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42节

  既然要当忠臣就当彻底,别整那些有的没的,确定了核心要义,发展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谁特么能想到事情还能有第二条发展的路线。

  李凤宁是想要通过楚世昭来修补李家和皇室之间的信任,重新缔造关系。

  她阿父是正光帝的嫡系,不是永晋帝的嫡系,永晋帝没法确认李氏的忠心,这才略显疏远,李氏既得不到重用,也没有太多的疏忽,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

  长安之围,李氏勤王就属于是向朝廷表忠心的意思,接着又向楚世昭提亲,更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双方的联系。

  可万万没有想到楚世昭会被提前诬蔑,被诬谋反不说,还被大族和他的兄长联手压迫。

  这个格局,将李氏也打入了很尴尬的境地,那是帮大周王朝不是,不帮大周王朝也不是。

  现在北方尽失,很大因素,就是大周王朝内部争夺权力所致的。

  楚世煦夺位成功,反诬楚世昭谋反,按照连坐制,直接让晋阳李氏也成为了名义上的反贼,那我怎么去帮大周王朝守晋阳。

  可以说,她阿父没有当场投降马溯安,也没有当场向蒙古人效忠,都已经是军人的操守了。

  这次大周王朝算是烂完了。

  就是李凤宁看了都有些高血压。

  在她的视角中,只要大周王朝不内乱,权力稳步交手在楚世昭的手上,李凤宁都不知道这次模拟推演怎么输。

  结果大周王朝的皇室,外战本事一点没有,内战本事倒是一顶一的,先来一个巫蛊之乱,再借助大族的力量反诬楚世昭谋反,一系列操作下来,在楚世昭朝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直接把楚世昭给赶了出去。

  要不是楚世昭是模拟推演认证的金色君主卡,这次模拟推演,恐怕真的是要栽了。

  愣是让楚世昭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大景王朝,属实是李凤宁自个儿都没有料到的事情。

  而李凤宁同样发现了问题,楚世昭在朝中毫无根基,他自己是没有外戚势力的,他的三个兄长都是王氏出身,有大族保底。

  这就让楚世昭的处境很艰难。

  因为李家虽然站队了楚世昭,但他们主力还是在晋阳,没办法第一时间帮到楚世昭。

  楚世昭的前期,完全崩盘,就是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他。

  李凤宁自己在李家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发言权,毕竟她也不过是女流之辈,能说话,但不顶事。

  她当时的思路,就是打回长安,拥立楚世昭就完事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权谋斗争。

  跟智力有缺陷一样。

  模拟推演告诉你答案了,你不知道怎么走?

  带着兵,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杀死楚世昭以外的反对派,谁反对砍谁,坚决拥护楚世昭推行的政策。

  这套操作很难吗?

  天天搞这么一些明争暗斗,搞那么一些拉拢派系,有什么意义吗?

  就是李凤宁在晋阳没有太深的话语权,这才导致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李凤宁当时劝了阿父,让他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

  但是她阿父犹豫了,不敢动兵。

  第一是李瑾怕自己担上反贼的名义,第二是楚世昭已经下落不明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三是长安再怎么样,那也是大周王朝的国都,想要速战打下长安,这种事情不好说,与其浪费自己的力量,不如暂时保全自身。

  想到阿父说的这些话,李凤宁当时都快要气笑了。

  反贼不反贼,就不是她们李氏说了算了,当时楚世煦政变成功,无论怎么样,都会事后清算楚世昭的人。

  桓盛官职被下,沦为通缉犯,桓节接纳了楚世昭,当场就反了朝廷,说明人家也知道自己这么干,是要被楚世煦猛攻的,与其被动,不如化作主动。

  下落不明就不出手,那明明就是没有冒险精神。

  这几次模拟推演里,李凤宁已经看出了李瑾的最大毛病,那就是太求稳。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求稳,打仗求稳,治理地方求稳,就连笼络人心,表达立场,他都求稳。

  而且这说白了是求稳,说难听点,那就是优柔寡断。

  觉得这样可行,那样也可行,既然做不了那种方案,做这种方案也行,后面发现前面方案又有说法,又执行前者的方案了。

  李凤宁的性格本就更像是男儿,她就很不爽她阿父这种方针,打又不打,怂又不怂。

  就非得周旋那么多没必要周旋的事情,直接干他们很难吗?

  事后来说,当时他们李家起兵,干到长安去,那么长安三屠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三批军阀先后入主长安,对长安的百姓烧杀抢掠。

  结果李瑾只是起兵拥护了楚世昭,表示楚世昭不是这样的人,然后就驻兵在晋阳不动了,也没去长安。

  要是能提供兵力,全力去拥护楚世昭,这是有概率将局势反败为胜的。

  

  而且真拥立成功了,楚世昭后续继续表现出惊人实力,他们李家在史书上,仅此一战就能奠定地位。

  上史书,有列传的机会你不上。

  非要被楚世煦逼到大家都是反贼这个身份上,你才乐意?!

  李凤宁觉得自己在现实之中,怎么说也要办点事,至少从阿父手里接管几千人的兵权,真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阿父不帮的,我来帮。

  富贵险中求的事情,凭什么不做。

  现在的李凤宁就是纯粹的坐牢模拟器了。

  晋阳的基本盘丢了,她的两个弟弟全都在乱局之中被蒙古人所杀,阿父一蹶不振,南渡以后,再也不问战事,日夜借酒消愁。

  李家沦落到了没有兵权,也没有政治身份的白身之地,躲在江南避难。

  事实上,现在李凤宁去找楚世昭,估计还能为他父亲要个一官半职,但是李凤宁着实是拉不下这个脸。

  办事的时候,你是一点都不顶事。

  怎么好意思的。

  这次模拟推演,是李凤宁对于权力最渴望的一次,要是她当时能手握晋阳的兵权,局势就不可能是这样的。

  楚世昭这次模拟推演打的那么艰难,也是本该是能够完美形成掎角之势的凉州系和晋阳系没能为楚世昭带来收益。

  但一想到桓奕也没什么用,李凤宁就宽心了不少。

  不怕自己没用,就怕别人比自己有用。

  李氏没能帮上楚世昭的忙,李凤宁已经觉得自己很没用了。

  桓氏直接拖后腿,那是让李凤宁当场笑出声了。

  桓节就属于帮了,但没完全帮,把楚世昭接了过来,又不给楚世昭实际权力,搞得楚世昭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只能离开凉州。

  后面自己还被一个地方军阀掀起的叛乱给干碎了,诱发了长安三屠的第二屠,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个真不是李凤宁见不得别人好,主要是桓氏这几个人太搞了。

  能看到他们玩出来的花样,能忍住不笑,那真是厉害。

  你不拥立楚世昭,不让他当大哥,你接他回来干什么呢,白白拿个反贼的名义吗?

  既然拥立了楚世昭,接受了楚世昭,就该把凉州的权力分给楚世昭,你就算失去了权力,也不影响你桓氏在凉州的地位和影响力。

  楚世昭又不是凉州人。

  利益不冲突的。

  你给楚世昭权力,楚世昭打回长安,他难不成给你凉州立为国都了?

  真的搞。

  真不知道桓奕摊上这几个兄长,怎么跟李凤宁较量,但现在李凤宁最头疼的绝不是桓奕这个半路出来偷腥,抢夺正宫之位的野女人。

  而是楚世昭每一次模拟推演,李凤宁就会多出来一个不知名的对手。

  这一次楚世昭在南方起义,为了拉拢起义军,和起义军首领的女儿姜幼贞结姻。

  可以理解,但是还是愤怒。

  接下来模拟推演,李凤宁第一个要改变的方针,首要就是夺权,在阿父的灶头下新起一个自己的门户,其次要改变的方针,就是抢人,不给楚世昭再去找野女人的机会。

  前面几次模拟推演的疏忽,造就了这样的惨剧。

  而很快画面上再次有了推动。

  【晟武八年四月,击破了哲别部的楚世昭,很快就取得了青州、鲁郡等地的所属权,但地方上的大族和豪强还未等到楚世昭开始建立大景王朝的制度就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反抗。】

  【楚世昭镇压了这些大族豪强的反抗,将他们的田地均分给了治下的百姓。】

  【稳固了民心。】

  【晟武八年五月,楚世昭减免了青州鲁郡这些战乱之地一年的赋税,再度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晟武八年六月,楚世昭可以通过新属之地来获取粮草,这给本来拖长的阵线有了缓冲的余地,并且还能借助海路,进行粮食上的运输。】

  【晟武八年七月,蒙古人忽然袭击川蜀之地,他们判断楚世昭的兵力集中在南方一线,在西南这一方面,应当没有太多的驻兵,只要拿下西南,就能再次蚕食包围楚世昭的地方。】

  【而川蜀之地固然没有重兵把守,但凭借着天险之地,仍旧能固守一方,蒙古人最初的攻势并没有取得成功。】

  【可是川蜀士人的地位在大景一朝并不算高,他们在这样的时局下,同样渴望着更进一步的权力。】

  五胡乱华的效果持续发力。

  这让楚世昭完全阻拦不了底下官员的野心。

  如果说之前的模拟推演,是适中的难度,没有那么多频繁的叛乱和官员谋反。

  这一次模拟推演就是全员恶人。

  别给机会,只要给足够的机会,足够的利益,还是会有人走上背叛楚世昭的道路。

  因为楚世昭给不了这些大族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蒙古人能给。

第160章 王师怎可偏安一隅!

  【晟武八年八月,川蜀之地发生了一场内乱,以拥护大景王朝的保守派官员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一场内乱,导致蜀地资源折损严重。】

  【晟武八年九月,楚世昭调度了王守义前去川蜀之地抵抗蒙古人的兵锋,督促他擅用天险,以守为主。】

  【晟武八年十月,大景王朝每年的军费支出已达八百万两,高额的军费支出,导致地方上的发展延缓了下来。】

  【为了保证前线的粮草还能供养军队,于是楚世昭为了积粮,明令禁酒。】

  【晟武八年十一月,临淄大族再次掀起了反叛,以田姓为首的大族,在楚世昭大军攻来的时候,纷纷望风而降,但是在楚世昭的镇压管治下,这些大族并没有拿到想象中的收益,也不能像先前蒙古人统治一样,肆意向百姓以蒙元朝廷的名义征收赋税,这让他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空。】

  【缺失的地位,楚世昭的不尊重,利益上的变化,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田胜迎奉蒙古,以楚世昭治政不仁,使临淄百姓民不聊生,怨声遍野为由,起兵反叛,而蒙元朝廷得知了消息,立刻出兵响应。】

  【而楚世昭为了补足军队的粮草所需,在当地征收了大量豪族的粮食,他深知向百姓索取粮食,地方的抵触之心将更加严重,再者,财富往往掌握在豪族的手上,向豪族开刀,才能补足自己物资上的缺憾。】

  【岂知这些豪族反噬的速度竟有如此之快。】

  【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数次战争之下,整个青州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这些荒地,蒙古人没有准确的支配,他们任由豪强大族兼并土地,他们只需要底下的人付出税收。】

  【楚世昭一打下来青州,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和他们这些豪强大族瓜分这些多余的资源,反而是将土地分给了地方的百姓以及他麾下的将士,以此来鼓励他们。】

  【这让自认立功卓越,献城大功的豪强们极其不满,他们只希望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不是跑过来抢走他们份额的利益。】

首节 上一节 14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