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刘据眼含热泪的来的父亲旁边。
刘彻看着他:“朕对你很满意,希望你莫要辜负朕的期望,你便是已经年长的成王啊,要与大臣妥善相处。”
“是儿臣记住了。”刘据点头。
“嗯…”交代完一切,他才如释重负,纵使担心着什么也没有用了,人死如灯灭。
第92章 儒学盛行,天子守法
皇帝驾崩,举国悲痛。
刘彻在皇位上已经坐了几十年,是大汉历代君王中最长寿的一个,他所做出的贡献无疑也是巨大的。
南征北战,大汉的国力由此迎来了鼎盛,十数万骑兵浩浩荡荡的铺设在边疆,令匈奴人连南下牧马都不敢。
南越被徐南领兵踏碎,鲜红的旗帜飘扬着,大汉的威严遍布每一个角落,民生经济上不好说,单论军事绝对堪称大汉之最。
刘据同样是一代明君,被徐胄卫青等人从小教导,杀伐果断,但又不缺爱仁慈,不嗜杀,这对于耗尽府库的大汉无疑最适合。
刘彻的尸首在百官的侍奉下葬入了陵墓,谥号孝武皇帝,庙号高宗,太子灵前即位,年号景新,寓意修养民生。
大殿之上,刚刚登基的刘据哀痛不已,但国家毕竟刚刚经历权力交接,朝堂上还没有稳定。
其实刘彻最担心的并非外戚做大,而是这朝堂上的乱象,连他自己对这帮臣子都极其头疼,更何况是刚刚继位的刘据呢。
所以他并没有再设右相,而是将宫廷兵权分给了徐晔,他在军队的根基比较薄弱,当刀子的同时还能更好的回收。
堪称是金牌工具人了。
“陛下,臣有本奏。”
一名白发苍苍的大臣出列。
刘据看了一眼,知道棘手的来了,提高警惕的同时,应道:“请讲。”
“陛下,先帝在时曾不只一次抱怨儒生乱法一事,但奈何年事已高,终究有心无力啊,老臣以为,如今新帝继位,此事应当得到根除。”
没错,儒家学说的洗脑能力天然就比法家强,毕竟大汉以忠孝治天下,这两个东西天然与法学相悖。
即使法家已经经过融合,可在传播上依然远远不如儒家,如今在民间“道德”已经严重影响了法律推行。
比如说,一名因母亲受辱,怒而杀掉侮辱者的男子,按照法律,杀人者死,一命抵一命。
可是当地百姓就有着不同看法了,他们非常敬佩这名男子的勇敢与孝顺,经常帮助其藏匿,导致官府连个毛都抓不到。
即使找到其藏匿地点,也依然会遭到当地豪强和儒生的庇护,这就导致法令难以推行。
如果大汉是以儒术治天下的话,这没有什么,正好相反,更证明了朝廷施行法令的成功。
可问题就是,大汉采取的是外法内儒!这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效力。
虽然犯罪情有可原,可法就是法,小事上经过变通,可以网开一面,但这是杀人!杀人者死,历朝历代不变的铁律。
法士们也无法容忍这种情况的出现,儒家的三纲五常天然就容易得到上位者也就是君主父亲的推崇,他们就太被动了。
过不了多久,法学将泯然众人也。
因此不能放任这种情况出现,必须要解决!刚好,新帝继位需要杀鸡儆猴,提出来相当合适。
“请陛下决断!”
“请陛下决断…”
法家出身的大臣们齐齐出列,开始山呼。
刘据半眯着眼,似乎也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后,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宦官,那名宦官会意,重重的敲了几下铜锣。咚咚咚!
巨响过后,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刘据说道:“几位言之有理,我大汉以法治国,以儒养性,这确实不符合父皇定下的国策。”
“朕身为大汉皇帝,不能坐视不理啊。”
显然,他是想管的,其实刘据更加亲近法家,这一点是受了徐胄影响,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儒学提倡的道德,是让人们自愿遵守,但总有一些不服从管教的,法律应运而生,他认为,即要有规劝,也要有后果。
两者结合,才是治国之道。
这时,儒党的人坐不住了。
“陛下,臣认为并无不妥,百姓并非是抗拒法律,恰恰相反,是他们敬畏法律,敬畏公道!难道肆意欺辱他人父母就不管了吗?”
“法律上没有写,但并不代表他不重要。”
一名法士颇为激进,摘下官帽,跪在了地上,看向上方的刘彻,大声叫道:“陛下,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当根除!”
“倘若百姓随意以本性行事,那置朝廷的威严何在?律法何在?久而久之,便是国将不国啊!”
“暴秦被律法所禁,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皆畏秦法之严苛,七代之国,由此灭亡,这证明了什么呢?单一的学说无法治国!”
“那臣敢问,倘若一个国家被德所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五常,固然精妙绝伦,可再好的东西也会跑偏的啊!”
“臣以为,过分的追究德行,而忽略公法是腐朽堕落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臣赞同,服从君主,服从父母,服从夫家乃是天经地义。”
“可臣又不赞同!一味的顺从是错误的,是肤浅的!久而久之,绝对服从之下又有何人来纠正君主,纠正父母,纠正丈夫呢?人非圣贤呐!”
“臣身为臣子本不该说此大逆不道之言,可臣还是要说!君父是会犯错的,君父亦是要服法!昔日圣师(徐恭)曾言:诸侯犯法与庶民同罪,而臣今日更进一步,天子犯法亦与庶民同罪!”
“上行下效,则天下归附。”
他重重的磕了一个响头:“臣恳请陛下抑制儒学,严格按照外法内儒之纲领治国,以拯天下!”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所有法党成员全部跪下,就连一直不发表意见的张汤也被这番话征服,加入了“附议”大军之中。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诸侯万民皆守其法,这不正是所有法家学子共同的追求吗?
就连一向的死对头儒生都不在表态了,这就相当于赞同,他们也渴望实现这种理想社会。
不过有一点不同,法家希望让君主带头守法,而儒家则是渴望一位“圣人”君主,道德无可挑剔。
这一点大家都差不多,不过显然法家更敢说出来。
如果陛下应允,那就代表一位圣人君主,也是可以出现的!这无疑令儒生们感到振奋。
双方党争的根本目的,其实还是想让大汉更好,也就是理念之争。
第93章 法家崛起,徐胄病倒
不过,刘据的目光就截然不同了,他想到了更深的一层。
这些法士可能说这些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决儒家以文乱法的事情,而是想以此为机会,让他带头守法,如此来扩大法家的影响力。
这么做无疑是令人难以拒绝,刘据现在都找不到理由回绝了,因为这名法士的的确确是衷心进谏。
他说的是真他娘有道理。
“汝所言甚是,徐相拟一个章程出来罢,儒学乱法一事,定然要进行彻底的扼制,朕不允许大汉的国策遭到破坏。”
片刻后,刘据还是打算顺从,因为儒家这些年确实太过猖狂,无论是朝堂上的力量,还是民间影响力都远远超越了法家。
这与制衡的需求也是相悖的,更何况他心里就更加青睐法家,因此扶持起来也是必须的。
“陛下圣明!”
众臣纷纷欢呼了起来,因为他们能预料到,新帝很青睐法学,他们要迎来大兴了!
徐晔应许之后,又开口道:“陛下,举孝廉的时日马上就到了,名额分配问题还需要您来定夺。”
“一切照旧,太学那边的名额,就按照空缺位置上找补,我大汉即需要儒臣,也需要法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刘据其实就是在暗示扶持法家,多给法院一些名额,因为儒家在太学的博士占比更多,因此儒臣的数量就比法臣的多。
“是,臣会自行查验。”徐晔立马会意,看来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上一次是儒家胜了,这次法家也要扳回一局。
此后,就是一些日常的政务,和大臣例行泼脏水,刘据从元狩年间就开始旁听、监国,对此当然是得心应手。
同时,他也借着双方泼脏水的机会,清洗了大量不服从的臣子,其方法也很简单,先是让太学那边搞舆论战,再坐实罪名,下狱,斩首一条龙。
屡试不爽。
大臣们虽然胆寒,但依然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被杀的会是政敌。
朝堂上的主体还是党争,外戚与勋贵之间的争斗已经被逐渐取缔,因为霍去病这个外戚头子很佛系,几乎除了请战之外什么意见都不发表。
也是求生欲满满了。
而儒法两党天然就有理念冲突,自然不可能结盟,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打的热火朝天,栽赃嫁祸都是家常便饭。
除了有些头疼外,就没什么担忧了,因为两党相争,皇帝便能从中周旋,保证实力均衡,一直斗下去。
儒法之争也将成为华夏千年的主基调,几乎任何党争本质都是理念之争,个人之间的矛盾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就可以靠边站了。
效果这么好,主要还是得益于太学的成立,让双方又多了一个正统之争。
谁都认为自己才能带领国家走向更好,学子也愿意为“信仰”放弃生命。
也是这种情怀的愈演愈烈,导致文人都特有骨气,甚至排他性很强,对于外族持蔑视态度。
………
长安北,太学。
一片片装潢尊崇的学堂坐落在此处,占地非常之广,足以容纳数万学子,这里也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宝地。
只要成功从这里出仕,前途就不用愁,师兄们几乎渗透了整个朝堂,到处都是朋友。
在太学生眼中,只有同学和乡巴佬的区别,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洪亮的读书声响彻着,十几位德高望重的博士侍立在旁边,很是恭敬担心的看着面前这位笑容满面的老者。
老者走入一间课堂,教书的博士便立刻站起身来相迎,见此学生们也为之一肃。
“学生见过老师。”鬓角斑白,备受尊敬的博士此时的姿态简直就是低的让人发直。
以至于下方的学生们都目瞪口呆了,他们可是知道先生的威望有多高,听说就连九卿太守这种高官见到都是需要问好的。
简直就是刷新了认知。
“你是谁?老朽教过你吗?”那名老者眯着眼睛,努力的想要辨认出眼前人的身份。
但却实在想不起来。
“学生李思延,您当年可亲自教导过几堂课呢,学生记忆犹新。”
名叫李思延的大贤眼中透露着崇拜,他在太学钻研了半辈子,自认为有了一些成就,可与老师相比,真就是皓月与萤火啊!
很多不懂的东西,老师依然信手拈来,让人佩服,据说连圣师本人都不如老师呢。