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元璋用的是蒙古人打爆了蒙古人和汉人。
在明初,归附明朝的蒙古、女真等族的前元朝官兵数量接近七十万,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被编入了明军中,朱棣的朵颜三卫也是由蒙古人组成的。
甚至在土木堡之变,有蒙古将领大喊为国家效力的时刻到了,一个人把瓦剌的勇士干退了一波又一波,硬生生给大明殉国。
在封建王朝,的确是有民族认同感,这是在西汉就开始出现的,但是比民族认同感更加尖锐的是阶级矛盾。
因为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太明确,下等人和上等人的区别就是天壤之别的。
你同民族的族人都没把你当人,那些蒙古贵族要吸干你的血,抢你的女人,打你的娃,你放的牛羊牲畜还归他们,然后跑来一个老朱,告诉你,跟着他干,把那些贵族干死,你的女人还给你,你的娃还给你,你的牛羊归你自己养。
你说这些被压迫不知道多久的蒙古穷人会不会往死干那些养尊处优的蒙古贵族。
所以,当时明初的朱元璋,坐拥着比蒙元朝廷还要厉害的骑兵。
楚世昭不具备朱元璋的条件,他想效仿朱元璋的北伐,那也得有那么多数目的骑兵。
因此,楚世昭比朱元璋更在乎战机,更需要战机。
【晟武三年八月,火药开始逐渐投入战场,楚世昭派遣了自己最为精锐的步卒渡江协助北方的大同兵变。】
【晟武三年九月,蒙元骑兵和楚世昭的步卒展开了战斗,王守义没办法借助步卒对抗蒙元朝廷凶悍的骑兵,在多次交手之中处于下风。】
【晟武三年十月,在杨柱庭的起义得到楚世昭大景王朝的接应后,北方各地受到蒙元朝廷镇压的人都开始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晋阳李瑾的旧部江淮泗起兵反元。】
【凉州段琦的长子段迥起兵反元。】
【范阳卢恩的侄子卢桓起兵反元。】
【晟武三年十一月,在火药投入战争以后,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突火枪出现了。】
【晟武四年一月,在北方各地起兵以后,蒙元朝廷不得不以镇压内部叛乱为主,这让王守义有了喘息的机会。】
【晟武四年二月,在前线战场举步维艰的大景军团没有因为伤亡而溃败,由于军饷足够,参与前线战争而补予浓厚津贴,依旧积极参与战事。】
【晟武四年三月,一位专职于大景军需处的匠人在楚世昭的提点下,在捣鼓火药的过程中,意外获得了新的产物——震天雷。】
【而制作方法极为简单,很快震天雷的产出就开始日益增广。】
【这种武器的使用方式也极为简单,只需要抛射出去,就能形成巨大的爆炸声,极其利于攻城之战。】
【晟武四年四月,大景王朝不断调度军队,南方各地都积极备战,都认为收复山河大有可为,在军事力量稳步提升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出现了偏激的主战思维。】
画面上,楚世昭控制的领土下,那些百姓的头顶上不断地冒出各式各样的意见和主张。
而楚世昭在南京的建设同样是彻底疯狂。
在商业数值上,楚世昭对应天府的商业开发,已经很接近全盛时期的长安了。
楚世昭是有什么建什么,只要能加速经济发展的,楚世昭都建。
没钱什么都办不了,有钱什么都能办。
军饷啊,粮草啊,有时候碰到灾情,钱也是应急风险的重要产物。
【晟武四年五月,王守义在杨柱庭的接应下,大破蒙元朝廷的主力军。】
【晟武四年六月,王守义被蒙古人的神射手射中了胸膛,无法调度军队,韩顾接任大军团的职务,再度和蒙古人对抗。】
【晟武四年七月,蒙元朝廷平定了卢桓在范阳的起义。】
【晟武四年八月,杨柱庭积极冒进,认为卢桓同为起义反抗蒙元朝廷的将领,应当施以援救,于是在大同出兵救援,援路被截断,在围点打援的情况下,大同军阵亡万余人,三日后,大同兵力空虚,因此失守。】
【晟武四年九月,匠人在突火枪的基础下,研发出了新的武器——火铳。】
【楚世昭在得知消息后,立刻让所有的匠人开始打造火铳这样的武器。】
此时此刻,楚世昭憋了一整个模拟推演的气,终于是有了一个喷泄口。
冷兵器时代真正终结者——火铳。
从封建王朝之初,打到末期,远程武器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弓箭成为了远程兵器之王,奠定了其深厚的价值,可以说弓箭长期处于版本强势的地位。
但是弓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成本太高。
这玩意不是说只要拉开弓,就能射。
培养一个专业的弓兵,还能做到骑射的,要十几年的功夫。
毕竟这属于君子六艺之一。
其次,箭真的很贵很贵,射出去的箭,基本上大多还很难回收。
火铳最大的特点是学习成本低,消耗的成本也低。
也就是说,我七天就能生产一批能够灵活运用火铳进行远程攻击的士卒,而且火铳的火药是可以论斤用的,弓箭只能论支用。
一个士兵开1000发的火铳,只需要一两银子,而一个士兵射一千次弓箭,要用一百两银子。
其次,拉弓一千次,人是会废掉的,但火铳坏了就丢,成本不高,人也不会因为开枪而累到没办法持续作战。
唯一的弱点,就是射程较近,可是在初登战场的情况下,冷不丁给你来几下,绝对是管用的。
我常常因为某些人不会使用工具而感到困惑。
作为中国人,使用一些工具教化蛮夷,也是很正常的吧?!
还好大周王朝的生产力和情况和大唐中后期极其相似,有火药的基础。
不然楚世昭还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能用上火铳,直接当三体人。
要是能打造出一支大明的神机营,楚世昭感觉这把插旗有望,以至于可以考虑发展航海业,大肆掠夺白银财富了。
第156章 不是臣卡的强度太低,这是对局强度太强!
然而很快楚世昭就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
火铳的出现确实是一种军事实力的进化,但实际上想要真正投入战斗,并且呈现出有效的战力,还是不可能的事情。
发展是长期的。
楚世昭这是朝着某个方向强行发展,这也导致火铳虽然提前诞生了,但量产的效果不如人意。
最重要的是,在火器没有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时,还是没办法对抗骑兵。
射程是个大问题。
换而言之,楚世昭现在拿出来的火铳,只适合高效地剿灭山匪,对抗起义军那种只能近距离作战的步卒。
在面对骑兵上面,火铳还是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主动进攻难以起效。
但是火药的发展,给楚世昭带来了极强的防守力量,据城作战的话,震天雷足以劝退任何主动进攻的骑兵部队,攻城部队。
可以说,防守方的楚世昭已经立于真正的不败之地。
缺就缺在楚世昭并不想要仅仅满足于在南方划江而治。
【晟武四年十月,楚世昭在南方开始推行马政,积极鼓励乡野的百姓养马。】
【晟武四年十一月,被蒙元朝廷击破的匈奴王庭请求和大周王朝结盟,共同抵御蒙元朝廷。】
楚世昭诚然很缺打手,很缺能够正面和蒙元对抗的骑兵,但是楚世昭不可能接受和匈奴人同盟的条件。
这就南宋没办法和金国同盟一样。
很多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当时的蒙古人崛起已经成型,南宋应该和金国摒弃前嫌,两国一同对抗更加强大的蒙古人,才能有延续朝代的可能性。
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你会跟一个踩着你头的仇家结盟吗?
就跟刘备不可能再和杀了他二弟关羽的东吴结盟是一个道理的。
而金国远比东吴还要可憎。
靖康耻这个先不说,金人在面对蒙古人的进攻,无力抵抗以后,就开始拆东墙补西墙。
简单来说,就是蒙古人打金人,金人损耗严重,他从哪里找补呢?他从南宋这里找补!
我打不过蒙古人,还收拾不了你南宋人吗?
所以蒙古人一直打金人,金人就一直打南宋来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但是呢,金人靠这样的办法苟着苟着,到最后已经苟不住了,不管怎么打都打不过蒙古人,这才拉下脸请求和南宋结盟。
你管这叫诚意?
世代仇人不说,明知有共同的敌人,先不打共同的敌人,还要打我来补充国力的空虚。
南宋的皇帝是又贱又懦又龟,但这件事情上,也确实没和金国联盟,先和蒙古联手干死了世仇。
于是,摆在楚世昭这边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匈奴人找楚世昭合作,他是诚心合作吗?
未必。
他只是打不过蒙古人了,面对经济地盘的双损失下,不得不找楚世昭来吸血。
而且,楚世昭是不可能养白眼狼的。
匈奴人在北方什么德行,楚世昭也看到了,他要是和匈奴人联手了,民心也就散了。
【晟武四年十二月,楚世昭拒绝了和匈奴人的同盟,调整战略,兵发川蜀。】
【晟武五年一月,川蜀之地思周心切,大景王朝本就继承了大周王朝的礼仪文化,很多人不愿意拒绝被异族所奴役。】
【晟武五年二月,成都爆发了以世家大族豪强为首的兵变叛乱,在驱逐了在川蜀之地的夷人后,当地的大族向楚世昭的军队献降,表示愿意效忠大景。】
【晟武五年三月,多年以来下落不明的桓节南投楚世昭。】
【四月,楚世昭任命桓节为凉州总兵,前往凉州召集旧部,以积蓄力量,再征蒙元。】
【晟武五年五月,蒙元朝廷为了融化北方人的抵触心理,尝试怀柔政策,以此降低叛乱,获取当地的民心。】
【蒙元朝廷的君主元太祖身着周人的传统服饰,主动笼络那些北方的大族。】
【晟武五年六月,在蒙元朝廷的政策转变后,很多世家大族的抵触心理下降了,尤其是蒙元朝廷将征纳税收的权力放给了这些世家大族后,那些忽然握权的大族察觉到了可乘之机。】
【晟武五年七月,王守义再度兵败于蒙元朝廷的名将拖雷手中,这一次王守义只能放弃战略要区,再度渡江回来。】
楚世昭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可是楚世昭不知道王守义这个常败将军的能力数值为什么能那么高。
楚世昭打王守义,目前保持了七成的胜率,有三成的败绩,是楚世昭最初没有得权的情况下,处于完全弱势的一方,是没有打过王守义的。
但是,楚世昭正儿八经对战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输过,还有很多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现在局势混乱,楚世昭必须坐镇应天府,来加强南方的经济发展,为前线的后勤辎重补上全部的后需所要之物。
可是,明明身为金卡的王守义,依旧是败多胜少。
看了看王守义的数值。
楚世昭发现这个人的能力太平衡了,他是金卡,是因为总体数值达标了,而不是有一个地方是特长。
像武臣卡,武将的武力超过80点,就能成为相应的金色将卡。
同理,统率能力超过80点,也能成为金色的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