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91节

  城内八旗驻军首先出城,在北伐军的监督下,将武器丢在几个指定的地方,然后到划定的区域等待。

  在南海子的北正门外的大街上,乾隆朝拜率领清国朝廷的文武百官,向朱简烜行四拜亲王礼。

  奉上清国的印玺、地图、职官名单、宗室名册,以及一式五份的降表。

  降表一份呈送应天府存放,一份吴王自己留存,另外三份用于招降清国下属地方机构官员。

  吴国的工匠们前两年就已经搞出了照相机,只是用起来仍然仍然比较麻烦,需要提前准备和等待比较长的时间。

  今天是工匠们提前准备好了相机,乾隆等人上降表的时候要一直跪着不动,正好可以拍几张照片纪念。

  朱简烜让段玉裁收好,等相片洗出来之后,一起送到应天府去,呈给自己老爹顺便报喜。

  朱简烜稍微打量了一下乾隆的样子,感觉对方似乎已经衰朽到了极点,很可能已经命不久矣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乾隆活到了八十九岁,这是古人中罕见的高寿。

  说明他是有长寿的天赋。

  但是天赋只是基础,能不能真的长寿,还要看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他前世是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拥有世间最高的地位和资源,才能安安稳稳的活到了八十九岁。

  但是这个世界上,他可就没有那些条件了。

  权力地位的衰退,资源的紧张,精神上的压力,都会降低他的寿命。

  朱简烜考虑了一会儿,让段玉裁宣布一份令旨。

  主要是说明对他们的安排。

  勒令满人全部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字,废除所有八旗、包衣、奴才等称呼。

  爱新觉罗·弘历改名赵弘历,爱新觉罗·永琰改名赵永琰。

  钮钴禄·和珅改名卢和珅,章佳·阿桂改名章阿桂。

  按照满族的传统,他们自己需要一个汉姓的时候,关外的觉罗氏通常会用赵,关内的通常会用金。

  因为关外保存了更多的满语传统,在满语中赵的读音跟觉罗很像。

  当时的满族中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说觉罗氏是宋徽宗的后代,所以觉罗氏本来就是赵。

  因为宋徽宗和宋钦宗为首的北宋皇室,在靖康之难后被金国俘虏去了北方,宋徽宗在东北也确实留下了几个孩子。

  以至于很多人对觉罗就是赵的传说深信不疑。

  但是朱简烜记得,按照后世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觉罗氏是纯纯的通古斯,跟宋代皇室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朱简烜也无所谓他们是谁的后代,用比较常见的汉姓方便登记就是了。

  然后按照清廷提供的名单,将清廷宗室人员编为建州左卫,内务府人员编为建州右卫,所有吏员家庭编为建州前卫,满州文武官员编为建州后卫,汉人文武官员编为建州中卫。

  再把顺天府城内外无官身的普通满汉居民,已经被俘虏的普通满汉士兵,编为满州前后左右中五卫,并将缴获的清兵武器发给他们,同时安排基本的军事训练,作为民兵使用。

  同时从吴国的十二个主力师中抽调军官和老兵,去担任建州五卫和满州五卫的军官。

  一下子组建了十个卫,这实际上又是一次大规模晋升,很多军官可以直接跳两级,很多老兵可以直接当上百户。

  最后,从建州五卫的宗室、八旗、官员中抽调在清国范围内最知名的人员,组成三个负责招降的代表团。

  各自带好一份降表,跟随北伐军的一支部队,前往草原、东北、北美的各处地区,要求当地的驻军和官员向大明投降。

  调派一个吴国主力师,率领满州五卫的居民,乘坐蒸汽帆船先一步去辽东,接管辽东地区的府、州、县、屯。

  建州五卫的剩余人员,也就是绝大部分的清国高层,则行军去慢慢走去辽东。

  清国奉天府盛京留守的宗室、八旗、官员,按照与顺天府相同的标准,全部编入建州五卫和满州五卫。

  以满州五卫为主,建州五卫为辅,负责开发历史上的鞍山铁矿、抚顺煤矿、本溪煤铁矿。

  以奉天将军辖区设立辽东省,改奉天府为沈阳府。

  恢复曾经的辽东都司,将当地辽东汉人整编成卫所,控制关键地方和土地。

  逐步没收所有八旗贵族土地,分给汉人卫所直接耕种,八旗子弟编入满州和建州卫,负责开发煤铁矿场。

  朱简烜的令旨宣读完毕,投降仪式也就算是结束了。

  弘历为首的清廷贵族和官员们听完了令旨,都是非常的茫然。

  虽然段玉裁早就说了,吴王给他们的唯一保障,就是能让他们活命。

  但是段玉裁也同时说过,大明会给他们什么待遇,都是大明的安排,他们不准自己索要。

  所以他们也多少有一点期待,大明会给他们一个基本的空头爵位,就像古代被吞并的国家君主那样。

  但是现在朱简烜什么都没给,直接把他们编成了几个卫所的普通居民,一个最低级的官身都没有。

  不过迷茫归迷茫,已经主动出城投降了,在大明的士兵的枪口之下,他们也没有办法反抗了。

  只能带着惶恐和忐忑以及不安再次叩拜领命。

  然后让他们更加错愕的事情发生了,吴国主力师对他们的整编马上就开始了。

  段玉裁带领提前准备好的秘书府官员,与几个主力师的一大批基层军官配合,重新给赵弘历等人登记身份。

  然后就让军官带着他们再次进城回家,给他们所有人的家眷也重新登记身份。

  全家登记完毕后,就让主力师士兵驱赶着他们家庭内的所有人,一起离开顺天府城。

  上到紫禁城的后宫嫔妃,皇帝子嗣,下到普通官宦子弟,全部都要出城。

  无论是皇子王孙,还是最低级的小吏的妻子,也都不准携带任何金银财物。

  所有人都只能携带衣服、被褥等最基本的用品,而且只限于一个人自己能够携带的物品,每个人只能携带两套衣服。

  无论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他们在大明的卫所体系中,都只是普通平民了。

  所以哪怕原来是贵妃、王子,也都不得再依赖任何人的帮助,只能自己拿着自己的东西。

  吴国主力师将建州五卫的家眷驱赶到城外,与建州五卫的户主们汇合后,就要直接启程步行前往辽东了。

  这些清廷核心统治集团的家中仆人,也与他们一同被赶出城外,免得他们盗窃财物。

  这些普通仆人将会被编入满州五卫,另外单独管理。

  北伐军各师陆续进城,维持顺天府城的秩序,也负责将城内的居民按照身份分批驱赶出来,用卫所结构整编之后送走。

  此时的整个顺天府内外两城有七十多万人,内城有五十万出头,外城有二十万左右。

  内城名义上是皇宫和八旗的地方,名义上不允许汉民拥有房屋。

  实际上有很多房子被租给了汉人居住,外城的市民更是大部分都是汉民。

  但这些城内的所有汉民,也都是清国中央朝廷的边沿人员,最起码是为清国朝廷和八旗服务的。

  再加上朱简烜需要一个完整的,完全空出来的顺天府城,所以他们也要被清出来。

第191章 仓皇辞庙日

  乾隆,赵弘历因为年龄大了,走路已经不是很利索了。

  朱简烜担心他直接倒毙在路上,所以准备了一辆三轮自行车,让他坐在车厢里面歇着。

  安排四个原清国内务府的太监守着他。

  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负责蹬三轮车,两个负责在后面照看赵弘历。

  遇到门槛的时候,四个人一起抬着三轮车过去。

  赵弘历盘膝坐在车厢里面,表情迷茫而惆怅的看着周围的街道。

  整个顺天府的店铺和人家此时全都紧闭着大门。

  这是被占领的城市百姓的本能选择,他们担心占领军会随便进门抢劫。

  这正好方便了北伐军的管理。

  北伐军士兵分批进城,分成不同规模的队伍,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巡逻。

  将城内的居民分批赶出城。

  第一批就是建州五卫,是清国原核心高层的家庭,与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任何干涉。

  所以北伐军此时反而会禁止普通百姓出门。

  赵弘历坐在车厢里面,晃晃悠悠的回到了紫禁城。

  四个太监抬着三轮车,越过了紫禁城的大门槛,首先来到了太和殿门前。

  赵弘历按照押送他的北伐军军官吩咐,让所有的侍卫放下武器投降,接受大明北伐军的管制。

  所有的内监回后宫,通知让所有后宫人员准备出宫,各自带上被褥和衣服。

  然后让太监蹬三轮载着赵弘历,继续一路绕到了乾清宫门前。

  赵弘历被放在了乾清宫门前的广场等着。

  北伐军士兵各自带着一个太监,分头进入紫禁城的各个院子和房间。

  太监喊赵弘历的命令,北伐军士兵动手把人都驱赶出来。

  宫里的太监和宫女还好,知道大明朝打回来了,让自己收拾东西离开,都赶紧收拾东西走人。

  但是赵弘历的妃嫔女眷子女们就麻烦了。

  她们虽然也知道现实情况,知道大清国已经完了,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做事。

  她们平日一举一动都受人伺候,身边的东西也非常多,理解不了什么叫自己收拾东西出门,不知道那是什么形式的事情。

  如果没有人强行驱赶的话,她们可能一直在自己房间里面懵着,乱七八糟的东西稍微归拢一下就拿不了。

  北伐军的军纪在这个时代可以算是拔尖的,但是对这些人清虏的女眷可没有多少尊重。

  让喊话让他们自己带衣服和被褥,喊几遍不动弹就直接赶出来了。

  因为朱简烜下令,不准他们携带任何金银财物,所以很多北伐军直接把这些女眷身上的首饰也拽了下来。

  她们如果带了过多的东西,也都会北伐军士兵被抢过来。

  有些北伐军直接把这些东西扔在了房间的桌子上,也有犹豫不决的偷偷藏匿了一些。

  不过所有人都不是单独行动,至少都有两个人一组,到一个房间里面赶人,私下藏匿的机会倒也不是很多。

  在这些女眷看来,她们这是被当兵的抢劫了,但也不敢有所反抗,只能断断续续的哭泣。

  她们被驱赶到乾清宫广场上,看到蹲在三轮车厢里面的赵弘历,更是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哭哭啼啼的乱成了一团。

  “万岁爷——”

  “我们怎么办啊?”

  “皇阿玛我们要去哪儿?”

  赵弘历看着这些人,心情更加的复杂,心中莫名的想到了一首古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大概是描写亡国之君心情的诗词中,最有水平也最贴合自己心情的一首了。

首节 上一节 19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