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24节

  征服这种国家的战争,与打败一个传统贵族君主,获得他的投降和效忠,是完全不同的规模和深度。

  就算是本国内部爆发叛乱乃至内战,也未必是其他国家征服的好机会。

  历史上拿破仑对西班牙的阴谋看似成功了。

  拿破仑趁乱废除了西班牙的国王,安排自己的大哥去当了新的国王。

  但是拿破仑也同时陷入了西班牙战争的泥滩,这场战争和远征俄国一样严重损耗了法国的力量。

  拿破仑说的“西班牙的事情总是那么糟糕”,不是在嘲讽西班牙人办事不靠谱。

  而是对自己表面上征服了西班牙,但是却无法真正控制西班牙而烦恼。

  这个世界的拿破仑,在大明开始围攻西班牙殖民地,大幅度消耗了西班牙海军之后,就对西班牙没有太大兴趣。

  没有了西班牙海军的配合,再加上拿破仑在德意志找到了新的方向,甚至没有发动对英国的海战。

  拿破仑派遣自己的元帅率领军队,在欧洲各处的征战在某种程度上是防御性质的。

  得知西班牙爆发叛乱之后,拿破仑马上派人去调查了更多的情报。

  拿破仑甚至期待西班牙的叛乱迅速扩大规模,乃至于他们的王储真的推翻父母直接上位。

  最好是直接退出与法国的同盟,那法国正好可以再次与大明签停战协议了。

  拿破仑与欧洲传统封建贵族的“战争”越是深入,面对大明的心态也就越是凝重和畏惧。

  拿破仑现在知道,破除了封建贵族体系之后,国家掌控的力量能增加多少。

  而大明的整个国家,就是破除了封建贵族体系之后建立的。

  整个大明天朝本土的力量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大明总共有五亿人口,按照排除封建贵族之后的标准,就算是动员五百万军队,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拿破仑认为,大明有能力动员一千万甚至两千万军队,那是令人望尘莫及的力量。

  关键是大明还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和陆军装备。

  自己真正统一欧洲大陆,关键是要扫除所有的封建贵族,从上到下的完全整合欧洲的力量,才能有与大明一战之力。

  在那之前,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大明直接对抗。

  为此拿破仑甚至可以放弃西班牙这个盟友,暂时放弃西班牙所在的半岛上的土地。

  相比德意志地区而言,西班牙本土的土地并不肥沃。

  相比意大利地区而言,失去了殖民地的西班牙也并不富裕。

  最好的结果是让西班牙保持中立,同时结束法国与大明名义上的战争。

  拿破仑知道,如果单纯只是等待的话,自己最期待的结果大概率不会出现,还是要尽可能的主动干涉。

  所以拿破仑仔细考虑之后,招来了自己的外交大臣塔列朗,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任务:

  “你再次去秘密联络大明的官员,争取与大明合作解决西班牙的内乱。

  “我们共同扶持西班牙王储上台,让他代表西班牙与大明签署停战协议,割让新大陆殖民地的给大明。

  “同时让西班牙退出与法国的同盟,然后法国与大明签署停战协议。

  “并让西班牙在未来与大明和法国始终保持和平。”

  塔列朗也已经知道了西班牙的情况,也没有过多的追问就直接领命而去。

  拿破仑继续专心改造德意志和波兰。

第300章 谁能打败拿破仑?

  塔列朗领了拿破仑的命令,再次去安特卫普拜访汪廷珍,还是在布政使司衙门的后堂见面。

  塔列朗行礼之后坐下,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汪廷珍听完塔列朗的话,觉得此时插手西班牙本土事务,同时正式退出欧洲战争,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

  毕竟大明真正想要的地方,也就是整个美洲已经基本到手了,继续参与欧洲事务也没有意义。

  但是这件事情涉及到了议和,宣战和议和这种事情,不是臣子能决定的:

  “议和之事,吾需要请示圣上,你在这里稍等两日。”

  塔列朗听到这回复就是一愣,颇为纠结的说:

  “请布政使大人恕罪,塔列朗是欧洲荒僻国都之臣,不甚通晓大明雅言。

  “敢问您刚刚说的两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是具体的两天吗?最多后天就能有消息吗?”

  塔列朗对大明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但对大明的技术发展并不怎么熟悉。

  知道“三两日”之类说法,可能是真的就两天,也可能不确定几天。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不会太长,否则应该说“数日”了。

  塔列朗觉得,大明皇帝远在顺天府,他派驻在欧洲的臣子,想要向他请示汇报问题,往返怎么也得三个月了。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三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塔列朗怀疑汪廷珍说错了,他想说的会不会是两三个月?

  汪廷珍却颇为不满的说:

  “我当然不能确定就是两天,圣上何时回复是圣上之意,我怎么可能揣测?”

  塔列朗顿时就更加纠结了:

  “这个……那我具体应该等待多久?是否应该先回巴黎?”

  汪廷珍冷着脸说:

  “你在这里等着就好,不用回巴黎了。”

  汪廷珍说完,就让布政使衙门的差役进来,领着塔列朗去住客房。

  塔列朗不明所以,但是也不敢再多嘴,就在布政使衙门住下了。

  汪廷珍亲自拟了一封报告,然后稍微考虑了一下,觉得这种涉及密约的事情不宜公开呈报。

  在崇祯朝以前,除了正德和嘉靖年间的部分时候,大明的朝廷政务都是公开的。

  事务相关文件称为题本、奏本,在不封闭的情况下通过通政司流转。

  内阁事务也是阁臣之间相互讨论,拿个建议给皇帝看行不行,皇帝决定了还要让六科给事中查阅封驳。

  到了明朝中后期,没有内阁拟定的意见,皇帝直接下的旨意,都可能无法实施了。

  但是到了清代,正德和嘉靖年间出现过的秘密政治普遍化,并且形成了专门的称呼“奏折”、“折子”。

  奏折要封锁到专门的盒子之中呈送,只有皇帝能打开查看里面的奏折内容。

  拥有上“折子”权力的官员都是皇帝的耳目。

  通过奏折上报的事情,皇帝是怎么决定的,当事人又会怎么处理,都不走公开流程,不相干人员完全不知道。

  甚至可能会有两套流程,奏折上内情秘奏,公开的奏本说场面话。

  所以清朝虽然不全是秘密上折子,同样有公开流转的常规政务,同样也称为题本、奏本。

  但是公开的奏本的实际效力大幅度下滑了。

  主要是明朝皇帝普遍比清朝皇帝更加懒散,明朝中后期内阁大学士也比清朝军机大臣权力大得多。

  这个世界的崇祯朝以后,崇祯将政务分成了两类,涉及到情报类的就走秘密途径处理,但常规政务仍然让内阁先看。

  法国要和大明合伙支持法国的政变,这种事情很显然就属于秘密情报了。

  所以汪廷珍亲自西厂在安特卫普的驻地,跟西厂的欧洲管事说明了情况,让西厂的电报员把消息发往突尼斯。

  突尼斯的西厂电报员收到后,再用有线电报通过海底电缆,直接发到大明本土。

  第二天,天工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午,西厂提督就把报告送到了大明皇帝朱简烜面前。

  同时送上的文件,还有最近几年欧洲和美洲战场的情报汇总,作为皇帝决策的参考。

  朱简烜先看完了汪廷珍的报告,然后继续翻西厂准备的其他情报,思考应该如何决定这件事情。

  美洲战场上。

  大明本土军团、北美军团、澳洲军团、非洲军团、南美军团从五个方向出击,在美洲攻城略地。

  澳洲军团顺着美洲西海岸北上,依次攻克分布在沿海的据点,在天工十一年(1804年)初占领秘鲁的首都利马。

  北美军团南下作战进展顺利,墨西哥地区北部本来就人烟稀少,还有很多的荒漠地带,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力量。

  但是,这片荒凉的土地面积颇为广阔,从华雷斯到新西班牙首府墨西哥城,距离超过一千五百公里。

  如果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成熟的道路的话,单纯行军就是一件苦差事。

  不过从北美大平原直接南下的军队,本来就没有直接占领整个墨西哥的任务,他们只需要专心在北方圈地即可。

  墨西哥城虽然位于墨西哥内陆的高原上,但是北美大陆越往南越是狭窄。

  墨西哥城与海岸线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而且有现成的道路可以通往海边的韦拉克鲁斯港。

  西班牙人虽然在这些地方部署了军队,韦拉克鲁斯港也有颇为牢固的城堡守卫。

  但这些东西在大明的新时代攻势面前没有什么意义。

  大明海军掩护部队登陆,占领韦拉克鲁斯港,控制周边的土地,然后顺着西班牙人自己的路线,前往墨西哥城所在的地区。

  历史上的美墨战争时期,美国人就是这样攻入墨西哥内陆,威胁墨西哥城之后,迫使墨西哥签订了城下之盟。

  现在大明的装备水平,比美墨战争时期的美国已经领先了两个时代,已经有了飞行机器。

  第一批大明军队进入高原的同时,就在港口和内陆同时建设简易的陆地机场,用刚刚服役的运输机向内陆输送物资。

  当高原上的大明部队有了飞机和足够的弹药,墨西哥城本身的防御设施就基本失去了作用。

  面对持续的恐怖炮轰,特别是从天而降的持续轰炸,新墨西哥的官员和墨西哥城的守军都失去了作战的勇气。

  大明军队很快就冲进了城中,当地官员和驻军在惊愕和惶恐之中投降了。

  墨西哥城作为西班牙在美洲的中心和最大的城市,就这样在天工十二年(1805年)春天落入了大明手中。

  西班牙在美洲比较重要的城市中,新格拉纳达首府波哥大城是最后投降的。

  波哥大城位于安第斯山脉内部的一处山间平地上。

  西班牙人在美洲总部的重要城市,以及当初的玛雅和阿兹特克人的城市,大部分都在高原上或者高山谷地之中。

  因为这里是热带,海拔低的地方非常炎热,只有高原上和高山之中才有气候凉爽的地方。

  墨西哥城海拔两千两百米,波哥大城海拔两千六百米。

  波哥大城与海岸线的最短直线距离约为三百三十多公里,但这里的海岸线旁边都是茂密的热带雨林。

  雨林后面就是海拔三千到五千米的安第斯山脉,山脉这里在这里还分成了三股。

  也就是说,走这条路线去波哥大城,要连续翻过三座高山,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大明飞机还比较简陋,强行走这条航线非常危险,所以大明军队只能按照西班牙人进入内陆的路线进攻。

  所以波哥大城市本身虽然比墨西哥城小得多,却一直拖到了天工十三年(1806年)春天才投降。

首节 上一节 32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