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210节

  至于君主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人,在政治立场上可以是中立的,或者是不倒翁性质的。

  他们可以倾向于任何群体,任何有利于维持自己统治的一方。

  但作为国家的主人,一旦发现自己过度偏向一方,导致国家和统治不稳定后,就会自发的转换态度。

  正常君主都会致力于寻找各种制衡手段,不让自己被任何一个群体完全裹挟。

  一旦出现所谓“众正盈朝”,那说明局势即将失控。

  老皇帝发现朝廷的官员集体与自己为敌,意识到代表商人利益的官僚体系有可能会挟持太子,就立刻决定调转方向找吴王。

  放任官僚体系挟持太子,会让后续皇帝的权威大幅度衰弱,甚至可能变成一个橡皮印章。

  如果太子是正常继位,肯定会找别的力量制衡商人。

  但他如果是商人和官僚架上皇位的,就没办法压制已经膨胀起来的商人群体了。

  最终结果就是越来越倾向于工商业群体的代言人。

  现在让吴王接管朝廷,不但能够真正统一天下,同样更加有利于老朱家的江山稳固。

  大明江南地区的商人觉得吴王是在世鲁班活圣人,是因为吴王创造的大量新产业,让他们坐在风口上发家致富了。

  吴国开发建设和北伐的时候,还向本土厂商提供了大量的订单。

  所以以前的吴国和吴王,跟江南商人不但没有明面上的利益冲突,反而还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和共同利益。

  还能用吴王作为鼓动北伐的旗号。

  但现在吴王成了大明皇太子,未来还会成为大明的皇帝。

  那吴国的统治基础,与大明江南的统治集团,由于社会成分差异导致的矛盾,也就无法规避了。

  朱简烜不可能让吴国融入大明江南体系,那意味着这个王国和天下变得不那么可控了,意味着大规模放弃现在的绝对权力。

  朱简烜肯定要改造江南的工商业体系,将有价值的部分纳入吴国现在的社会体系。

  这意味着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社会革命。

  将经济体制从民有工商业占绝大多数,迅速转变到王有工商业占绝大多数。

  大明皇室从崇祯朝开始就直接经营很多产业。

  但这些皇室私有产业的规模,只是一个个的工厂和商行,而不是一个国家基础产业。

  崇祯也许有搞出国家资本主义的想法,但后续皇帝只是当做正常的家庭产业在经营,没有想着用这些产业去控制整个国家。

  现在朱简烜虽然有皇帝的支持,占据着大义名分,还有绝对的武力直接压制,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社会改造中利益受损的群体,不可能安安稳稳接受自己边沿化的命运。

  各种形式的动乱肯定会此起彼伏的。

  说不定应天府都会再次出现叛乱,让老皇帝和亲人留在应天府,会让朱简烜平叛的时候束手束脚。

  无论最终结果有没有伤到老皇帝,只要有伤到的可能,都会给自己头上加上一个屎盆子。

  对于老皇帝而言,应天府这地方刚刚发生了叛乱,那肯定就不能继续住了。

  无论当事人有没有受到严厉惩罚,这些事情只要发生了就会留下痕迹,有了第一次之后就会有第二次。

  除非将整个社会结构彻底颠覆,重新建立完全不同的社会秩序,而这需要时间。

  所以老皇帝和朱简烜一致决定尽快“还于旧都”。

  北直隶的清国旧势力被朱简烜彻底清空了,社会底层平民都被纳入了吴国军屯体系,都是朱简烜自己的绝对基本盘了。

  现在北直隶的管理体系和统治结构都高度统一而且简单可控。

  与民间势力错综复杂的南直隶相比,北直隶的安全稳定程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

  中央朝廷立刻离开应天府,也是对应天府上下全体的惩戒。

  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已经厌恶了这个地方,朝廷以后自然也不会给这里任何的照顾了。

  现在朝廷主要官员都被清空了,新的完整中央朝廷官署还没有组建起来,也是最适合迁都的时候。

  如果追求速度的话,可以把衙门的主要印信先带走,剩下的资料数据和档案都可以慢慢送。

  要是把吴国官员都招到应天府,在这里组建了新的大明中央衙门,开始办公一段时间之后,再想要搬迁就麻烦了。

  所以在咸宁四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朱简烜过完年和自己生日之后,就和自己的父母、兄长、近亲一起登船启航。

  澳洲吴国朝廷主要文武官员,重要的科研机构,去年就已经得到通知了,要搬家去顺天府了。

  原本的计划就是咸宁四十三年开年后启程,只留下几个官员主持日常事务。

  大明地方各个藩镇的君主,也会陆续得到朝廷通知,要他们在今天秋天到顺天府朝见皇帝,解决各地藩镇的问题。

  顺天府会成为大明和吴国的实际首都,应天府和吴王都会变成留守衙门。

  一同离开顺天府的,还有被革职的大明朝廷官员。

  他们将被吴国海军舰队押送离京,直接送去马岛这个指定的流放地。

  一直被软禁在武英殿的其他官员,现在也终于重获自由了,但是宫外的世界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样。

  他们自己的职位虽然都没有降级,甚至大部分都得到了晋升。

  老皇帝和朱简烜把南京各部尚书、侍郎官职,均匀的分给了这些接受现实的官员。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了,地位比崇祯以前的南京官员都不如。

  崇祯以前的南京六部官员,是直接负责南直隶和周边事务的。

  特别是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个省份的的税粮,税额几乎占整个大明的一半。

  户部还负责漕运、盐引勘合、黄册的收藏和管理,这都是格外重要的差事。

  兵部管辖南直隶所有四十九个卫所,吏部负责南直隶地区官员京察考功,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卫所的刑狱。

  工部和礼部的职责,与北京中央朝廷的工部和礼毕相仿,只是管辖地区限于南京及附近各省。

  崇祯十七年后,大明朝廷南迁,这些所有的南方事务,都由崇祯重建后的中央朝廷负责了,六部自然也不再分南北。

  现在朱简烜重新设立南京留都各部官职,但却没有恢复他们曾经负责的差事。

  应该由中央朝廷负责的事务,继续由迁往顺天府的中央朝廷继续管理,地方上的事务则分给了费淳和曹振东两人。

  南京留都的官职彻底成了养老头衔。

  应天府城内外驻军,已经全部被曹振东为首的吴国将领接管,锦衣卫也将直接听命于费淳。

第208章 “最低工钱让我们失业了!”

  从咸宁四十二年底,易储政变和工人暴动开始,整个应天府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主要官员被突然请进宫,然后再也出不出来。

  同时工人叫歇失控,占领了衙门之后骑虎难下,被应天府驻军堵在了城墙里面。

  幸亏本来就要过年了,百姓和商人开始置办年货了,家里都囤了些吃的,才能扛住工人占领应天府城墙内的十几天。

  也幸亏这是工人暴动,最初的目的就是想要朝廷出面提高工钱,没有大规模的抢劫杀人。

  应天府的百姓和商人心惊胆颤的了十几天后就解脱了。

  在这期间的各种真假消息和各种传言,也理所当然的成了过年期间最热门的话题。

  实际参与过暴动的工人们,忍不住把吴王出面调解,诏安行会头目,成立官方工会,提高工人工钱消息传播了出去。

  应天府朝阳门两侧的居民,也把三十晚上的见闻到处传播,说吴王在城下展示了几个炸弹的威力,造反的工人就投降了。

  大量的掌柜、管事、文人等精英阶层,也在过年期间聊天的时候,继续加工和散播这些消息,称赞吴王孝悌无双。

  而应天府的商人们,虽然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吴国即将变成敌人,但也已经非常的担忧了。

  主要是朝廷主要官员始终没有被放出来,这说明控制这些官员的人不是暴动的工人,而是皇帝。

  这些官员很多都跟民间的商人有关系,可能是收到东家们的资助和宴请,也可能自己家里就有工厂和商行。

  如果这些官员全栽了,那他们这些年已经习惯的关系网络、信息网络,都会直接失效。

  再加上年后传开的易储的消息,这些商人就意识到大问题来了。

  街头巷尾,酒楼茶馆,富家庭院里面,到处都有人议论,有人犯愁,有人探讨未来。

  “难道就是因为,圣上要改立吴王为储君,朝廷上的老先生们不同意,所以就被圣上给控制了?”

  “现在综合各方面的消息看,事情确实是这样的。”

  “也是因为府尹、尚书、将军、指挥使们,被圣上突然控制在了宫里,锦衣卫和驻军失去了指挥,才给了那些刁民机会。”

  “为什么啊?这些老先生们为什么要反对圣上换太子?吴王不是众望所归吗?”

  “吴王是众望所归,但是吴王是藩王,吴王可以依赖吴国甚至美国的人员和资源,来影响和管理大明的朝政。

  “太子……梁王则不然,梁王只能依靠朝廷的老先生们,只能依靠大明本土的商人们。

  “相应的,老先生们在梁王这里有分量,有权势,有地位,但是在吴王面前就不值一提,吴王可以直接罢免他们所有人。”

  “老先生们……到现在都没有出来,不会真的全部被罢免了吧?我们怎么办啊!”

  “我们怎么获得朝廷的消息?怎么拿到朝廷的订单?”

  “吴王……当了太子之后,不会把所有朝廷订单全都交给吴国的工厂吧?”

  “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老先生们不同意圣上换太子了吗?”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对于工匠和管事们而言,吴王确实是鲁班在世众望所归,但对我们而言却是竞争对手啊。”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们都别太担忧了,吴国都还要找我们采购,北方的开发和建设也都需要物资。”

  “就算是吴王当了太子,也要继续对本土采购的,以吴国的体量,想要吃掉全部订单也不可能的。”

  “还有那个最低五个银元的工钱,朝廷不会是认真的吧?不会真的答应那些刁民吧?”

  “不会的,朝廷肯定也不乐意这么干,就是为了安抚那帮刁民出的规定。”

  “现在圣上已经安全了,刁民已经撤退了,肯定不会强制执行的。”

  有人开始意识到了吴国的竞争者身份,但却仍然无法马上接受这个现实。

  一直到过了元宵节,朝廷的官员被大面积流放,皇帝和太子、梁王和主要官员前往顺天府的消息陆续传开。

  应天府的商人们也都没有完全绝望,甚至有人觉得朝廷去了顺天府,他们的经营就更加的自由了。

  但是,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多久,本来新年开年之后,本来应该集中采购的时候,今年朝廷完全没有动静。

  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可能真的有大麻烦了。

  应天府城的市面上,已经恢复了往年的热闹,但也到处透着一股莫名的压抑。

  城内外的高档酒楼会堂里面,每天都有人争执讨论。

  “到底怎么回事啊?朝廷到底准备怎么办?”

  “就算是北伐胜利了,北方也是要开发建设的吧?本来去年还有订单的。”

  “灾民呢?崇明岛的灾民应该还没有全送走吧?”

  “为什么完全没有消息?一点风声都没有?”

首节 上一节 21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