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看似没有什么用的道德立场,对于一个组织机构乃至国家而言,其实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精神加持。
相信自己处于正义和高尚立场的人,他们做事自然更加大胆和自信。
组织的成员在办事的时候,都保持这样的心态和原则的话,那组织的运转效率自然就能有所提高。
一个组织始终保持这种姿态,也能吸引品格相对高尚的人,加入进来继续维持和强化这种心态和风气,形成良性循环。
一旦没有道德加持了,一旦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脉关系,要通过利益交换和妥协来办事。
那这个组织的总体运转效率自然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但单纯的精神加持无法持久,普通人都要衣食足才能知荣辱,所以组织还要为这些人提供较为丰富的生活保障。
其实在历史上的革命年代,那支工农军队的士兵实际到手的福利待遇,其实比反对派的士兵还要高。
反动派强征的壮丁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他们的对手是则是在获得了温饱的基础上,还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加持。
双方的士兵站在一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状态上对比,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也相差甚远了。
朱简烜作为一个君主,与那些人的政治理念没办法完全一样,但做事的思路却可以尽可能的贴合。
自己属下的官员和士兵们,在物资和精神层面,都要处于优越状态。
朱简烜现在稍微做了一下评估,就觉得不值得为了多清理一点印度的人形生物,而破坏大明官军的正面精神状态。
这和朱简烜不能放任杨遇春自污的逻辑是类似的。
朱简烜给刘彪写了一封回信。
既然顺国已经愿意臣服,那大明的作战行动也要逐步停止了。
现在开始按照工匠们的建议和指导,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跟顺国的王室、贵族、官员们接触,开始办理纳降的事宜。
空军停止对顺国内陆的补充性轰炸,但对印度半岛内陆的出入管控却要加强。
至少未来三年内仍然不能让普通人随意出入印度半岛,以免半岛上尚未消退的瘟疫通过人员和物资传播出来。
不过可以在工匠的指导下,缓慢小心仔细的扩大占领区。
接管一块区域并清理一块区域,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当前区域已经安全了,再继续前进并处理新的区域。
我们虽然不需要再主动杀伤印度人,但也不能为了拯救印度人而让大明人牺牲。
他们以前故意对抗大明,就要承担这样的不可控后果。
大明天兵去印度,是为了追缴闯贼流寇余孽,是为了惩戒抗拒不服的顺国,而不是去扶贫救命的。
所以印度人具体能活下来多少,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刘彪的收到电报之后,就觉得这种回应肯定自己家大王亲自写的,其中蕴含着某种始终不变的原则和逻辑。
大明朝廷不能做主动坏事,但也不需要为了外族而去做好事,一切以大明人的利益为最优先。
虽然刘彪作为一个粗人,并不能简单直白的描述出来,但心中确能完全理解。
只要自己按照这个原则做事,就不会让自己家大王不高兴。
刘彪无奈而又安心,吐了口气然后去办事。
刘彪亲自到广播室,用广播系统对顺国的十组使者们讲话,转达了大明皇帝允许他们投降的意志。
让分出一半的人,回去通知李乾光等人,可以安排人来办理投降手续了。
他们不需要再骑马回去了,刘彪安排了几辆越野车,带上油罐车一起出发,送他们返回德里。
使者团返回德里,李乾光为首的顺国王族、勋贵、官员们高层马上集合起来。
忙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听使者转达大明方面的回应。
自己家的仆人说完情况之后,这些人全都长长的松了口气,只要大明能接受投降就行。
这说明大明并不是真的要把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人形生物赶尽杀绝。
他们最怕的事情是大明不接受投降,甚至于直接杀了这些使者,就能完全没见过他们。
李乾光毫不犹豫的决定,亲自去前线主持投降仪式。
德里这个死气弥漫的地方,乃至是印度这片瘟疫肆虐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刻都不想再待了。
现在他们还勉强算是健康,但也随时都可能会发病。
他们这群人其实已经经历过一轮瘟疫,他们以前的同伴们已经死了一大批了,他们已经是幸存者了。
李乾光想跑,其他的顺国王族、勋贵、官员也不想留下。
没有人想要留下来,自然也不需要仔细讨论什么了,确定能投降之后就各自回去收拾东西了。
带上家人和金银细软,用最快的准备好,启程前往边界地区投降。
他们理所当然的想想,就是直接穿过封锁线,到大明控制的安全的地方去生活。
但大明却不可能允许他们那么干,这帮人现在都可能是瘟疫之源。
特别是有朱简烜的提醒,有些人自己虽然不会发病,但身上却有瘟疫的种子,其他人与他们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
所以李乾光一下,所有顺国高层到了前线之后,理所当然的被堵在了封锁线后面。
他们这么一大群人出德里的时候,刘彪就已经通过侦察机知道了,所以安排人员在封锁线内部圈出了一块区域。
在里面搭建了临时的帐篷,准备好消洗和检查设施。
这帮人到了之后,就被直接送进了这块临时隔离区,要求他们在这里办理投降的手续,然后就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
按照大明工匠们的要求,丢下所有的东西并消毒,换上大明提供的简单衣服,并定期接受检查。
大明的工匠通过电喇叭不断讲话,跟他们讲述瘟疫的内在逻辑。
告诉他们现在这样做是为了杀死细菌和病毒,避免细菌和病毒潜伏存活并继续向外散播。
他们要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确保他们不会再次发病,才能被允许自由活动。
同时也告诉他们,这种隔离圈里面是瘟疫爆发环境中最安全的地方。
李乾光等人当然不想被关在这种隔离圈里面,但他们决定投降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被软禁的准备。
只要能活着,只要能脱离瘟疫的威胁,其他的事情都已经无所谓了。
况且大明的枪口就在跟前,隔离圈周围都架着机枪,他们就算不想接受也没有用,最终都只能乖乖的服从安排。
大明至少不是要杀了他们,而是为了避免瘟疫传播,才把他们拘禁在这里的。
第376章 已经不需要传檄了
大明天工二十四年十月初一,在最靠近孟买港的半岛封锁线隔离区里面,举行了一场特别简化调整过的投降仪式。
大明印度战区总督刘彪代表大明朝廷,接受顺国王室成员、勋贵、官员们个人的投降。
顺国王子李乾光代表顺国王室和朝廷向大明投降。
双方隔着透明的玻璃隔离幕墙,李乾光跪着献上顺国的印信、舆图、金册等象征王权的信物。
当然,这些东西大概率没问题,只要消毒之后基本都是安全的。
但刘彪出于保险起见,暂时不允许人员直接接触,现场装进密封的玻璃盒子里面,由大明印度战区总督府的瘟疫部保管。
仪式之后,李乾光等顺国方面的当事人,仍然被要求继续住在隔离区里面,短期内仍然不能离开。
李乾光等人在隔离区居住了一段时间,特别是了解了隔离区的管理方式和清理要求之后,其实就已经慢慢的安下心了。
他们这些天都在听广播上的瘟疫防控课,已经了解了瘟疫爆发和传播的真正原理。
然后他们就都知道,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却已经是印度地区最安全的地方了。
他们相对于印度之外的人,属于具有潜在传播风险的个体,所以不会被允许到外面自由活动。
他们现在虽然不能离开,但是任何有风险的人,也无法与他们接触了。
就算是同样从印度内陆出来的人,只要不是与他们同来的那一批人,同样都会被视为有交叉感染风险的人。
每一批共同出来的人都要单独管控。
他们现在仍然没有感染瘟疫,那后续也极大概率不会再感染了,就算是感染了其他的病症,现在大明的医生也能治疗。
如果在这种地方也能生病的话,但他们出去之后多半很快就会死的。
而且他们所在的隔离区周围已经变成了工地,大明的士兵和工匠正在迅速扩建各种生活设施。
往好了想,他们在这里住的会越来越舒服,帐篷和各种临时设施会逐步换成正常的建筑设施,换成更加安全和稳定的。
往坏了想,他们以后可能出不去了,大明可能直接在这里建个封闭的小城软禁他们。
他们在投降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最终的结局大概是软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但大概率不能离开特定区域。
现在这种结果虽然不好,但也已经有了心里准备,也只能接受现实了。
李乾光等人的猜测基本上是正确的,朱简烜确实已经直接授意刘彪,将封锁线缓慢向印度内陆推进的同时,不断建设隔离区并逐步转为安置区。
每个隔离区安置几十人到几百人,相互之间拉开相对均匀的距离。
推进封锁线的过程中,收拢到的顺国勋贵、官员、降将、降兵,按照屯田卫所的形式编组起来。
每一个百户所的人,安置一个半封闭的小规模居民区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认他们之中没有危险的传染源之后,就开始负责居民区周围土地的耕种。
但是即便是确认基本安全之后,也要继续以军屯卫所的形式管理。
仍然禁止不同百户之间的人员随意往来,未来至少三年内都要继续保持这种半封闭的管理状态。
等到刘彪的部队完全接管了印度半岛的时候,整个印度内陆的土地和剩余的人口,也将以这种形式重新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
印度地区的旧有统治集团,在顺国征服印度半岛的过程中和之后,就已经被持续清洗了一遍。
原有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基本死绝了。
除了来自神洲和蒙古的顺国统治集团之外,印度的其他各族人被统一归拢成了顺国平民。
不过绝大部分的印度普通人,仍然生活在他们的家乡,地方上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没有被顺国朝廷完全颠覆。
这一次大明对顺国的征服,将彻底颠覆所有的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印度人将会在瘟疫之中死伤大半,剩余的大部分本来就已经逃离了他们的家乡,漫无目的的流浪。
就算是留在家乡的人,也会在大明接管的时候,被军队驱赶着离开他们的家乡,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既有的社会风俗,原有的传统文化,都会被彻底的打碎。
李乾光等人代表顺国投降的消息,通过刘彪整理出来的报告被送到京师,经鸿胪寺和大明皇帝的审阅后公开。
然后就通过公共电报系统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
大明本土和世界各地的报纸、广播等信息渠道,都在收到消息之后马上继续向普通百姓传播
广播系统直接插入临时消息专门介绍,报纸也都直接临时编撰文章刊印号外。
在电报系统的加持下,新消息只需要一两天就能传遍全世界。
关注世界局势和新闻的中产以上阶层,他们得到消息的速度只比皇帝慢一两天。
神洲本土的官员、知识分子、商人、工匠们,看到这条消息之后,都是莫名的精神振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