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437节

  朱简烜倒是也没有生气,朱简烜的性格是比较自我的,下面人想不出好办法的时候,通常并不会责怪他们。

  下意识的觉得这是自己没有给出指示的结果。

  朱简烜自己恰好也想不出什么好词,犹豫考虑了一会儿,就把那份报告放在了一边:

  “这件事情先放下吧,我先看看,朝会还是正常举行,不过不要在朝会上提这件事。”

  沈复心中松了口气,赶紧领命称是。

  这活儿本来就难干,礼部那帮人本来大部分是搞寻章摘句的,皇帝之上的称呼应该是什么,他们真的琢磨不清楚。

  也幸好他们伺候这位君父,倒是习惯于主动担责,不会因为臣子没有好想法而责怪他们。

  然后沈复赶紧递上了另外一份奏本,并在旁边介绍说:

  “江南布政使和江南提学官联署,说最近这几年地方童生考试的时候,偶尔会遇到士绅来询问女童生是否可参加考试。

  “苏州、松江、应天府三地,都不时有士绅到衙门去请示,以后的科举考场能否开一个女科。

  “因为涉及到科举教化,下面所有官员都不敢置喙,所以请示陛下决断。”

  朱简烜听着沈复的说明,简单翻了江南布政使的奏本,内容倒也不算复杂,基本就是沈复提炼的那几句。

  江南地方的一些士绅,想要让朝廷专门开女科。

  朱简烜对于这件事情稍微有点意外,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就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女人能不能参加科举,神洲历代王朝并没有明确禁止。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想化的西式法律逻辑,使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标准的话,似乎应该是允许的。

  但是,即便是欧洲和美国,也并不完全遵守这种逻辑,更何况神洲古代了。

  科举考试不是常规事情,不是当事人一个或者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统治集团的事情。

  也就是一种牵扯众多的事情,这种事情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是法未允许须慎重,甚至“法无许可不可为”。

  女人能不能参加科举,以前的朝代和大明都没有明确允许。

  在宋代的时候,出现过女童参加科举的情况,当时人和后人的私人评价都是不建议这么搞。

  但宋朝官方也没有出正式法律来禁止,大明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朱简烜看来,是没有社会基础。

  随着科举流程的不断变化,考据制度也越来越严格。

  在大明现在的正常科举考试流程中,有士兵给考生验明正身和搜身的环节。

  这个时候的普通人的社会认知中,本来就不支持女性抛头露面,同时还有男女授受不亲。

  负责监考和检查的士兵都是男人,面对女考生就是个巨大的麻烦。

  以前本来就没有几个女生参加过实际考试。

  不过,现在大明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认知,应该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市民阶层的规模迅速膨胀,有各种新想法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上学的女生越来越多,她们读书了解科举流程之后,就有人希望能够参加科举。

  这些人中,应该有比较受父母溺爱的,又动员他们的父亲去向朝廷请示。

  朱简烜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事情,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否会导致女性解放思潮扩大?

  现在这种希望参加科举,甚至特别想要参加科举的女学生有多少?

  明确反对这种事情的人又有多少。

  自己对于这件事情如何处置,对于大明的现在和未来,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以至于内阁和相关部门的侍郎们都不敢插话,直接把问题送到了朱简烜这个皇帝前面。

  朱简烜却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脱身,大明的内阁是内外朝的沟通中心。

  他们要把自己这个皇帝的意志,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传递给外朝的各部侍郎们。

  同样也要把外朝官员的普遍态度再传递给自己这个皇帝。

  与此同时,按照朱简烜对官僚体系的了解,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传统。

  传统习惯上,一直都是男性能参加科举,突然有女子想要参加,对于相关官僚机构而言,就是要改变传统了。

  对于这些官僚机构而言,本来一切事务都运行的好好的,他们按时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结果现在有人要求改变传统,他们已经习惯的事情都要跟着调整,他们本来应该会本能的抵触。

  有女子要求参加科举这件事情,相关的官员应该会本能的直接压下去。

  现在却送到了自己面前来,这不符合常理。

  朱简烜看了沈复一眼:

  “这份奏本的内容,按照传统礼仪教化习惯评价,肯定是不值一提的。

  “但江南布政使把它送到我面前,是因为当地府县衙门也都强烈支持,还是有人走了特殊的门路?

  “又或者,这份奏章本身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隐情?

  “礼部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吗?”

  沈复倒是颇为光棍的说:

  “启禀陛下,这份奏本是江南布政使通过通政司直接送到了内阁来的。

  “因为事情比较特殊,所以通政司认为应该先请示陛下。

  “奏本还没有公开,各部的侍郎们都还不知情。”

  朱简烜把奏本丢在一边:

  “那多半是有什么隐情,你去打电话问江南布政使自己,也问问江南的提刑官和按察使。

  “问清楚他们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把这份奏本的前因后果都弄清楚。”

  沈复赶紧躬身领命而去。

  朱简烜继续处理别的事情。

  第二天下午,沈复再次来见朱简烜,行礼问好之后说:

  “陛下,臣基本问清楚了,是松江府的上海县有个女童生,还是个寡妇。

  “她已经考过了县试和府试,到了提学官主持的岁试了。

  “这寡妇声称,朝廷并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女子考试,她一定要参加岁试,甚至愿意接受士兵来验身。

  “但是提学官无论怎么劝都不行,也不敢让士兵给她搜身。

  “就算寡妇不在乎名节,提学官也要在乎自己的声誉,不敢安排士兵给她搜身,不敢放未经搜身的寡妇参加考试。

  “所以提学官请求布政使出面,一起先勉强安抚住了寡妇,让她回去先耐心再等一年。

  “然后提学官和布政使上书请示朝廷,是否允许安排女童生参考。”

  明朝的科举流程,就是县试、府试、岁试,通过岁试就是生员了,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就算是有了正式功名了。

  接下来再考过乡试,就能够成为举人,最后经过会试和殿试,成为进士。

  朱简烜听完之后就发现了两个问题:

  “她已经到提学官的岁试了?她之前的县试和府试怎么过的?县衙和府衙的学官怎么允许她考试的?

  “她又是怎么考过这两次考试的?难道已经让士兵搜过身了?”

  县试和府试的事情,显然是到不了朱简烜前面的,但是这件事情却必须弄清楚。

  无论有没有搜身都是个麻烦……

  沈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已经专门问过了:

  “前面的两次考试,上海县和松江府的学官,都让自己的夫人或者女儿出面,给寡妇做的搜身。

  “但江南布政使司提学官认为,包括他自己和其他官员的妻子都不是朝廷安排的人,都没有资格来给考生搜身。

  “所以江南布政使司提学官拒绝采用类似的做法,就把这个寡妇卡在了岁试这里……”

  沈复说到这里的时候,稍微有点迟疑。

  朱简烜听沈复说话停顿了,就直接把沈复迟疑的事情点出来了:

  “上海县学官的妻子,松江府学官的女儿,这些人不是朝廷的官吏。

  “所以他们有什么资格,去确认寡妇是否是是本人?去声明这个寡妇有没有作弊?

  “这件事情不上称似乎没什么,但是上了称那是千斤也打不住!

  “前两级学官的作为已经涉嫌科举舞弊了。”

  朱简烜说到这里就停了。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是一件事情要不要上称去称,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

  不过朱简烜考虑的方向,跟当事的官员以及沈复考虑的方向还不太一样。

  在当事官员和沈复看来,这件事情虽然颇为麻烦,但仍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事,朝廷是否有必要为它大动干戈。

  朱简烜却考虑的是社会发展层面的问题。

  不只是自己是否处理那两级府县学官,是否允许这个寡妇正式参加考试的问题。

  而是自己要开出一份圣旨,明确允许或者明确禁止大明女子参加科举。

  到底是禁止还是允许,到底怎么做对大明和世界发展更有利。

  现在的世界,与前世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很难直接参考前世经验了。

  更何况,这件事情本身,在前世就没有什么好经验。

  现场安静了几秒钟,沈复没有听到朱简烜继续话,没有把这个科举舞弊的话说死。

  于是就小心翼翼的开口确认:

  “所以陛下,现在应该怎么回复?”

  朱简烜沉吟了几秒钟:

  “去拟两份旨意,首先把现在的江南提学官调到京师礼部任职。

  “然后调整皇长子靖坤明年的实训安排,让他去当江南布政使司参政兼提学官,他明年也该到这个级别了。

  “并让他年前回来一趟,这件事情具体应该怎么办,我会跟靖坤安排好的。”

  沈复赶紧躬身领命去拟圣旨,这件事情本身算是被暂时压下了。

第388章 科举的可能性

  朱简烜心中判断,松江府的寡妇科举事件,背后多半有很多的麻烦。

  官僚本来就不愿意改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正常。

  这个江南提学官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捅上来,至少直接把松江府和上海县的学官推到了对立面。

首节 上一节 437/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