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500节

  自由邦政府向普通人多征税,以补全这部分损失的税金。

  对于大皇子的警告和提醒,现场的当事人都马上理解了其中的逻辑,都清楚的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

  这是完全符合传统统治者的做法,理所当然的转嫁成本的方法。

  把在自己无法对抗的方面产生的损失,转嫁到自己仍然能够随意掌控的方面。

  从士绅的钱收的少了,那就向百姓多收一点。

  但是现场三方代表,包括贵族和官员以及民间代表,都隐约觉得现在用这个方案似乎有些不妥。

  只是他们都没有马上想明白,其中的不妥之处到底在什么方面。

  主要是没有马上想明白,对自己本人有什么影响,对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又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这其中当然有不妥,主要是会形成某种倾向。

  导致普通人更乐意向王国派出机构交税,无论他们能不能去考取功名,反正都可以交考试费。

  这会反过来导致自由邦收到的税继续降低。

  自由邦只能继续向其他普通人收更多的税,再次推着普通人去王国派出机构交税。

  对于自由邦而言,这是一个有持续推动力的恶性循环。

  可能到了最后,所有的自由邦百姓,都去向王国派出机构交税,而不是向自由邦缴纳了。

  王国派出机构收到全部的自由邦税收,自然也能组建完整的对应自由邦的地方行政机构了,那自由邦就失去作用了。

  为了阻止这个趋势,应该限制普通人交税的数额,不能无限制的将地方税转为王国中央税。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双方直接正面冲突,爆发内战。

  也可能是双方再次坐下来协商,约定一个明确的中央与地方分税比例。

  到了那个时候,自由邦与省份也就没有明显区别了。

  大部分代表没有马上想明白这么多的弯弯绕绕,不过这些代表之中有一些是具有超然正义感的人。

  他们自以为是为全体自由邦百姓谋福利,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自己个人或者某些群体谋利益。

  所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在贵族代表还没有马上说话的时候,作为民间代表的杰克逊先小心翼翼的提意见了:

  “殿下,这会导致自由邦普通百姓总体税收负担增加……”

  这下子十五皇子直接开口了:

  “这是必要的负担,这个负担总要有人承担,这种监督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同样是有好处的。

  “因为监督有利于肃清自由邦的吏治,能总体上降低自由邦官方机构的运转成本,提高他们的运转效率。

  “关键是,你们未来肯定是要参加科举的,你们都是自由邦的士人,也是自由邦的民意代表。

  “你们觉得百姓承担了额外的成本,那你们就主动去采集民间的问题和诉求。

  “你们作为王国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帮他们解决问题。

  “大明的士人,有功名的读书人,本来就是要为民请命的,这就是你们士人的责任所在。

  “这种方式也是最低成本的基层监督方式。

  “你们承担了民意转达的工作,王国派出机构就不用安排那么多的人员下去调研了,自然就能节省部分运转成本。

  “你们帮助王国朝廷节省出来的成本,就是在实打实的降低普通百姓的负担啊。”

  杰克逊等三个民间代表顿时恍悟:

  “多谢殿下指点,我们明白自己的用处,我们一定做好朝廷与百姓的桥梁。”

  皇子和民间代表谈的似乎很好,民间代表找到了自己的清晰定位。

  但是旁边的自由邦贵族和官吏代表们,听着这些对话就越来越觉得很不是滋味了。

  民间的士人当了朝廷上与百姓的桥梁,那我们算是什么呢?

  而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考量,有人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安排本身存在的重大问题。

  只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可能存在的全部问题。

  只是因为自由邦的民间选举传统,存在一个选举资金赞助的逻辑。

  自由邦贵族本能的将两者联系起来了。

  小富兰克林作为代表重新提起了这个话题:

  “殿下,自由邦士人向王国派出机构缴纳的税金,应该设置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上限吧?

  “毕竟那只是一个考试费用,以及一个功名的注册登记费用。

  “如果自由邦的士人们,估计将他们全部应缴的税金,全部交给王国派出机构。

  “而且,能够参加科举和会参加科举的士人,本来就是自由邦社会的中间阶层,是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士人如果都将自己应缴的税金交给王国派出机构,那自由邦税务机构就收不到税了。”

  大皇子听了这种抱怨和担忧,理所当然的做了个回应和安抚:

  “王国派出机构就是在收税,在自由邦实施监督职能和科举职能,实际所需的大致的金额。

  “可以称之为自由邦官方机构监督税和科举税。

  “只不过为了节省收税的成本,而与考试登记和功名注册同步实施而已,并不是真的考试费用和功名注册登记费用。

  “实际收取的数额,会根据派出机构的实际需求来确定。

  “派出机构的规模越大,所需的税金的数额当然也越大,不过他们能够管理和对接的士人数量也越多。

  “总体上单个士人负担的税金数额,会在大致固定的范围内略微浮动。

  “具体每个自由邦的士人交多少,还要等到具体开始实施的时候,根据各个自由邦的具体情况来实际核算。

  “当然不可能让所有士人都将他们的税金交给王国派出机构。

  “就算是最终的绝对理想化的情况,也就是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极限状态,所有自由邦百姓全部参加科举登记。

  “那个结果也是王国派出机构从自由邦固定分到一定比例的税额而已。

  “这个比例具体是多少,也要等到具体实施之后,根据到时候的实际情况,王国朝廷和贵族与士人之间协商确定。

  “所以你们不用过于担心这件事情,这并不是现在一口气决定的事情。

  “具体的协议文件上,也可以列明相关的问题,等到后续的新的协议做出具体的补充和调整。

  “王国朝廷只想解决自由邦的问题,只想要自由邦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对于我们而言,最好你们什么都不要改变。

  “如果一定要改变的话,那也要采用改变最小的方式……”

  大皇子这样语重心长的念叨了一大堆,贵族代表们终于稍微放下心来。

  而官僚代表们则莫名的有些感慨,皇子们的态度似乎与官僚类似,也喜欢稳定。

  所以折腾出了这么多的折中妥协的事项,就是希望解决民间冲突的同时尽可能维持原状。

  现场沉默了一会儿,正义感爆棚的民间代表,又想到了一个稍微有点在意的地方:

  “殿下恕罪,我刚才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之前殿下似乎说过,要以缴纳凭证作为参加考试的凭证。

  “那么在大明和美利坚王国省份的普通人,应该是不需要这种凭证就能直接参加考试的吧?

  “这样相对于王国省份的普通人,相对于自由邦的普通人是拥有一定特殊权利的?”

  大皇子听了这个问题就忍不住直摇头,这次九皇子开口做了回答:

  “省份的百姓,相比自由邦的百姓,在面对王国朝廷派出机构的时候,当然是拥有更多权利的。

  “王国省份的普通百姓,参加任何科举考试的时候,都不需要额外的缴税凭证。

  “因为普通人生活在省份,日常生活就是在为王国创造财富,他们的所有税金也全都缴纳给了王国派出机构。

  “你们难道就没有意识到,王国省份的所有行政机构,实际上都是王国朝廷的派出机构?

  “而自由邦百姓的常规税金,却都是缴纳给自由邦行政机构,而不是交给王国朝廷和下属派出机构的。

  “所以对于自由邦百姓而言,想要参加王国朝廷组织的科举,以缴税凭证作为条件非常合理。”

  现场的三方九个代表,听到九皇子这样的解释,心中都有了一个别样的想法。

  民间代表和官吏代表想到了,但是都忍住了说出来的冲动。

  贵族代表中的盖茨却忍不住说了出来:

  “敢问殿下,那自由邦百姓如果移民去王国身份,那不是也不用专门缴税就能参加科举了?”

  九皇子理所当然的回答:

  “也不是,王国省份有户籍管理制度,新移民要在本地居住满三年以上,才能参加本地的科举考试。

  “相当于新移民要连续缴税三年,才能参加王国省份的科举考试。”

  盖茨马上追问:

  “但是殿下,这是常规税金啊,这也同样说明,移民到王国身份,就不需要专门为参加科举而缴税了。”

  九皇子这次给了肯定的答复:

  “是的,这个规则对你们也有好处,正好可以让实在不想和你们打交道的士人,主动迁居王国身份。”

  大皇子这时候看向三个贵族代表:

  “自由邦毕竟是大明的一部分,是美利坚王国的一部分。

  “不愿意留在自由邦的百姓,前往王国省份生活,这是一项理所当然的规则。

  “在这个问题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讨论,除非你们准备脱离王国。”

  大皇子的话是提醒也是威胁。

  这次的正式会议之前,大皇子就专门跟贵族代表们聊过,要允许自由邦的刁民迁往省份。

  现在就是把这件事情再拿出来说一遍。

  并且警告他们,这件事情没得商量,不接受那么你们就造反吧。

  三个贵族代表都不敢接这个话茬。

  现场沉默了许久,直到书记员写完了新协议事项的文件,大皇子看过之后让现场所有人传阅。

  让所有人都确认,文件内容没有什么原则上的问题和错误。

  然后大皇子再次开口:

  “好了,你们带上一份抄件,回去跟其他代表联络说明一下。

  “三天之后,在承运殿再次召开大会,将相关事项宣布下去,而后开始正式实施。

  “我们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所以尽快敲定下来去落实。

  “我希望你们能够说服其他的代表,不要在大会上东拉西扯的讨论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

  三方代表都没有再多说什么,都是点头哈腰的答应着。

  现场等着书记员陆续复印了几份协议的临时稿件,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份。

首节 上一节 50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