚神丹过来,赞誉他的贤德孝顺。】

  【而永晋帝只要一有痛楚,就开始服用这枚神丹,以期望能活得更加长久。】

  【永晋二十九年十一月,永晋帝清晨服用了一枚红丸,中午感觉身体疲倦,就又多服用了一枚,到了下午,永晋帝捂着胸口倒在了地上,遂陷入了昏迷之中。】

  【曹微刚刚替永晋帝拟了一份旨意,打算褒奖进献红丸的东宫太子楚世煦。】

  【然而突发的情况,让朝臣互相争执一词,很多人怀疑是楚世昭看到神丹有如此奇效,暗中下毒,想要谋害永晋帝的性命,但很多已经投靠楚世昭的大臣都做出了反驳,认为永晋帝驾崩,对楚世昭没有什么好处,真正获利最大的人是东宫太子,双方开始围绕着这枚神丹争论不休。】

  【史称——‘红丸案’。】

  【永晋二十九年十二月,一直在昏迷着的永晋帝断断续续之中苏醒,他清醒的时候,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日夜都在思考自己到底要传位给谁。】

  【最终永晋帝认为将大周王朝这个位置,传给了楚世煦的话,极有可能会让王氏外戚做大,也会让世家大族在大周王朝之中的地位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拟旨之中,将皇位传给了楚世昭。】

  【但永晋帝也清楚,即便是留下了这道遗旨,以现在的情况,大周王朝的皇位也不可能落在楚世昭的头上。】

  【一个将死之人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那些活着的人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

  【永晋帝深知无论怎么样,这样的旨意都不可能得到朝臣的认可,也不可能让皇后王从徽满意,更不可能抵得过群臣。】

  【这只不过是他一时的垂死挣扎。】

  【永晋二十九年十二月下旬,王从徽和掌印太监曹微合谋,两人矫旨,将永晋帝留下的遗旨多处改正。】

  【在新的旨意之中,皇位传给了东宫的皇长子楚世煦。】

  【而就在当夜,长安之中纷乱四起。】

  【一场令世人震惊的‘军事政变’,正在以极其恐怖的速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支名为先登武士的军队也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楚世昭以最快的速度,吩咐三千先登武士,去北、中、南三府军进行武装控制。】

  【中府军的将领杨方则以最快的速度和皇城禁卫军统领黄陵联络,控制住了皇宫的秩序。】

  【先登武士趁夜接管了三军营地,当夜很多北、中、南三府军的将士还未反应过来,各府的将官就被先登武士拿下。】

  【那些有王氏背景,和楚世昭关系并不融洽的将官,当场就被先登武士趁乱杀死。】

  【只留下了一些态度模棱两可,背景浅薄的将官。】

  【而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桓盛率着两百个死士杀入了皇宫,他高举着长剑喊道:“为谋晋王事,就在此时!”】

  【桓盛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趁乱替楚世昭除掉首患,只要楚世昭头上的三位兄长死了,这个皇位就算不是楚世昭的,那也得是楚世昭的。】

  不是,哥们。

  你别冲动啊!

  楚世昭当场就急眼了。

  桓盛要是把他三个兄长杀了,到时候楚世昭不将桓盛治罪和处死,问题可就太大了。

  这三个兄长怎么处理,可以学习李世民那样的做法,楚世昭他自己出手是可以杀的,一些无名小卒也是可以杀的,到时候随便找几个死囚给那些小卒顶罪即可。

  甚至在乱军之中,楚世昭的那几个皇兄‘无故失踪’了都可以。

  偏偏桓盛这样有头有脸的大臣,是不能替楚世昭去杀的。

  楚世昭现在知道桓盛为什么前几次模拟推演都要被夷灭三族了,他是真给你做事,但就是纯莽,而且不考虑得失的莽。

  他必须得拉住桓盛。

  你的好意,哥们心领了。

  但哥们真没要你这么冲啊!

  我给你背锅都可以啊!

  别自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掉啊!

第109章 楚世昭的无字碑,节制三府军!

  桓盛干出来的这件事情太疯批了。

  他这么做,道理上是对的。

  可是他不能这么明着来。

  就这么说吧,桓盛身为臣子砍了楚世昭的三位兄长,实际上是以下犯上。

  那以后,其他人有样学样怎么办?

  这就跟底下人谋反了一样,你赦免了他们谋反的罪名,很多人就会觉得反正谋反都不会死,那只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想要谋反的人。

  楚世昭砍了他的三位兄长,顶多算是皇权斗争,最坏的情况,就是和李世民一样,往后宗室太子继位的概率降低,会出现同室操戈的局势。

  其实,对于这一点,楚世昭反而没有什么太深的心理负担。

  那三位兄长,是楚世昭同父异母的哥哥,而且由于出身门第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不来往的,关系也不够亲密。

  除了名义上是兄长的关系,楚世昭既没受到过这三位兄长的照顾,还被他们拿来当成转移矛盾的工具。

  明里暗里的针对,已经告诉了楚世昭,他要是不提早动手,早晚会反受其害。

  坐以待毙,本就不是楚世昭的性格,他就是那种敢于鱼死网破的人。

  何况楚世昭的处境特别糟糕,他不具备绝对的力量,因此楚世昭还不能等待对手发难以后,再名正言顺地打回去。

  对方随手的一击,楚世昭兴许直接就被解决了,所以楚世昭有且只有一次自救的机会,那就是在大周王朝还没确认谁是新的天子之前,果断出手。

  但,这一次出手,同样勉强。

  能够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桓盛的执行力强,三千先登武士在楚世昭的号令下,悄无声息地控制住了长安整个中高级将官。

  问题是,即便是这样,楚世昭都没有把握完成这次政变。

  人家李世民有什么?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斗法之前,他是什么?

  不包括天策上将外,李世民还是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以及秦王外等等头衔。

  李世民的前缀绰号,无论虚职还是实权的职务,正常人根本念都念不完。

  就算是有几个人,如李靖之类的名将没有明确表态要帮助李世民政变,但起码人家是保持观望态度,最终李世民是在很多很多内外在的条件下,这才完成了全部的接管后,其余人见大势已去这才纷纷依附。

  楚世昭能够仰仗的,只有杨方和桓盛以及桓盛理论上提到的桓节在凉州给楚世昭压阵。

  到了这个时候,楚世昭才发现,桓盛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莽以外,还是一步险中求胜的棋。

  除了楚世昭以外,永晋帝剩下的几位儿子,大多年幼,根本不足以承担国事。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出现一个绝对强大的势力,在桓盛干掉楚世昭那三位兄长之后,再把楚世昭干掉,才能有立幼主,架设傀儡皇帝的可能性。

  很显然,这个条件很难构成。

  永晋帝在朝堂保持了绝对的平衡术,没有养出一家独大的世家大族,京兆这些名门在朝堂之上的实力都相差无几,王氏更强一筹,仅仅是因为王氏还有一个皇后王从徽,所以王氏的地位相对更高。

  一个人办事的时候,他效率其实是最高的。

  但是在这个人的以外,还有很多人在他旁边出谋划策的时候,那些人就会成为破绽。

  世家大族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要是王氏完全凌驾于其他世家大族的话,楚世昭这次政变,反而没机会。

  现在的话。

  楚世昭的那三位兄长只要死了,楚世昭后面能够拉拢到那些还没有做出站队的世家大族,团结到那些之前没有团结到的力量,这次政变的成功概率就能大大提升。

  等稳定了朝政,再来清算,其实也是不迟的。

  桓盛这一步棋,是向死而生的险招,而楚世昭也已经看出来了,这招反而是成了现在政变成功的最大希望。

  以前楚世昭没有发现桓盛在初始阶段就能被评定为紫色臣卡的原因,现在楚世昭意识到了。

  桓盛他作为臣卡,就不是常规臣卡的用法。

  在紧要事务上的处理,他做出来的判断是很准确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敢这么办,有惊人的胆魄。

  【永晋二十九年十二月下旬,楚世昭以‘王氏外戚作乱,意欲谋反。’为借口,讨伐王氏。】

  【你深深知道,与你斗法之人,根本就不是楚世煦为首的东宫党,而是支持你那三位兄长的王氏外戚。】

  【三千先登武士,最先在三府军中,出手斩杀的就是那些与王氏有关联的将官,这是为了降低王氏在三府军的影响力。】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很清楚,今后的史书对你的评价恐怕是罄竹难书,但是,你却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在风浪涌动的长安之中,做出最为惊险的试探。】

  【到了这个时候,楚世昭也不能心慈手软了,他先是找到了郭谦,告诉他如今的情况。】

  【郭谦出身低微,但他身处的职位关键,又是永晋帝最亲近的人,而对楚世昭而言,最大的好消息,就在于——东宫的楚世煦并没有选择和郭谦深交。】

  【兴兵讨伐王氏的晋王楚世昭告诉郭谦,一旦东宫登基,像武德司指挥使这样重要的位置,他只会留给自己亲近之人,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郭大人虽然深受先帝的信任,可是又怎么能保证一定能赢得东宫的信任呢?】

  【王氏出身的士族,您也认识,他们会容忍你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坐着吗?】

  【郭谦坐立难安,而楚世昭却只给了他很短的时间考虑,最终郭谦咬了咬牙,命令武德司的兵士协助楚世昭安抚长安之中的秩序。】

  【楚世昭顺势入宫,令人囚禁了如今贵为太后的王从徽。】

  【又前往了三府军,以‘子借父兵’、‘替父报仇’之说,临时节制三府兵马,可事实上三府军最重要的几位将官,早就被先登武士控制,如今的三府军,是由曾任中府军都卫将军的杨方临时调度,随后,楚世昭又将麾下的这些亲近自己的先登武士,暂时接管中低级将官的职务,以此进一步控制三府军。】

  【而身居东宫的楚世煦大为震怒,在东宫召集了不少人,想要和杀入皇城的桓盛应对。】

  【桓盛身为凉州之人,武艺高强,他一箭就射死了楚世煦,楚世昭见状,立刻对外宣称楚世煦是在讨伐王氏的乱军之中失足落水的。】

  【你知道这次政变,不仅是强为不可为之事,同样还是一场一定会担上骂名的自救之举,可现在事已至此,你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楚世仁和楚世虞相继被杀过后,当夜,桓盛又带着一伙人将王氏满门夷灭。】

  【而楚世昭立刻安抚长安之中的其他大臣,想要稳住长安之中的朝堂之心,以便于顺利接管朝堂。】

  【可是许多大臣都和王氏有所关联,他们顾虑楚世昭失去理智,大开杀戒,有的选择出逃长安,有的则是尝试联系三府军,甚至唤来家中的奴仆,给他们武装,以此来和楚世昭对抗。】

首节 上一节 86/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