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1节

  还给他们留下了三艘小船,三辆特别准备的自行车,作为相互之间快速传递消息的工具。

  然后整个船队继续向南航行,在第二天清晨抵达了预定的吴王都所在山谷。

  四艘移民船在谷口的海湾底部下锚,澳洲第一师第一团除一营外的四个营的士兵依次下船。

  首先勘察周围的情况,布设巡逻警戒岗哨,防止土著突然袭击。

  其他士兵一边修建简单的围栏,一边搭建军队驻扎用的临时帐篷,一边有序的卸载船上的货物。

  曹振东这个团长也带着自己的军令处下了船,在空荡荡的营地中间摆了三张桌子。

  曹振东开始现场处理公务,现场签署需要自己命令的文件,现场回应各方面的直接请示,现场分配和决定更详细的任务和安排。

  第一艘船卸载下部分士兵,载着刘彪的第一营继续南下,前往澳洲南部的海湾探索。

  二营分负责详细勘探王都所在山谷和周围的情况。

  三营负责砍伐树木,在营地周围搭建未来的短期的住宅区。

  四营尝试种植玉米,现在澳洲是夏天,而且王都附近气候接近江淮地区,正好可以种秋粮。

  都说澳洲土地贫瘠,现在要试试能不能种出粮食来,到底能种出多少来。

  曹振东和手下官兵都觉得,不可能一点都种不出来。

  王都这里雨热也都不缺,林地下面还有大量腐败的枯枝落叶。

  这些东西数万年积累下来,总会形成一些有机肥料的。

  就算更下面的土真的不行,这些腐植至少也能供应几年的营养。

  五营负责巡逻警戒,同时继续卸载货物。

  三艘移民船上搭载了大量的生活用品、耐储存的干粮食品、农业和手工业工具,卸载东西也需要时间。

  将近两千人忙活了十天之后,曹振东这边基本上安顿下来了。

  船上的东西也已经全部卸载下来了,船队正准备再稍微修整一下,就要返回本土了。

  结果就在这时候,北方山谷的探索队的通讯员,和另外两个护卫的士兵一起,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的赶过来见曹振东。

  曹振东看对方来的紧张,还以为是探索队伍遇到大量土著袭击,结果对方送来的是一个好消息。

  探索队还没有找到山谷的尽头,但是在山谷里发现了露天煤矿。

  探索队简单勘察之后发现,发现这个煤矿开采真的太方便了,顺着地面往下挖就是上好的硬煤。

  曹振东听了之后也是一愣:

  “王都北山谷里面就有露天煤矿?这也实在是太走运了吧。

  “对了,帆船上的蒸汽机要用煤,来的时候就是要省煤,所以才没有放开了跑?

  “这里有了煤,我们点装上去,他们回去的时候不就可以放开跑了吗?”

  二营长周大虎在旁边说:

  “团长,船上的蒸汽机是要用煤,但是我们怎么运出来?

  “那山谷说是离海边挺近的,但是多少也是七八十公里路啊,关键是没有任何道路。

  “我们可没有带多少骆马,自行车也就只有几辆。

  “人背回来一点煤生火做饭用还行,供船上的蒸汽机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曹振东张嘴就喷:

  “你小子傻啊,你们勘探的是什么地方,那是一条河——的两侧的山谷。

  “把咱们带来的小船都送过去,人在河岸上拖着船下来不就行了?

  “上去的时候空船,人拖着应该也不费劲。

  “下来的时候载着煤,但是顺流而下,不用力就能走,人拉着控制方向,别翻船了就行了。

  “实在是船不够,也懒得往上拖船,直接在山谷里面砍树,做木筏子飘下来也行。”

  周大虎恍然大悟:

  “团长英明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啊!”

  曹振东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真的没想到,反正也不影响自己的命令:

  “你把二营全调出来,先去北河谷挖煤,船上水手也都去挖煤。

  “让负责建房子和种地的三营、四营自己组织勘探。

  “我去让五营分一批人出来,带上盔甲去内陆周围山上和内陆抓昆仑奴。

  “以后会让这些昆仑奴挖煤,我们的人负责运送。

  “跟兄弟们说清楚,有了充足的煤炭,船才能跑得更快,才能让船快速的往返。

  “能够让水手们早点回家,也能保证我们大家的补给安全。”

  曹振东是顶头上司,在这里就没有比他大的,关键是这个命令也合理。

  周大虎当然不敢怠慢,马上去召集自己下属的士兵。

  曹振东亲自签署了命令,去船上调所有水手听从周大虎的命令。

  周大虎带队乘坐大船北上,在吴王都北河谷口下锚,带着小船到河谷中游去挖煤。

  大船上的移民和货物已经卸下来了,能够比来的时候装载更多的煤炭。

  本来因为没有足够的煤炭,逆风返航的速度会非常慢。

  现在暂时停在这里不返航,所有人都去挖煤补充燃料,最终折算下来的回程速度,可能比逆流硬跑更快。

  关键是煤矿开出来,以后就可以在河口囤煤,下次船再来就能直接装煤走了,不用等了。

  曹振东亲自去安排抓昆仑奴的事情,曹振东觉得这件事情明显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都督府下发的行动方案上专门写的,军器司还专门提供了护甲,主要是加了面罩的锁子甲。

  由于枪械的威力越来越大,攻击力远远超过了防御力,常规盔甲的防御力失去了意义,各国的正规军都在逐步放弃盔甲。

  传统骑士的全身铠甲基本都淘汰了,通常只有骑兵才会保留部分胸甲。

  但是这时候的土著可没有枪械,大明也绝对不允许商人把枪械卖给土著,否则要按照叛国罪抄家灭族。

  再加上如果用枪械远距离攻击土著,容易直接把土著打死或者打成残废,或者是干脆直接吓跑,也就没办法当苦力了。

  所以都督府专门制作了部分盔甲,让士兵穿上去诱捕、哄骗、购买,乃至用冷兵器强制抓捕土著。

  主要用的手段还是诱捕,盔甲只是防止士兵被土著偷袭杀害。

第37章 移民和牲畜

  刘彪乘坐一艘蒸汽帆船,再次来到了澳洲大陆最南端,再次进入了去年来过的海湾。

  蒸汽帆船在海湾底部下锚,刘彪安排一营第一连、第二连、三连先上岸。

  留下三连在海湾底部驻守,建设临时的驻防营地。

  让第二连穿过海湾北部的山谷,去探索山脉北部的平原,主要探明平原上那条河流的走向。

  观察和记录平原与河流周围的植被情况,分析适合耕种的土地有多少,适合放牧的土地又有多大范围。

  刘彪则是亲自带领第一连探索西部山脉,实际上直奔自己上次发现天然金矿石的山坡。

  曹振东和刘彪为了尽快“发现”金矿,让这艘蒸汽帆船放下一营的三个连后,带着第四连继续向西。

  刘彪给四连安排的任务是去勘探海湾西部平原的情况。

  现在刘彪的一连任务已经是向西了,那就用船把四连尽可能往西送一程,这个任务安排也很合理。

  蒸汽帆船送完四连回来,再次来到海湾入口处的时候,刘彪已经带着自己的发现回来了。

  刘彪让人在海湾入口挥舞旗帜,要求帆船在这里再次暂停一下。

  然后刘彪再次爬上了蒸汽帆船,找到了船长。

  刘彪拿出一粒金矿石,异常“惊喜”的说明,海湾西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山脚下,可能会有大型金矿。

  希望船长返程的时候直接把消息带回去。

  船长当然是异常惊喜的接收了金矿石和报告,表示会尽快把消息送回本土。

  然后船长与刘彪道别,指挥蒸汽帆船向北航行。

  再次回到预定王都所在山谷附近的时候,船长发现另外三艘帆船已经不在这里了。

  船长准备去向曹振东道别,并询问另外三艘船的情况。

  结果就从曹振东这里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

  吴王都北发现了大规模煤矿。

  随后,曹振东亲自押解着一百多个昆仑奴,登上了这艘从南部海湾归来的蒸汽帆船。

  曹振东让蒸汽帆船押送这些新捕到的昆仑奴,去北河谷地的煤田干活。

  曹振东这时候还兼着提督的差遣,第一批抵达的两千多名士兵和军官以及水手,全都受曹振东节制。

  船长本身是非常的意外而又惊喜,也不敢怠慢曹振东的命令,马上载着这些昆仑奴北上了。

  知道这里有煤了,所以船长放开了蒸汽机航行,第二天就抵达了吴王都北河口。

  大部分二营的士兵和三艘船的水手,在山谷里面挖了一个多月的煤。

  然后才逐步用五营抓回来的昆仑奴接班。

  二营的士兵和水手们开始主要负责现场监工和撑船运煤。

  护送刘彪的蒸汽帆船把新捕的昆仑奴送进矿场,最后一批还在干活的大明士兵也解放了。

  矿场工作的昆仑奴已经达到了五百人。

  五天之后,四艘蒸汽帆船补充了煤炭,带着两个好消息一起返航。

  四艘船回到帝汶岛附近后,安排一艘蒸汽帆船北上,把金矿和煤矿的消息送往京师。

  另外三艘蒸汽帆船留下来,在当地往返拖带其他普通帆船,载着普通移民过通过无风和逆流带。

  第一批普通移民赶到王都营地之后,曹振东立刻让移民中的民兵去看管昆仑奴挖煤。

  更多的移民抵达后,曹振东把建房和种田的任务也转给了移民。

  把尽可能多的正规军都调出来。

  留下一个营的正规军在营地驻扎,维持营地的治安和秩序,并充当军官训练民兵和移民。

  大部分的正规军去执行侦察、勘探、捕奴等更专业的任务。

  最后又安排移民工人,去修整北河的航道和河岸,方便运输的小船和木排出入。

  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面,王都营地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也越来越有人气,越来越有生活气息。

  到了咸宁三十二年的二月底,遥远北方的已经春暖花开的时候。

  大明本土组织的第一批澳洲移民,澳洲中卫第一个千户一万五千余人,终于全部抵达了吴王都。

首节 上一节 3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