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70节

  【在这次科举之中,一共有四十余万的读书人参加,共录取进士388人,《后周书》有臣传的有高达24人,官至六部、入主内阁的有9人,位列东周七雅士者已有4人。】

  【东周七雅士,又称为“东周文坛七大家”,由于品行兼备,文学才能卓著,得以流传后世。】

  楚世昭看了一眼,这批进士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才识高于自身的内政能力。

  普遍都是70出头的才识,然后内政能力稀松平常,只有40左右,极个别甚至只有30多的内政能力。

  不过,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有个叫陆季的,其才识91点,初始内政能力就有82点。

  这种就属于上手就能用的,就是脾气差了点。

  楚世昭不怕你脾气差,就怕你菜还事多。

  其余人就养着吧。

  又不是养不起这些人。

  能力差是可以练的。

  指不定到了楚世昭儿子那一代,这些人的内政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现在楚世昭主要是抓道德。

  道德越高的官员,越难制造出冤假错案,也更加负责,不容易出现贪污的情况。

  而且楚世昭现在最没想到的就是周边国家的滑跪速度能那么快。

  可能是南越那一场战事,蓝殊这个敢干大事的将领,强势镇压所起到的震慑效果。

  既然不跑过来找事,还跑过来给楚世昭认儿子,当儿子辈了,那楚世昭也没理由出兵。

  打这些穷得要命的老弟,可能动员消费的经济,都比打下他们要划算。

  【晟武二十二年,大周王朝的民间开始有普通的百姓陆陆续续尝试对外航海,不久之后,一个名为‘夷岛’的地方被发现,你将其取名为‘台湾’。】【而这样的行为,虽然进一步加速了民间的造船业,拓展了航海术,也让很多冒险的人死于大海之上。】

  【晟武二十三年,楚世昭对外建立了朝贡制度,这样的朝贡体系是以楚世昭所在的中原帝国为主要的核心从而建立的一种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结合楚世昭的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

  【由于大周王朝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都是中原王朝独有的产物,周边各个国家都有极高的需求。】

  【所以在朝贡的过程中,这些进贡的国家,将各自国家的特产拿来换取东周王朝的‘奢侈品’。】

  【“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理。”】

  【楚世昭确立了东周王朝所在的中原王朝为政治中心,而他命令官员悄悄地将大周王朝内,那些瓷器、丝绸、茶叶的残次品用以在朝贡的交易上。】

  【在接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臣服或认同后,楚世昭严格控制东周王朝的商品流出。】

  【匈奴王庭非常需要茶叶这样的商品来维系族群的健康,而按照楚世昭的要求,他们不得不提供极高质量的战马资源来换取茶叶。】

  【高句丽占领了新罗和百济后,逐渐在辽东方向扩张了自身的势力,而他们无比向往楚世昭的东周王朝,学习他们的衣食出行,故此对丝绸有很高的需求。】

  【在楚世昭开放了朝贡的体制后,这些国家都愿意以‘臣民’的身份,向楚世昭进献特产,以白银、黄金来换取东周王朝的瓷器、丝绸、茶叶。】

  【一时之间,对于这些交易的渴望,原本只是名义上表示臣服的外邦,都派遣了各自国家之中的重臣前往东周王朝拜访楚世昭。】

  【东周王朝在楚世昭的步步统治下,终于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万国来朝!!!】

  四个金灿灿的字眼在画面上撼动着!!!

  【晟武二十四年,李瑾病逝于长安,楚世昭闻讯,再度亲自为这位坐镇朝廷的大将军抬棺,楚世昭亲自钦点了李瑾的谥号——忠武,陪祀太庙。】

  【同年月底,文俞在开凿大运河的漫长岁月中,身体同样出现了隐疾,很快,他就向楚世昭请辞,并提出让朝中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陆季接手这样的工程。】

  【在三次请求告老还乡的情况下,楚世昭只得含泪准许文俞衣锦回乡的请求。】

  【离开京城的时候,文俞满头白发,他同样是流着眼泪,拉着楚世昭的手道:“幸为君使,无憾今生。”】

  【“若有来世,再复君臣。”】

  【“微臣.告退。”】

  【文俞离开京城的第七天,在回家乡的路上病故,后来楚世昭才知道文俞早已病入膏肓,在开凿大运河的这件事情上,损耗了他太多的精力,日日夜夜不眠不休,食少而事繁,如此岂能久乎!】

  【而文俞并不希望志得意满,壮志已成的楚世昭为他而难过,于是先行拜退。】

  【“失郭忧,无人再为朕分忧,失文俞,无人再为朕谋国。”】

  【“宫阙花开幽故里,不及文俞伴我情。”】

  【看着当年一起重回长安,文俞亲自在楚世昭的皇宫里种下的那棵桃花树,这桃树如今一观,已是日益茂盛,恰好又种在了必经之路上,这本该让宫人将其挪去,但楚世昭轻叹了一句——“此文公赠我,勿去。”】

  【于是,这棵桃花树便一直留在了宫阙之中。】

  【晟武二十五年,杨方提出了他想要回到钦州,为那些无辜被屠杀的百姓守灵。】

  【楚世昭最终权衡之下,拒绝了杨方的请求,这让杨方在宫廷之中痛哭不已,他跪在皇城之外的东周门,直到楚世昭愿意同意他去钦州为止。】

  【“陛下,这是老臣最后的遗愿,若不能如愿,宁死矣。”】

  【在李瑾、文俞相继辞世后,楚世昭本想让杨方留在京城,辅佐他的皇太子楚济邦。】

  【可是在杨方几乎是泣泪般的央求下,楚世昭只好派遣杨方前往钦州。】

  【晟武二十六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终于完工,这让南北之间的交流愈发通畅,而楚世昭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于是开始着重培养他的子嗣。】

  【为了避免他的儿子出现同室操戈之事,楚世昭将他的那些儿子一一就藩外放。】

  【楚世昭令李凤宁的长子楚济民就藩在鲁郡,桓奕的长子楚济钺就藩在晋阳,桓奕的二子楚济病就藩在成都,只留下最为年幼的楚济学和皇长子楚济邦在身旁。】

  【晟武二十七年,楚世昭大病,皇后阴媚钰日夜陪伴,照料左右,恶疾发展的速度极快,以阴媚钰的医术都难以回春,而阴媚钰只好请窦戾暗中四处寻医,不将楚世昭生病的事情外传出去。】

  【寝宫之中,阴媚钰在楚世昭的身旁,不断地安慰道:“昭哥,病可治。”】

  【而楚世昭却带着平静无常的微笑,释怀洒脱地摇了摇头。】

  【“命在天,非在人,取三尺青锋,于微末之中取天下,已是天命所顾,何必如此惜命。”】

  【“若死,葬之昔年旧居,你我.亦如相见之初,此生不负。”】

  【皇后大哭。】

  黯淡下来的画面,阴媚钰的眼角微微湿润,眼前的一切宛如身临其境。

  楚世昭的所行所事光明磊落,他这一生不杀一个功臣,对得起那些将士,对得起那些为他卖命的大臣、武将,也对得起她这个皇后。

  自立储以来,楚世昭对储君的地位和态度,都不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即便是生命垂危之际,都待她如初,深情流露。

  行王者霸业,又没有丢掉当年的理想,完美地将自身的理念践行了一生,这全然对得起那一句极高的评价——‘自三代而下,唯晟武允冠百王矣。’

  楚世昭说能够遇到自己,是他的好运。

  可阴媚钰觉得,这也是她的好运。

  【晟武二十八年,楚世昭病逝于长安,他给后世子孙留下来的是一个万国来朝,政治清明,国库充盈,各地州府粮仓丰溢,军队编制近乎齐全,悍臣满朝,文化开放的晟武盛世。】

  【“日月山河还在,莫哭,诸位慢行,勿要念我”】

  【楚世昭看着他的长子楚济邦,目光不断地涣散,他强撑着意识,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臣民所到之处,皆为我大周国土。”】

  【他的声音渐渐垂危。】

  【“汝不可失我强周风度,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而晟武帝楚世昭弥留之际所说出的这句话,也铸就了整个东周王朝的长河历史。】

  画面前。

  楚世昭看着他逐渐成长起来的那五位儿子,他的脸上缓缓露出愁容。

  接下来,就是【六龙同朝】的亡语效果了。

  楚世昭病故了以后,一旦这五个儿子打起来,那么就没有人能够刹住他们的举措。

  只要打出真火,那就是你死我活。

  而楚世昭所能做的都做了,他是按照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全力扶持了楚济邦上位。

  若是握有这么大的优势,都能出现动乱,那就只能是楚济邦自己的问题了。

第95章 六龙同朝显神威,《鄱阳之战》的历练卡!

  【晟武二十八年三月,楚济邦在皇宫之中找到了一封由楚世昭亲笔所书的遗诏,他仔细翻阅,不由涕流满面。】

  【使人难以想象的是,楚世昭留下来的却是一道罪己诏。】

  【“朕以凉德,复承大统,中兴天下,本意与万民休息,用还祖宗之旧荣,以民享德,安以永乐。”】

  【“然,四虏纷争不平,遂致南越猖寇起而屠钦州,是朕失察,夫本我属夷,流氛原吾赤子。”】

  【“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

  【“后,以大将蓝殊定河内,威加四海,却使黎庶颠连,祸连万民,加以伐无道者。”】

  【“地方复遭蹂躏,生灵又罹汤火,实痛心切齿,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内何时休息。”】

  【“兴兵则穷民,朕之罪矣。”】

  【“若朕崩故,依昔年之旧,勿加奢靡之道,轻葬。”】

  【“亦愿吾儿,兄友弟恭,勤政节俭,藏富于民,然天命自有所属,不求天下有百代之运,但求七世余烈,不堕万众所期也。”】

  【晟武二十八年四月,楚济邦在朝堂之上身着青衣,他没有按照楚世昭的遗愿,草率轻葬,也没有立刻上位登基,而是先为楚世昭守孝,以监国的身份处置朝堂事务。】

  【同月,楚济邦虽然承认了东周王朝是继任前周王朝的朝代,但并不认为楚世昭需要进前周王朝的祖祠,祭拜陪祀前周的列祖列宗。】

  【“二代从父,国之初始,当先立礼,唯有礼法正观,方才人和、心定,上下而安。”】

  【在楚济邦的观点中,楚世昭所建立的东周王朝,并没有借助前周王朝的力量,这并非属于中兴旧朝的例子,而是建立了全新的秩序,固然前周和如今的大周是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但这本质上不是旧有的王朝,故此,在这其中应当有所区别。】

  【楚世昭是为东周高祖皇帝,而非前周世宗皇帝,这是楚济邦坚持认为的事情。】

  【于是楚济邦和群臣之间展开了在‘礼仪’观念上的争执,楚济邦要求以楚世昭为祖,单独为东周一朝开庙行祀。】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为父守孝,不愿意立刻继承皇位,以监国处置政务的道理。】

  【晟武二十八年四月中旬,长安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百姓,为驾崩的楚世昭守灵,家家户户披麻戴孝,满城子民白衣而行,群臣最终妥协了楚济邦的做法。】

  【晟武二十八年五月,楚济邦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晟武帝楚世昭抬棺,谥号《开天济世立道承德大圣至神仁文义武成功祖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晟帝陵。】

  【而楚济邦确定了新的礼法,将楚世昭立为后周王朝的祖皇帝后,还是没有立刻继承皇位,成为名义上的‘皇帝’,在他看来,他认为自己才干能耐并不出众,无论是仁义还是武业,文成还是品性,都不如自己的父皇,不应仓促继位,当守孝三年,以显德行。】

  【于是,在楚世昭驾崩后,楚济邦没有使用‘以日易月’这样取巧的办法来为自己的父皇守孝,他继续沿用了晟武这个年号,守孝长达三年之久,就如同寻常的百姓一样。】

  【晟武二十九年三月,楚世昭盛葬于晟帝陵。】

  【楚济邦觉得自己的父皇功德盖世,若是就按照父皇的意愿草率下葬,岂不荒谬?】

  【但是这又违背了楚世昭的遗愿,因此他决定父厚葬之,而他的丧事则一切从简,以此弥补。】

  【这便是‘父葬子还’的故事。】

  【楚济邦自幼为诸子之长,对待弟弟同样至真至诚,在楚世昭驾崩的事情上,又赢得了诸多弟弟的好感,于是没有什么人对他的继位有什么意见,何况楚济邦本身就是嫡长子出身的正统继承人。】

  【在位初期,楚济邦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延续了‘万国来朝’的朝贡制度,自身的日常出行却是极为的节俭。】

  【晟武三十年十二月,守孝的时间终于来临了,群臣为楚济邦推出了来年的诸多年号。】

  【楚济邦最终敲定了新的年号为——《承乐》,寓意是希望能继承、传承楚世昭建立的基业,让百姓延续晟武以来的局面,人民安居乐业。】

  【“朕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只是不想辜负父皇的期望,先父所创下的基业。”】

  【楚济邦的作风延续了楚世昭的宽厚,他乐于接纳群臣的进谏,同时修整武备,设立了有序的防线,却不主张对外挑起战争,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这很好地继承了‘晟武之治’的辉煌。】

首节 上一节 70/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